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电池供应商
『壹』 奔驰EQC电池供应问题解决,年产五万目标不变
动力电池短缺成车企电动化转型阻碍石,奔驰与近日解决其电池供应问题,表示旗下EQC年产5万的目标不变。
解决电池供应链短缺
近日,据外媒报道,梅赛德斯-奔驰研发董事会成员马库斯?谢弗(MarkusSchafer)表示,奔驰首款纯电动SUV车型EQC的供应链问题已经解决,今年生产5万台的目标不会变化。
同时谢弗补充说,“向供应EQC电池的LG化学投资7亿欧元,扩建电池厂,无疑是一个挑战和限制因素。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克服了这些问题,并计划加快EQC的量产,使今年的产能达到最初预计的5,0000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贰』 应对电池供应风险,奔驰左拥“孚能”右抱“宁德时代”
本报记者付鸿烈
8月5日晚间,梅赛德斯-奔驰对外宣布,宁德时代将成为奔驰电池领域头部供应商,双方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也将进入新阶段。而就在一个月前,奔驰才刚刚宣布入股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约3%股份。短期内在中国动力电池领域动作频频,也体现出奔驰希望在电动化的赛道上再加速。
公告显示,宁德时代与奔驰将共同开发高新电池技术,双方签署的协议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为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电芯及模组,为奔驰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整体电池系统。另外,宁德时代还将为部分项目提供无模组电池包设计。根据双方的规划,2021年,奔驰将推出配套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EQS纯电豪华轿车,新车续航里程将超过700公里,而充电速度将比现有车型快一倍。
图源:奔驰官方
因此,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就成为了奔驰2020年的重要任务。但奔驰在电动化转型初期所依仗的EQ车型目前正受制于动力电池供应无力。如此看来,奔驰入股孚能科技,与宁德时代进行战略合作,都在应对动力电池供应危机。这与此前大众汽车集团携手宁德时代,入股国轩高科的情况极为相似。
如果深入分析汽车制造商与动力电池供应商,我们不难发现,汽车制造商一般会与多个动力电池供应商展开合作。除了保证电池供应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希望供应商在此背景下进行良性竞争,构建平衡的供应商组合。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能够实现最佳的质量。我们推进电动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机会是能够有多个供应商可供选择,如果我们只捆绑一个供应商其实是很危险的。”如今,奔驰已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同的合作伙伴处采购动力电池,这将让其电动化转型的道路更为平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叁』 投资近80亿 奔驰全球布局9家电池工厂
据海外媒体报道,戴姆勒集团在全球3大洲7座城市布局9家电池工厂,目前已经投资超过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2亿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公司计划未来每年生产超过50万辆新能源汽车。
据悉,德国卡门兹两家工厂均由Deutsche Accumotive经营,第一工厂于2012年建成投产,第二工厂于2018年建成投产;泰国曼谷电池工厂于2019年建成投产;中国北京的电池厂与北汽集团合资;波兰亚沃尔工厂于2020年建成投产;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卡卢萨市工厂,位于当地现有奔驰SUV工厂附近。此外,戴姆勒还计划在德国辛德尔芬根建造一家电池工厂,在德国斯图加特翁特图克海姆建造两家电池工厂。
产品方面,奔驰到2020年底预计将推出5款纯电动车型以及2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未来几年,奔驰还将批量生产十多款纯电动EQ系列车型。2030年,奔驰乘用车销售的50%以上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型,从而进一步完成电气化部署。
(图/文/摄:皆电 梁嘉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肆』 奔驰为何选择孚能科技软包电池或是关键
随着全球电动化趋势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催生了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各大主机厂加速推进电气化战略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谁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优势便能在中国市场占的先机。
截至目前,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现代起亚、北汽、广汽、长城、奇瑞等多家国内外主流车企,已开发多款配套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或正在进行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配套汽车开发,这对以软包电池为主的孚能科技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宁德时代背靠宝马、比亚迪自身本身就拥有非常超前的技术实力,同时又获得了与丰田的合作,而孚能科技则得到了奔驰的助力,未来国内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或将呈现宁德时代、比亚迪与孚能科技三足鼎立的局面。
红点观察
如果说之前大众汽车选择入股国轩高科是出于地域上的考虑,此次梅赛德斯-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是基于已有合作的延伸。与单纯的订单合作相比,入股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培养自己的“嫡系”,无疑是确保其在华电池供应更有效的手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伍』 梅赛德斯-奔驰携手宁德时代共同开发高新电池技术
