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門店推廣 » 台灣推廣國語

台灣推廣國語

發布時間: 2021-10-18 16:11:10

『壹』 台灣的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差別大么

台灣的「國語」不僅在腔調上與大陸普通話有明顯區別,而且在發音和詞彙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在發音方面,台灣國語最常被提到的一個特徵,就是不用捲舌音,少兒化音。常常將念成zi,將chi念成ci等等。

在語調上也與普通話有明顯差異,例如綜合的「綜」,普通話發「一聲」,而台灣國語發「四聲」;法國的「法」台灣國語也發四聲音,還有認識的「識」也發四聲;寂寞的「寂」發二聲。初聽起來,真覺得有些別扭。

語音方面,將攜帶的攜(xie)讀作xi帶,據說和古語的發音有關;將天涯(ya)讀作天ai;將垃圾(la ji)讀作le se。

在詞彙方面的不同就更多了:如果在台灣餐廳里點了土豆,結果端出來的卻是花生米,因為台灣的土豆就是花生,土豆在這里稱為馬鈴薯或洋芋;我們在天氣變冷時穿的秋衣秋褲,在台灣叫衛生衣;在公共場所看到牆上貼有「化妝室」三個字,不要覺得奇怪,那就是廁所;不管上廁所用的紙還是餐廳里用的紙,統統都叫「衛生紙」,即使它的用途和品質有明顯差異。

此外,台灣人稱贊對方口才好常常用「口條」,說「你的口條很好,令人佩服」,原來在台灣「口條」不是指豬舌頭,而是指人的舌頭,也就是口齒的意思,沒有貶低或辱罵的含義;在台灣有人說「謝謝你」,你可以回答「不會」,意思等同於「不客氣」。記得有一次回北京,聽到別人對我說謝謝,我無意識的回答了「不會」,對方一臉錯愕,不知所雲,場面極為尷尬。

我們都知道的「男生女生」,在台灣常常指的是男人女人,並不是指學校的學生,而且與年齡無關,從少年到老年都可稱為男生或女生。「小姐」這個稱呼也是廣泛使用,甚至奶奶級的長者,也可尊稱為「小姐」,她反而會很高興,不像在大陸有些人忌諱講小姐,唯恐與妓女有類似關聯,尤其在北方甚至將「小姐」喚作「大姐」,也不管女同胞聽了高興還是不高興。

還有,台灣將男女之間的花心或外遇叫做「劈腿」,就是腳踏兩條船的意思。Taxi大陸叫計程車,台灣叫計程車。

一些名人姓名的中文翻譯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國總統布希,台灣人譯作「布希」,前總統里根,譯作「雷根」;畫家梵高,台灣譯作「梵谷」,莫奈譯作「莫內」等等。

由於政治因素方面,大陸的「國慶日」,在台灣稱「淪陷日」。

除此之外,台灣國語在詞彙方面還有一些是藉由台灣本土語言(台語)的新詞彙,比如「速配」(相稱)、 「衰」(倒霉)、「贊」(好極了)等。有些新詞彙已經傳到了大陸,現在也成為大陸的流行語。

還有一些外來詞,比如說英語的「馬殺雞」(按摩)、「秀」(表演),日語的「黑輪」(日本關東煮里的魚漿製品)、「運將」(司機)、「便當」(盒飯)等。

台灣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由於政治因素,兩岸經過了50多年的隔絕,有了某些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有些是因為台灣國語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匯,比如說,「保長」、「甲長」、「里長」、「郵差」、「車夫」、「傭人」、「次長」、「幫辦」、「級任教師」、「學藝股長」等,而這些語匯在大陸則由於政治文化因素而不再使用。

台灣現在的「國語」是戰後由國民政府所推行、逐漸在民間普遍使用的北平話。二戰後,台灣結束了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由於當時的台灣本省人只會講日語和台語,很多國民政府官員幾乎都無法與百姓進行溝通,因此在1946年,國民政府成立了「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當時在台灣的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台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大陸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多音字、輕聲和兒化音等詞彙做了進一步規范,因此兩岸「國語」的差別就更大了。

『貳』 目前中國大陸的普通話是什麼時候開始推廣的,我印象中是不是建國後推的啊那台灣是什麼時候推廣的呢

大陸推普是從1949年以後才開始的,在民國時候就開始確定了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定位。
1949年老蔣退守台灣後,也在台灣推廣國語,制定了許多嚴厲的措施。禁止公開場合講閩南語,在學校小孩子講閩南語或少數民族語言的要被罰等,以至於現在有很多台灣人不會講閩南語,特別是台北的~!

