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机电融资
❶ 全球生产汽车电池的上市公司都有哪些尽量全面些,谢谢
全球生产汽车电池的上市公司有:
1、002091江苏国泰:锂电池电解液。
主要控股子公司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生产锂电池电解液和硅烷偶联剂,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占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30%,公司有望凭借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❷ 未来集团上市了么
你最好致电济南润华集团0531-87299999
打过去问问
他们最清楚 了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上市
❸ 九龙坡区渝洲路4号一城精项国际是属哪个税务所管辖
?度空间艾基啊,区大埔安迪花园,天井艾基啊安迪法院
顺国城巴家园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该国的豪宅豪宅巴山星韵
白河区白马信白马区白马凼百合区
百康年世纪门大厦100景观花园,100的网络全书可以是阳光公寓业主林
保利心语花园宝辉怡康苑,北欧别墅贝迪郎和溶胶碧景园<BR /皮特袁斌,秀园碧秀丰泽园斌冯鑫泽远斌鑫世纪城
斌鑫世纪城斌鑫西城冰心,人体,新华苑斌鑫中央时代之前,俞西城美地
电视袁采奥斯汀法院,颜色奥地利邻居彩云镇常春藤钛香镇
长石村长石苑长运集团的办公楼朝田村船舶云湖绿岛
纪录克科技大厦崇泰大厦CGM财万CGM九龙小镇绿洲城市飞的
达到袁飞的大川国际丁第一次飙升的名字大西洋国际
大西洋国际第三方融资场所柏春REGENCY帝景浩源
电源两村功率的四村电力五村市桃园市,桃园
桃园市盾的九龙的九龙城盾屏蔽九龙盾安,文化园
二人仍是美国派出两个安全的家属区丹法院的,市丰,冯丹华元丰树语的
枫Linlishefu星老化美容华亭富美香星节奏法院富康建筑钢材球制造商和物种
港城花园的宁静港城庵香港韵新豪宅市中院高新区家属区的工人和农民建设
研究所的科技光华璀璨和阳光明媚的光华五金机电城广厦城广厦城C游
广厦城巢上筑巢3期广厦市湖滨广厦城市江界,广厦城江语林
凌豪宅,豪宅市城市洛卡
森林高峰广厦经典广夏景电庄园豪宅市国窖海?微风HY明城建设的国窖城市国家城市的天空窑
高原的天空假日风景高原山区语言海兰德河冲天而起的杰作城市空间花园航天家属区
航空航天区莲花池和优雅的建筑和坤和家园的一封信公寓
恒大绿洲红色无菌新加坡恒信城市,华奥大厦,红狮大道
华辰法院华府的中国华晨园小区福苑中国佳园
二十四城华龙元华铺订显示,中国华润大厦,华谊中国豫园景观
2008年华宇大厦公寓化瘀春江花月华宇大厦华宇华宇花园的
华宇静园,华宇,华宇名称华宇名称的资本是两个时期华宇名都3 />华宇名都4华宇五环大厦华宇五环大厦,一个黄色的确认平安正街黄桷花园
黄桷印象下沉花园“卫报”公园的嘉宏花园嘉宏家庭的
建宇大厦建园贾侨福佳瑞袁家新花园,金源贾金源嘉
嘉兴花园嘉义的梧桐居建筑建设二村新大厦建筑新剑桥广场
建设中国建设银行大厦住宅建筑二村
金城金鼎金鼎花园大厦,金地豪元美源生活金都香榭丽舍
黄金的果园金海西,荷兰花园金辉园,金明锦江之星珠
金科500金汇科金科绿韵戛纳 BR />金科九龙机电城的西市,金科口福街复合金科杨科百宴光镇金科恽拉恪天,金鹏街,商业街,九龙,商业和住宅金鹏
金桥对方的金色港湾金山苑金源利绿色国家青城锦州大厦,金城嘉园锦冠明珠金龙特产超市锦龙苑晋愉城市彩园的
晋愉彩亭金的
愉景湾,九龙,靳期嗯发现,愉景湾,九龙滨江休闲美食街绿韵戛纳的
强国的丽景花园,江城民警卫队家属区99商业大厦,九龙大厦,九龙公园街
九龙鸟市九龙花园九龙坡林奥园康城九龙坡区九龙坡区巴渝大厦保利大使上院
九龙坡区龙泉村,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宿舍九龙坡区台湾花园九龙坡区的天赐家园商业城,九龙
九杨新村聚色阁俱进亿佳园聚进万家元聚金万嘉源
六月Loujun东颐和苑县和颜色斯科舍省英勇的时代骏逸半岛
分城花园兰花区劳动二村劳动三村劳动一村
老科城花园李旦,李丰达利花园,白云大厦领秀枫景
领秀景观大学生创业园甲B区柳背桥区龙城英国龙湖西城
的龙湖西城国际龙湖西天堂,沂源龙泉街龙力,龙隐花园
龙寰世纪农贸市场的孔鑫姹紫嫣红花漾湖隆鑫国际隆鑫花漾湖隆鑫花漾姹紫嫣红的世界,巴基斯坦皇家</姹紫嫣红的南方枫林阁两个旅游
隆鑫花漾四季盛开的时节,兰宝邸绿韵戛纳毛线沟九龙,绿色建筑的美因茨谷
“天鹅湖”的主要民主的一个村庄民主村三村民主>南防风林轩7个旅游南方枫林高地的旅游南方枫林阁四组五游览南方枫林高地南花园小区
南方花园B区南方花园C1南方花园C2区南方花园C3, C4,C5南方花园C4区
南方花园C5区,南园D1区,南园D2区南方花园D3,D4区南花园D4区
南花园区EF区南方花园南方花园酒店南方花园埝山苑卡尔顿酒店
南的南方香榭丽舍剑桥旅游酒店两个南部的南方香榭丽舍大街香榭丽舍大街3一个四层南区香榭丽舍大街5
南方香榭丽舍大街南新城北苑南新城东南法院,南部新城金林元和地铁香榭丽舍
南部新城鑫源南星南南国大厦概念鑫苑山苑
聂成花园摇滚建设沛鑫,成空汽配城沛鑫四季香山奇峰自由港湾
汽车学院乾隆大厦前进路前进细胞
前进路68号的前滑青少年基地青年交换光嘉园香港轻轨建设
全兴别墅人才楼住宅荣州苑永 BR />洪水桥洲苑水区蓝天和美国在国际社会创雅园
绅帝大厦盛任辉大厦街道石侧石后街石坪村石坪桥横街中心石坪桥街道石桥广场的石板路石新建筑世纪
石新路公寓1单元i HOME双龙双铁金矿区
双重命运的黄金大厦税校家庭区顺通花园,四季花园陶醉首页
坑,彩云印象泰兴科技广场,桃园佳景桃园细胞桃园佳景
天宝路,天赐家园,天鹅山天合家园天河明光
天祥阁,天骄美因茨谷场田间小区玉竹花园铁路新村
同创奥韵同创鸥祥云湖县团结大厦团结路万昌大厦
两个威利万昌国际:万昌商业和住宅万康大厦花园威利舍
普通话七村文化村文化村文化七村文化村
四村的文化和文化五村文化村五环建设五环建设
59的50 9研究所五星级乡村色彩天翔51村西广场区西部商城A,B区西城SOLO西城锦绣西城景秀西后视镜公园
西郊路,锡澄仍然是国王西西部建设大厦,西郊三村
西郊,西亚地区的一个村庄,顺佳园贤园小区的现代化法院香格里拉西郊庄园,
祥和如意居向红九龙明珠协会协信村谢冯鑫利源正街
新港花园,新华村,新华村新华村6个新华苑
新科城花园新农八村的尖端区的心脏巢御园信用社大厦
星光名称星舰港星河名居星舰系列星韵大厦
星韵
羊吐村,一个村,苑路,杨都忖杨渡兴胜杨家坪城市杨家坪城市民用桃园县桃园区杨家坪杨家坪横街杨家坪文化广场“美侬购物街
杨家坪正街杨馨花园阳光金城阳光心殿的阳光心情
阳光苑冶金四村冶金一个村庄,一个城市,精英国际城市,一个城市在新界快乐的时光
易居银,距岑花园冶金二村冶金路冶金三村
安花园,大厦,于蔚出厂盛街,世纪公园
重庆城市日记重庆广场渝高广场C EF重庆渝高广场D座高,
渝高公园,泰国家园美丽的星空,重庆漆交易区禹州市渝州路,禹洲新城
榆林地区跃华国际商务粤华花园粤华区跃华新都
制造油??漆村昭华大厦正面升百老汇升百老汇广场直港大道
志龙大厦蚩蚩龙宫中国莱恩香山公园杨长石屏法院大楼
阳气协议中冶幸福岭手表制造商和物种钟厂家属区重百大楼
重光商住,重啤,重啤花园龙泉法院重庆,上海中科大厦
紫薇西城的珍珠色世界珠江花园公寓珠江华玄珠江华轩2紫龙图片孜龙公寓离开了林权家四房坝坝山山元
鑫梦园怡景苑贺一鸣法院抗衡的酒店式公寓抗衡法院
易远兮,中庭家园云岭新会楼鑫泰铭居
❹ 咸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过千亿元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做到思想境界有新提升、结构调整有新成效、项目建设有新突破、城市面貌有新变化、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干部作风有新气象,奋力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完成1000亿元,增速超过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30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2%;农业总产值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68万吨、10.85万吨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更加注重调结构与保增长相结合,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增强内生动力相统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与新型产业相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节能环保相协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促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以推进西咸一体化为重点,积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省政府《