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资集团农家乐连锁店新农村建设显身手
⑴ 新疆农二师24团新农村建设部电话是多少
你可打当地114电话查询新疆农二师24团新农村建设部的电话号码。望采纳。
⑵ 什么是新农村
新农村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新农村的范畴。
1、“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他批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繁富讲究,其实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2、“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3、“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4、“新农民”有了新的设施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5、“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像浙江一些富裕农村大修豪华坟墓等现象就不符合"新风尚"的要求。
新农村之所以“新”意义在于:
1、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2、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4、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新农村与新民居
1、新民居是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
中国农民的传统,有的钱,首先要盖房,因而民居的建设水平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富裕程度的外在体现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经过统一规划而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民居,将成为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
2、新民居是现代民居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全新展示空间。
民居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它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是居住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体现。新民居的建设是建设农民的新民居,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建筑手段中,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新民居有望成为农村旅游的重要接待设施与景观组成部分。
民居,顾名思义,指老百姓居住的房子。在构成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素中,住、食、游、娱是农村旅游中可以在民居空间中进行的主体内容。人们常说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样的“农家乐”等就是以民居为主要游憩空间而进行农村旅游的具体体现。民居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在新民居的改造与建设中,保存并很好体现出来的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也能够成为农村旅游中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案例:鄯善县蒲昌村新农村
2007年底,受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承接了鄯善县蒲昌村新农村建设的改造工程,负责整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及后期的施工监理工作。 蒲昌村位于城市郊区北部,紧邻AAAA级旅游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是城市、景区、乡村的交汇节点,非常适合于开发旅游。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的设计手法和目标是: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用真心为农的设计理念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用多样化的生活情景体现城市的活力和生命的传承。
1.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打造“楼兰古村”
“鄯善”县大家一定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楼兰”古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楼兰”姑娘的传说几近家喻户晓,“楼兰”城更是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圣地”。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楼兰”国被“且末”所灭,“楼兰”国从此灰飞烟灭,当时的一部分楼兰人就迁移到了今日的鄯善地区。所以充分反映鄯善和楼兰的渊源,充分利用楼兰的神秘和沧桑打造鄯善的厚重与醇美的人文景观是进行主题定位的不二首选。
2.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建设“生土村落”
通过反复的选择和比较,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最终确定用极具当地特色的建造手法--生土建筑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建造工艺,此种工艺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当地较为贫困的地区还能发现这种建筑形式。他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形式美感,同时恢复和挖掘这种几近绝迹的建筑样式也是最好的旅游价值所在,为今后旅游品牌的建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用真心为农的设计理念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民俗街区与民俗客栈。
⑶ 我们都在谈新农村建设,那到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啥关系
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不应该局限在农民身上,而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乡风民俗和谐相融的多种旅游形式,其经营者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集体和企业。
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上,而这些方面都和乡村旅游关系密切。如图所示。
总得来说,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能够极大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和互动,能够形成新农村建设一种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即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维创景)
⑷ 新疆西部方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 新疆西部方略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更多电话
地 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民路139号新宏信大厦2109室
邮 编:
电 话:
邮 箱:
网 址:
⑸ 寻甸县财政局给北大营新农村建设摘农家乐
北大营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陆良营村民委员会,属于坝区,位于镇西北边,距离村委会1公里,距离镇5公里。国土面积3.28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水量917.5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
⑹ 谁有2009年 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拜托了,急用
米东区成立于2007年8月1日,副厅级建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昌党委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的“试验田”和“启动区”,是确定规划的首府乌鲁木齐城市副中心、全疆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全疆重要的化工工业城、全疆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乌鲁木齐市绿色食品基地和重要的人居生态新区。
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给米东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米东区党委和政府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把米东区建成新疆首府的副中心、新疆现代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乌鲁木齐国际商贸中心现代物流区这个发展定位,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开创了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五年来,取得的较好的成绩。米东区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7年米东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4亿元,年均递增18.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564.9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440美元,年均递增18.72%。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6.01亿元、66.71亿元和25.52亿元,年均分别递增7.95%、19.8%和19.87%,一二三产的比重达到6.1∶67.9∶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7.13亿元。五年共实施国家出资项目94项,总投资15.98亿元,落实国家补助资金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2亿元,年均递增30%。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8.55亿元,年均递增6.83%。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总播面积23.16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8.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1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400万平方米。畜牧业长足发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牲畜出栏预计达到154.24万头(只),年均递增14.5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1万亩、产品1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国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5家,农业合作组织和涉农协会发展到8个;订单种植面积达到11.33万亩;“米全”牌大米远销中亚和东南亚。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本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829万元,编制完成20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铁厂沟集镇小区、人民庄子村等新农村示范点开工建设;新建和维修13个村办公场所;更新机井81眼,新修防渗渠38.5公里,实施农业高效节水面积5000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项;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解决了43个村5.2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投入1.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3公里,通村油路率达到98.8%,比2002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稳步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成沼气池859座,建池户每年户均节省开支450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农牧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三)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200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15亿元,年均递增23.6%。