8月5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双方将深化在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高新电池技术,支持梅赛德斯-奔驰车型阵容的大规模电动化。
左:戴姆勒股份公司负责集团研发的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MarkusSch?fer)
右: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博士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博士表示:“梅赛德斯-奔驰是宁德时代特殊并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很高兴可以进一步扩展、升级这一合作,这对促进双方的未来发展均有裨益。梅赛德斯-奔驰在130多年前发明了汽车,并以无数创新技术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其与宁德时代锂电专业与经验的结合,将成为双方电动化战略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合作开发并提供可靠且有竞争力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通过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梅赛德斯-奔驰将推进对一流锂电池技术的开发,研发成果将应用于梅赛德斯-奔驰未来几年推出的新车型中。明年计划推出的全新梅赛德斯-奔驰豪华纯电轿车EQS将配备宁德时代电池模组,其续航里程将超过700公里(WLTP标准),充电速度比现有车型快一倍。
梅赛德斯-奔驰正加速推进其“电动为先”战略,而宁德时代将为其提供符合碳中和标准的先进电芯、模组及电池系统,双方已就电池产品的碳中和生产达成一致。今年初,双方已联合启动一个采用区块链技术的试点项目,这将使电池供应链中产生的气候破坏性气体和回收原材料比例变得更为透明。未来,双方将通过回收电池来进一步减少对原材料开采的过度依赖。
梅赛德斯-奔驰和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还将进一步加速高新电池技术在德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的建设推进,宁德时代正在建立与完善欧洲的服务体系,为梅赛德斯-奔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更稳定的电池供应。梅赛德斯-奔驰可以从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采购电池,也进一步提高了其供应链本土化采购率。
梅赛德斯-奔驰专注于高能效电池系统的生产。为保持竞争力,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同的合作伙伴采购动力电池电芯和电池组,将继续构建平衡的供应商组合,并在世界各地积极布局动力电池生产网络——未来,这将包括位于三大洲、七个地点的九家工厂。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陆』 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入股孚能科技,为电池供应找好备胎
在强势的供应商面前,谁都不会选择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7月3日,奔驰宣布持股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将持有孚能科技约3%的股份。为此,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参与孚能科技的首次公开募股。今年3月,孚能科技已经成功过会。
从此协议的关键内容包括开展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技术重点包括通过提高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来实现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这项协议将保障梅赛德斯-奔驰在电动化战略进程中的动力电池电芯供应,而孚能科技则可以确保其计划内的产能建设。
根据官方消息,为满足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工厂不断增长的电池需求,孚能科技将在比德菲尔特-沃尔芬打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创造多达2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且将按照碳中和标准进行工厂设计。
戴姆勒股份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与一些实力强劲的中国伙伴们开展互信合作,不仅致力于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一次增强我们的全球竞争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
对奔驰来讲,牵手孚能科技,将成为奔驰实现”2039愿景”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奔驰首次发布“2039愿景“,即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乘用车,到2030年时,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达50%。
除此之外,孚能在几年之间也越来越为人所知。
国内动力电池几乎处于宁德时代“一手遮天”的状态下,提及孚能也许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而实际上,在软包电池领域,孚能科技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并在技术路线上处于优势。
2009年成立的孚能科技以软包电池见长,其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220Wh/kg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量产,远远高于当时150-180Wh/kg的平均水平,领先于国内其他动力电池公司。
2017年到2018年间,孚能连续斩获软包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名。随着车企不断推进电动化进程,大众、奔驰、现代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采用软包动力电池路线。这也再次给了孚能科技上升的空间。
根据锂电池大数据的统计,2019年实现软包电池装机企业共有26家中,孚能科技以1205.6/MWh的装机量占据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1.5%,总装机量相当于宁德时代的两倍。
