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能率店面
⑴ 常姓是怎麼来的
常姓起源极早,在远古传说时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在黄帝时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还有一个以善于占月著名的常仪,《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所以后人有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即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常先、常仪以后,又有来源不同的三支常氏。一支是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以封邑名命为常氏。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一支出自古代的吴国,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常氏还有一支系北宋时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而由恒氏所改。恒氏以“恒”与“常”义近而改姓常。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东海一带。
历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7O0余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
隋唐时期,长安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乘商船中途遇险沉没,他为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兖。
宋代,常氏有人迁至福建、安徽、内蒙古。明,清时期,又有迁至湖南、辽宁等省的。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 应该是这样吧!可以加我为满意答案吗?谢谢!!
⑵ 常姓有多少
全国排名94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阿拉伯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⑶ 能率热水器型号RUX是什么意思
能率热水器型号RUX的意思就是说这款型号是他们的最新型号。
⑷ 唐初始为什么大臣多是隋朝旧臣,怎么改朝换代的
李渊本身就是隋统治集团的一员,而且从唐公的爵位和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后为太原留守的职位来说,属于高级官员。李渊和杨广,从母系上来说,还是表兄弟。李渊集团的几个核心人物,比如刘文静也多是隋朝旧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渊集团接纳原来的隋朝统治集团很正常。
清军入关,几乎是全盘接收了明朝的官僚系统,改朝换代之后保留前朝的官僚阶级,新的王朝需要官僚体系来控制民众,官僚阶级也需要和新的政权合作,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互相需要,自然事情就成了。
唐代隋,又有特殊情况,李渊是以隋的官员起家,不是从农民起义军起家。况且李渊起兵打的是匡扶隋朝的旗号,先是自己立了一个隋朝的傀儡皇帝,看准时机才玩禅让的把戏登极的,唐承隋就更有渊源。另外隋唐之际,中国刚刚经过了五胡乱华,南北朝混乱的几百年,在这几百年里政权更迭频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人心中,“忠臣不保二主”的忠君思想并不像后世那么强烈。
以下附录剑桥中国史
夺取政权的经过
在李渊接受新任命于晋阳的时候,由于隋炀帝的糜费无度,滥征徭役,
以及屡兴讨伐高丽之师和防御突厥人卷土重来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天灾人祸
交困,引起了广大人民和许多隋朝官吏的强烈不满。群盗蜂起,叛乱很快遍
及全国(见地图4)。当不断加剧的叛乱警报频频传到太原府的时候,李渊
的朋友和军事顾问们纷纷认为隋朝统治已危如累卵,都劝他趁机起事,创建
新王朝。
李渊几乎处于一次领导有成功把握的叛乱的理想地位。他的家世和人望
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与皇室攀亲的贵族,而且在他51岁之年已侍奉过隋朝
两代皇帝而达到他漫长而顺心的宦途的顶峰。他是中国北部产生一个个王朝
统治者的那个社会精英集团中的一个成员。作为太原留守,他有强大的军事
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因为他所控制的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实际上
是坚不可摧的,可以很方便地从这里对长安(隋大兴城)和洛阳这些传统的
政治中心发动进攻。
李渊还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约在公元614年有图谶预言
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而且这说法已在民间家喻户晓。至少李密所领导的另
一支反隋叛乱便是受了这一预言的影响。李渊也知道有此民谣,因为它已在
晋阳人民中间传开。①
由于姓李,李渊自然也受到隋帝的猜疑。公元615年一位术士警告皇帝
说,有一李姓者不久当为天子,因此隋炀帝在全国大杀姓李的人;这样的清
洗包括他的最高级将领在内,例如有权势而门族强盛的李浑及其一族的32人
便都被清洗;其他远亲被放到边地。李渊也一定知道他在隋朝的位势已岌岌
可危,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显地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很有可能自建王朝,
代之而兴。
李渊那一代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
改事新朝的。李渊和李渊的同时代人的思想上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
一姓的某一王朝。因此,在公元617年阴历五月他动员了他太原府的军队,
并开始向京师进发。
令人有点感到惊异的是,李渊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质,只是
到最近时期才有新发现。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
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地,他的
次子李世民(公元617年时17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
有进取心,英明天聪。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
在这些记载中就成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传统说法,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
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刘文静时为晋阳令,但因涉及与反叛者李
密联姻而被隋炀帝下令囚系狱中)。李世民会刘文静于狱中,想发起一个运
