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策划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招商引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招商引资

发布时间: 2021-11-16 12:51:20

① 中国共产党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正确把握,也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里有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的背景,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含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看、怎么办?关键在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对经济治理措施的贯彻是否坚决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定力,增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扬长避短,积极有为。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主动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深刻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无论是基于对高速增长产生、积聚的问题考虑,还是从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看,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学,也无必要。而适度调低增速并使之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压力,也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速到更加重视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新常态下,那种靠拼资源、比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超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也日趋乏力,原有动力弱化趋势凸显。面对新常态,应当主动作为,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发展之路,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之路,发挥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的重大牵引作用,靠改革出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从“新”到“常”,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新旧问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协同性、平衡点。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精准调控;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又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又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好。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面,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

② 中国共产党如何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正确把握,也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里有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的背景,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含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看、怎么办?关键在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对经济治理措施的贯彻是否坚决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定力,增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扬长避短,积极有为。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主动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深刻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无论是基于对高速增长产生、积聚的问题考虑,还是从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看,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学,也无必要。而适度调低增速并使之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压力,也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速到更加重视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新常态下,那种靠拼资源、比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超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也日趋乏力,原有动力弱化趋势凸显。面对新常态,应当主动作为,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发展之路,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之路,发挥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的重大牵引作用,靠改革出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从“新”到“常”,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新旧问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协同性、平衡点。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精准调控;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又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又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好。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面,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

③ 贫困县如何适应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桃江县作为湖南的一个环省会县和欠发达县,务必抓住全国经济转型的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在新常态之下实现新发展。

一、要充分认清新常态下的“新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对经济的发展构成一次新的“洗牌”,并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这是我们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后发赶超,更应该全面认识新常态,把握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对桃江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发展“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内外交通的不断完善,许多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传统主导产品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营销半径,有的甚至不再受销售半径的影响,我们可生产的产品种类将更加多元化。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中央和省市一再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我们可进入的生产领域也将更多;同时,行政审批的放开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公平的发展环境。从固定投资的角度来看,湖南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逐步减少转移支付县级配套。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建设投资仍是国家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发达地区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将更大。特别是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逐步实施,我们完全有可能获得更多项目布局机会和市场空间。从消费拉动的角度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人民群众可用于消费的支出也将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全县外来人口也将不断增加,这将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这些环境的改变,无疑会给桃江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增长调速不等于失速,稳增长仍将是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心。目前,桃江的经济总量不大,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是我们的基本县情,也是适用经济新常态的逻辑起点。从国家层面出发,经济发展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对于一个经济总量还不到200亿、公共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许多产业急需转型升级的内陆欠发达县来说,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不得不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央政策调整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稳增长的预期目标,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在新常态之下,国家将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实施“三个支撑带”战略。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获国家批复,国家将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给与更大的支持。我们必须坚持在国家重大部署和宏观调控中捕捉发展机遇,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简政放权的机遇,着力激发经济活力。要充分利用好新常态之下形成的市场机遇、创业机遇、投资机遇,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财税改革,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对于桃江来说,经济总量小,支柱性企业不多,既是我们的“短腿”,也是我们的“优势”,这意味着我们拥有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更大。对于一些产业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绕过“粗放期”,直接进入“集约期”。

三、要调整好适应新常态的“新状态”

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为,推动桃江在新常态下有更大的作为,形成新常态下的新优势。一是要提振精神。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新常态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做到勇作为、敢担当。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积极主动、精准发力、顺势而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二是要瞄准方向。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但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桃江务必要认清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在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汇聚起发展新动力,打造出发展新引擎。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上,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来。三是要脚踏实地。近年来,桃江县委县政府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明确了“135”工作思路,持续推进交通、园区、产业、城建四大会战,不断完善了基础设施,引进、建成和投产了一批产业项目,这些成果对支撑桃江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阶段,我们务必要以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优良的发展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选择,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做到看准一个做实一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桃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④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正确把握,也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里有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的背景,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含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看、怎么办?关键在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对经济治理措施的贯彻是否坚决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定力,增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扬长避短,积极有为。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主动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深刻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无论是基于对高速增长产生、积聚的问题考虑,还是从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看,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学,也无必要。而适度调低增速并使之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压力,也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速到更加重视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新常态下,那种靠拼资源、比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超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也日趋乏力,原有动力弱化趋势凸显。面对新常态,应当主动作为,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发展之路,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之路,发挥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的重大牵引作用,靠改革出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从“新”到“常”,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新旧问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协同性、平衡点。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精准调控;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又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又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好。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面,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