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相继出台,把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整合发展优势提供了强大支持,咸阳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积聚国际国内现代产业、先进技术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咸阳已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将以开展国际化大都市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引导各级公务人员牢固树立大都市意识、大产业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方式和国际化的标准,审视全局,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努力开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全面启动泾渭新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板块启动、基础突破、产业支撑、体制创新”,加快泾渭新区发展。上半年完成泾渭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两桥三路一带”等六大基础设施;年内兰池大道全面建成通车、渭河横桥主体完工,形成“三纵两横”道路主骨架。围绕空港物流产业园、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四大板块和渭北综合商务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到位资金超过30亿元。
积极推进沣渭新区建设。主动与西安一起做好新区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工作。围绕产业发展继续加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启动沣渭生态新城项目,加快建设一泓碧水、两岸绿林的特色水岸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特色功能区、高校园区和新型都市商务中心。
着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启动“万亩水面、万亩绿林、万亩花卉”工程,打造城市景观新亮点。进一步维护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过双路等城市南北干道,畅通市区南北交通。完成市广电中心建设任务和实验中学新校区年度建设任务。启动市青少年宫、体育中心、博物院建设工作。抓好旧城改造,新建高层建筑60栋以上。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
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做好新一轮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个县城总体规划、95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和300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启动彬县-长武-旬邑和礼泉-乾县两个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支持淳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县城。加快县城、重点镇和县城特色街区建设,每个省级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超过 3000万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支持重点镇发展住宅商品房,引导农民进入城镇买房、经商、办厂。年内力争南部6县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北部5县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
(二)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不断扩张工业经济规模
做大重点企业。加强对长庆石化、兴化集团、彩虹集团、西北橡胶、彬煤集团 、彬长矿业、步长制药、西北石油陕西销售公司等优势企业的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争创名牌产品、发展配套产业等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强主导产业。加快雅店、小庄、旬峰、胡家河等煤矿和长武煤基二甲醚等项目建设,加强与神华集团、国电集团、陕西煤业、中石油等大企业的衔接引进,扩张能化工业产能。加快风润新能源、咸阳钢管钢绳厂迁建等项目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推进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和光伏玻璃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电子企业提升竞争力。抓好泾阳冀东、礼泉海螺、乾县众喜等水泥生产项目,稳步发展建材产业。实施华润纺织、西北二棉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等技改项目,推进纺织业向服装业转化升级。抓好金龙鱼、步长君寿堂二期等食品医药项目,支持医药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
发展新兴产业。依托半导体照明和多晶硅产品优势,发展下游产业,培育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争取大型客机改货机、航空零部件维修基地、支线飞机维修基地等项目落户,支持中航起落架公司、西航公司、秦岭电气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航空产业新基地。支持陕船重工风电设备总装和核应急发电组集群建设,着力壮大新能源产业。制定全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大型环保和节能设备,支持礼泉微量重金属吸附材料生产项目建设,发展适应低碳经济需要的设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洁净产品,环保产业增速保持在30%以上。实施建筑企业品牌战略,支持建筑和房地产业发展壮大,年内建筑业完成产值350亿元以上。
做优产业园区。完善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彬长旬能化基地等3个省级、1个市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全面落实《咸阳市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2009—2020)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彬长旬能化基地早日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扶持省上认定的10个县级园区,加大对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壮大县域工业。制定出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机制。再筹措1亿元,充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资本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市本级安排8000万元、南部县市区各安排500万元、北部县各安排300万元用于工业建设投入。年内各县市区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同时,深入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力争彬县进入全省十强县,其余各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超过55亿元。