动以统一有不满情绪的人民,进而一举扫荡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当李
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未十分在意;他毕竟与隋的帝室有姻亲关系,何况
又是王朝的主要捍卫者。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
—————————————————————————————————
① 《资治通鉴》,卷183 第5709 页。见宾板桥:《关于民谣中的李氏兴王之说》,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61(1941年),第272-273 页。
—————————————————————————————————
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分,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当李渊得知
他卷入了这一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
动叛乱。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
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
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
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
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
歪曲之处做出订正。①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
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
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
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
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
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
的李建成。温大雅的《起居注》告诉我们,甚至在公元617年中太原起事之
前,李渊已开始图谋不轨。另外,激起李渊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最
早发生在公元616年的一件事是当时李渊受命剿捕太原地区的盗匪。太原这
个地方在传统上又与传说中的圣君唐尧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尧曾在一个名
之为唐的地方住过。唐还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虽然像诸如此类的爵位那
样,国公的爵位也无统治领土的实权。当唐公李渊接受新任命时,他认为他
的爵衔与职务的巧合简直是天降吉祥。②第二年他当了太原府留守时,李渊对
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
祸将斯及。”③《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章》及该民谣关于下一个中国统
治者将姓李的预言对李渊的影响,因为《起居注》引用李渊的话说:“吾当
一举千里,以符冥谶!”①
公元617年阴历五月初,李渊传谕给在山西南部供职的长子李建成和四
子李元吉,叫他们就地再招募军队,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也在
太原招兵买马。他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几乎一万人,屯驻在晋阳的兴国寺。
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清洗他班子中的不稳分子。当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
留守时,隋炀帝给他指派了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来协助他,这无疑是
为了监视他。李渊曾经利用他们暂时离开太原的时机而为自己征募了兵马,
但他认为他们会马上对他的招兵买马起疑而向隋帝报告。因此,他把建成和
元吉召到太原来以后,在五月十五日借口两个副手潜引突厥人入寇太原地区
而逮捕和杀害了他们。②
—————————————————————————————————
① 见宾板桥:《温大雅:唐代历史的第一位记录者》,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17(1937年),第368-374
页;罗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1955年),第1-2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台北,1965年),
第1-98、276-309 页;福井重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考》,载《史观》,63.4(1961年),第83-88
页。
②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毛晋《津逮秘书》版(此下简称《起居注》),卷1 第1 页。
③ 《起居注》,卷1 第3 页。
① 《起居注》,卷1 第15 页。
② 正史和《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把这次行动归功于李世民。但温大雅指出,逮捕这两个副手的军队实
际上是由另一位将军统领的,虽然他们名义上是归李世民节制。见《起居注》,卷1 第9 页。
—————————————————————————————————
可是,在李渊能够放心地发动战斗以前,他必须对付东突厥人--这是
在戈壁南北居住的一个极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横行于中亚并控制着从辽
宁到蒙古的长城以北的地区。在隋朝末年,东突厥是亚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势
力,自从公元613年以来,中国西北部出现的许多叛乱者都向突厥称臣,以
取得突厥人的支持。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则分别给这些叛乱者封以皇帝或可汗
的称号。他也给叛乱者供应士卒、武器和马匹,希望从隋朝的覆亡中谋取利
益。③公元615年后期,当隋炀帝定期巡狩长城的时候,东突厥人在山西的边
疆城市雁门围困炀帝达一月之久,①而且不久前还几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区。
公元617年,他们又加强了压力,这次是与刘武周勾结在一起;刘武周在617
年初已在山西北部自己称帝,并已被突厥领袖封为可汗。当李渊逮捕他的两
位副将时,突厥在撤退之前曾进抵晋阳城下。
很明显,李渊在能率领叛军前进以前,他必须先解除东突厥人及其盟友
进攻他的后方的后顾之忧。他因此写信给始毕可汗,诡称他之起兵意在恢复
帝国的秩序,使能重建中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这样做会对
各方面都有利。他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始毕可汗可
