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委託授權 » 公共服務代理化

公共服務代理化

發布時間: 2021-07-19 12:55:49

『壹』 英國公共服務代理化階段開始的標志是1988年出版的

c、《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

『貳』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名詞解釋

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叄』 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

優點:

1、拓寬了城市建設資金的來源管道,減輕了政府財政補貼的負擔

解決了過去在公用事業領域投資不足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了投資需求,大大降低政府投資的風險;也引進了市場競爭機制,各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減少甚至取消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和利潤。

2、提高了資金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的運作效率

實行民營化改革後,一些公用事業部門的生產率獲得了明顯的提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加速了改革進程,引進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改進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益。

缺點:

1、政府公共責任的缺失與創新動力不足

在傳統的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逐漸固化並形成了懶惰與動力機制不足的弊病,而這種消極的慣性思維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出現,恰好為某些不負責任的政府提供了轉嫁責任與風險的契機,政府內部運行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減小,創新動力受到壓抑與阻滯。

2、項目的階段性或者加總性導致資源浪費

如果被拍賣的是復雜的技術,那麼分包給各個生產者就很可能造成每個人各自收集有關自身業務的信息並進行生產,有關整體最重要的「全局信息」卻面臨著嚴重的供給不足。

由於各生產者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彼此之間相互競爭,「以鄰為壑」,政府協調成本加大,社會資源有可能得不到最優配置,造成資源的浪費。

(3)公共服務代理化擴展閱讀:

1、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弱化」。

一是個別單位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存在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對黨建工作責任制執行不力,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一崗兩責」落實不到位。

二是少數同志不願意做黨務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上,對黨建工作只是應付、被動地去做,對黨建工作組織不力,抓得不緊。

三是個別單位黨的組織形同虛設,基本沒有黨組織的單獨活動,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為所代替,而支部活動則被幹部職工活動所代替。

2、組織教育活動不經常。

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夠全面,沒有將組織教育納入支部重要議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地區。

特別是個別單位對組織生活制度抓得不實,流於形式。在抓黨員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對黨員的集中學習,缺乏對科學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養的教育。

使得一些黨員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導致業務理論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宗旨意識有所淡化。

『肆』 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

(一)公共服務及供給

1.公共服務及分類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夠促成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公共服務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是我國改革與發展進程在當前階段的迫切要求。在我國,公共服務有三種含義:一是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三是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公共服務的方式,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當談到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時候,就是指的這種直接公共服務。

根據公共服務的內容,公共服務可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2.公共服務對象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需求。公共服務只需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而其他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3.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

(二)公共服務社會化的現實條件

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服務改革過程中,公共服務社會化是一個較有共性的發展趨勢。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要有:在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上,政府不再作為唯一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而更多地轉為社會主體活力的持續釋放提供製度保障這一角色上來:在政府與公民關系的認識上,公民作為政府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享有參與權和發言權。政府行政的效果取決於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有賴於行政相對人的合作與支持。政府和公民之間不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同時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與被監督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進行了多樣化嘗試,並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有利條件有以下幾點。

1.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第三部門」日漸壯大成熟,為公共管理社會化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政府和社會組織體系之間開始建立新型的夥伴關系,為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行政手段在弱化,社會漸漸從行政的一元化中分離出來,各種社會中介組織進一步發育、發展,它們正在逐漸成為民間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力量。社會關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種新的利益群體重新組合、構造,正尋找新的利益表達途徑。廣泛的社會參與要求已經動搖了 「單位」和 「部門」在某些領域中的特權。

2.政治體制改革為公共服務社會化創造了體制條件

通過改革,政府逐漸轉變了管理方式,管理的觸角正從微觀管理領域收回而轉向宏觀管理領域,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變單一管理為多元管理、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使得公共服務社會化在管理制度層面上成為可能。

3.行政文化環境的演變為公共服務社會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精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整合、相互滲透,對公共行政系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社會心理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公平、效率、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已成為行政文化的主流。

『伍』 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營利組織的供給
2.社區的供給
3.自願供給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主要形式 ,歸結為兩大類:
一類是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公司化與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競爭選擇。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許經營、共同生產;競爭選擇包括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
另一類是非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內部分權與公眾參與。內部分權也就是放權於基層;接納公眾參與,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陸』 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定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的民營化,是指更多地依靠民間機構,更少地依賴政府來滿足公眾的需求。在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財產擁有方面減少政府的作用,增進社會其他機構作用的行動。對於公共服務民營化,需要法律對於這種行政管理手段加以確立,並為這種管理模式的轉變奠定法治的前提