(三)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今年安排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12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9亿元。做好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工作,确保机场二期扩建、西铜公路改扩建、西宝高速扩建、西平铁路等项目顺利实施。抓好信贷资金配套和相关审批,促进咸旬高速、亭口水库、柏岭寺水库和红岩河水库加快建设,确保兴化技改、丰益粮油、子午轮胎、彬长矿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西电变压器、法士特100万套同步器、中电投4×100千瓦电厂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扩大招商引资。围绕新能源、现代中医药、环保产业、商贸物流和重大基础设施,积极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市财政继续拿出1000万元支持招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央企、省属大中型企业的衔接,争取这些企业在咸阳建立和扩大生产基地。新设立三个招商分局,紧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力争年内秦都、渭城、彬县、兴平在引进投资20亿元的项目,武功、永寿、淳化在引进投资5亿元的项目,其余各县在引进投资10亿元的项目上实现突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200亿元。
(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始终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继续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承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带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果业提质增效、百万亩设施蔬菜、畜牧收入倍增四大工程。大力扶持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努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特色高效农业,新增果园10万亩、大棚蔬菜2万亩、奶牛5万头、生猪100万头。加快雨润集团10万头肉牛屠宰、西瑞粮油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光明乳业、康师傅等企业加快发展,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20户。壮大各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健全交易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抓好“一村一品”。以北部及旱腰带地区为重点,实施百万亩经济林工程,发展葡萄、石榴、核桃、柿子等杂果生产;以沿渭河县市区为重点,发展清水莲菜、辣蒜、花卉等无公害设施蔬菜、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以民间工艺和食品加工为重点,培育一批手织布、草编、刺绣专业村镇,建设“一村一品”达标示范村5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2个。支持武功、乾县等地与杨凌共建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新建扶贫开发重点村100个。投资6000万元,加快“三告别”工程建设进度,完成3000户特困户搬迁任务,总体搬迁户数达到5000户。继续抓好旱腰带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大力推进农村水电气路房建设,再为农民办好20件实事。投资6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6亿元,解决3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11万亩。投资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鼓励县市区加快村间道路改造。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解决2.6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82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抓好新农村“百村示范”创建,确保实现“五通、五配套”。加大旧村庄整治和土地复垦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持耕地占补平衡。
(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扩大城乡消费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社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农超对接。加快西部商贸物流基地、明珠原点新城、酒钢物流基地、旬邑商业水街等建设进度。鼓励知名物流公司在咸阳设立采购中心,探索建立租赁、速递、运输等分销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升餐饮、宾馆、酒店等服务业水平,鼓励发展节庆会展、电子商务、信用评估、广告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拍卖、典当、家政等特色服务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咸阳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壮大金融业。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周、秦、汉、唐文化旅游精品区建设和泾、渭、沣三河自然景观休闲产业带发展。编制《五陵塬秦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规划》,策划、包装、推介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加大乾陵、昭陵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茂陵、大佛寺等申遗步伐,推动文化演出进景区。依托“中华养生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温泉洗浴、养生保健等特色服务业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下乡工作。开发社区商业、物业、文化等服务性消费。强化市场监管,抓好“放心肉”、“放心奶”、“放心油”市场工程和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机电产品、鲜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亿美元。
(六)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重视生态治理。抓好植树造林,推进中心城区、主干道路、重点河流、景区和景观林带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完成造林32.5万亩,新建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100个。完成国家水保工程和省级水保专项资金项目,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
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和持续减排。建成市南郊污水处理厂。县级垃圾填埋场上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11天。实施农村环保“双百工程”,建成3—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
狠抓节能降耗。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全民行动。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能源统计监测和节能计量工作,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实施节能建筑和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