『叄』 台灣人從哪時開始是說國語的

國語在台灣的意思就是普通話.
從蔣中正到台灣之後才開始.
在這之前,官方語言是日文(因為被日本殖民)
而閩南話一直都是台灣最重要的地方方言

『肆』 台灣國語是什麼意思,和台語有什麼區別

台灣本地話(台語)就是閩南話,台灣講的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口音不一樣罷了,就像不同省份的人講起普通話來或多或少都會帶些當地口音一樣。

『伍』 怎樣可以講一口taiwan腔的國語

樓上講的沒錯
國語與上海人講的普通話非常像

因為當時抗戰勝利之後
直接被蔣介石布局來台灣的台灣省主席中
就有一位是之前的上海市長

當時撤退時大多數也是從上海出發到基隆港
自然上海人佔有相當的比率
尤其這些上海人里多數是高官、富賈、名門大戶
影響力自然特別大

後來當台灣政府大力推動國語
以及一般庶民的國民教養運動
受到上海官話及民風的影響明顯

這現象在當時的香港也是一樣的
甚至可以說:1949之後的上海等於是搬到香港與台灣去了

連我都好愛夢想中的上海

『陸』 現在台灣民眾生活說什麼話啊台灣的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有什麼區別台灣怎麼會開始推廣國語的

國語就是北京話
但是經過數十年的融合變化後發音和大陸的普通化略有差異
當然用語名詞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怎麼開始推廣國語? 因為台灣以前被日本統治,講的是日文,民眾私下講的是大多是閩南語
所以政府後來就開使推行國語

『柒』 普通話的關於"推廣"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一種共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不過推廣一門語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恰當處理好地方語言的發展和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協調性。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不是要消滅地方語言,而是要消除溝通障礙,但是在推廣當中的確出現了消滅方言的現象(例如南寧的平話與白話) ,所以在推廣的時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因為語言多樣性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寶貴文化積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一樣,因為多樣性,這個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為多樣性,生物圈才能維持平衡,保證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能夠正常的進展下去。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語言多樣性,才彰顯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源遠流長歷史積淀,因為多樣性,才不會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同樣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地方差異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台灣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彙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一種標准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准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准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准化的產物。 語音方面,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基準,而不是「以京音為主、也兼顧其他方音」,語音標準是就整體而言,並非北京話每個音都是規范和標准。國語、普通話、華語三大系統內部還存在「標准口音」和「非標准口音」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上說,漢語標准語構成了漢語的一種大類「方言」。即使是標准,三地也有區別,如「消息」一詞。大陸「息」讀輕聲,台灣讀二聲,新馬同台灣(如同「休息」的「息」字讀音,音同「席」)。
國語的情況與之相似:老派國語、新派國語都是被視為標準的;華語的情況則有些不同。學習普通話及口音的有無與出身地域與教育程度有相當關系。不標準的普通話古稱「藍青官話」,藍青即是暗指發音夾雜方言口音。
標准口音和非標准口音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以普通話為例: 最嚴格定義的「標准口音」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發音。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中國絕大多數漢語使用者,包括許多播音員,其普通話都是帶有口音的。但事實上,許多人普通話的發音方式和口音用詞上偶爾違反了「中國國家語言文字標准」。 明顯受方言或其它語言影響的普通話,一般都會視為帶有口音。例如,聲調系統與普通話聲調系統差異過大,或有過多的字發音不準。但台灣地區的取音不同與大陸地區,如垃圾、崖,中華民國國語文讀「樂色」、「ㄧㄞˊ yai2」,大陸普通話讀「拉機」、「牙」。 官話內部的方言,使用時完全不影響交流。而這些方言是否被視為帶有口音的標准普通話,則因人而異。例如,通常所稱的「京味」、「東北味」普通話,實際上是北京土話和東北土話。 主條目:眷村黑話和繁體中文#地方用語
台海兩岸在某些習慣用語上,經過長時間的隔絕,也有某些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中,有些是因為台灣調國語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匯,而這些語匯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較少使用。比如說,「里長」,相等於大陸的「村長」,在台灣,里和村為相同等級的行政區域,而大陸沒有這種行政區域。以下括弧內均為大陸替代用詞)、「郵差」(郵遞員)、「車夫」(台灣與港澳地區只會對非機動的陸上運載工具的駕駛員才稱車夫,已成為舊時代語匯,如今使用或含貶義)、「傭人」、「次長」(中華民國文官體制,次長約略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副部長)、「級任教師」(班主任)、「學藝股長」學習委員)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國語中經常使用。但是,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新社會關系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
台灣國語與普通話的詞彙相比,台灣國語的詞彙除了融入部分日語、福佬話或客家詞語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保留較多的古語詞,如「定讞」。台灣國語詞彙另一個特點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詞語繼續指稱某一群體的人。由於,國民政府遷台後,在各地成立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台灣國語的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台灣亦出現很多國字頭的詞語,如國樂、國文、國中、國字、國立等,其「國」字可能代表:國民、民國、國家、中華民國或著是漢族的傳統文化。
同樣地,中國大陸由於共產主義體制下重視「人民當家做主」,故名稱多有「人民」字樣,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醫院、人民公社(已廢除)、人民公園等。大陸又因為60年間特別的歷史原因出現了許多名詞,如「武鬥」,「知青」,「老三屆」,「自衛反擊戰」,「下海」,然而這些用法在1980年之後漸漸減少,同時一些1949年前的舊稱呼重新出現。現今的大陸網路事件也造就許多新詞彙,如「欺實馬」,「草」,「羊叫獸」等名詞。
此外,兩岸對新名詞的不同譯名也是詞彙差異的一大來源,特別是在於新出現的科技等詞彙上。港台多稱「原子筆」,在大陸多稱「圓珠筆」。同樣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正體中文的文獻如果僅在文字上轉換為簡化字形式,根據規范的要求,通常還不算作簡體中文。如今,「現代標准漢語」的三個名稱正好體現地方用語的不同,如「普通話」(大陸、港澳)、「國語」(台灣,港澳則為非官方叫法)、「華語」(新馬)。

