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融资 » 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

发布时间: 2021-11-13 20:31:52

Ⅰ 请问是谁提出的经济周期的价格成因论

阐释经济周期原因的理论不下几十种,归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消费不足成因理论
这种理论以消费不足为由说明经济的周期波动.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和西斯蒙第(I.Sismondi)等人就提出了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萧条,就是因为消费需求的增加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扩张,造成生产过剩,引起工业停滞,商业萧条与整个经济的恐慌.当其他原因再一次把工业和商业推向繁荣时,消费不足会再次成为主要矛盾,从而引发再一次出现经济萧条.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重提此说,并加以充实和完善.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消费不足 这一学派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储蓄过度.他们认为,收入中储蓄增多,消费支出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储蓄一般又用于生产性投资,消费品生产能力提高使得消费品供给过剩,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现象.
(二)经济周期的主要成因理论
2,投资过度成因理论
投资过度成因理论强调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过多.该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涨,由于资本品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加,如此反复进行,推动经济走向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消费品的生产没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扩张,消费品需求没有随着资本品需求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消费品价格没有随着资本品价格的上涨而同步上涨,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结构扭曲,资本再继续投资就愈加加剧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繁荣终止,经济萎缩和衰退.
2,投资过度成因理论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各种货币因素造成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哈耶克于1929年出版了《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在书中系统地阐述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周期.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Casse1),威克塞尔(K.Wicksell)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该理论并不否认货币因素对引起投资过度的作用,但认为这种影响是次要的,导致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农产品的丰收等.

Ⅱ 投资过度理论是否适合中国

现在的中国是生产严重过剩,政府在促进人民消费上面完全无所作为,只能靠发钞票来延续投资,保持所谓GDP增长,使得危机逐渐加深。

Ⅲ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什麽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3)投资过度理论扩展阅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Ⅳ 信用货币理论是从哪个方面对经济周期进行的解释

内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1、纯货币理论该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2、投资过度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3、消费不足理论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4、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Ⅳ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Exogenousbusiness-cycletheory)经济周期理论从经济周期根源上而言,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大类。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如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活动和气候;等等。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成因分析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Ⅵ 过度投资的界定

过度投资的界定,投资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接受净现值>0的项目。只有投资净现值>0的项目,才能提高公司的价值。然而,许多公司投资到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1986年,Jensen的文章《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以股东和管理者存在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开始,引入了投资过度问题,作为其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的基础论据。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研究和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他们的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即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托宾Q<1的公司。此后,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过度投资”的概念也多源于此。
国内学者中,潘敏、金岩(2003)认为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把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原本不熟悉、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领域,这类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李秉祥(2003)尽管没有直接对过度投资下定义,但从其模型推导的逻辑来看,是按结果将过度投资定位于将资金投向NPV<0的投资项目的行为。刘星(2002)着眼于非理性投资行为,认为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者仅仅从自身利益或单边利益考虑,通过影响内部制度建立、运行机制设计、决策程序安排等各个环节,违背公司利益最大化或相关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投资行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4)指出,投资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表明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秦朵和宋海岩(2003)指出,一般假定一个处于完善市场环境下的经济主体,会用成本最小化的方式来确定其适度的投资需求水平,因此将过度投资定义为,实际投资水平对这个适度投资的偏离,进而将这一偏离与两种效率(即投资的配置效率和投资品的生产效率)的损失联系起来。
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由于过度投资的低效率性,应当对过度投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有效加以遏制。

Ⅶ 用投资过度理论解释中国经济

存在的

谢国忠:今年GDP2.2万亿美元并未改变过度投资

2005年12月25日 11:34 《财经时报》

扣除固定投资和消费中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预测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为8万亿,占GDP总量的47%。这个比例仍然相当高,证明中国存在投资过度

我们预测,2005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2%,以修正后的2004年GDP数据计算,将达到179060亿人民币(2.2万亿美元)。

以支出法计算的GDP数据也同样需要调整。中国政府公布2004年以支出法计算的GDP,为142390亿元,比生产法计算的数据高出4%。估计中国国家统计局将调高支出法计算的GDP数据,以便与生产法计算的GDP数据相匹配。

2005年中国GDP为2.2万亿美元是合理的,其中固定投资占47%,消费占47.5%,经常性项目盈余占5.5%。由此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75美元。

但是此次调整并不能改变中国过度投资的事实。固定投资占GDP总值的47%这一比例过高。微观层面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较低的资本回报率,比宏观的GDP数据更能反映投资过度的现状。

需求总量被低估

我们预测2005年中国名义GDP将增长12%,以修正后的2004年数据计算,将达到179060亿人民币(或2.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75美元。这与我们对微观经济实体的观测一致。

下面我们将作一简略分析,阐述为什么2005年中国GDP达到2.2万亿美元是合理的。分析数据部分来自于官方统计,部分来自于对微观经济实体的调查。

为了有效说明,我们假设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年收入3万元,他(她)的配偶年收入1万元。我们预计,这样的三口之家每年可以有1万元的剩余,也就是说年均消费3万元(人均年消费1万元)。上述的收入水平已经略微高于城市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2004年城市人口为5.428亿,在过去的2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4.7%。假设以这个速度继续增长,200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5.683亿,基于刚才的假设,城市人口消费将达到5.7万亿元。