(七)以深化各项改革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风轮公司、方圆集团等4户企业资产重组、咸阳氮肥厂等4户企业比照政策性破产、兴平造纸厂等3户企业依法破产和陕西粮油机械厂等4户企业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县属49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和财力保障机制,解决乡镇干部“三难”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内完成秦都、渭城、永寿、长武、旬邑、淳化6个县区的改革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简化报销手续,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政府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负担。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保证用药安全。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互联互通。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积极开展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点。强化银企和银政对接,加快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入。扩大市城投公司融资规模,加快泾渭新区、沣渭新区融资平台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拓展融资渠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市电影公司等10个经营性单位改制成5户文化企业,把市群众艺术馆等10家公益性单位整合为7个文化事业单位,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完成市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实施“咸阳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投资1.3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21.8万人次,扶持创业3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00万人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援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加快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按照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确保初步安排投资35亿元的民生项目早开工、快推进、收效好。继续抓好“蛋奶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80%、治疗率达到90%、治愈率达到75%以上。加快各县市区中心敬老院建设,其中6个县年底前“五保户”入住。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0%以上的建设任务。实施120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个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完成5所县医院、2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抓好7个地震受灾县卫生服务机构的灾后重建和641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2.9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大中专学生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做好城镇职工医疗市级统筹,提高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启动秦都新农保省级试点,继续抓好彬县全县和其余11个县市区的11个乡镇新农保试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左右。市区低保标准人均月增加到200元,其它县市低保标准人均月增加到180元;将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的25万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认真开展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活动。
抓好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4.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000套、30万平方米。投资3.4亿元,建设廉租住房4000套、20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保障家庭1356户。规范物业市场秩序,依法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规范民办教育管理,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大力扶持学前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到位。足额落实科技三项经费,提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抓好大戏、大剧、大作的创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好第二轮方志编纂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助残服务体系。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九)以创建“平安咸阳”为重点,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好信访工作。建立一站式接待群众来访、一条龙办理信访事项、一揽子解决实际问题的信访工作新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实行更严格的信访考核机制,加大信访责任追究,确保实现“一控双降”目标。
狠抓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突出道路交通、建设工程、石油化工、煤矿、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严厉打击以“两抢一盗”为重点的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平安咸阳”创建,扩大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平安企业的创建覆盖面,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应急预案体系、救援队伍和指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双拥共建和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发挥驻军在咸阳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十)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重点,科学谋划咸阳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认真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提升规划编制理念,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点策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努力使“十二五”规划成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纲领性文件。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集中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科学理政,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重大事项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为公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对象搞好服务。推广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落实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