戴姆勒与孚能科技走向更深一步的合作,更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戴姆勒决心加速电动化和碳中和的进展,相比两年之前的孚能科技拥有更大的体量和供货能力。
目前,孚能科技拥有江西赣州、江苏镇江与德国三大生产基地,预计到2020年末,孚能科技国内总产能将达到40GWh。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宁德时代以32.5GWh的出货量占据全球第一,这也就以意味着如果孚能科技能达成目标,其将有可能争夺国内第一出货量的动力电池厂商的位置。
再看如今国内动力电池局面,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占据大半个车企朋友圈,比亚迪自称一派,这分明不是动力电池厂商之间的竞争,而是车企在未来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斗争准备的弹药,奔驰更不能落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柒』 奔驰找了个好帮手 不仅生产电池,还能帮忙研发电动车
[汽车之家行业]??日前,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并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高新电芯技术,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而为满足梅赛德斯-奔驰所需动力电池,孚能科技将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电芯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动力电池电芯。
据悉,在计划中,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换取孚能科技约3%的股份,本次入股还需等待监管部门审批。在交易达成后,戴姆勒集团将派遣一位代表加入孚能科技监事会,根据目前的消息来看,这位代表的人选将是戴姆勒股份公司负责集团研发的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
『奔驰EQC』
根据梅赛德斯-奔驰此前公布的规划,该企业将于2020年底前投放5款纯电动乘用车和20款插电混动车型;2030年前实现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的50%以上。目前,在梅赛德斯-EQ品牌中,奔驰EQC、奔驰EQV等车型已经和消费者见面(奔驰EQV已在欧洲开售),未来奔驰EQS等其他车型也将相继问世。
其实在孚能科技之前,中国电池制造商早已得到了海外车企,尤其是德国车企的青睐。早在2018年7月,宝马便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约定“在双方约定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华晨宝马有权选择向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根据双方最新的协议,宝马给宁德时代的采购订单已增至73亿欧元,供货时间从2020年到2031年。
2020年5月28日,大众集团与国轩高科的控股股东珠海国轩及实际控制人李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斥资11亿欧元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凭借上述操作,大众集团成为首家直接持有中国电池厂商股份的海外车企。再加上此次梅赛德斯-奔驰与孚能科技的合作,中国电池制造商已成为海外车企争相拉拢的对象。
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62.2GWh,同比增长9.3%。而被上述三家德系车企拉拢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则分别位列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第一、第三和第七位。
从装机量、市场份额来看,孚能科技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巨头”来说差距还较大。从财报数据来看,2018年孚能科技扣非净利润亏损近两亿元,2019年扣非净利润为908万元。对此,孚能科技解释称目前该企业规模效应还不明显,又赶上补贴政策影响,所以才会出现净利润较低或亏损现象。不知在梅赛德斯-奔驰的大力扶持下,这家企业能否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提升财务表现?(文/汽车之家陈灿)
『捌』 奔驰e260电瓶是什么牌子
进口原装奔驰大多数用的是瓦尔塔,成立于1888年的德国哈根,是江森自控旗下欧洲最著名的汽车蓄电池品牌。
不过,电池其实无所谓的,一般选稍好点的品牌就可以了。
『玖』 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持股3% 将共同研发电池
▲奔驰官方文件
一、奔驰与孚能科技深化合作持有其3%股份
今日,梅赛德斯-奔驰对外宣布,奔驰将入股中国孚能科技,持有其3%的股份,继续与这家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展开深入的战略合作。
据悉,为了入股孚能科技,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已经准备了数百万欧元的资金参与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目前戴姆勒正在申请有关监管部门批准。
在入股孚能科技后,奔驰还有机会在孚能科技的监事会中提名一位代表,戴姆勒董事会成员兼梅赛德斯-奔驰CEOMarkus或将在一年后担任此职位。
另一位戴姆勒董事HubertusTroska表示,奔驰通过入股中国电池制造商继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将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中国合作伙伴的发展潜力。这将对戴姆勒在全球推进电动化的规划提供支持,增强其品牌竞争力。
二、孚能科技将在德建厂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
据了解,与孚能科技的合作是奔驰“2039愿景”碳中和计划的一部分,双方将主要致力于高新电芯技术的开发和其产业化的进程,其中的技术重点包括提高电芯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2039愿景”是戴姆勒在2019年所提出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碳中和”(零排放生产运营),具体包括产品电动化,运营生产以及供应链等领域实现零排放。