⑤ 嘉定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的重点

今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加速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一年。无论从嘉定积累的基础来看,还是从外部发展环境的要求来看,今年都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阶段,需要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全面发力、快出成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四届十次全会的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进取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抓住宝贵机遇,战胜各种困难,确保世博任务圆满完成,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和高质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两个融合”目标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亿元左右;合同外资完成8.5亿美元;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量完成市下达指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8000人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推进新城建设,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把嘉定新城作为郊区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发展大型居住社区主阵地的重大契机,深入实施“聚焦一个核心、延伸两翼”发展战略,加大政策聚焦、资源整合和重点项目集聚,全面发力,加快新城建设,有力带动全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布局。继续深化城市控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城区、安亭、南翔三大组团有效对接、紧密联动。拓展新城中心区17平方公里范围,往东、往西分别延伸至澄浏公路和F1赛车场,逐步形成成片往南推进的发展格局。围绕汽车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加快编制国际汽车城90平方公里发展战略规划,完成核心区25平方公里的控详规划修编。不断深化南翔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向北拓展至蕰藻浜,实现与新城主城区的全面对接。加快完善北虹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优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
着力推进组合型新城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区城市功能。加快高品质市场性项目的引进,建成一批精品楼盘和特色小区,推动一批五星级酒店项目的落地开工。建成环城林带、石岗门塘和远香湖沪宜公路以西区域景观工程,基本建成紫气东来景观工程,全面形成中心区主体景观。全面推进瑞金医院、保利剧院、交大附中、新城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启动伊宁路东延伸、沪宜公路综合改造等工程,同步实施燃气、电力等市政管网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区骨干道路网络。促进新老城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州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继续推进州桥老街和西门地区保护性改造。启动北水湾五星级酒店和精品住宅建设,建成一批景观工程。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确保南门商务圈初具形象。加快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功能开发,推进研发港等项目建设,引进大型商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道路建设和景观改造,促进安亭地区产城融合发展。有效承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港辐射,加快推进南翔、江桥地区大型居住社区和功能性项目建设,促进区域发展转型。
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研究制定土地指标流转、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鼓励引导区属公司、社会资本全面参与,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围绕新城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大型居住社区等重点区域和重大市政项目,完善动迁政策,加大动迁力度。推进动迁配套商品房建设,妥善安置动迁居民。加快村宅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发挥著名艺术家工作室的带动作用,提升大裕村文化艺术集聚区辐射效应。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加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沪宁城际铁路的衔接,不断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金昌路、嘉盛西路等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嘉闵高架和A17公路启动建设,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序推进沪宁城际铁路站点综合开发。加快陈行水库引水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推进电力、燃气、电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二)着力推动创新和集聚,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嘉定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把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放在突出位置。我们将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和集聚,确保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能级的提升。
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提升汽车特强产业能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培育优质品牌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形成实质性突破。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汽车研发机构和人才的集聚,在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较强的研发优势。提升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能级,促进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汽车制造业优势。
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壮大科技城实力。加快上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上海物联网中心、国家基础软件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一批高科技项目落地。加快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定园扩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规划和复旦、上大高校产业园建设,增强园区孵化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高科技项目有效集聚。
以文化信息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信息知名企业落户,壮大产业规模,逐步把文化信息产业打造成服务业支柱产业。推动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中国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南翔智地中小企业总部园、金沙3131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辐射能力的文化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注重品牌和品质,逐步形成嘉定房地产的品牌效应和组团板块效应。大力推进南翔古镇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大品牌酒店引进力度,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以特色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结合,加快外冈蜡梅、徐行观赏鱼和黄渡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整合人力、土地、机械等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水平。
以调结构、促转型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强化总部经济招商和轨道交通站点商业中心招商,确保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鼓励经济小区发展楼宇经济,培育产业集群,提升私营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咨询、资产管理、上市辅导等服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大劣势企业淘汰力度,积极推动南部地区成片淘汰、北部地区选择性淘汰、全区危险品化学品企业半数淘汰,全面完成淘汰劣势企业三年行动计划。
(三)全面完成世博会各项任务,展示嘉定良好城市形象
办好上海世博会,是今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提升嘉定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展示嘉定文明有序、生态环保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全面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世博会的各项任务。
