台湾推广国语
『壹』 台湾的国语和大陆的普通话差别大么
台湾的“国语”不仅在腔调上与大陆普通话有明显区别,而且在发音和词汇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在发音方面,台湾国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特征,就是不用卷舌音,少儿化音。常常将念成zi,将chi念成ci等等。
在语调上也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例如综合的“综”,普通话发“一声”,而台湾国语发“四声”;法国的“法”台湾国语也发四声音,还有认识的“识”也发四声;寂寞的“寂”发二声。初听起来,真觉得有些别扭。
语音方面,将携带的携(xie)读作xi带,据说和古语的发音有关;将天涯(ya)读作天ai;将垃圾(la ji)读作le se。
在词汇方面的不同就更多了:如果在台湾餐厅里点了土豆,结果端出来的却是花生米,因为台湾的土豆就是花生,土豆在这里称为马铃薯或洋芋;我们在天气变冷时穿的秋衣秋裤,在台湾叫卫生衣;在公共场所看到墙上贴有“化妆室”三个字,不要觉得奇怪,那就是厕所;不管上厕所用的纸还是餐厅里用的纸,统统都叫“卫生纸”,即使它的用途和品质有明显差异。
此外,台湾人称赞对方口才好常常用“口条”,说“你的口条很好,令人佩服”,原来在台湾“口条”不是指猪舌头,而是指人的舌头,也就是口齿的意思,没有贬低或辱骂的含义;在台湾有人说“谢谢你”,你可以回答“不会”,意思等同于“不客气”。记得有一次回北京,听到别人对我说谢谢,我无意识的回答了“不会”,对方一脸错愕,不知所云,场面极为尴尬。
我们都知道的“男生女生”,在台湾常常指的是男人女人,并不是指学校的学生,而且与年龄无关,从少年到老年都可称为男生或女生。“小姐”这个称呼也是广泛使用,甚至奶奶级的长者,也可尊称为“小姐”,她反而会很高兴,不像在大陆有些人忌讳讲小姐,唯恐与妓女有类似关联,尤其在北方甚至将“小姐”唤作“大姐”,也不管女同胞听了高兴还是不高兴。
还有,台湾将男女之间的花心或外遇叫做“劈腿”,就是脚踏两条船的意思。Taxi大陆叫出租车,台湾叫计程车。
一些名人姓名的中文翻译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总统布什,台湾人译作“布希”,前总统里根,译作“雷根”;画家梵高,台湾译作“梵谷”,莫奈译作“莫内”等等。
由于政治因素方面,大陆的“国庆日”,在台湾称“沦陷日”。
除此之外,台湾国语在词汇方面还有一些是借由台湾本土语言(台语)的新词汇,比如“速配”(相称)、 “衰”(倒霉)、“赞”(好极了)等。有些新词汇已经传到了大陆,现在也成为大陆的流行语。
还有一些外来词,比如说英语的“马杀鸡”(按摩)、“秀”(表演),日语的“黑轮”(日本关东煮里的鱼浆制品)、“运将”(司机)、“便当”(盒饭)等。
台湾国语和大陆的普通话由于政治因素,两岸经过了50多年的隔绝,有了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因为台湾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比如说,“保长”、“甲长”、“里长”、“邮差”、“车夫”、“佣人”、“次长”、“帮办”、“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而这些语汇在大陆则由于政治文化因素而不再使用。
台湾现在的“国语”是战后由国民政府所推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平话。二战后,台湾结束了日本殖民统治,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由于当时的台湾本省人只会讲日语和台语,很多国民政府官员几乎都无法与百姓进行沟通,因此在1946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研究并推广国语。当时在台湾的外省人中苏、浙、闽、粤人较多,势力较大,所以台湾国语受到江浙方言及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吴越腔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对多音字、轻声和儿化音等词汇做了进一步规范,因此两岸“国语”的差别就更大了。
『贰』 目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推广的,我印象中是不是建国后推的啊那台湾是什么时候推广的呢
大陆推普是从1949年以后才开始的,在民国时候就开始确定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定位。
1949年老蒋退守台湾后,也在台湾推广国语,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措施。禁止公开场合讲闽南语,在学校小孩子讲闽南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要被罚等,以至于现在有很多台湾人不会讲闽南语,特别是台北的~!