求真务实,提升执政能力。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解民忧,尽职尽责保平安。加强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提高项目运作和资本运作水平。建立政府、企业、干部、群众之间的互促互动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从严治政,提升政府形象。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坚持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相结合,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责任审计,监督权力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建设清正廉洁的政府。
❺ 急!!介绍78年的厦门和08年的厦门发展史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❻ 冀凯集团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上市公司抄。
简介:
河北冀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是从事矿山机械装备、金刚石制品、大型消失模铸造和液晶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地21.3公顷,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员工1200多人。
集团下属石家庄中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冀凯铸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大工业有限公司、河北冀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全资子公司。
集团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质量和安全联盟(OSA)认证,多种系列产品通过了CE认证,是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是多家金融机构的"AAA级"信用客户,多次获得英国渣打银行"中国最具成长性新锐企业奖",是石家庄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工业企业50强之一,"冀凯"商标连续多届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冀凯"牌产品连续多届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❼ 厦漳泉三角洲为什么没能快速发展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福建基本省情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88万,现有9个设区市,下设14个县级市,45个县和26个市辖区。福建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山海资源得天独厚。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海域辽阔,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内陆养殖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1062万千瓦,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全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6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多种。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二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是全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渡假区、沿海开放区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港、澳、台和东南亚为基础,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工作,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与18个国家的37个省、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福建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三是人文优势独具魅力。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港澳同胞123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以上。福建人素有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精神,闽籍华人、华侨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以公认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福州和厦门开通了与高雄港的试点直航,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等的海上直接来往十分频繁,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福建历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涌现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们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们是福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福建珍贵的智力宝库。
四是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福建依山面海,境内四季常青,到处是绿色的世界。空气质量良好,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和降尘等年日均值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卫生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宜人的气候条件,保护良好的动植物基因库,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旅游渡假区2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5241亿元,年均增长12.9%,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原来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年均增长11.2%,在全国的位次由原来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连续1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552.7亿元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7.87亿元。情况表明,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调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高优农业不断发展,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经济作物已发展成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多万亩,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达到245个,种植面积近80万亩。