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城市环境。坚持低碳世博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污染减排,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加强黑臭河道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启动绿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外环林带、嘉宝片林、北郊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巩固环境整治成效,加强城区、道路、河道等重点区域整治,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全力做好世博会服务保障。以每月的窗口服务日、环境清洁日、公共秩序日为重点,深入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完善窗口服务设施,强化行业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活动,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国内外参展者和参观者的接待工作,促进区域合作交流。开展城乡互动世博主题体验之旅活动,增强节庆活动的参与、互动与体验性,进一步展示嘉定的城市魅力。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将管理范围从16.5平方公里拓展到49平方公里,实现我区集中城市化区域全覆盖。加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加强交通客运市场监管,综合治理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等城市管理顽症,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执法水平。
切实加强世博会安全保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进沪道口和治安复杂地区的物防、技防工作,强化刑事犯罪打击、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清理、城市秩序整治等工作,为世博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重点区域、重要目标的反恐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加强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完善信访领导包案制度,提高化解矛盾效率。强化来沪人员服务和管理,健全“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生产、交通、消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大隐患查处力度,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整合社会公共资源,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政府投入和改革力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努力提升社会事业服务群众的水平,进一步满足居民公共和生活需求。
不断加快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新开办嘉定新城初级中学等8所学校,推进菊园初级中学等10所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项目建设步伐,完成南翔医院和区妇幼保健医院迁建项目基建工程。加快嘉定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建设,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启动嘉定体育中心综合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人事人才工作。以人才政策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实现“减负增效”。规范民办学校管理,全面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转为民办学校工作。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建设,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以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各类传染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深入开展市民健康促进活动,加快健康城区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继续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世博会相关文艺演出和艺术交流,举办社区文化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嘉定文化的区域特色和深厚底蕴。积极组队参加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举办嘉定区社区体育大会和首届龙舟比赛。
(五)强化社会综合管理,进一步改善民生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加强促进创业与就业工作。落实市政府创业促进就业相关政策,发挥区、镇两级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引导、扶持青年人、大学生创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各村建立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援助广覆盖。完善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市场化、实用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逐步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矛盾。健全政府主导、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符合条件人员转入“城保”,不断完善“农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积极落实“镇保”人员和征地养老人员医疗保障政策,有效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健全“一口上下”社会救助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救助水平。完善住房保障工作机制,加快旧住房综合改造,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配建和配售工作,加强廉租住房服务和管理。
不断强化社区管理。在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基础上,形成区、街镇、居委会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全面完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一门式”系统软件使用率100%。探索居委会减负工作,促进政府部门服务指导、街镇依法指导、社区依法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强化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自身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政府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协调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政府自身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实效。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差别化考核机制,引导干部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步伐。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农村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以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重点内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各类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更加公开透明、简便顺畅的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增强网上服务功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认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规范决策程序和执行程序。大力提高政府应对社会公众事件的能力,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不断加强廉政建设。把源头治理腐败的各项要求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加强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严格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审计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水平。深入开展纠风工作,完善政风行风测评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精心组织安排,形成工作合力,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高质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完成50个专项规划、12个街镇规划和5个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必将是嘉定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年,我们盼望多年的机遇,将在今年全面凸现;我们积蓄多年的力量,将在今年全面迸发;我们描绘多年的蓝图,也将在今年涂上浓墨重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为实现嘉定大发展、大飞跃而努力奋斗!