『叁』 台湾人从哪时开始是说国语的
国语在台湾的意思就是普通话.
从蒋中正到台湾之后才开始.
在这之前,官方语言是日文(因为被日本殖民)
而闽南话一直都是台湾最重要的地方方言
『肆』 台湾国语是什么意思,和台语有什么区别
台湾本地话(台语)就是闽南话,台湾讲的国语和大陆的普通话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口音不一样罢了,就像不同省份的人讲起普通话来或多或少都会带些当地口音一样。
『伍』 怎样可以讲一口taiwan腔的国语
楼上讲的没错
国语与上海人讲的普通话非常像
因为当时抗战胜利之后
直接被蒋介石布局来台湾的台湾省主席中
就有一位是之前的上海市长
当时撤退时大多数也是从上海出发到基隆港
自然上海人占有相当的比率
尤其这些上海人里多数是高官、富贾、名门大户
影响力自然特别大
后来当台湾政府大力推动国语
以及一般庶民的国民教养运动
受到上海官话及民风的影响明显
这现象在当时的香港也是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1949之后的上海等於是搬到香港与台湾去了
连我都好爱梦想中的上海
『陆』 现在台湾民众生活说什么话啊台湾的国语和大陆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台湾怎么会开始推广国语的
国语就是北京话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变化後发音和大陆的普通化略有差异
当然用语名词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怎麼开始推广国语? 因为台湾以前被日本统治,讲的是日文,民众私下讲的是大多是闽南语
所以政府後来就开使推行国语
『柒』 普通话的关于"推广"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因此,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但是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例如南宁的平话与白话) ,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才能维持平衡,保证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能够正常的进展下去。语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才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历史积淀,因为多样性,才不会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同样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地方差异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 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官话内部的方言,使用时完全不影响交流。而这些方言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的标准普通话,则因人而异。例如,通常所称的“京味”、“东北味”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土话和东北土话。 主条目:眷村黑话和繁体中文#地方用语
台海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调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里长”,相等于大陆的“村长”,在台湾,里和村为相同等级的行政区域,而大陆没有这种行政区域。以下括号内均为大陆替代用词)、“邮差”(邮递员)、“车夫”(台湾与港澳地区只会对非机动的陆上运载工具的驾驶员才称车夫,已成为旧时代语汇,如今使用或含贬义)、“佣人”、“次长”(中华民国文官体制,次长约略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部长)、“级任教师”(班主任)、“学艺股长”学习委员)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国语中经常使用。但是,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 “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日语、福佬话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如“定谳”。