『柒』 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優點:

1、拓寬了城市建設資金的來源管道,減輕了政府財政補貼的負擔

解決了過去在公用事業領域投資不足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了投資需求,大大降低政府投資的風險;也引進了市場競爭機制,各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減少甚至取消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和利潤。

2、提高了資金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的運作效率

實行民營化改革後,一些公用事業部門的生產率獲得了明顯的提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加速了改革進程,引進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改進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益。

缺點:

1、政府公共責任的缺失與創新動力不足

在傳統的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逐漸固化並形成了懶惰與動力機制不足的弊病,而這種消極的慣性思維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出現,恰好為某些不負責任的政府提供了轉嫁責任與風險的契機,政府內部運行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減小,創新動力受到壓抑與阻滯。

2、項目的階段性或者加總性導致資源浪費

如果被拍賣的是復雜的技術,那麼分包給各個生產者就很可能造成每個人各自收集有關自身業務的信息並進行生產,有關整體最重要的「全局信息」卻面臨著嚴重的供給不足。

由於各生產者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彼此之間相互競爭,「以鄰為壑」,政府協調成本加大,社會資源有可能得不到最優配置,造成資源的浪費。

(7)公共服務代理化擴展閱讀: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民營化的理解都會有所偏失,但又各有其理。本人認為公共服務民營化是指更多地依靠民間機構,更少地依賴政府來滿足公眾的需求。

在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財產擁有方面減少政府的作用,重新調整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內的位置,布局政府與民間資本之間的關系,增進社會其他機構作用的行動。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大眾對國家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需求。

『捌』 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的策略有哪些

電子化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 、 (1)為公眾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務 ) 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能對公眾的服務請求做出快速反應。第二, 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能對公眾的服務請求做出快速反應。第二,滿足公眾個性化服 務需求。第三,方便公眾參與。 務需求。第三,方便公眾參與。 (2)促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 ) (3)提高政府決策與管理水平 )我們可以代做電大形考各種作業。

『玖』 考研:請問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利弊是什麼,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的利弊剖析

有選擇地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職能在公共領域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政府面臨著社會需求急劇增長與公共財力相對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順應政府職能轉變,順應民眾訴求的必然趨勢。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有利因素

1.實現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和民營化的方式,實質上是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市場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通過制定標准和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監督,則又發揮了政府宏觀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場化取向的公共服務項目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動作缺乏效率,而市場動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比較早地使一些私立醫院和學校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開了政府壟斷醫療、教育資源的缺口,增加了民眾對資源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公立學校、醫院的競爭壓力,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些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對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與服務普通民眾相結合。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傳統的以政府「統包」的公共服務,雖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卻缺乏應有的活力,從而使廣大民眾的公共消費維持在較低的基點上。政府主動降低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准入門檻,構築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項目投入機制,使公共服務領域在橫向上不斷擴展並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有助於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網路。以社會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既是對政府職能的承接和轉移,也是公共管理領域對「小政府、大社會」的呼喚。私立醫院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規格的醫療服務,私立高中近年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匯聚了城市人氣,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醫院運行以來先後引進了一批碩、博士生;私立高中的舉辦也從外省引進了大批本科生,這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眾,公共服務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地緩解了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3.節約行政資源與激發民間活力相結合。隨著社會事業的地位凸現,柯橋城市空間的不斷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項目分工的細化。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要不斷充實到公共服務領域,從而使政府資金的支配與使用壓力加重。因此,剝離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便於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服務項目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對化解不良資產,卸下財政包袱也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營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確實是承擔了政府想辦而又無力興辦的某些項目,為推動縣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經濟發達又藏富於民的紹興縣,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特別是一大批規模以上企業,通過多年的市場拼搏和成功的企業運作,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企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參與公共項目經營創造了重要條件。

4.轉變政府職能與擴大民主參與相結合。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能達到政府職能卸載和機構精簡的目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的職能主要在於「掌舵」,而「劃漿」的職能則更多地由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採取民營化等形式,實現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的轉移,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部門職能,有助於建設「廉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來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職能,就不應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這樣做有助於實現政事分開,管養分離,從而達到精簡機構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還能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促進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社會力量,實行多元化服務供給,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的「權力返還」和民眾對行政的參與過程,這一過程的本質是社會民主過程的發展。政府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充滿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這有助於政府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到更加科學有效。