⑥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理念,方式,动力与过去有何不同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三大需求、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宏观调控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新旧常态下的阶段性特征。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需求,全球总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在削弱,培养竞争新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过去供给不足,现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低成本劳动力数量优势正在丧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市场竞争,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宏观调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三)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各类隐性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调整各自的认识和行动,争取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政府来说,政府调控理念需要真正调整过来,以往那种粗放式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唯GDP论已不再适用,现在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来是拼命搞生产,搞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一句话,是以搞建设为主。将来,政府要以做好服务为主,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从企业来说,企业以往靠规模效应挣钱,眼睛总盯着上新项目或是扩大产能,因为上规模就会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是新常态下必须靠转型升级、靠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谁的规模越大,谁的日子越难过。将来,单纯靠上规模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创新,谁走在创新的前面,谁就会重新掌握竞争优势。可以说,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搏”。
从老百姓来说,原来有一批人靠炒股票、买国债、集邮、炒钱币等发家致富,后来买房子、炒黄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姜、大蒜等都大赚过。但是,以后怎么理财赚钱?需要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才能够理财,才能够挣钱。但这个理财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从事,而是要有专业人才、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给老百姓提供服务。国外大多情况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资,而是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在投资,老百姓买的是基金等金融产品。
经济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发展动力,发展得更好。政府、企业、老百姓在新阶段、新常态下,都应跟着形势变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机遇,别看过程中的这几年很困难,重要的是要认识并抓住其中的机遇。同样,新常态下,转型过程中也会有很多诱人的机遇,就看谁能抓住。

⑦ 谁有关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的形势和政策论文,发[email protected]里,谢啦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总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二)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三)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四)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五)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六)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七)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本身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它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发展中处理和解决“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旧矛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目前,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在谷类、肉类、煤矿、钢铁与石油等五大基本物资消费上,我国仅石油一项落后,其余皆超越美国。除资源限制之外,我国还面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仍然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会给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也将使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增长成果的社会分配,将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就业难,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发展中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由于我们主观上较多地强调了“快”而忽视了“好”所造成的。事实证明,如果不转变观念,不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快”与“好”的关系,既不利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更会给中国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在此背景之下,胡锦涛总书记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就显得及时而且意义深远。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快”的要求。邓小平曾经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正因为如此,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把“好”字放在“快”的前面,突出了“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快”字当头,更多地强调的是速度,它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而“好”字当头,更加突出对于效益的注重,它只能通过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虽然仅仅是一个词的变化,但其中有着相当深刻的涵义,它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确立。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又突出强调了这一点,说明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近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一,新发展阶段改善生存环境和加速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新世纪以来,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要加速建设,又要满足老百姓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但是,加快建设和老百姓消费热点转向买房、买车,客观上必然消耗更多资源,加大污染排放,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新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使建设规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群众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第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已经难以为继。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但是,在粗放的增长方式下,土地、淡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目前,我国人均资源紧缺,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资源消耗量或自然资产损失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严峻局面。如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大的起色,这种局面只会延续,不会发生好转。

第三,区域发展格局不合理,加大资源环境压力。例如,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炼焦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领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恶化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如,经济活动在一些地区过度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密度较大地区的个别地方,出现了过度发展的迹象。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地方的集中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再如,地区之间竞争秩序混乱。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有些地区成为资源高消耗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缓慢,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削弱了本来就脆弱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第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总体来说,我国劳动力总量还比较大,供给相对比较充裕,低成本优势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也要看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格局并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并且,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土地供给都趋于紧张,土地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将长期维持。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高端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才能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