台湾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由于,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各地成立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国语的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台湾亦出现很多国字头的词语,如国乐、国文、国中、国字、国立等,其“国”字可能代表:国民、民国、国家、中华民国或著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同样地,中国大陆由于共产主义体制下重视“人民当家做主”,故名称多有“人民”字样,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医院、人民公社(已废除)、人民公园等。大陆又因为60年间特别的历史原因出现了许多名词,如“武斗”,“知青”,“老三届”,“自卫反击战”,“下海”,然而这些用法在1980年之后渐渐减少,同时一些1949年前的旧称呼重新出现。现今的大陆网络事件也造就许多新词汇,如“欺实马”,“草”,“羊叫兽”等名词。
此外,两岸对新名词的不同译名也是词汇差异的一大来源,特别是在于新出现的科技等词汇上。港台多称“原子笔”,在大陆多称“圆珠笔”。同样使用简化字的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正体中文的文献如果仅在文字上转换为简化字形式,根据规范的要求,通常还不算作简体中文。如今,“现代标准汉语”的三个名称正好体现地方用语的不同,如“普通话”(大陆、港澳)、“国语”(台湾,港澳则为非官方叫法)、“华语”(新马)。
『捌』 台湾国语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魏建功与台湾国语运动
离开北平,在外飘泊了八年,一旦抗战胜利,人们都急着要回北方故都,沉下心来治学。魏建功何尝不是这样一种心情!然而,回归祖国的台湾,却等着他去那里推行国语。去那里,要到海峡的彼岸,他是越走越远了。作为国语会的常委,他不去谁又能去呢?而何况,他又清楚地知道那里的情况。
我国的宝岛台湾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失去后,全国愤慨,万民伤痛。当年台湾抗日将领邱逢甲有《春愁》一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又有“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等句。
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在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下,日本除了采取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对台湾进行严加控制外,在文化上对台湾人民进行“皇民化”教育,禁止台湾人民使用自己的母语。到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后,台湾的一般民众只会说日本话,而不怎么会用自己的母语,因而,中国政府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后,首先要废止日语,使用汉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要在台湾推行国语,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魏建功和他的同事们舍弃了复员回家的选择,奔向遥远的海岛。
1945年10月,魏建功携眷属离开白沙去重庆候机去上海,同行的有何容、王炬、王玉川、齐铁恨和女师院国语专修科的一些师生。
1946年1月,魏建功一行在上海候机去台湾。在上海,巧遇他的学生方师铎。方师铎是魏建功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1937年毕业后,考入北大研究所,专攻声韵、训诂,受业于钱玄同、魏建功、罗常培等人,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继续攻读研究所课程,并从事云南傣族地区的语言调查。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结束了傣族地区的语言调查工作,离开云南,准备回北平的老家去探望阔别八年的父母。但遇到魏建功后,魏建功邀请方师铎夫妇去台湾推行国语,他们欣然答应,遂放弃了回北平探亲的多年愿望,跟随魏建功等人一同去台湾。
1946年2月,农历春节前夕,魏建功等人到了台北,他们立即着手进行工作,展开了恢复母语,推行国语的工作。4月2日,台湾省长官行政公署成立了台湾省国语委员会,聘请魏建功为主任委员,何容为副主任委员,齐铁恨、王玉川、方师铎、王炬、朱兆祥、吴守礼、王洁宇等21位专家学者为委员。
