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策划 » 文言文策划案

文言文策划案

发布时间: 2021-11-14 10:49:01

㈠ 语文,文言文

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归纳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点之九: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成为新的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直接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提请大家注意,课标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字词语句的语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译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涉及了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继续升温,有将同一类型文章进行比较的(山东临沂),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浙江台州),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比较的(四川资阳),等等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难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上述事实表明,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向现代文贴近的迹象,广大备考师生对此应当重视起来。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是阅读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特意策划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专号,既涵盖了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又对理解、鉴赏等高层次能力做了指导,并且配制了相应的中考训练题,其中就包括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了集中细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们也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关注,在2005年第118期报纸的头版我们刊登了海南省苏盛葵老师关于文言文阅读所作的述评以及预测,指出了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新的热点。

http://www.edown.net/gaokao//200510/1663.html http://ht88.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7346

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gb/information/2005-08/10/content_16610.htm

㈡ 请帮忙把这些翻译成文言文,是翻译成文言文,就是:男孩,维护,策划,帮助

孺子、固、图、助
最好把完整的句子拿来,单个词语翻译不准。

㈢ “计划”用文言文怎么说

“计划”用文言文是:“筹”。

1、《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译文: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计划这件事。

2、《晋书·宣帝纪》:“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

当今天下百姓不参加耕种的有二十余万,这不是治国的长远计划啊!

(3)文言文策划案扩展阅读

一、字形演变:

三、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筹,壶矢也。从竹,寿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筹,投壶用的竹签,形如箭矢。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寿”作声旁。

四、相关词汇解释:

1、筹建[chóu jiàn]

筹划建立:~化肥厂。

2、筹集[chóu jí]

筹措聚集:~资金。

3、筹备[chóu bèi]

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展览。~工作已经完成。

4、筹借[chóu jiè]

设法借(财物):~一笔款子。

5、一筹[yī chóu]

计数的一根竹签,借指一着(zhāo):略逊~。他的思维能力比一般人高出~。

6、筹谋[chóu móu]

筹划谋虑:~解决问题的途径。

7、筹划[chóu huà]

想办法;定计划:这里正在~建设一座水力发电站。

8、机筹[jī chóu]

计谋;计策。

9、筹赈[chóu zhèn]

谓筹款救灾。

10、碧筹[bì chóu]

㈣ 现代文文言文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点之九: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成为新的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直接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提请大家注意,课标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字词语句的语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译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涉及了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继续升温,有将同一类型文章进行比较的(山东临沂),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浙江台州),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比较的(四川资阳),等等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难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上述事实表明,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向现代文贴近的迹象,广大备考师生对此应当重视起来。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是阅读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特意策划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专号,既涵盖了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又对理解、鉴赏等高层次能力做了指导,并且配制了相应的中考训练题,其中就包括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了集中细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们也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关注,在2005年第118期报纸的头版我们刊登了海南省苏盛葵老师关于文言文阅读所作的述评以及预测,指出了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新的热点。