第五,人口老龄化超常加快。一方面,中国在人均GDP水平较低时,就迈入了老龄化的门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大致为5000-10000美元;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大约在2000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超常。根据国外有关机构资料,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8年,而中国估计只要27年。人口老龄化既会降低国民储蓄总水平,也会提高人口赡养负担,影响社会财富的增长。

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变动态势,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紧迫要求。只有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才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六,世界性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最近十多年,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出现新的特点和变化,以价值链分工为特点的新型产业分工势头越来越强劲。跨国公司跨境投资、公司内贸易和服务外包明显增加,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方式更加灵活。

产业全球转移是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优化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并推动工业化重心向东半球转移。我国特有的低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这对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既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妥为应对,趋利避害。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多年来,我国为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低技术、粗加工型产业结构向高技术、精细加工型产业结构的转型远没有完成。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化。

二是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实施教育优先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加快高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还大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速率,还大于环境对污染的吸收速率。这些直接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推进节能减排,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进节能减排,要立足现有产业和企业,制定和采取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排放。

一是要突出“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头。两个关键:即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技术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少。因此要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引导和促进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落后产能。、

二是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能耗和污染排放产生重大影响。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把节能减排的要求贯穿于招商引资的全过程,努力做到选择性招商,努力引进技术水平高、消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农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三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循环性,着力拓展节能减排的新空间。与传统线性发展方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不断循环的发展模式,它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污染。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突出位置。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运用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从建设、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惩处力度。

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资源、社会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但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增长极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对引进国外技术形成了依赖,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严重不协调,加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致使发展在过度依赖出口的同时,出口产品附加值很低,在国际市场上不仅没有竞争力,还加大了贸易摩擦和市场风险。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

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培育更多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三要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资源高效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重大节能建设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

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科技人员为主力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要通过完善的体制推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应用。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的评价要更加全面地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促进清洁生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充分估计和有效预防新技术应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已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从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角度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与政府自身管理方面缺位、越位和错位有关。因此,要把“经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做到“一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二不包办企业决策,三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二是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机制。市场具有强大的调节功能,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是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驱动力。必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强大经济驱动力。

三是抓紧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现代环境产权制度。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制度支撑。要在资源领域建立一整套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另外,与产权制度相适应,要建立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制环境和信用体系。

四是深化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优化税种结构和税率标准,尽快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减轻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压力,引导各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五是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建立全面评价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应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核体系。改进政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建立健全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六是建立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改善民生”这个主题。因此要逐步建立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制度和机制,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在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健康素质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⑧ 2016年,中国经济走向哪里

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五大挑战

去产能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30年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世界经济的周期调整,让中国一直处于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突然之间失去了外部的需求以后,造成产能释放的困难,不仅是钢铁产能,我们很多行业,随着出口的迅速下滑,都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状态。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采取的4万亿的财政政策来缓解今天外向型增长方式受到挑战的问题,但是带来的后遗症却是造成了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因为那时全国各地不管能力有没有,比较优势在何处,都跟随政府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方向的投资,而且项目规模非常大,耗用资源非常多,投资方向非常集中,最后造成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价格破坏,引起了现在银行回款能力弱的严峻问题。

第三个是我们成长的烦恼,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我们的消费能力还没达到发达国家消费能力的这种硬伤,导致我们现在产能释放要比发达国家产能释放更加困难。我们有40%的人口还没进入城镇化,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国家也是希望在2020年让大家人均收入倍增,可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没有到达小康社会目标之前,中国老百姓靠自己国内的市场消费能力化解我们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去库存

去库存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直接影响我们银行回款能力低,造成钱荒的问题,进而不断催生货币政策解决钱荒。但是投放的货币只是用于解决钱荒所造成的债务问题,也就说银行有了钱即使借给企业,企业也直接用来还债(展期),所以,这种投放的钱,根本没有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这种放钱虽然稳定了金融体系,但实际上是没有效率的钱。因此,去库存直接涉及到银行是否能够有效地将资产盘活来解决坏账的问题。