台湾居民讲的是闽南语,属我国闽南方言语系。日本侵占台湾后,进行奴化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强制推行,致使台湾的语言混乱现象十分严重。老一代人虽然尚能使用自己的母语闽南语,但已搀入很多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中年一代受的日本奴化教育,大多讲日语,读日文书,写日文文字,一些人虽勉强能讲些母语,但已从社会交往退到家庭的狭小范围内。最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已不能讲自己的母语了。
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同胞学习国语的热情极高,但在方法上却仍是沿袭着以假名拼音硬抠四声的方法,流弊甚多。推行国语从何入手,其说不一。魏建功以其语言文字学家的深厚学养和从事国语运动近20年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几条原则:
一、实行台湾话复原;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
二、注重用国音读字,由台湾话读出音引渡到国音。
三、研究台湾与国语的词类对照。
四、利用注音符号,贯通中华文化等。
为了加快国音普及的推进速度,在魏建功的提议下,广播电台开设了国语讲座,由齐铁恨口授,林良用闽南语帮助台湾省中小学教师备课。
讲座开办时,先由魏建功讲了“国语运动在台湾的意义”的讲话,那是他刚到台湾的2月上旬,到了中旬,他又在电台为这篇讲话作了“申解”。他说:
我来到台湾的第二个星期日晚上,曾经在广播电台广播了一篇广播辞。那是一篇为了牵就时间限制和听众了解的演说,内容有些晦涩。现在从头细说,作为一种通俗学术讲话。
请让我录原辞,随时补充说明。
“国语是什么”(原辞)我们都知道台湾光复了,以后第一件要紧的事情,是推行国语。在一般人的想像,国语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话,不管它是上海、重庆、南京、温州、汕头,广州、厦门、福州或是西安、兰州、开封、太原、济南、天津、保定以至于辽宁、宁夏、昆明、琼州,只要不是用a bc d……和ァィゥェォ工才拼念的话,都可以当作国语。这样,我们在台湾就可以用台湾话当作国语,无庸另外再有一套什么用北平话做标准的国语了。
(申解)我们的国语是用北平话做标准的。北平话的标准也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北平社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日常应用的话,并不是北平话一概算做国语,提到“国语”这一个名词,它的沿革就包涵了很多民族兴衰的回忆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器度是没有种族和血统的歧视,纯粹从文化上融和起来,历代往往容纳进许多的宗族。宗族和宗族之间的交际,互相采取足以达到完全了解的工具,所以用声音表示的语言工具有所谓“雅言”。记录语言用图形或符号表示的文字,在我们国家就成了一种共同表意的标识。我们的文字可以被宗族以外的民族借用的道理在这里。一般人误解了这个道理,把成为表意标识的一点儿作用当做天经地义,而埋没了表意的标识与所记录的语言中间的联合一致。当初的“雅言”
实在就是现在所谓的“标准语”,“雅”字的古训是“正”,“正”即是标准。“雅”和“俗”,两者之间只是指明内容应用的范围的分别:“雅”的普遍,“俗”的偏僻。我们距离古代远了,这种分别已经不能确切明了,不过从文学古典的《诗经》所分“风”“雅”来推想,大致也还能窥探出一点痕迹。因为古时候国的观念和后代不同,所以只有“雅言”一个语词,而“国语”一个语词倒成了狭义的“列国的人的言论(语)集的专名(《国语》、《国策》书名的国语)。这样一直向后代传下来,宗族不断的增加新分子,文字也不断的增加了新的表意作用和形式,语言更不断的增加了新的声音和组织。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我们的雅言自然在生长,最初统一的力量多半依靠政治,造成一种用“帝王都邑”流行的系统做标准的事实。我国的历代都邑自周朝起,都在黄河流域,如咸阳洛阳长安开封,而北平是最后最久的一个。中间因为外族侵入,发生民族迁移的事,语言也分出许多支来:有五胡的侵入,向南分出了金陵一支;有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侵入,再分出了临安一支;有满洲民族的侵入,又分出了桂林和昆明两支;北平的音系却是从临安一支分出时起慢慢的养成了现在唯一的标准资格。五胡以至于满洲,人民已加入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完全融和了,语言文字也完全混和了。他们有些在统治中原的时候,曾经把自己一族的语言称作“国语”过。这个“国语”的意味带点血腥气,是征服者的自骄自傲的名目!