『捌』 台灣國語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魏建功與台灣國語運動

離開北平,在外飄泊了八年,一旦抗戰勝利,人們都急著要回北方故都,沉下心來治學。魏建功何嘗不是這樣一種心情!然而,回歸祖國的台灣,卻等著他去那裡推行國語。去那裡,要到海峽的彼岸,他是越走越遠了。作為國語會的常委,他不去誰又能去呢?而何況,他又清楚地知道那裡的情況。
我國的寶島台灣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失去後,全國憤慨,萬民傷痛。當年台灣抗日將領邱逢甲有《春愁》一詩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又有「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等句。
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在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下,日本除了採取政治、軍事、經濟等手段對台灣進行嚴加控制外,在文化上對台灣人民進行「皇民化」教育,禁止台灣人民使用自己的母語。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台灣的一般民眾只會說日本話,而不怎麼會用自己的母語,因而,中國政府對台灣恢復行使主權後,首先要廢止日語,使用漢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要在台灣推行國語,也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魏建功和他的同事們舍棄了復員回家的選擇,奔向遙遠的海島。
1945年10月,魏建功攜眷屬離開白沙去重慶候機去上海,同行的有何容、王炬、王玉川、齊鐵恨和女師院國語專修科的一些師生。
1946年1月,魏建功一行在上海候機去台灣。在上海,巧遇他的學生方師鐸。方師鐸是魏建功在北大任教時的學生,1937年畢業後,考入北大研究所,專攻聲韻、訓詁,受業於錢玄同、魏建功、羅常培等人,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繼續攻讀研究所課程,並從事雲南傣族地區的語言調查。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結束了傣族地區的語言調查工作,離開雲南,准備回北平的老家去探望闊別八年的父母。但遇到魏建功後,魏建功邀請方師鐸夫婦去台灣推行國語,他們欣然答應,遂放棄了回北平探親的多年願望,跟隨魏建功等人一同去台灣。
1946年2月,農歷春節前夕,魏建功等人到了台北,他們立即著手進行工作,展開了恢復母語,推行國語的工作。4月2日,台灣省長官行政公署成立了台灣省國語委員會,聘請魏建功為主任委員,何容為副主任委員,齊鐵恨、王玉川、方師鐸、王炬、朱兆祥、吳守禮、王潔宇等21位專家學者為委員。
台灣居民講的是閩南語,屬我國閩南方言語系。日本侵佔台灣後,進行奴化教育,經過半個世紀的強制推行,致使台灣的語言混亂現象十分嚴重。老一代人雖然尚能使用自己的母語閩南語,但已攙入很多日語的詞彙和語法。中年一代受的日本奴化教育,大多講日語,讀日文書,寫日文文字,一些人雖勉強能講些母語,但已從社會交往退到家庭的狹小范圍內。最為嚴重的是青少年一代,他們大多已不能講自己的母語了。
台灣光復以後,台灣同胞學習國語的熱情極高,但在方法上卻仍是沿襲著以假名拼音硬摳四聲的方法,流弊甚多。推行國語從何入手,其說不一。魏建功以其語言文字學家的深厚學養和從事國語運動近20年的豐富經驗,提出了在台灣推行國語的幾條原則:
一、實行台灣話復原;從方言比較學習國語。
二、注重用國音讀字,由台灣話讀出音引渡到國音。
三、研究台灣與國語的詞類對照。
四、利用注音符號,貫通中華文化等。
為了加快國音普及的推進速度,在魏建功的提議下,廣播電台開設了國語講座,由齊鐵恨口授,林良用閩南語幫助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備課。
講座開辦時,先由魏建功講了「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的講話,那是他剛到台灣的2月上旬,到了中旬,他又在電台為這篇講話作了「申解」。他說:
我來到台灣的第二個星期日晚上,曾經在廣播電台廣播了一篇廣播辭。那是一篇為了牽就時間限制和聽眾了解的演說,內容有些晦澀。現在從頭細說,作為一種通俗學術講話。
請讓我錄原辭,隨時補充說明。
「國語是什麼」(原辭)我們都知道台灣光復了,以後第一件要緊的事情,是推行國語。在一般人的想像,國語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話,不管它是上海、重慶、南京、溫州、汕頭,廣州、廈門、福州或是西安、蘭州、開封、太原、濟南、天津、保定以至於遼寧、寧夏、昆明、瓊州,只要不是用a bc d……和ァィゥェォ工才拼念的話,都可以當作國語。這樣,我們在台灣就可以用台灣話當作國語,無庸另外再有一套什麼用北平話做標準的國語了。
(申解)我們的國語是用北平話做標準的。北平話的標准也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北平社會受過中等教育的人日常應用的話,並不是北平話一概算做國語,提到「國語」這一個名詞,它的沿革就包涵了很多民族興衰的回憶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器度是沒有種族和血統的歧視,純粹從文化上融和起來,歷代往往容納進許多的宗族。宗族和宗族之間的交際,互相採取足以達到完全了解的工具,所以用聲音表示的語言工具有所謂「雅言」。記錄語言用圖形或符號表示的文字,在我們國家就成了一種共同表意的標識。我們的文字可以被宗族以外的民族借用的道理在這里。一般人誤解了這個道理,把成為表意標識的一點兒作用當做天經地義,而埋沒了表意的標識與所記錄的語言中間的聯合一致。當初的「雅言」