同时,房地产的属性,需要从一个投资性的标的转变为消费型的标的,需要真正解决住房的刚性需求问题。 需要通过税收机制、市场交易机制的改革,降低交易成本,盘活存量,让投资客觉得房地产的投资未来已经不再是一种投资标的的市场,而是要回归它的消费属性的市场。

否则,房子卖不动,开发商汇款能力低,银行资金及时不能回款,银行想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去库存的问题,就是要盘活存量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我想2016年都在供求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怎么把今天的健康消费需求能够释放出来,一个是怎么把房子的供给能力通过税收机制的改革等等,把它盘活出来。

去杠杆降成本

去杠杆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去地方政府的杠杆,在赌注盲目向银行融资的同时,加快地方债市场建设,这有利于调动社会闲置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提供利率市场化后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打下基础。二是去僵尸企业的杠杆,通过重组、收购、退出和必要的破产程序,把浪费的资源盘活出来。三是去金融投机的杠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今天中国开始出现了场外配资,互联网P2P过度加大金融的杠杆,甚至出现庞氏骗局的赚钱方式。现在的监管已经发现了很多这样的靠钱养钱的模式,甚至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企业家,也放弃了主营业务,开始拿产业的资本进入到金融投资的平台上,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在2016年一定要加强金融的监管,要在金融的市场去杠杆,真正地让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能够降低下来。

我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由于金融的杠杆加得过高,最后金融的投资收益被过度的资金释放,带来了追涨收益高的现象。而金融市场的收益恰恰是今天我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为金融市场的收益高了以后,银行的存款就出现了流失,最后银行就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提供贷款的模式。只能通过理财产品这样一个服务,通过高成本的回流资金的方式,再来对实体经济服务,这时候他贷款的利息已经不是吸收以前资金的存款渠道,而是通过理财的高成本的渠道回笼资金,所以给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借给真正需要钱的中小企业期限很短,利率很高,这样降成本就降不下来。

国家货币政策已经如此的宽松,已经让银行互相的借贷成本得非常的低,但是一旦银行去跟客户打交道,借给那些没有抵押能力,但是未来赚钱能力又是不确定的中小企业,今天他借出去的条件就非常的苛刻,期限短、资本成本高。这样的话企业拿到了钱,也不可能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能去冲到金融市场去博一把,最后投资失败的话,就出现了跑路的企业家,这样的一种现象不容忽视。

一定要把金融的杠杆去掉,然后才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我们才能够做结构调整的补短板的问题。

补短板

中国的短板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增长方式就是最大的短板。我们以前的增长方式是靠招商引资,搭着跨国企业的便车去做出口,民营企业的出口也是看跨国企业做什么市场,他们也学做什么市场,但是他们缺乏的是像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需要进口大量的海外技术部件或者是贴海外的品牌才能在海外市场赢得更大的份额,这个商业模式花去他们高昂的代价。

但是在过去因为有劳动力便宜的成本,地方政府给他们土地资源的成本也非常的便宜,再加上税收的监管又比较弱,偷税漏税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讲白了,中国过去的企业最大的短板,就是靠成本的优势去争夺市场的份额,以此对冲技术高昂进口成本。再加上政府通过资源价格管制,给企业的便宜外汇和便宜的利率,便宜的油等。但如今都跟市场接轨了,这种成本优势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商业模式也走不下去了。

所以现在能够让中国的制造业生存的短板问题必须要解决,能不能有自己国产化的技术,去替代用高昂的成本进口海外的技术。能不能用国产的品牌,自己的民族品牌,去替代贴海外的品牌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这部分的成本如果能够降下来,我们自己的企业就可以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的短板真正的能够解决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盘活了。