同样根据官方统计,2004年中国农村人口为7.57亿,消费总量23910亿元,这个数字还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我们预测的农村人年均消费为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即3333元,总量为24930亿元。

基于我们以上分析,我们可推测2005年中国消费总量为8至8.2万亿元,较2004年的7.5万亿元增长10%是相当合理的。因此,中国需求总量被大幅度的低估。当然,我们无法证明中国消费总量确实远远大于公布的数据。

今年GDP2.2万亿美元

无法准确描述是因为目前中国有两种固定资产投资的计算方法:基于支出法计算得出固定资产形成总值(GFCF),比国家统计局每季度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FAI)要低。

两种方法关键区别在于投资交易成本(比如资产购置成本就只计算在FAI指标内,而不算在GFCF指标里)。另一方面,GFCF是理论上的固定资本形成净值,FAI则不是。

从2002年起,中国这两个指标的差异就逐渐扩大。2004年,GFCF是62350亿人民币,FAI是70480亿人民币。FAI的大部分数据都是由国有企业统计得出的,而许多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将个人的消费报销,转换成了投资项目。

单凭经验,至少要将FAI数据中的10%剔除才能接近实际情况。而这10%应该计算在消费项目中。我们预计,2005年中国统计局将公布FAI数据为8.8万亿人民币,如果剔除应计作消费的10%,GFCF应为8万亿人民币。

预计2005年,中国政府将公布的经常性项目盈余为1300亿美元,或者1.1万亿人民币。贸易盈余为1000亿美元,或8100亿人民币。

总的来说,我们预测中国2005年基于消费的GDP是17至17.2万亿人民币(或2.1万亿美元),而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为17.9万亿人民币(2.2万亿美元)。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两者之间的差额并不大。另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第三产业在GDP所占份额并没有被低估。事实上,如果没有太大改变的话,2005年中国GDP是2.2万亿美元是个相对乐观的估计。

未改变过度投资

根据这样的预测,中国2005年GDP总值为17至17.2万亿人民币,其中固定投资为8万亿,约占GDP总值的47%。尽管这个比例与调整之前相比看起来小了很多,但仍然十分庞大。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明显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

另外,过度投资是一个微观现象。正是由于微观层面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较低的资本回报率,我们才深入分析宏观数据,断定中国过度投资。修正宏观数据,并不能改变微观层面的现实。

我们认为,在中国金融系统中,如果不创造不良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决不能保持在35%以上。47%与35%之间的差额是2500亿美元,这就说明在统计上,中国需要将2500亿美元的投资转成消费。

我们相信,迅速提高消费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批准个人拥有国有资产。目前中国政府以国有企业、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形式拥有国有资产。据我们估计,如果政府能够将这些资产股份化,分给中国老百姓,可以增加5%的消费量,也就是1000亿美元,这可以解决中国一半的结构性失衡。

同时,中国也需要削减医疗和教育系统的随意开支。医疗和教育都是国有垄断机构,通常会利用其地位而增加随意的开支。因此医疗和教育系统的不确定性开支是阻碍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两个市场中引入私有化和竞争有利于提高GDP中的消费份额,可以解决中国另外1500亿美元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太首席经济学家)

Ⅷ 财务管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怎么理解

投资不足:指的是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而损害债权人利益进而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
过度投资:指的是投资于不盈利项目或者是高风险项目而产生的损害股东以及债权人利益而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过度投资会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这点需要注意。 发生过度投资主要有两个情形: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经营者自利行为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矛盾冲突,经理代表股东利益会采纳成功率低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高风险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
理解以上名词,主要是理解代理理论,企业产生财务困境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债务代理成本,产生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的现象

Ⅸ 过度反应理论的什么是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是由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期到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重视眼前的信息并轻视以往的信息,从而引起股价的超涨或者超跌,等到投资者理解了事件的实际意义,股价的超涨超跌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Ⅹ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能否揭示经济周期形成的真正原因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2、创新理论

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

3、政治性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10)投资过度理论扩展阅读

相关影响

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股息、红利减少,股票价格下降。经济复苏时,企业产品的销量开始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企业发放股息、红利,股价逐渐回升。当经济达到繁荣时,企业盈利状况良好,股息、红利增加,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热点内容
重百超市供应商系统 发布:2021-11-27 07:59:12 浏览:259
成都瓦尔塔蓄电池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9 浏览:828
宁波办公用品供应商 发布:2021-11-27 07:59:05 浏览:753
广州人人店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3 浏览:49
旺旺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59 浏览:362
三折门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20 浏览: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7 浏览:728
木旯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5 浏览:464
供应商开发年度总结 发布:2021-11-27 07:58:07 浏览:578
汤臣钙片代理人是谁 发布:2021-11-27 07:56:27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