實在就是現在所謂的「標准語」,「雅」字的古訓是「正」,「正」即是標准。「雅」和「俗」,兩者之間只是指明內容應用的范圍的分別:「雅」的普遍,「俗」的偏僻。我們距離古代遠了,這種分別已經不能確切明了,不過從文學古典的《詩經》所分「風」「雅」來推想,大致也還能窺探出一點痕跡。因為古時候國的觀念和後代不同,所以只有「雅言」一個語詞,而「國語」一個語詞倒成了狹義的「列國的人的言論(語)集的專名(《國語》、《國策》書名的國語)。這樣一直向後代傳下來,宗族不斷的增加新分子,文字也不斷的增加了新的表意作用和形式,語言更不斷的增加了新的聲音和組織。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們的雅言自然在生長,最初統一的力量多半依靠政治,造成一種用「帝王都邑」流行的系統做標準的事實。我國的歷代都邑自周朝起,都在黃河流域,如咸陽洛陽長安開封,而北平是最後最久的一個。中間因為外族侵入,發生民族遷移的事,語言也分出許多支來:有五胡的侵入,向南分出了金陵一支;有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侵入,再分出了臨安一支;有滿洲民族的侵入,又分出了桂林和昆明兩支;北平的音系卻是從臨安一支分出時起慢慢的養成了現在唯一的標准資格。五胡以至於滿洲,人民已加入中華民族,生活習慣完全融和了,語言文字也完全混和了。他們有些在統治中原的時候,曾經把自己一族的語言稱作「國語」過。這個「國語」的意味帶點血腥氣,是征服者的自驕自傲的名目!我們知道最明白的是金人稱女真文做「國書」,女真語當然是「國語」;元人稱蒙古文,清(後金)人稱滿洲文,都叫「國書」,而「國語」成了少數統治我們的外族語言的特別名稱。這是「國語」一個語詞演變到第二階段的意義:統治中國的外來民族自稱他們的語言的名目。民國成立了以後,才演變成第三階段現在的意義,「中華民國人民共同採用的一種標準的語言是國語;國語是國家法定的對內對外,公用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由許多語言不同系統的人薈萃在一處,互相融和,盡力推心置腹,不知不覺,去泰去甚,選擇出最方便最容易的聲音鍛煉成最簡單明了的組織。國語包括(1)代表意思的聲音叫「國音」;(2)記錄聲音的形體叫「國字」;(3)聲音形體排列組合表達出全部的思想叫「國文」。排列組合的規矩就是「文法」。……我們有得經過一千多年培養,二三百年應用,幾十年政府提倡的聲音系統,當然應該切實推行。所以,北平語做標准國語是有它的來歷的。
……
(申解)標准國語的來歷,從北平建設做都市說,就有一千多年的培養,拙著《北平音系十三轍序》說的很詳細;從通行於清代全國官吏說,就有二三百年的應用,所以有官話之稱,西洋人叫它「Mandarin」;從開國以來,開會審音讀音,頒布注音符號,編行《國音常用字匯》和《中華新韻》,小學科目改訂國語,就有幾十年由政府的提倡。有如此的經過,還不能得人了解嗎?所以台灣光復以後的國語運動,使得我們直覺地知道國語的重要,而更顯明的教訓了我們理智的認識國語的實質。……
他講得是這樣的深入淺出,不用講更深的大道理就能使台灣人了解推行國語的重大意義。他更加具體更為深切地說:
日本語音不能獨立發一個聲,所以我們字音的收聲尾的讀法,他們非用一個假名全音表示不可,台北的北字所以就只有聯著「ウ」「夕」來注他的一K尾了。台語有我們的方音注音符號可以表示得很正確。關於我有書一句日本語,依著我的使命和誓願,恕不用假名寫出!這一點,我呼籲本國同胞之間似乎不應該用外國語言做交際語,是國家「主權」和「地位」的表現!是政府語文教育成績的表現!是所謂「精誠團結」的表現!說老實點,是「體統」!是「面子」!台灣省的同胞熱烈要國語,我們要人人用標准國語和他們交談。我們不能只貴望本省人說標准國語,而我們從國語流行的鄉土來的反而不能說標准國語!新的中國一切應該真正標准化!……