由于中国的企业赚得到钱了,中国银行也敢给企业借钱,现在中国银行业不想贷给中小企业,不是他们钱荒的问题,而是企业经营赚不到钱的风险太大,所以他们有钱也不敢贷。当中国企业把这个赚钱能力的短板补掉,中国银行业对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银行不会再把对公业务的钱,拿到今天对家庭理财的业务,然后通过通道业务又把钱送到金融市场理财,这样的模式就会改变,所以现在的短板就是实体经济的赚钱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们这个短板靠搭便车补掉了,这个短板就是我们靠跨国企业,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过去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的短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非常糟糕的制约被掩盖了,因为我们是用海外招商引资的钱去服务实体经济了,所以金融短板都没问题。现在这个短板,由于招商引资的模式走不下去了,跨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减少了,资本流入的结构也在在从长期变为短期,所以接下来的短板就是中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就是我们自己要有找到好项目的能力。以前我们的钱放在银行没关系,找不到好项目都没关系,只要跨国企业的钱能够找到好项目,我们搭他们的便车就行了。现在要我们自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我们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自己的品牌,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不补上中国经济就没有希望,不补上就会出现金融体系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空转,从而滋生了股票市场场外高杠杆配资,P2P运营中采取旁氏骗局的“商业模式”。

二、2016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艰巨性

我觉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个改革方向定得非常及时,中国应该尽早地开始去做这样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不是明年就立刻能见成效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中国30年形成的这种出口带动投资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立刻要转变为中国自己国内的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这个难度很大。或者哪怕我们还是坚持一部分靠出口,但是今天全球的经济,包括美国经济的复苏都非常的脆弱。2016年世界经济是不是重新回到2008年之前的繁荣状况,让我们有非常良好的出口的市场,我不乐观。所以这也是我讲的,增长方式,明年能不能靠出口的提升,再给我们时间,现在看这个时间都没有。明年要靠我们自己的能力,确实一年就要把增长方式转变过来,不太可能。

第二,我们2009年所做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做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策红利的后遗症。到今天这种后遗症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要把这个包袱解掉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因为它在以下五个方面造成了我们资源配置效率严重损失的存量问题:

1、产能过剩。政府在2009年带着我们围绕整个大的产业振兴计划,后来是六大新兴战略产业,包括光伏产业,这样投资引导,结果形成了全国各地,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是不是具有比较优势,都做了同样的投资,结果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不得不恶性竞争,即使是光伏产业也因为价格恶性竞争,处在这个行业中的低端水平。现在这些行业都处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中。

2、全民理财。因为4万亿的做法是货币政策拿钱,财政政策投项目,银行的信贷跟上。这种投放资金过度,造成老百姓对今天票子发的过多以后,未来这个钱不值钱,放在银行你的钱一定会形成负利率,也就是说银行的利息赶不过未来自己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今天把钱放在银行,都到银行之外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去理财,最后全民理财的结果是造成银行的资金流失,银行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下降,银行再把流失的资金拿回来,只能通过理财的通道,而理财的成本已经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严重的成本上升的压力。这是第二个后遗症,4万亿的包袱到今天,你要想把今天老百姓理财的行为转变为消费的行为,困难,短时间不可能。

3、国进民退。很多民营企业家4万亿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机会拿到政府的采购行为,最后他们把30年,2008年之前30年所创造的产业资本拿过来炒房,炒股票,出现了国进民退,民营资本退步了,去玩金融资本,而玩过金融的企业家,再让他做实业难度也很大。所以我们希望推动供给端的改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式,将改革的重任交给没有沉迷金融投资的企业家和富有理想的年轻人,但是年轻人的创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要获得丰硕的成果,还起码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所以短期就想看到我们市场活力的再现有相当的难度。

