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門店推廣 » 耦犁推廣

耦犁推廣

發布時間: 2021-10-22 04:58:24

1. 耦犁是誰推廣的..

】「耦犁」是西漢武帝時期著名農學家、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一種先進的農業耕作工具。它對武帝朝農業生產的發展無疑起了促進作用。但關於「耦犁」的文字記載過於簡約,故當代史學界、農學界對「耦犁」的認識比較簡化。

2. 與耦犁相比,曲轅梨有何優點

耦犁又稱曲轅犁 、耬車又稱筒車

曲轅犁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
晚唐時陸龜蒙的《耒經》,記載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重大改進有三處:1?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舊式犁長一般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後。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便於回轉,操縱靈活,節省畜力。由舊式犁的二牛抬杠變為一牛牽引。而且,由於佔地面積小,這種犁特別適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東地區得到推廣。2?加裝了犁評。由於犁評厚度逐級下降,推進犁評,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評,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淺,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3?改進了犁壁。唐時犁壁呈圓形,因此又稱犁鏡。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減少前進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這種犁出現後逐漸推廣,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筒車

各種水車廣泛用於農田灌溉,是唐朝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寫的《春水》詩說:「連筒灌小園。」李實解釋這句話說:「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筒車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沖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著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

3. 據史書記載「湯有旱災,……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可以說明商朝時:( )

A

春秋戰國時期,以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為主要標志,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在發生了一個飛躍。但當時的鐵農具以小型的钁、鍤、鋤之類為多,鐵犁數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廣還是很初步的。長期的戰爭又使新的生產力所包含的能量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秦的統一本來給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秦朝的苛玫暴斂,無限度地使用民力,又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破壞。劉邦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漢初統治者吸收了亡秦的教訓,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重視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和勸導,社會經濟獲得了恢復和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生產力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以「耦犁」的發明和推廣為標志,鐵犁牛耕在黃河流域獲得了普及,並向其他地區推廣開去。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躍進所蘊涵的能量,至此充分地迸發出來,農業生產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商品經濟也呈現出一片繁榮。農業生產力的這種空前的發展,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新的基礎。《氾勝之書》正是在這新的基礎上對新的經驗所作的新的總結。
在戰國秦漢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關中地區處於領先的地位。商鞅變法後,秦國長期實行獎勵耕戰的政策,農業經濟發展很快,牛耕也比關東六國有較大程度的推廣,鄭國渠的建成又大大加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秦帝國建立後,賦役的重負主要壓在原山東六國的頭上,對原秦國本土的經濟則採取了保護政策,大量的遷民又使秦本土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獲得補充,因此,在山東六國農業經濟瀕於崩潰的同時,關中地區的經濟卻相對穩定和有所發展;從而在楚漢戰爭中成為支持劉邦取得戰爭勝利的可靠後方。重新統一後的漢帝國,繼續建都關中;關中又成為漢朝政府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點地區獲得全國各地人力物力的支持。西漢時期,關中地區興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冬麥的種植有了很大發展,趙過總結的「耦犁」和代田法也是首先在關中地區推廣的。關中成了「膏壤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區。據司馬遷的估計,「關中之地 [4],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氾勝之在這一地區負責勸農工作,使他在機會接觸和了解當時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我國自戰國以後,黃河流域進入大規模開發的新階段,耕地大為擴展,溝洫農田逐漸廢棄,乾旱又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威脅。在氾勝之從事勸農活動的關中地區,情況更是這樣。這里降水量不多,分布又不均勻,旱澇交替發生,尤以旱的威脅最大。灌溉工程雖有較大發展,但旱地畢竟是大多數,需要盡可能地接納和保持天然的降水,包括每年西北季風送來的冬雪。總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旱農區;這種自然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
氾勝之生活的時代,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據《漢書·地理志》所載,漢平帝年間在籍民戶為一千二百多萬,口數為五千九百多萬,這是漢代人口的最高峰。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來越大。二是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並日益發展,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社會上出現嚴重的流民問題。成帝時,雖然「天下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漢書·食貨志》),但更大的社會危機也在蘊釀之中。漢朝統治者面臨一個如何安置無地或少地農民,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
《氾勝之書》就是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出現的,這些背景在《氾勝之書》中都留下了印跡。

4. 高中歷史 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後來的犁壁,曲轅犁,犁評,有何變化,工具進步在哪裡,另外,耦犁

進步在犁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5. 代田法是如何推行的

在代田法的推廣過程中,趙過首先令離宮卒在離宮外牆內側空地上試驗,結果較常法耕種的土地每漢畝(大畝,約合069市畝)一般增產粟一石(大石,合今二市斗)以上,好的可增產二石。隨後,趙過令大司農組織工巧奴大量製作改良農具——耦犁、耬犁,又令關中地區的郡守督所屬縣令長、三老、力田和里父老中懂農業技術的使用改良農具,學習代田法的耕作和養苗方法,以便推廣。在推廣過程中,發現有些農民因缺牛而無法趁雨水及時耕種,於是趙過又接受前平都令光的建議,令農民以換工或付工值的辦法組織起來用人力挽犁。採用這樣的辦法,人多的組一天可耕三十畝,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畝,較舊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墾辟。後來代田法不僅行於三輔地區,也推廣到河東、弘農、西北邊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產的效果。

6.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我國的耕作方法是什麼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出現精耕細作技術

出現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

《范勝之書》

漢代發明耬車

趙過推廣耦犁和代田法

漢代還出現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制為主。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