我们知道最明白的是金人称女真文做“国书”,女真语当然是“国语”;元人称蒙古文,清(后金)人称满洲文,都叫“国书”,而“国语”成了少数统治我们的外族语言的特别名称。这是“国语”一个语词演变到第二阶段的意义:统治中国的外来民族自称他们的语言的名目。民国成立了以后,才演变成第三阶段现在的意义,“中华民国人民共同采用的一种标准的语言是国语;国语是国家法定的对内对外,公用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由许多语言不同系统的人荟萃在一处,互相融和,尽力推心置腹,不知不觉,去泰去甚,选择出最方便最容易的声音锻炼成最简单明了的组织。国语包括(1)代表意思的声音叫“国音”;(2)记录声音的形体叫“国字”;(3)声音形体排列组合表达出全部的思想叫“国文”。排列组合的规矩就是“文法”。……我们有得经过一千多年培养,二三百年应用,几十年政府提倡的声音系统,当然应该切实推行。所以,北平语做标准国语是有它的来历的。
……
(申解)标准国语的来历,从北平建设做都市说,就有一千多年的培养,拙著《北平音系十三辙序》说的很详细;从通行于清代全国官吏说,就有二三百年的应用,所以有官话之称,西洋人叫它“Mandarin”;从开国以来,开会审音读音,颁布注音符号,编行《国音常用字汇》和《中华新韵》,小学科目改订国语,就有几十年由政府的提倡。有如此的经过,还不能得人了解吗?所以台湾光复以后的国语运动,使得我们直觉地知道国语的重要,而更显明的教训了我们理智的认识国语的实质。……
他讲得是这样的深入浅出,不用讲更深的大道理就能使台湾人了解推行国语的重大意义。他更加具体更为深切地说:
日本语音不能独立发一个声,所以我们字音的收声尾的读法,他们非用一个假名全音表示不可,台北的北字所以就只有联着“ウ”“夕”来注他的一K尾了。台语有我们的方音注音符号可以表示得很正确。关于我有书一句日本语,依着我的使命和誓愿,恕不用假名写出!这一点,我呼吁本国同胞之间似乎不应该用外国语言做交际语,是国家“主权”和“地位”的表现!是政府语文教育成绩的表现!是所谓“精诚团结”的表现!说老实点,是“体统”!是“面子”!台湾省的同胞热烈要国语,我们要人人用标准国语和他们交谈。我们不能只贵望本省人说标准国语,而我们从国语流行的乡土来的反而不能说标准国语!新的中国一切应该真正标准化!……
我相信,敌人夺得去台湾的河山,已经重归了祖国版图;台胞表达意志的方式,根本敌人是不能改变的,恢复起来一定很快!我们要稳稳实实的清清楚楚的先把国语声音系统的标准散布到全台湾。这是在台湾同胞与祖国隔绝的期间,国语运动的目标,传习国音——“统一国语”的基础。
魏建功在讲话中大声疾呼:
从今以后,我们由台湾丧失而积极开始完成大功!岛省人士,我们希望他们踊跃的说国语,大胆的说,语言要先从敢说不管错不错练习起。岛省以外的人士,我希望咱们也踊跃的用国音说正确的国语!
魏建功的这篇声情并茂,激励人心的演说,在台湾推行国语运动中起到了很大的动员作用。这篇演说辞后来发表在1946年2月28日《现代周刊》第1卷第9期上。
国语会人员来到台湾后,很快便办起了一个《国语通讯》,作为指导台湾国语运动,交流经验的窗口。魏建功为《国语通讯》写了发刊词《国语通讯书端》。他写道:
这是台湾省国语界同志公共的一个园地。我们要藉它传播国语界的一切消息,发表国语界的一切意见,建设国语界的一切研究,完成国语界的一切贡献,因此就又不仅仅是“台湾”国语界公共的园地。
在此期间,魏建功连续撰写、发表了《国语运动纲领》(1946年5月21日台湾《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期)、《何以要提倡从台湾语学习国语》(1946年5月28日《新生报·国语副刊》第2期)、《国语的四大涵义——跋劳乃宣先生致中外日报书并答吴守礼先生》(6月4日《新生报·国语副刊》第3期)、《怎样从台湾话学习国语》、《谈注音符号教学方法》(7月6日《新生报·国语副刊》第9期)、《学国语应该注意的事情》(1946年7月11日在台湾电台的广播词,载《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0期)、(《国语辞典里所增收的音》(1946年7月30日《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1期)、《台湾语音受日本语影响的情形》(《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1期)、《日本人传讹了我们的国音》(《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1期)、《国语通讯两则》(1946年12月《国语通讯》第2期)、《国语的德行》、《国立台湾大学一年级国语课旨趣》等文章,直接、适时地指导着台湾的国语运动。
他一再阐明“国语”的涵义,纠正一些误谬观念。他在《国语通讯书端》一文中说:
我们说过“国语”的涵义不限于说标准语,国语包括了本国语文的全部分。这个观念明白指示出来的人要算是国语运动的元老吴稚晖先生。当民国三十三年春天,我们在重庆举行国语运动周的时候,他曾经把“国音”“国字”“国文”三者包括起来,算作国语的内容。这是极精辟的见解,可以纠正一些误谬观念的说法:(一)国语就是“注音”符号,(二)国语就是北京话,(三)国语就是白话!