我相信,敵人奪得去台灣的河山,已經重歸了祖國版圖;台胞表達意志的方式,根本敵人是不能改變的,恢復起來一定很快!我們要穩穩實實的清清楚楚的先把國語聲音系統的標准散布到全台灣。這是在台灣同胞與祖國隔絕的期間,國語運動的目標,傳習國音——「統一國語」的基礎。
魏建功在講話中大聲疾呼:
從今以後,我們由台灣喪失而積極開始完成大功!島省人士,我們希望他們踴躍的說國語,大膽的說,語言要先從敢說不管錯不錯練習起。島省以外的人士,我希望咱們也踴躍的用國音說正確的國語!
魏建功的這篇聲情並茂,激勵人心的演說,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中起到了很大的動員作用。這篇演說辭後來發表在1946年2月28日《現代周刊》第1卷第9期上。
國語會人員來到台灣後,很快便辦起了一個《國語通訊》,作為指導台灣國語運動,交流經驗的窗口。魏建功為《國語通訊》寫了發刊詞《國語通訊書端》。他寫道:
這是台灣省國語界同志公共的一個園地。我們要藉它傳播國語界的一切消息,發表國語界的一切意見,建設國語界的一切研究,完成國語界的一切貢獻,因此就又不僅僅是「台灣」國語界公共的園地。
在此期間,魏建功連續撰寫、發表了《國語運動綱領》(1946年5月21日台灣《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期)、《何以要提倡從台灣語學習國語》(1946年5月28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2期)、《國語的四大涵義——跋勞乃宣先生致中外日報書並答吳守禮先生》(6月4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3期)、《怎樣從台灣話學習國語》、《談注音符號教學方法》(7月6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9期)、《學國語應該注意的事情》(1946年7月11日在台灣電台的廣播詞,載《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0期)、(《國語辭典里所增收的音》(1946年7月30日《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台灣語音受日本語影響的情形》(《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日本人傳訛了我們的國音》(《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1期)、《國語通訊兩則》(1946年12月《國語通訊》第2期)、《國語的德行》、《國立台灣大學一年級國語課旨趣》等文章,直接、適時地指導著台灣的國語運動。
他一再闡明「國語」的涵義,糾正一些誤謬觀念。他在《國語通訊書端》一文中說:
我們說過「國語」的涵義不限於說標准語,國語包括了本國語文的全部分。這個觀念明白指示出來的人要算是國語運動的元老吳稚暉先生。當民國三十三年春天,我們在重慶舉行國語運動周的時候,他曾經把「國音」「國字」「國文」三者包括起來,算作國語的內容。這是極精闢的見解,可以糾正一些誤謬觀念的說法:(一)國語就是「注音」符號,(二)國語就是北京話,(三)國語就是白話!
魏建功依據1944年3月在重慶國語運動周制定的《國語運動綱領》,提出了一個