米东区化工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建设累计投资4亿多元,完成园区总体规划编制,组织实施一、二期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六纵七横”50公里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天然气等设施基本达到企业入驻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89平方公里,一期24公里道路开工建设。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煤炭、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预计完成产值28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64家增加到113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2002年的12家增加到22家。强化企业融资服务工作,企业融资方式实现多元化,中泰化学股份公司股票顺利挂牌上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五年引进项目623个,到位资金91.12亿元。乌石化三聚氰胺、华泰重化工一期、广汇雷沃拖拉机、广汇福田专用车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乌石化大芳烃、大化肥、华泰重化工二期、华凌现代肉类加工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乡经济焕发新活力。新建改建华隆美特商业街、乌石化农贸市场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等一批市场建设项目,规范和完善了乡镇集贸市场;实施完成太平渠火车站项目;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家佳乐连锁店80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点发展到224家,创自治区乡村旅游百强示范点3个,新疆乡村旅游发源地峡门子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民俗旅游基地初步形成。2007年,旅游经营收入预计达到2.76亿元。清真餐饮业品牌效应不断扩大,11种菜品和小吃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名小吃”,50种菜品和小吃被自治区行业协会命名为“新疆名小吃”。五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20万平方米,改善了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城市人居环境。金融、信息、会计、法律服务、电子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有了新发展。
⑺ 浙江新农村建设具体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居于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68.1%,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线。做大做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这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户在省外经营种养业,建成各类基地2000万亩左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6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3.7%。
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为建设农业的紧迫任务。率先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建成产业化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049家,销售收入1106亿元,2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15家,带动农户211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产业化带动农户472.26万户。针对单个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不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服务联合体。今年全省在18个县市开展试点。
把培育现代生产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五年每年投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在120亿元以上。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2006年起对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又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果树、蔬菜等专业,鼓励他们学成后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农业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启动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36万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1249.2万亩。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和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先后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百万亩标准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等工程,农业的生产条件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全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补偿标准提高到12元/亩。加快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已经建成标准农田1430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从业人员1300万人,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超过80%。
积极培育“中心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这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
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顺应城镇消费升级的趋势,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经营农户14678户,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从业人员364.8多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就业增收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训100万现代农民,新增转移就业400万农民,提高500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近年来又根据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转变培训思路、提高培训标准、改进培训方式,推进农民培训由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40.9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的178.8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训农民59.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资格证书发证率达到74.61%。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开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督促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计提培训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训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合作社社长,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重点培训“4050”农民,扩大中老年农民就业。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开展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全面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统筹就业制度和农民工无“证卡”就业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为农民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
四、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10000个村,并把其中的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各级财政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55.61亿元,各级政府投入占到1/3。注意把“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生态富民家园”、“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城乡统筹建设和各方协同建设的局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32亿元,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513万名中小学生免交了学杂费;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两年内全省将安排专项财政资金10.2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2005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把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把村卫生室改造成为社区服务站。目前,有1751万名农民享受了免费体检,12项公共卫生服务达标率达到80.6%。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实行农民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民间自办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下乡。2005年起,还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今年上半年,各地组织开展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不走的农村文化能手。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平均低保标准每月149.65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来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其中196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万人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或养老金。2003年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936万人,参合率达8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81元。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向农民工覆盖。2006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险1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00万人。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2006年底,全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4%,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5005元。
六、积极创新农村民主形成,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推进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电算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全面实行村委会直选,创造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监督办法,大力推进村务决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探索依靠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建设,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动场所。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服务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针对城市化推进中城郊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目前全省700多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干部报酬进行补助。