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这个协定是由刘文静谈判的。②
李渊力排他的顾问们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
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乱一样,可能已决定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
但是,当始毕可汗要求李渊拒绝效忠炀帝而应自己称帝时,李渊却予以谢绝。
相反地,他告知可汗,他准备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杨侑当时已在隋
都)。不管李渊之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
因为在他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1000匹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
士卒和另外数千匹马。
一旦处理完了东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就建立了他的军事战斗组织--大
将军府。他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太原附近隋朝的文武官员。李渊的大部分军将
在开始时都是由于这些官员的支持才得以征集并得到供应,因为他们原来都
是隋朝鹰扬府的军官,现在只不过把他们的士卒转手交给李渊指挥。①晋阳宫
监裴寂也以隋宫仓储中的大量粮秣、武器和甲胄供应唐军。
公元617年阴历七月初,李渊和他的两子世民与建成率军三万从太原出
发,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们的目标是隋大兴城;此地是一个古都,
并且是陕西南部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
唐兵遇到隋军的强烈抵抗,并且在通向潼关要塞的汾河流域途中被夏季
的大雨所阻,李渊下令他的军队暂停前进。②他现在接到了河南洛阳附近一位
—————————————————————————————————
③ 下面略举几位得到突厥人支持的主要叛乱人物:薛举、李轨、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和高开道。另外
尚有许多次要叛乱人物。
① 根据正史,这事又涉及李世民。但李世民此时只是一个15 岁的男童,而按照温大雅所说,恰恰是李渊带
兵解了炀帝之围。见《起居注》,卷1 第1 页。又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49 页注82。
② 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99-100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217 页。
① 见布目潮风:《李渊集团的构造》,载《立命馆文学》,243(1965年),第27-29 页。此文重印于布
目潮风的《隋唐史研究》(东京,1968年),第112-149 页。
② 根据温大雅的《起居注》(卷2 第12-14 页),李渊的军队为大雨所阻,当时他正在等候突厥人已答应
送来的马匹,而且还担心谣传的刘武周计划对他太原根据地的袭击,所以他曾准备放弃他的远征,只是被
他的诸子劝阻才未下达撤退命令。
—————————————————————————————————
叛乱领袖李密的书信,③要求二李结成同盟。李密出身西北贵族,原是隋朝的
一低级官员,现为李渊的强劲对手之一。他早年原为杨素的门生,公元613
年离开隋都后参加了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叛乱。他在杨玄感战败以后逃走,炀
帝撤往南都后,从公元616年起他成了在洛阳周围地区的诸叛乱集团联盟的
领袖。当他建议与李渊结盟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和河北的南部。
李渊担心的是,如果李密知道了他的计划,他会阻止他向大兴城进军。
他因此写了一封卑辞和违心骗人的书信,说他是隋朝的忠义臣民,他之所以
起兵只是为了重新建立秩序,而且矢口否认他有比做唐国公更大的野心。与
此同时,他还假劝李密自己努力取天下,他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
今司牧,非子而谁!”李密被这封信吹捧得昏昏然,因此应允李渊向隋都进
发而不加阻拦;但这个决定使李密后来为之后悔无及。①
公元617年约阴历八月中旬大雨已停,唐兵在突厥可汗送来的两千马匹
和五百军士的援助下,迅速打破了隋军在霍邑的抵抗,并继续向南推进。②
阴历九月,唐军抵达黄河,他们留了一部分人马围住扼守从山西和汾水通往
陕南平原这一要道的隋兵据点蒲州,其余兵马则跨河而进。当他们渡河的时
候,他们遇到了大队隋军,即予以击溃。这时潼关以内的重镇华州的州官投
奔李渊,他把永丰仓献给了唐军,至此,通往大兴城的道路已被打通。
当李渊进入京畿地区的时候,又有由李渊之女李氏(柴绍之妻,后为平
阳公主)和他从父弟李神通在京师周围招募的几千名士兵前来投靠。他的女
儿已经纠集了一支大军,她用的办法是在大兴城附近散财,以收卖从其他更
加动乱的地区逃来的民众的心,另一办法是与京畿地区的群盗和叛乱者结
盟。阴历十月,联合起来的唐军号称拥众二十余万,在大兴城外扎下了营寨。③
围困了首都以后,李渊精心部署了最后的攻击。当最后攻击约于五个星
期以后发动之时,居民开始有挨饿之虞。公元617年阴历十一月初九,李建
成的部下雷永吉的部队攻破城墙,夺取了城市。④李渊曾严令保护隋朝皇室的
安全。然后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炀帝的年幼的孙子杨侑被立为傀儡皇帝(称
隋恭帝),虽然唐兵的将军们都要拥立李渊自己为帝。早已逃往南都--即
长江岸上的江都--的隋炀帝则被上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
次年初,李渊又对东都洛阳大举进攻。①公元618年阴历五月二十日,即
他下令逮捕两名副将和太原顺利起兵一周年之际,李渊废黜了隋朝傀儡幼
帝,自己登极成了新朝的开创之主。李渊--以后我们即按他的谥号称之为
—————————————————————————————————
③ 李密的传记,见《旧唐书》(卷53)和《新唐书》(卷84)及《隋书》(卷70)。关于他的政权,见
布目潮风:《李密在隋末叛乱中的动向》,载《史学杂志》,74,10(1965年),第1-14 页;经增订收
于《隋唐史研究》,第53-10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184 第5743 页。
② 《起居注》,卷2 第13-14 页。据温大雅所述,在霍邑之战和唐兵夺取大兴城的整个战役中,李建成和
李世民都是唐军的带兵将领。但是在两部《唐书》中,李建成被贬低,而突出了其弟李世民的作用。
③ 《起居注》,卷2 第25 页。
④ 《起居注》,卷2 第27 页。又见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第1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279-280
页。
① 见布目潮风:《隋唐史研究》,第263 页。
—————————————————————————————————
唐高祖--按其世袭封号而改国号为唐。依照历来习惯,他选自己的年号为
武德。虽然唐高祖也建都于大兴城,但他易名为长安,此又为汉代及以后南
北朝时期许多位于附近的王朝的古都名称。高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元吉封为齐王。
⑸ 求能率热水器维修的广告语,急!