「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即:
1.實行台灣語復原,從方音比較學習國語。
2.注重國字讀音,由「孔子曰」引渡到「國音」。
5.刷清日語句法,以國音直接讀文達成文章還原。
4.研究詞類對照,充實語文內容建設新生國語。
5.利用注音符號,溝通各族意志融貫中華文化。
6.鼓勵學習心理,增進教學效能。
(見《新生報·國語副刊》第1期《國語運動綱領》)
魏建功針對台灣人用學日語的方法,把國語當作外語來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台灣方言(閩南語)與國語的對應規律來掌握國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編寫了《國音標准匯編》,以幫助台灣同胞學習掌握「國語」。他在《新生報》辦了個「國語周刊」,在北投設立了「國語示範推行所」,又在各地舉辦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國語演講競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於1946年7月11日在台灣電台《學國語應該注意的事情》的廣播詞中講道:
台灣話的閩南語系統和客家語系統都是祖國語音的一種,使用這些祖國語音的全省人口約有六百萬,在這過去五十一年中間,日本政府的力量,把我們這些祖國語言推擠回到家庭使用,實造成中年以下的青年人少年人漸漸不會說,是從不許自由使用變成不會自由使用的地步!現在我們光復了,這一點天然賦有的使用母語的權利,怎麼不應該恢復呢?從六百萬人的總數看,究竟說台灣話的人還是多數。我們為了矯正現在一面丟了日本「國語」,又忘了台灣母語的觀念,特別指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要注意:本省國語問題有雙重意義,第一點是「恢復自由使用祖國語言」,另一點才是「推行國定標准語言」。
教青年與少年以及幼年兒童學習國語,是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依我們的觀察,這一方面的成績很好,進步也相當快,兩三年後,等他們學業告一結束的時候,預料本省國語標準的建設就可大告成功。
把青少年及兒童學習國語作為推行國語的主要任務,這實是很有見地和極為有力的措施。
果然,數年後,當少年兒童長大成人,成為台灣人民的主要成分時,台灣的國語運動真正是大功告成,國語已在台灣普及,台灣人整個講的是國語了。
我們且來看看這效果:
1994年,老舍先生的哲嗣,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到台灣參加學術活動,他對台灣的國語普及程度之高表示了驚訝。他在《鄉音灌耳》一文中寫道:
到了台北,一下飛機,遍地的台灣「國語」聲,親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聽到的口音大不一樣,大有「到家了」的感覺。
普通語,在台灣仍然按老習慣叫「國語」,反正是一碼子事,都是以北京音為基礎。
台灣人居然一口北京話!而且全島由北到南,由西到東,由大人到小孩,由外鄉人到原住民,全會!
全島2000萬人全說北京音的「國語」,真是一大奇跡。
轉了幾個城市,發現一個秘密,每個城市都有《國語日報》分社,總社設在台外,還有「國語日報出版社」,每日出報出書,專司普及「國語」之事堅持了十幾年,始終不懈,雷打不動,每個字都用拼音,一注到底,十分認真和執著。
原來,有一批由大陸過去的語言學家,早在抗戰勝利之後就到了台灣,抱成一團,拚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國語」把台灣的語言徹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本語的影響由根兒上加以鏟除,實現了語言上的大統一。
語言,在這兒,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峽兩岸統一的堅強紐帶;而語言學家則是祖國統一這一偉大實踐的天然的先行者。
這群傑出語言學家的領袖一開始是魏建功和何容先生,稍後則是何容和齊鐵恨先生……
(1994年2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1946年11月,魏建功專程回北平招聘「國語推行員」赴台。在北平期間,12月13日,他在北大蔡孑民先生紀念館主持召開了「中國語文誦讀法座談會」,主要是為研究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出席座談會的有朱自清、黎錦熙、朱光潛、馮至、徐炳昶、潘家洵、沈從文、游國恩、余冠英、鄭天挺、顧隨、孫楷第、周祖謨、吳曉玲、陰法魯、趙西陸、李長之、趙萬里、向達等。座談會開了三個小時,大家發表了很多意見。
魏建功在北平招聘「國語推行員」期間,北大校長胡適曾委託楊振聲找魏建功談回北大之事,擬委任魏建功為北大訓導長,魏建功堅辭不就,只答應待台灣推行國語工作安排妥當後,再回北大任教。
1947年3月2日,魏建功去上海參加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在會上,與葉聖陶、陳望道、章錫琛、郭紹虞、周予同、方光燾七人被選為理事。
4月,魏建功回到台北,他主持改組了「國語會」,由何容任主任委員,洪炎秋任副主任委員。另設「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閩台區辦事處」,魏建功以全國國語會常委身份主持辦事處的工作。
1946年6月,原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被聘為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主任。許壽裳來台大後,立即聘魏建功為教授。其實,1946年4月,魏建功來台灣後不久,就受聘為台大文學系教授,但他並未到職任課,卻介紹台靜農、裴溥言等到台大任教。此時,一般老友又到了一起,自然很覺愜意。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為在全國推行國語教育,需要大批培養各地師范學校的國語師資,以便更廣泛地在少年兒童中推廣國語。據此,指定在北平師范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台北台灣大學、江蘇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等幾所高等學校設立國語專修科,學生的來源由附近相關各省的教育廳在高中和師范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中選送。魏建功到台大後,就兼任了台大國語專修科主任。他請了在國語會工作的何容、王玉川、齊鐵恨、方師鐸、朱兆祥、洪炎秋、黃得時、夏德儀等專家學者來任教。魏建功講授國語沿革,何容講國語文法,齊鐵恨講國音標准,高鴻縉講文字學。台大的國語專修科辦得十分紅火,培養了一批國語工作者。
1948年1月,教育部長朱家驊來台灣視察教育,魏建功向他建議在台灣創辦一份《國語日報》。其實,在1947年,魏建功、何容、方師鐸等人就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把原設在北平的《國語小報》遷到台灣來辦。這樣,教育部便決定把北平的那份注音報紙《國語小報》遷來台灣,改名為(《國語日報》,並由魏建功、何容等人主持籌辦。於是,魏建功便緊鑼密鼓地籌辦起《國語日報》來了。
1948年6月,魏建功回北平辦理《國語小報》設備遷台事宜,在北平期間,他答應了胡適校長的要求,准備回北大任教,並且開始在北大中文系講課。此時,台灣大學校長已提出聘魏建功任台大文學院院長,現在,要回北大,於是便由胡適出面致函庄長恭校長,代為婉辭。 在北平期間,魏建功被聘為北平研究院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
9月間,魏建功回到台北,辦理國語會的交接手續,同時創辦《國語日