㈤ 求改一篇文言文~~~急

屠夫惊魂夜

夜晚的月色显得阴森森的,乌云不时地把月亮给遮掩住,天冷冷的,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个膀大腰圆的屠夫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小道上,他身穿一件麻布织成的衣服,肩挑扁担,一长把辫子纶在脖子上,身影摇晃在狰狞可怕的夜幕里。由于白天生意兴隆,担子中的肉被抢购一空,惟独剩下几根骨头了。他哼着小调走着,突然发现身后尾随着两只凶恶的狼,虎视眈眈,它们眼睛散着绿光,看阵势是准备从屠夫身上弄吃的,情势险峻啊!
屠夫的心顿时变得忐忑不安,但出于无奈,只得边向前走,边在心里琢磨良计。最后决定把剩下的骨头丢了根给它们,大步流星往前跑,未料到骨头被其中一只狼叼去啃了,而另一只仍然尾随其后,没办法,屠户只好又仍了根,可它们又一个吃,一个继续追赶屠户,“唉,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屠户困惑地想着。不一会儿,骨头丢完了,可那两只贪得无厌的狼还是像刚开始一样一同跟在屠户后面……
屠户见两只狼不走,心里又七上八下起来,想着自己危急的处境,不由地打了个哆嗦,心想:“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遇这两冤家,它们要是现在给我来个突然袭击,前后攻击我,我怎么应付得了啊”!正被这事儿烦琐着,想着万一没办法了,干脆和它们拼了,猛得往旁一看,看到不远处的野外一片茫茫,几乎全是菜地,仔细眺望,竟发现其中还掩藏着一个打麦场,麦场面积较大,中间还有场主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柴草。
屠户计划到就把那儿当作“屠狼场地”,与狼展开一场搏斗,策划好这完美的计谋后,他长舒一口气,叹道:“真可谓‘当神关闭一扇门时,必会同时打开一扇窗’啊!”屠户暗自庆幸到自己还算幸运,连忙一遛烟儿地飞奔到柴草下面躲着了。屠户松口起后,卸下身上的担子,从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屠刀握在手中,随时准备等待狼的进攻。
狼看到屠户拿起刀似乎还有两下子,想到:我们现在若是莽撞地去攻击他,说不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呢,还是三思而行得好。它们提高警惕,不敢轻易采取进攻,但也不肯善罢甘休,只是瞪起双眼怒视屠户。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未发生动静,屠户稍稍松弛一会儿后,惊异地发现前方不见了一只狼的踪迹,只剩另一只狼像只狗似地蹲坐着,并且神情悠闲得很,眼睛都快闭上了。
屠户在心里经过反复思量后,深知万不可错失大好良机,便一个箭步过去,“风驰电掣”一般,一挥刀,给狼重重地一击——狼的脑袋被劈开了。狼顿时感到疼痛难忍,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只见屠户又是手舞足蹈地几刀下去,狼被砍得遍体鳞伤,无力地蜷缩着做垂死挣扎,结果终于倒在了血泊中……
屠户杀死狼后正准备回家,忽然想起“原先是两只狼啊,怎么只剩一只了呢”?他不由地回头向柴草堆处一望,原来另一只狼正在其中奋力地打洞呢,预备从这里钻进去趁屠户不备,攻击他的身后,可真够狡猾的啊!屠户见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了,只露出了屁股和尾巴,便抓住时机跑到狼的后面,身手敏捷地斩断了狼的后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屠户这时才真正清楚了之前那只狼的意图:它制造出的假象原来是为了诱惑自己的。
天色更晚了,屠户趁着月亮的光辉,挑起扁担,继续上路了……

㈥ 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名>竹制的马鞭子。

【西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释义】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2、<动>鞭打;鞭策。

【唐】【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释义】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3、<名>竹杖;拐杖。

【西汉 】【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释义】夸父抛弃了他的拐杖。

4、<动>拄着(拐杖)。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释义】拄着拐杖走走歇歇。

5、<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

【明】【宋濂】《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释义】拿着书借着(佛寺里的)长明灯的光诵读。

6、<动>记录;登记。

【北魏】【译名】《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释义】夸张手法,强调获得的荣誉之多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释义】刘备于是即位称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

8、<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

【明】【海瑞】《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释义】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

9、<名>计策;计谋。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释义】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㈦ 策略的策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名〉
(形声。从竹,朿( 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scheme]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answer]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chip]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㈧ 我想要一些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翻译“九字诀”
xiangshuili 发表于 2005-12-16 14:57:00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

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

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

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

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

,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

)、“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

、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

(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一。(核舟记)》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20、《口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5、《短文两篇》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0、《狼》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热点内容
重百超市供应商系统 发布:2021-11-27 07:59:12 浏览:259
成都瓦尔塔蓄电池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9 浏览:828
宁波办公用品供应商 发布:2021-11-27 07:59:05 浏览:753
广州人人店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3 浏览:49
旺旺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59 浏览:362
三折门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20 浏览: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7 浏览:728
木旯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5 浏览:464
供应商开发年度总结 发布:2021-11-27 07:58:07 浏览:578
汤臣钙片代理人是谁 发布:2021-11-27 07:56:27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