魏建功依据1944年3月在重庆国语运动周制定的《国语运动纲领》,提出了一个
“台湾省国语运动纲领”,即:
1.实行台湾语复原,从方音比较学习国语。
2.注重国字读音,由“孔子曰”引渡到“国音”。
5.刷清日语句法,以国音直接读文达成文章还原。
4.研究词类对照,充实语文内容建设新生国语。
5.利用注音符号,沟通各族意志融贯中华文化。
6.鼓励学习心理,增进教学效能。
(见《新生报·国语副刊》第1期《国语运动纲领》)
魏建功针对台湾人用学日语的方法,把国语当作外语来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台湾方言(闽南语)与国语的对应规律来掌握国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编写了《国音标准汇编》,以帮助台湾同胞学习掌握“国语”。他在《新生报》办了个“国语周刊”,在北投设立了“国语示范推行所”,又在各地举办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国语演讲竞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于1946年7月11日在台湾电台《学国语应该注意的事情》的广播词中讲道:
台湾话的闽南语系统和客家语系统都是祖国语音的一种,使用这些祖国语音的全省人口约有六百万,在这过去五十一年中间,日本政府的力量,把我们这些祖国语言推挤回到家庭使用,实造成中年以下的青年人少年人渐渐不会说,是从不许自由使用变成不会自由使用的地步!现在我们光复了,这一点天然赋有的使用母语的权利,怎么不应该恢复呢?从六百万人的总数看,究竟说台湾话的人还是多数。我们为了矫正现在一面丢了日本“国语”,又忘了台湾母语的观念,特别指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注意:本省国语问题有双重意义,第一点是“恢复自由使用祖国语言”,另一点才是“推行国定标准语言”。
教青年与少年以及幼年儿童学习国语,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依我们的观察,这一方面的成绩很好,进步也相当快,两三年后,等他们学业告一结束的时候,预料本省国语标准的建设就可大告成功。
把青少年及儿童学习国语作为推行国语的主要任务,这实是很有见地和极为有力的措施。
果然,数年后,当少年儿童长大成人,成为台湾人民的主要成分时,台湾的国语运动真正是大功告成,国语已在台湾普及,台湾人整个讲的是国语了。
我们且来看看这效果:
1994年,老舍先生的哲嗣,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到台湾参加学术活动,他对台湾的国语普及程度之高表示了惊讶。他在《乡音灌耳》一文中写道:
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
普通语,在台湾仍然按老习惯叫“国语”,反正是一码子事,都是以北京音为基础。
台湾人居然一口北京话!而且全岛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由外乡人到原住民,全会!
全岛2000万人全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大奇迹。
转了几个城市,发现一个秘密,每个城市都有《国语日报》分社,总社设在台外,还有“国语日报出版社”,每日出报出书,专司普及“国语”之事坚持了十几年,始终不懈,雷打不动,每个字都用拼音,一注到底,十分认真和执着。
原来,有一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早在抗战胜利之后就到了台湾,抱成一团,拼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国语”把台湾的语言彻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本语的影响由根儿上加以铲除,实现了语言上的大统一。
语言,在这儿,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峡两岸统一的坚强纽带;而语言学家则是祖国统一这一伟大实践的天然的先行者。
这群杰出语言学家的领袖一开始是魏建功和何容先生,稍后则是何容和齐铁恨先生……
(1994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946年11月,魏建功专程回北平招聘“国语推行员”赴台。在北平期间,12月13日,他在北大蔡孑民先生纪念馆主持召开了“中国语文诵读法座谈会”,主要是为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出席座谈会的有朱自清、黎锦熙、朱光潜、冯至、徐炳昶、潘家洵、沈从文、游国恩、余冠英、郑天挺、顾随、孙楷第、周祖谟、吴晓玲、阴法鲁、赵西陆、李长之、赵万里、向达等。座谈会开了三个小时,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
魏建功在北平招聘“国语推行员”期间,北大校长胡适曾委托杨振声找魏建功谈回北大之事,拟委任魏建功为北大训导长,魏建功坚辞不就,只答应待台湾推行国语工作安排妥当后,再回北大任教。
1947年3月2日,魏建功去上海参加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在会上,与叶圣陶、陈望道、章锡琛、郭绍虞、周予同、方光焘七人被选为理事。
4月,魏建功回到台北,他主持改组了“国语会”,由何容任主任委员,洪炎秋任副主任委员。另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闽台区办事处”,魏建功以全国国语会常委身份主持办事处的工作。
1946年6月,原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的许寿裳被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寿裳来台大后,立即聘魏建功为教授。其实,1946年4月,魏建功来台湾后不久,就受聘为台大文学系教授,但他并未到职任课,却介绍台静农、裴溥言等到台大任教。此时,一般老友又到了一起,自然很觉惬意。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在全国推行国语教育,需要大批培养各地师范学校的国语师资,以便更广泛地在少年儿童中推广国语。据此,指定在北平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台北台湾大学、江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几所高等学校设立国语专修科,学生的来源由附近相关各省的教育厅在高中和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送。魏建功到台大后,就兼任了台大国语专修科主任。他请了在国语会工作的何容、王玉川、齐铁恨、方师铎、朱兆祥、洪炎秋、黄得时、夏德仪等专家学者来任教。魏建功讲授国语沿革,何容讲国语文法,齐铁恨讲国音标准,高鸿缙讲文字学。台大的国语专修科办得十分红火,培养了一批国语工作者。