4、贪污腐败。今天我们看到在那个政府权力过度集中的时代,以权换钱、以权谋私的现象非常普遍,居然成为了一条商业运行的潜规则。最后使得一些党性不强的地方政府官员,今天成为反腐倡廉的反面角色——为他们的贪婪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今天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相反的特征,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的现象。从昔日过度作为到现在的“不作为”,都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明年地方政府还是像现在这样不作为的话,也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话,那么,要实现今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5、环境的破坏。政府过去的治理模式,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重资产,高能耗的情况非常严重。再加上本来应该把财政的钱用在环境治理等民生问题上,但却为了追求GDP增长给自己创下良好的政绩,大兴土木,这些都造成了现在的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是一种慢性病,立刻要解决环境的问题,明年就办到不可能。所以环境的污染会造成我们有能力的消费群体移师海外,甚至未来生活都选择在海外。他们认为在中国投资的标准低,赚钱在中国好赚,但是现在中国的赚钱机会没有了,要生活的话,还是没有环境污染的海外更好,买商品更有安全感,这样的话,环境的污染造成了中国消费的流失,于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产能释放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成长的烦恼。如果调结构的任务放在美国去到相对容易一些,原因是他们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成熟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在世界的前10位。今天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70位左右,这样一种消费能力不足的市场,要解决今天的库存,解决今天的产能释放是困难的。一方面,中国40%的农村人口,今天还没有进入到城镇化,他们的消费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消费还处在一个是解决温饱的水平,而达国家的追求幸福的消费范围各种各样,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高支出的消费能力,是我们目前达不到的。另一方面,有钱不敢消费的问题在我国也很突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居住的居民,中高收入的人群较多,购买力的相对旺盛和公共资源(养老、教育、医疗、就业、商圈等非常珍贵,所以,大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富积淀才能确保未来安心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货币不能保证币值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那么消费能力的提高也是困难的。再者,国内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仇富心态的扭转,环境的优化,都是解决有钱不在中国消费问题的努力方向。

三、用好市场两种资源是化解中国经济各类矛盾的关键

今天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地认为中国未来的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就是人均收入要倍增,要把我们的老百姓带到小康社会。但是, 现在就有一个悖论问题来了,收入没有到小康社会,收入的倍增靠谁来买单,企业发力但是缺乏市场消化能力的问题,就是中国今天的发展阶段给我们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所以解决成长的烦恼,我们应该用好政府指出的两种资源:在国内先解决以环境、消费者保护等等的问题和税收问题,以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实施“互联网+”战略,把制造业的高成本通过服务环节的创新将成本降下来,从而确保中国劳动大军在碎片化的时间,在确保诚信的环境中,进行消费,积少成多,也能释放出国内足够多的产能;另外一点,中国政府推进的“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的方式,鼓励中国资本走出去,到海外去获得财富增长的机会,全靠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量来解决中国今天要实现的五个方向的转变,那是非常困难的。总之,成长的烦恼和过去积极的政府刺激政策所带来的今天负资产,以及30年所打造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东西都不是明年一年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

当然我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五个方向的改革任务当作一项竞标赛,最后为了达标,又是政府出来解决。而政府解决的方式往往会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加以支持,因为政府手里面没有钱,你叫它减税,它减税的钱从哪里来,减税等于政府财政收入没有了。政府已经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财政收入已经很薄了,还要完成减税的指标,只能通过货币的印发,来解决减税的政府让利所需要的资金。这样的话就会带来又是政府带着我们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把今天政府干预市场的后遗症留在了未来!所以,现在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方向的改革任务,一定要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路:资源配置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绝对不能够依靠政府去购买楼盘,政府拿钱去消化今天的产能,政府去通过印钞票降低资金的成本,如果一切的问题又回到政府来解决的话,未来的后遗症是更加得严重,现在的关键是要政府职能转变,真正落实上海自贸区的探索负面清单改革的方向,这才是重中之重。

五项任务
三大挑战
两种资源

热点内容
重百超市供应商系统 发布:2021-11-27 07:59:12 浏览:259
成都瓦尔塔蓄电池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9 浏览:828
宁波办公用品供应商 发布:2021-11-27 07:59:05 浏览:753
广州人人店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3 浏览:49
旺旺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59 浏览:362
三折门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20 浏览: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7 浏览:728
木旯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5 浏览:464
供应商开发年度总结 发布:2021-11-27 07:58:07 浏览:578
汤臣钙片代理人是谁 发布:2021-11-27 07:56:27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