工业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49.9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1%,拉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成为新兴的三大主导产业,2003年实现产值235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4%;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东南汽车、波音飞机维修公司、厦门金龙客车、厦门重工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五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中华映管、实达、新大陆、榕基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沿海IT产业集群。服装、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朝着促进产业升级、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3年实现增加值2040.61亿元,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旅游休闲、邮电通讯、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异军突起。
三是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对外经贸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53.35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其中出口211.4亿美元,进口141.95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趋向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达91.6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增长43.3%,今年一季度外贸出口6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在巩固发展美国、日本、欧盟、港澳四大出口市场的同时,东盟、俄罗斯、澳洲、拉美等出口市场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态势,福建成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资了近90个项目,其中包括柯达、波音、通用电气、戴尔、松下、西门子、诺基亚等著名跨国公司。至2003年底,福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3万个,实际利用外资400多亿美元,在各省区中排名第三。2003年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74项,实际利用外资49.93亿美元,增长17.5%。利用外资的领域不断拓宽,从一般的加工领域,逐步拓展至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领域;外商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从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合作开发等多种直接投资方式,政府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出口信贷、对外发行债券、海外上市等多种筹资形式。福建每年还举办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5?18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拓展合作领域。
四是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福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始终把改革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动力。以"晋江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55位福建企业家首次提出"松绑放权"的呼吁,泉州37家国有企业"一揽子嫁接"外资,有力地推进了国企改革;福建率先开放消费品供应,实现了生产资料价格并轨;石狮开展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试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效应和鲜明的福建特色。近年来,我省又陆续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一批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使经济发展和投资经营的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省有95%以上资源通过市场调节配置,市场化程度居全国第三位。推进国有企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改制后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6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福建已成为全国非国有经济发展比较快、活力较强的省份之一。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着力加大了交通运输、能源电力、邮电通信、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先后投入使用,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目前全省综合配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方面,贯穿福建沿海南北,长达700公里的连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同三线福建段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贯穿北京、江苏、江西等7个省市的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正在加紧施工建设,到2004年底,省会福州至省内各设区市所在地的高速公路将全面贯通,到2005年底,福建省高速公路"一纵两横"主干网可以形成。铁路运输方面,已有鹰厦、横南、梅坎、赣龙四条主要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第五条进出省通道--温福快速铁路将在今年动工建设,此外,福厦铁路也将在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建设,漳潮铁路、龙厦铁路已列入全国铁路建设规划,正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海上运输方面,现有厦门、福州两个港口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沿海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2003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42万标箱。依托港口优势,目前有不少内地大企业以及外资临海工业项目向福建沿海迁移和聚集。航空方面,拥有厦门高崎、福州长乐两个干线机场和泉州、武夷山、连城三个支线机场,已开辟国内外航线200条。电力方面,到2003年底全省发电装机总量达1378万千瓦,年发电量611亿千瓦时,与华东联网已形成了两个500千伏回路联接。"十五"后二年和"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增加1000万千瓦左右的发电装机容量。邮电通讯方面,全省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42部,移动电话用户达800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近300万户,所有城乡都可以直接拨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区间电话。