5.轉變執政理念與提高應對能力相結合。從更深層面上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一場觀念層面的革命,它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僅從政府自身來拓展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定勢,逐步確立起社會良性互動運行的觀念,辯證認識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促使政府從以權力中心向規則中心的運作方式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尤其是在其發展的初期,由於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和體制監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這深度拷問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如實尋找其負面因素。市場化不是萬能的,其間出現的政府與投資商之間復雜的利益博弈,良好願望與客觀效果的現實反差,使人領悟到公共服務市場化之路的艱難與曲折。

1.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和投資者對公共產品上的價值目標的追求是不盡一致的。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會責任;而私營部門可能在計較投入產出率下,忽略社會責任及公共利益。這始終是一個難以兩全的矛盾。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掠奪性」經營和欺詐問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投資者通過變更合同、欺詐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銀行追討貸款、法院查封土地、群眾上訪等問題,這是經營者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學校的經營中,由於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在安插親戚掌管財、物大權的同時,隨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又直接干預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引發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實踐中的「道德風險」的化解,從根本上說是不能寄希望於投資者的良心發現,而行政監管的失范和制度約束的脫離,使道德風險的機會加大。

2.社會資源閑置、虧損嚴重。從私營投入公共服務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公共服務項目運作業績令人堪憂。一些私立醫院存在著設備閑置、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由於業務不足,引進的高檔次人才大量閑置,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醫院服務處於飽和狀態。一些私立學校由於自身辦學定位及內部管理問題,也出現連年虧損甚至停止辦學。造成上述項目經營處於困境及虧損有其自身原因,但從客觀上講,在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處於強勢地位的發達縣域,尤其是象教育、醫療這樣的領域,私人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生存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大。在現存體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經營公共服務項目的強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務市場化思路狹窄、形式單一。在推出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過程中,基本上是採取民營化這一形式,相當程度上是屬於土地「一賣了之」的做法。因此,在產權上割斷了與政府的聯系,從客觀上削弱了政府介入這些服務項目的深度和力度。這顯然是屬於外部鬆散型的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這種做法,看似比較徹底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卻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認識的不成熟。在推出項目的具體操作上也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從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經營虧損和資源閑置。僅僅採用民營化這一模式,從長遠來看也造成了政府優質資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調控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由於私營部門公共服務項目經營的虧損,勢必又會對政府提出利益補償的要求,從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為泡影。其實,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不僅可採取民營方式,還可以採取政府項目合同外包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等模式。

4.引進項目監管不力,規劃執行缺乏剛性。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中出現的問題常常與政府對項目監管與規劃的執行有關。在引進該項目時,政府管理沒有步步跟進,沒有嚴格按合同實施,輕易地允許一些投資商調整規劃,關鍵環節上政府職能的缺位,常常成為誘發錢權交易的溫床。同時,這些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城建、金融、工商部門等沒有全方位的監管有關,從而使資金抽逃和違規運作有機可乘。從現實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投資者的職業操守來看,要使其自覺自願地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責任,似乎為時還早,這也是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者總是要以「房產捆綁」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報的原因。

5.政府後續管理缺乏,內部機制不全。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等,而對其建成後的實際運作,往往缺乏後續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現問題或投資者提出要求後,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經常性的對話和協商機制,造成政府和私營部門信息不暢與不對稱。事實上,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政府仍然負有績效管理與評價的責任。公共服務領域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與私營部門自身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有關,投資者慣用對企業的那套「老闆管理」模式來管理公共服務項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實際效果,並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項目早出效益。同時,公共服務領域是高知識人才集聚的地方,而這些被投資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沒有資產,但他們有思想和能力,投資者只有充分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拾』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的策略是什麼