1948年1月,教育部长朱家骅来台湾视察教育,魏建功向他建议在台湾创办一份《国语日报》。其实,在1947年,魏建功、何容、方师铎等人就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把原设在北平的《国语小报》迁到台湾来办。这样,教育部便决定把北平的那份注音报纸《国语小报》迁来台湾,改名为(《国语日报》,并由魏建功、何容等人主持筹办。于是,魏建功便紧锣密鼓地筹办起《国语日报》来了。
1948年6月,魏建功回北平办理《国语小报》设备迁台事宜,在北平期间,他答应了胡适校长的要求,准备回北大任教,并且开始在北大中文系讲课。此时,台湾大学校长已提出聘魏建功任台大文学院院长,现在,要回北大,于是便由胡适出面致函庄长恭校长,代为婉辞。 在北平期间,魏建功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9月间,魏建功回到台北,办理国语会的交接手续,同时创办《国语日
报》社,他兼任社长,副社长由从北平押运《国语小报》印刷机及注音铅字来台湾的北师大教授王茀青(寿康)担任。总编辑梁容若,经理方师铎,社务设计委员有何容、洪炎秋、齐铁恨、祁致贤、王玉川5人。胡适为《国语日报》题写了报头。
1948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那天,《国语日报》创刊号正式发行。《国语日报》是在资金匮乏、设备简陋、人员短缺的困难条件下创刊的。它以推行国语运动为主旨,内容均是用浅显的文字来编写,加上注音符号,适合于普通大众来读。另外,报社还编印了各种注音读物。开始时,《国语日报》每天只出4版,后来,渐渐发展为16版。在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看《国语日报》长大的。”
在胡适的催促下,魏建功于1948年12月初携眷回北平,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他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开创性工作便从此结束了。而此时,北平正在解放大军的围困之中,迎接着和平解放。再晚几天,也许魏建功便回不来了。
魏建功等人在台湾推行国语运动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1993年,台湾世界华语文教教育学会秘书长董鹏程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的经验与对外推行华文的展望》一文中写道:
台湾国语的推行,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全民共通的语言,几乎没有人不会说国语。所以有这样的成功,可以说是由于当初所拟定的政策正确,以及当时参加推行国语运动人士的热心与努力,几乎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一种信仰来推动,希望凡是中国人都会说国语,亲切地使用一种语言来交谈。当然台湾同胞热烈、认真、努力的学习,是成功最大的一个因素。还有几十年来,出版社、报纸印行注音读物,广播、电视台的国语节目,各级学校的教师之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国小老师对教学之认真,使国语的根深植在每个人心中,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开花结果。
(见《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刘坚在《我所认识的俞叔迟先生》一文中也写道:
台湾光复以后,他(俞敏)随天行(建功)先生去台湾推行国语,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至今还在叫嚷台湾闽南话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而是什么“台湾”的“国语”。魏先生、俞先生他们半个世纪前所做的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也许当时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今天是越来越清楚了。
(见刘坚《人与文——忆几位师友论若干语言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玖』 台湾国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普通话是指普通话。“普通话”一词出现在清末。1909年,北京官方普通话被指定为“普通话”。中华民国时期,普通话发音多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将国语定义为普通话。普通话的前身是明清时期的普通话,在此之前称为Yayan。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中文的别称。它以北京方言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普通话)为基本方言,并以现代白话楷模作为现代语法标准汉语。普通话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它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轴心,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
(9)台湾推广国语扩展阅读:
普通话功能: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在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其中,大声元音占主导地位,这在普通音节中是必不可少的。
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可以连续出现在一个音节中,例如“坏”,而普通话的音节中没有辅音,即没有英语,例如“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会议)”多个辅音连接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清晰,节奏强烈。汉语音节通常由首字母,结尾和音调组成。首字母紧随其后的是韵母,然后是整个音节的音调。从音素分析,辅音和元素的角度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声音交替出现且有规律地出现,给人以重复的感觉,这使音节的剪切变得容易。
3、普通话的语气由高变低,高,正,正之差明显。它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现代汉语标准的最佳基础是遵循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但是当地标准略有不同。
『拾』 关于台湾的国语
倒,写完了才发现,有这么长额,不过希望你耐心的看吧,因为是我自己写的,也是我在中文系学习现代汉语半个学期的一些心得,有什么可以探讨探讨,我也就大一,还需要多学习呢~
不能说最原始的就是最正确的,语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忘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或交际手段.