用我所能,率化家园
⑹ 太原适合用什么牌子的天然气热水器
万和还贵~ 看来你根本就不了解热水器
万和 万家乐 走的都是低端路线 单品价格非常便宜 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烟道机
能率真正属于最好的,现在产品更好,当然某人要推荐什么品牌的话,第一就是要诋毁你喜欢的品牌
不能只听一己之言,最好还是去网站上看,至少有80%的网友说的是自己的亲身体会,20%的广告宣传
⑺ 我是满族哪个旗原姓什么
请问您祖籍哪里?
『常』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常佳氏、觉尔察氏、周延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常宝坤(1922—1951)张家口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成“常派”,代表作《卖估衣》。
================== ========================
【常佳氏】Ca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巴林,后冠汉字姓常。
【周延氏】 Joy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讷殷,后冠汉字姓周、常。
【瓜尔佳氏】Guuwal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著姓,清初750户,满族最古老的姓氏,详见《满族八大姓》。
【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姓夹谷氏、加古氏、古里甲氏。俄国学者史禄国说,对于瓜尔佳的含义,满族人也不甚了然。他认为与满语“捣乱、懦弱”有关,还可以翻译为"围绕菜园的水沟"。他说,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喜塔腊氏)、尼马齐氏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还有一种说法,瓜尔佳是地名。
[编辑本段]简介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末年,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安褚拉库、尼马察、哈达、瓦尔喀、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辉发、长白山等地。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瓜尔佳氏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觉尔察氏】Giorc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字姓赵、肇、孙、常、陈(丹觉尔察氏,备考)。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希尔根]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长白山,太宗护卫,天聪八年从征巴林,授骑都尉世职,后以虎劲参领征明,累加世职一等男,仕至领侍卫内大臣。子护军参领、云骑尉喀西泰,孙一等男尚士特。其家族知名者有,国初创立佐领雅拜,护军参领喀石泰,黑龙江副都统陈泰,齐齐哈尔协领保住,一等轻车都尉得禄,西安副都统八十。
[爱隆阿] 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以副都统、领队大臣西征,以平定准噶尔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累官伊犁参赞大臣。弟巴灵阿,仕至领队大臣、云骑尉。
[苏喇岱] 满洲正黄旗人,生而勇敢,天命六年从征,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子巴锡,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巴穆布理] 满洲正黄旗人,姓塔查觉尔察,少侍太祖,有马尔屯人欲设“鸿门宴”,太祖将赴,巴穆布理力阻,命五人往,皆遇害,追授骑都尉,孙浑塔袭。
[阿巴泰] 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颜,从额亦都招抚东海四部,复取雅兰路,阵亡。累官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子辛泰,以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明朝,阵亡,加世职三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工部尚书、二等男星讷。
[锡尔根] 满洲正白旗人,累官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其孙珍泰,仕至齐齐哈尔将军。
[牛钮]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觉尔察,以佐领从征耿精忠,仕至副都统。其家族知名者有,骑都尉巴智宜喇赤,江宁将军雍极纳。
[达海]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觉尔察,祖博洛国初来归,父散秩大臣艾密禅。达海九岁读书,通晓蒙、汉文字,初掌词命,后为满文加圈点,特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达海以增定国书,满洲推为圣人。其子孙男子系紫带,亚于宗姓;女子不选秀女。其家族知名者有,内国史院大学士雅秦,内秘书院学士禅布,前锋统领喇们。
[安费扬古] 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瑚济寨,父完布禄效忠太祖,安费扬古少从太祖征四方,灭哈达、乌喇,功劳最大,列五大臣,佐理国政,赐号“硕翁科洛巴图鲁”。其家族知名者有,十六大臣硕尔辉,三等轻车都尉阿尔岱,一等轻车都尉达尔岱,三等轻车都尉敦兑,二等轻车都尉赫色,工部尚书兼都统、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逊塔,副都统、一等子马锡泰,一等男德彝,一等男、议政大臣杜尔德,三等轻车都尉翁义。
[额勒和布] 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进士,累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木讷寡言,廉洁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