进入新世纪,福建全面推进以整合利用全省信息技术和资源,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共享为内容的"数字福建"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提前两年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3年底全省高等院校达64所,在校生35.6万人,高考录取率达63.5%,厦大、福大等高校进入全国"211"大学行列。全省科技专业技术人员近60万人,据科技部公布的全国科技统计监测,福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6位。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到2002年末全省公有各类卫生机构9788个、各类医院1343个、医生4.25万人。疾病控制和救治体系日益健全,去年防治非典中,全省实现无二代感染、无医护人员感染和无死亡病例的"三无"目标,今年全省没有出现禽流感疫情。文化事业进一步创新和繁荣,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广播影视工作取得新成就,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和97%,有线电视入户率居全国前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3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年初,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全国生态环境进行评价,2003年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占85.37%居全国第一。七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34元,比上年增长5.5%,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24.65亿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42.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5.1%下降到45.1%。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居民住房条件持续得到改善,2003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6.0平方米。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0.7%、74.8%和75%,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新世纪福建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要务,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发展战略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三"、"四个二"、"六项举措"、"一个目标"。"四个三"即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二"即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农村乡镇工作纲要,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选人用人公正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社会稳定基础;"六项举措"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中心城市、壮大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一个目标"即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全国发展和祖国统一两个大局的具体体现。争取经过几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与台港澳两岸三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为此,福建将以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促进"五个统筹"的落实。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
一是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湄洲湾及厦门海沧为中心的石化产业集群、汽车和零配件产业集群、修造船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临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沿海高优农业产业带发展,培育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构建"五区两带"旅游发展格局,提升金融、会展等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二是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推进"两港"(海港与空港)、"两源"(电源与水源)和"六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信息网、电网、供排水网和燃气管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现代化设施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更多运用项目融资、特许经营、资产并购以及BOT、TOT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
三是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支撑体系。做大做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城市联盟,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强化产业集群能力,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管理体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与特许经营权,按照产业化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
四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实施人才强省和科教兴省战略,增强科技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推进教育改革,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构建外向带动的开放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有利区位,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通道,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多层次的经济协作。
六是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支撑体系。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改善政府经济调节合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合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造和提升商品市场,建立与完善要素市场,培育和健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七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促进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促进人居环境自然和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生态安全稳定可靠。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绘就了福建新时期的宏伟蓝图,也为海内外投资者在福建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