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从省、市、县、乡镇四级机关抽调机关干部,为全省每个行政村派驻1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行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六方面职责。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60%的乡镇建立了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七、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迁5万人作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整体搬迁为重点,依托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促进下山农民进城落户、转产转业,实现易地致富。推进整村搬迁,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对搬迁村庄的交通、水利、通讯等项目资金应转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小户型、农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促进低收入农户搬迁。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下山搬迁农户8.2万户、29.7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万人。
促进低收入农民转移就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致富。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培训农民244万人次,40.3万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开展低收入农户普查,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针对性扶贫。鼓励企业定向招收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任职,2003-2006年,共到位专项资金318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665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74个,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积极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仅2006年一年,211乡镇年规模型来料加工企业吸收劳动力7.2万人,发放加工费2.2亿元。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结对帮扶的力度。发挥“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十五”时期,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累计达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八、不断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加快建立
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财力要用于民生问题。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预计达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加大对乡镇尤其欠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提高基层政权的运转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率先终结农民“皇粮国税”。按照平等城乡居民税赋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征欠发达地区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起,从局部地区到全省范围、从少数税种到全部税费、从“减调改稳”到全面停征,率先迈出免除农业税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征农业税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终结农民“皇粮国税”的省份。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以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和化解乡镇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基本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基础。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
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信贷主力军作用。针对农业种养大户投入增多、风险增大的趋势,2005年开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试点,首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共保经营模式,2006年12个县开展试点,今年又扩大到32个县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71.7%。支持和鼓励创新信贷支农产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供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万家工商企业与村结对,以经济顾问型、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直接参与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开展万个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今年上半年,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金额达到5.3亿元。实现万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务到农村,浙江大学、浙江工大、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与地方建立共建新农村。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纷纷开展扶危济困,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助。
⑻ 新农村建设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了解一下新农村建设的十条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特别要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民居建筑文化,深入做好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
我国传统村庄聚落的规划布局,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处理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先辈们注意巧妙地利用自然形成的“天趣”,以适应人们的居住、生产、贸易、文化交流、社群交往以及民族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同时,先辈们还重视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内在理性的逻辑安排,建筑单体形式虽然千篇一律,但群体空间组合则千变万化。如各地的一些著名古村落虽为人作,但自天开,形成了古朴典雅、秀丽恬静、各具特色的村庄聚落,成为现今国内外旅游者争相观光的景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历史文化村落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继承、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延续其生命力,使其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强调城乡差别和统筹发展
要强调城乡之间的差别和统筹发展,农村要现代化,但不能城市化。城乡应有差别,应互相协调、和谐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展现有别于城市高大建筑、宽畅道路、工厂学校、公园草坪和超大广场等建设风格的传统农村聚落、多样化的辛寸庄、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森林资源与农田水利等,将农村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舒畅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作为区域人民的共同财产,与城市居民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互通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现代文明扩展到农村与农民共享。惟有这样,才能城乡互动,整个区域互补和谐发展。
六、协调新农村建设和农房建设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农房建设的关系,加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包括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农房建设等。人以宅为本,农房建设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民住宅不同于仅为生活服务的城市住宅,它具有农村生产、生活的双重性,既是农民世代居住的安身之处,又是农民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资料之一,许多农民利用宅屋养殖畜禽和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在改进农房的设计上下功夫,使其符合农村生活、生产的需要。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前些年,由于来自多方面的误导,有些地方极其片面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更为甚者竟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一些地方领导把“几十年不落后”当作时髦,甚至把农房称为“别墅”。
一些媒体也把农民盖“别墅”说成是农民富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农村的明天”。这样,使得一些地方不顾一切地动员农民群众盖新房,导致“干部动员村民举债建别墅”、“农民集体住别墅债台高筑”等现象屡有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忽左忽右。
七、开发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游”
我国广大农村以其贴近自然的优美环境、淳朴真诚的民情民俗、鲜明独特的传统风貌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现代城里人。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乡村游”和“农家乐”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在这种热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可以起到培植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交流的作用,但必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是主干,而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其分枝。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必须建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不能单纯地为旅游而设,尤其是在北方,为了开展“乡村游”和“农家乐”而修建专用的设施,一年仅能用上三个月,造成极大的浪费,更是应该引起警惕。一哄而上的“乡村游”和“农家乐”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尤其是由于缺乏认识和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得不少村落和村落中颇具风貌的景点屡遭破坏,更是值得高度重视。
总之,要慎重有序地开展“农家乐”,努力发展优秀乡土文化、现代农业特色和展现生态文明的“乡村游”。
八、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不排斥外部的支持,但更为根本的在于依靠自身的变革。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农业文化产业,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也才能找到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
九、强化耕地保护
加强耕地保护,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小城镇)的发展,不论是进行何种形式开发,都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切不能靠出卖耕地来致富,每一项开发项目都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效益,并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不能单纯地开发,单纯地追求容积率,应提高开发的水平,进行合理规划。