在最重要的产品电动化方面,戴姆勒计划2030年时,销售的乘用车中有50%是新能源车型,到2039年时,全部乘用车则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奔驰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5款纯电动车型和20款插电混动车型(包括A级到S级轿车和GLA到GLE多型SUV)。目前EQC纯电动SUV车型已经上市。
奔驰还宣布,为了满足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工厂的生产需要,孚能科技将会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将为当地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电池工厂在一开始就是按照“碳中和”的标准所设计的。
结语:奔驰加快向电动化方向发展
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的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豪华品牌的奔驰也在实施着自己的电动转型计划。
据了解,奔驰正在世界各地积极布局动力电池的生产网络,在不久的将来,奔驰在三个大洲,七个地区将拥有九家电池工厂,以保证自身动力电池供应的稳定与可靠。
此次,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深化了与电池制造商合作的同时,也将促进奔驰在电动化方面的转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拾』 宁德时代成奔驰头部电池供应商,没有主机厂能逃过“真香定律”
在这故事的背后,是不断进击的奔驰电动化。
在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戴姆勒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提出了“2039愿景”,其中包括: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
为实现以上目标,戴姆勒集团接下来将对“碳中和”产品进行大量投入。根据规划,2020年,戴姆勒将继续其产品及电动领域的攻势。目前,奔驰纯电卡车、纯电轻型商务车和纯电客车目前均已实现量产。
在中国市场,目前奔驰已经上市了首款纯电动SUVEQC,2021年,奔驰将推出纯电SUVEQA和EQB以及大型纯电轿车EQS。
除了奔驰,近年来宝马、大众等主流车企纷纷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连一向相对保守的丰田近几年也加速了新能源车型的量产。根据全球汽车产业平台Marklines数据,2019年,全球主流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平均已接近2%,相比2017年提升1个百分点。2025年,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将达到10%-15%左右。
不过,欧美仍在构建完善的本土电池供应链,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电池厂商也纷纷前往欧洲建厂,目前全球电芯厂集中于中日韩,材料端的配套更多集中于中国国内。
按照SNEResearch统计,2019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为101.4GWh,占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86.9%,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排名前三分别为宁德时代、松下电器及LG化学。
“新能源在国内是作为一个大的战略方向来发展,想要在蓬勃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分得一杯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中国的电池厂进行合作。”上述新能源行业分析人士称。基于电动化的规划,戴姆勒、宝马、大众都在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瀚也曾表示:“纯电动汽车方面,2025年集团在亚洲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50GWh。为满足这一需求,在中国,我们至少需要2-4家电池供应商的支持。”
今年5月,大众投资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紧接着,万向一二三获得大众百亿元动力电池订单;今年7月,亿纬锂能收到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供应商定点信。与此同时,它们均是宁德时代的大客户。
目前来看,相比起特斯拉,大众、丰田、奔驰等传统主机厂巨头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仍在起量阶段,但是也都在押注未来。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各国的碳排放标准和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销量基盘之下,新能源车型将成为增加销量、拉开差距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电动化的布局上,各大主机厂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但在漫长的电动化汽车规划落地过程中,其投入大和盈利难困境仍不容小觑。在这场胶着的战役中,资源合理布局成为关系着成本和链条运转的关键。
这将考验着主机厂的平衡智慧。“奔驰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同的合作伙伴采购动力电池电芯和电池组。为保持竞争力,奔驰将继续构建平衡的供应商组合。”奔驰方面称。
不过,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关系还存在着微妙的权衡和博弈的过程。东北证券研报指出,主机厂习惯了在其供应体系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但在电动化到来之时,游戏规则似有变化。电芯占据电动车成本20%-40%,但主机厂目前尚无保证自供电芯能力,意味着电池重要但其掌控力度弱。
“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关系,并不简单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它们有自己的游戏法则,多一家电池厂的合作,除了是资源的占据,有时候也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上述国内锂电子电池企业负责人称。(责编/杨佩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