中國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咨詢專家、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到現在,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發展速度急驟膨脹,但隨之也暴露出「四大症結」,即重新建輕整合、重硬體輕軟體、重管理輕服務、重電子輕政務。
電子政務的「四大症結」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電子政務不是一個技術項目,而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它將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在改進行政管理和服務的同時,必須對行政主體的業務流進行重新設計,對行政機構的結構進行重組,在電子手段的幫助下簡化行政流程,降低而不是增加業務運行的成本。
電子政務需要的不僅是傳統觀念上的硬體和軟體,更需要的是整合硬體、軟體和需求的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心件」,即整體解決方案!針對電子政務的「四大症結」,我們面臨著「政務鏈」管理理論的諸多課題。一是關於電子政務行為主體的需求問題;二是關於行政機構的運作流程重組問題;三是關於電子政務的管理體制創新問題;四是關於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的經驗問題;五是關於跟蹤電子政務發展方面的技術,以及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的問題。
現有的行政機構的組織形態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與工業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術經濟環境呼應,已經存在了二百年以上。信息時代的管理要求由傳統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網路模式。行政機構的組織形態也要由金字塔的垂直結構向錯綜復雜的、水平網狀的扁平結構轉變。為此,電子政務的發展應該以行政機構的業務流為主線,與職能轉變相結合,採取以下發展策略。
第一,要重視電子政務的軟環境建設。建立電子政務的標准並推行之,規范信息的共享和保密,做好立法和建規等基本保障工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於現有的管理機制已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的客觀需求,要從根本上消除來自思想觀念、傳統的行政體制等障礙,必須從基礎性工作入手。
第二,要不斷完善電子政務的硬環境,優先發展三個方向。即建立一個開放自由的信息基礎架構,以解決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問題;在不同行政機構間建立互聯、互通網路,以解決資源共享問題;提供一個業務集成平台,以解決「一站式」的電子化整體服務問題。
第三,要加大電子政務應用的推行力度。電子政務建設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應用體現了電子政務動態的發展過程,沒有應用就沒有發展。有什麼級別的應用,就有什麼層次的發展。這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已經得到了不斷的驗證。
第四,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培訓是應用的基礎,是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環節。
第五,要實行「恰到好處」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必須根據系統的實際應用,綜合考慮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權重,以求得適度的平衡。
第六,要運用信息及通信技術來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構
建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系統中最珍貴的財產是存儲的寶貴信息,電子政務就是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為信息化管理模式。
最後,要高度重視「政務鏈」管理理論的研究,並用於指導電子政務的實踐。同時,電子政務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政務鏈」管理理論。
2000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十五」規劃中把「數字福建」作為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來發展,並於2000年12月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由此確定了「數字福建」的實質是信息化的福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作為「數字福建」的核心,電子政務是隨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等各級行政機關的需求發展,圍繞構建三條戰略通道而不斷完善的。2001年的「131」計劃(即一個規劃:數字福建「十五」建設規劃;三個骨幹工程:省政務信息網路工程、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省互聯網交互中心;一項共享政策:省政務信息改造標准和共享政策)和2002年的「339」計劃(三個基礎工程:省級政府公眾信息服務平台、互聯網安全監控中心、分布式基礎資料庫;三類示範工程: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電子公文傳輸系統;九個應用系統:省經濟動員管理、省糧油儲備管理、省環境生態監測、省國土資源管理、省海洋漁業管理、省治安人口管理、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管理、省文化管理、省計策管理等信息系統)為數字福建開了個好頭。2003年計劃重點實施的「536」工作計劃(即五個電子政務應用項目:電子公文交換系統、政務視頻應用系統擴容、政務網市縣橫向接入網、省政務數據中心、政務信息資源整合;三個企業信息化項目:企業信用系統、身份認證中心(CA中心)、企業信息化應用項目;六個社會信息化項目:省醫保系統聯網、省遠程醫療二期工程、省文化信息二期工程、省農業病蟲害防治系統、省出入境公眾服務管理系統、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網)是福建電子政務向縱深發展的具體體現。
目前福建省各單位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核心部門的核心業務應用滯後,已成為制約福建電子政務發展的瓶頸。
因此,當前福建電子政務發展的策略應包括:第一,必須從政治層面的高度來把握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離開堅強的政治領導,經濟的技術的因素將顯得蒼白無力;第二,採取以應用促發展的推進策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應當從核心部門核心應用抓起,形成「綱舉目張」、「四兩撥千斤」的電子政務應用擴張效應;第四,應重視高科技人員的培養和使用,形成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政策和策略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的因素,這對於電子政務的發展也不例外。一切漠視先進生產力、視高科技人才如糞土的觀念和行為,應當堅決根除之。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