報》社,他兼任社長,副社長由從北平押運《國語小報》印刷機及注音鉛字來台灣的北師大教授王茀青(壽康)擔任。總編輯梁容若,經理方師鐸,社務設計委員有何容、洪炎秋、齊鐵恨、祁致賢、王玉川5人。胡適為《國語日報》題寫了報頭。
1948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那天,《國語日報》創刊號正式發行。《國語日報》是在資金匱乏、設備簡陋、人員短缺的困難條件下創刊的。它以推行國語運動為主旨,內容均是用淺顯的文字來編寫,加上注音符號,適合於普通大眾來讀。另外,報社還編印了各種注音讀物。開始時,《國語日報》每天只出4版,後來,漸漸發展為16版。在台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看《國語日報》長大的。」
在胡適的催促下,魏建功於1948年12月初攜眷回北平,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他在台灣推行國語的開創性工作便從此結束了。而此時,北平正在解放大軍的圍困之中,迎接著和平解放。再晚幾天,也許魏建功便回不來了。
魏建功等人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的篳路藍縷開創之功是不可沒的。1993年,台灣世界華語文教教育學會秘書長董鵬程在《台灣推行國語教育的經驗與對外推行華文的展望》一文中寫道:
台灣國語的推行,經過40多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全民共通的語言,幾乎沒有人不會說國語。所以有這樣的成功,可以說是由於當初所擬定的政策正確,以及當時參加推行國語運動人士的熱心與努力,幾乎把它當作一種宗教,一種信仰來推動,希望凡是中國人都會說國語,親切地使用一種語言來交談。當然台灣同胞熱烈、認真、努力的學習,是成功最大的一個因素。還有幾十年來,出版社、報紙印行注音讀物,廣播、電視台的國語節目,各級學校的教師之國語文教學,尤其是國小老師對教學之認真,使國語的根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開花結果。
(見《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劉堅在《我所認識的俞叔遲先生》一文中也寫道:
台灣光復以後,他(俞敏)隨天行(建功)先生去台灣推行國語,為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做了扎扎實實的工作。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至今還在叫嚷台灣閩南話不是漢語的一種方言而是什麼「台灣」的「國語」。魏先生、俞先生他們半個世紀前所做的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也許當時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今天是越來越清楚了。
(見劉堅《人與文——憶幾位師友論若干語言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玖』 台灣國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兩者之間沒有區別。