十、发掘地方潜力,营造特色
要深刻地认识新农村建设(包括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在学习典型经验和示范中,应学习其精神实质,以科学的发展观,发掘地方潜力,大胆创新,营造各具特色的和谐新农村。
如你所说的话,你们村的领导如果没有把耕地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完全违背了这十条理念的初衷,有巧立名目之嫌~
⑼ 新农村建设宣传标语
来源莲山课件 1、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8、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9、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10、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11、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2、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3、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14、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15、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16、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0、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24、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2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6、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7、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28、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9、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30、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31、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32、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3、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4、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3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36、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7、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38、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39、反对邪教,远离毒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标语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3、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
5、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6、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7、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
8、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
9、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10、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11、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2、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环境友好农村
1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培育企业规模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15、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经营
16、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
17、搞好村庄规划,改善农村面貌
18、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19、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
20、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21、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
22、爱岗敬业勤劳富,精打细算聚财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家庭和睦同心富,邻里相亲互相富
23、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24、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25、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26、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27、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28、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29、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3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31、反对邪教,远离毒品
32、保持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新农村
33、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积极推动新农村活动开展
34、为加快实现创建和谐新农村目标而努力奋斗
35、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加快新农村创建
36、创新农业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37、增强创建意识,明确创建要求,实现创建目标
38、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39、发展农村能源,构建和谐社会
40、大力发展农村能源,促进农村小康建设
41、发展沼气,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42、开发利用沼气,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推广沼气农业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44、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45、沼气建成庭院美,炊烟远去农家乐
46、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打造文明卫生庭园
47、美好家园大家建设,幸福生活自己创造
48、做文明村民,创美好家园
49、文明铺设七彩路,小康进入万家门
50、暖人心,促发展,展新貌
51、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52、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
53、高奏文明曲,共走致富路
54、整合农业资源,开掘创新动力,创建和谐扬溪
55、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之策
56、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树立现代风尚
57、科学生产,文明生活
58、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9、珍惜生命,关爱女孩
60、传播婚育新风,促进社会文明
61、落实村庄规划,改善农村面貌
62、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6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64、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65、讲整洁,爱卫生,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66、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
67、科学规划,全民发动,人人参与,加快发展
68、全心全意谋发展,全民创业兴扬溪
69、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现代文明
70、倡导文明新风,塑造农村新貌
71、调动社会力量,加大农村投入,建设文明村镇
7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73、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址
7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7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76、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77、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78、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79、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80、培育新人才,建设新农村
81、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8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83、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84、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精神要求
85、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生态状况
86、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核心目标
87、管理民主是新农村的根本保障
89、打造城镇品牌,优化投资环境
90、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91、城乡联动,全民动员,整体推进,促进全镇综合环境上台阶
92、改善环境,保护家园,净化环境,打造魅力城镇
93、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94、关心环境就是关心自己
95、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96、人人是投资环境,人人是招商主体
97、招商引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98、拓宽招商渠道,创新引资方法
99、营造环境亲商扶商,优化服务富商安商
100、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
101、朋友是财富,客商是资源,招引是桥梁
102、观念的转变是最大的转变,观念的进步是最大的进步
103、计划经济讲级别,市场经济讲实力,招商引资讲服务。
104、人人有职业,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
105、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做事。
106、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引千万外资
107、转变观念是前提,抓住机遇是关键,搞好服务是保证,勇攀高峰是动力
108、外商投资的富地,商务成本的盆地,政府服务的高地
109、抓环境就是抓机遇,优化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0、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保护,你困难、我帮助,你发财、我铺路
111、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招商引资
112、最优的政策,让您开心;最优的环境,让您安心;最优的服务,让您称心
113、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农业发展
114、招商引资引智,利国利民利己
115、人人创造软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人
116、提供优质服务,争创文明窗口
117、共建诚信社会,营造投资福地
118、众志成城抓招商,一心一意促发展
119、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120、优化环境,优质服务,优良形象
——责任编辑: ——信息来源:马场镇龙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