首先,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么决定是有其历史因素的.简单的说是因为北方长时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方方言也比较普及,便于交流.但是有一些土话被清出了规范的普通话(如你说的,还有儿化音),那是也是为了方便全国各族人民交流.如果完全以老北京话为规范,那我们南方人真能难学普通话了,交流就难了.
并不见得原始的就是对的如汉字,汉朝把秦朝的小篆发展成了隶书,但是也没有人说当时还用小篆的地方就是文化传统最得到延续的地方啊,反而显出了这种地方的闭塞.而汉代的隶变是汉字发展的重大转折,从此我们写字就不再用画的了,简单方便.而汉语难道不是比汉字在交流上用得更广吗?
语言主要作用是交际,不应该带上太多政治色彩.还有语言学有一个原则,就是简明性原则.如尾(yi)巴和尾(wei)巴讲的都是一个东西,毫无区别.那为什么非要念两个不同的读音呢?多音字够多了,这种异读不应该划入规范,因为不符合经济性(即简明性)原则.
另一个角度
要说原始,台湾口音也不见得就是原始的口音吧.从声调来说,中国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可见古音的入声已经散入其他三声了,有些浊音已经散佚,普通话里没有了.但是,在其他方言,如粤语区中仍有这种读音(如一些普通话念起来不压韵的诗,白话念就押韵了),那是不是说粤语更传统更有文化内涵呢?
再说,闵南语跟台湾话是一系的,那为什么因为台湾敏感就说成是台湾国语怎么怎么样传统,而不是福建话怎么怎么样传统呢?
台湾那些人说自己受的是最正统的中华文化教育,那为什么它又要从中华文明生长的中华大地上独立出去?如果他们承认受的是中华文化教育,那说明他们都是中国人,跟我们一脉的,这时候又说独立,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嘛~
至于文革,中华传统是5000年的积淀,没有那么脆弱的,10年就被搞定了.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中华文化才几岁哦,那时都没死呢,文革是个错误,但是中华文明还没脆弱到一个错误就被灭了.相信我们国家的文明吧,只要你真的有心,去学学书法、国画等,其实很陶冶情操的!
PS.为了让你对党和国家多点信心,说个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跟我们说的关于普通话为什么要叫“普通话”,而不叫“标准音”(术语上就应该叫标准音)。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语言,汉语又有很多方言,订一个标准音很必要。但是,如果把普通话定名为“标准音”,就显得其他的话就不标准不合理了,哪个民族愿意自己的母语被别人说成是不标准不合理的呢?既然不愿意,那其他民族的人还能接受普通话吗?不能接受国家不就分裂了吗?这样势必会影响国家安定和团结,严重的说,有种族歧视之嫌,可能会引发种族冲突。于是中央决定将现代汉语共同语定名为“普通话”,它揭示了这个共同语的存在就是为了大家一个国家的人好说话,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普通。(现在会方言的反而成了宝贝~呵呵)中央的考虑确实细致,所以我们现在说起话来还是很方便的。我那时听了觉得中央想得真是很周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