普通話是指普通話。「普通話」一詞出現在清末。1909年,北京官方普通話被指定為「普通話」。中華民國時期,普通話發音多次。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將國語定義為普通話。普通話的前身是明清時期的普通話,在此之前稱為Yayan。

普通話是現代標准中文的別稱。它以北京方言為標准語音,以北方方言(普通話)為基本方言,並以現代白話楷模作為現代語法標准漢語。普通話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它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軸心,也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

(9)台灣推廣國語擴展閱讀:

普通話功能:

1、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在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其中,大聲母音佔主導地位,這在普通音節中是必不可少的。

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可以連續出現在一個音節中,例如「壞」,而普通話的音節中沒有輔音,即沒有英語,例如「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會議)」多個輔音連接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清晰,節奏強烈。漢語音節通常由首字母,結尾和音調組成。首字母緊隨其後的是韻母,然後是整個音節的音調。從音素分析,輔音和元素的角度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聲音交替出現且有規律地出現,給人以重復的感覺,這使音節的剪切變得容易。

3、普通話的語氣由高變低,高,正,正之差明顯。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現代漢語標準的最佳基礎是遵循北京方言的語音系統,但是當地標准略有不同。

『拾』 關於台灣的國語

倒,寫完了才發現,有這么長額,不過希望你耐心的看吧,因為是我自己寫的,也是我在中文系學習現代漢語半個學期的一些心得,有什麼可以探討探討,我也就大一,還需要多學習呢~

不能說最原始的就是最正確的,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能忘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或交際手段.
首先,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語共同語.這么決定是有其歷史因素的.簡單的說是因為北方長時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北方方言也比較普及,便於交流.但是有一些土話被清出了規范的普通話(如你說的,還有兒化音),那是也是為了方便全國各族人民交流.如果完全以老北京話為規范,那我們南方人真能難學普通話了,交流就難了.
並不見得原始的就是對的如漢字,漢朝把秦朝的小篆發展成了隸書,但是也沒有人說當時還用小篆的地方就是文化傳統最得到延續的地方啊,反而顯出了這種地方的閉塞.而漢代的隸變是漢字發展的重大轉折,從此我們寫字就不再用畫的了,簡單方便.而漢語難道不是比漢字在交流上用得更廣嗎?
語言主要作用是交際,不應該帶上太多政治色彩.還有語言學有一個原則,就是簡明性原則.如尾(yi)巴和尾(wei)巴講的都是一個東西,毫無區別.那為什麼非要念兩個不同的讀音呢?多音字夠多了,這種異讀不應該劃入規范,因為不符合經濟性(即簡明性)原則.
另一個角度
要說原始,台灣口音也不見得就是原始的口音吧.從聲調來說,中國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普通話是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可見古音的入聲已經散入其他三聲了,有些濁音已經散佚,普通話里沒有了.但是,在其他方言,如粵語區中仍有這種讀音(如一些普通話念起來不壓韻的詩,白話念就押韻了),那是不是說粵語更傳統更有文化內涵呢?
再說,閔南語跟台灣話是一系的,那為什麼因為台灣敏感就說成是台灣國語怎麼怎麼樣傳統,而不是福建話怎麼怎麼樣傳統呢?
台灣那些人說自己受的是最正統的中華文化教育,那為什麼它又要從中華文明生長的中華大地上獨立出去?如果他們承認受的是中華文化教育,那說明他們都是中國人,跟我們一脈的,這時候又說獨立,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嘛~
至於文革,中華傳統是5000年的積淀,沒有那麼脆弱的,10年就被搞定了.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中華文化才幾歲哦,那時都沒死呢,文革是個錯誤,但是中華文明還沒脆弱到一個錯誤就被滅了.相信我們國家的文明吧,只要你真的有心,去學學書法、國畫等,其實很陶冶情操的!

PS.為了讓你對黨和國家多點信心,說個我們老師上課的時候跟我們說的關於普通話為什麼要叫「普通話」,而不叫「標准音」(術語上就應該叫標准音)。我們國家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各民族語言,漢語又有很多方言,訂一個標准音很必要。但是,如果把普通話定名為「標准音」,就顯得其他的話就不標准不合理了,哪個民族願意自己的母語被別人說成是不標准不合理的呢?既然不願意,那其他民族的人還能接受普通話嗎?不能接受國家不就分裂了嗎?這樣勢必會影響國家安定和團結,嚴重的說,有種族歧視之嫌,可能會引發種族沖突。於是中央決定將現代漢語共同語定名為「普通話」,它揭示了這個共同語的存在就是為了大家一個國家的人好說話,就這么簡單,就這么普通。(現在會方言的反而成了寶貝~呵呵)中央的考慮確實細致,所以我們現在說起話來還是很方便的。我那時聽了覺得中央想得真是很周到呢~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