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門店推廣 » 評書藝術推廣

評書藝術推廣

發布時間: 2021-10-17 17:22:34

Ⅰ 評書藝術真的已經沒落了嗎

說沒落也沒沒落,說沒沒落其實 評書藝術正在走向衰亡啊。

現在全國500多個廣播頻率 仍舊播放著單田芳的評書,單田芳評書的聽眾每天打3億人,說起這個,說起這個,評書還是有其廣泛的聽眾的,可是 收聽的多是什麼階段的人?的哥的姐,開車下班的人,中老年人占他們中的大多數,年輕人基本很少了。因為現在的中年人在他們的小時候沒有電視電腦,廣播是他們的樂趣,很多人現在長大了仍然保持著這個傳統,所以聽眾很多。

說評書藝術都在走向衰亡,是因為現在80 90 00後的人對評書的興趣越來越淡,80年出生的人還好,很多人也非常喜歡聽評書,90後出生的時候 已經伴隨著電視 游戲機了,所以他們多半不會選擇無聊的聽,而是看動畫,打游戲等等,00後不用說了,電腦盛行,他們更不會去聽評書。

看看現在的90後,TMD每天不知道聽啥腦殘歌曲,拿著飛輪海 東方神起 這些腦癱們當偶像,還有那些網路的腦殘歌手,腦子真像被驢踢了一樣,編的那些粗俗不堪的歌曲,比如什麼徐良 鳳凰傳奇 楊成剛 王心凌 一類的sb 。近些年來,比較受歡迎的藝人也就是郭德綱了,郭德綱的傳統曲藝功底確實強,可是那麼有知識的人才卻不往好道上走,編寫低俗 庸俗 媚俗的曲藝段子來嘩眾取寵,不是講點黃段子,就是拿別人的人格開涮,沒有一點老藝人的藝德,人品太次。竟然還有一群鋼絲,由此可見現在人們的欣賞水平了。

還有一點就是評書藝術後繼無人啊,袁闊成 田連元 單田芳 劉蘭芳 這些人已經老了,沒有精力再說出好聽的評書了,人在中年的又孫一和張少佐,可是 張少佐 孫一的評書雖然好聽,但是比起他們的老前輩 袁闊成 單田芳 田連元等,還是差得很多啊,發展空間很大,年輕的說書人沒什麼,郭德綱的那些雲字輩徒弟基本忽略。 說實話我非常喜歡單田芳的評書,可是你看看他老人家帶出來的徒弟,那天看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請的單田芳和他的徒弟,看他的徒弟根本不像能撐起傳統藝術的人,一個個打扮很潮,哪兒像中國的藝人?我挺為他老人家感到悲傷的。

所以 綜合描述 年輕的聽眾不喜歡,評書藝術的後繼無人 和國家的不扶持,導致評書藝術正在下滑啊

Ⅱ 說評書的有哪些人

一、袁闊成(1929年-2015年3月2日),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

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二、陳青遠,評書大家,中國評書「帥派」藝術創始人。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曲協遼寧分會常務理事、錦州市曲協副主席,曾當選遼寧省和錦州市政協委員,遼寧省文聯委員。

三、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15時30分),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曲藝世家。

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79年5月1日,重返書壇。1995年,成立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四、王傑魁,評書藝術家,生於1874年,卒於1960年,青年時代就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漸漸享名。他最拿手的書目是《七俠五義》。如果說,評書以細膩為藝術風格特色,那麼,王傑魁則是細中又細。他說書,吐字慢,像在拉長音,娓娓說來,別具藝術魅力。又善於使用「變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畫人物。

五、陳士和(1887~1955),中國評書演員,原名建谷,後改固本,字蘭亭。北京人,原籍浙江紹興。其父為清朝慶王府廚師。他少時參加過義和團,干過多種雜役,後在慶王府膳房助廚。工余時常聽評書,尤其對張致蘭說的《聊齋志異》著迷,常常私自揣摩領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闊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青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單田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傑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士和

Ⅲ 評書的評書特色

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漢族口頭文學的特徵。它匯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歷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面,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評書的特點:1.故事性強。2.篇幅一般較長。3.人物眾多、情節復雜,但結構單純,眉目清楚。4.語言豐富,表演細致,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細節描寫較多。
此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外在的特徵。一是散說體與說唱體交錯發展。二是藝人說書與文人創作交錯發展,亦即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交錯發展。

Ⅳ 請問中國十大評書藝術家有哪些

沒有機構專門組織評選過,以下是本人心目中的十大評書藝術家,相信其中絕大多數能得到廣大評書愛好者的公認: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袁闊成、連闊如、連麗如、張少佐、田戰義、孫一、李鑫荃。

Ⅳ 請問中國十大評書藝術家有哪些

1.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台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2.單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河北保定市淶水縣人,中國內地評書表演大師、作家。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56年,單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內的茶社登台亮相,並播講評書《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童林傳、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等

3.田連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於長春市,評書表演藝術家。他出身曲藝世家,九歲拜王起勝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兼練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藝團,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藝團副團長。1966年3月在遼寧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第一部長書《歐陽海之歌》。代表作品 《水滸傳》《楊家將》《隋唐演義》《海瑞傳奇》《劉秀傳》

4.袁闊成(1929—2015 )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5.連闊如,評書演員,原名畢連壽,號樂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北京安定門。1927年拜評書藝人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演義》。1934年在北平報連載評書《三十六英雄》。[1] 1940年在廣播電台播講《東漢演義》與《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書《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揚。1954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講評書《水滸》與《岳飛傳》。1957年錄制長篇評書《三國演義》。

6.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 、《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7.張少佐,1962年出生於河北定興,評書研究所掌門人、黑龍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1980年張少佐參加綏化文工團。後師從袁闊成。1989年開始在電台播講評書,其中評書《大明劍俠》獲得「全國交換一等獎」。代表作品 大明劍俠、神劍驚天刺雍正

8.田戰義,陸續與沈永年等人合作創作長篇評書「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李自成」、「絕密行動」以及古書新說「古今通鑒」等評書。對於田戰義播講近代史評書方面的成績,《東方文化集成》「中國評書藝術論」一書「名家評點」中稱:「田戰義是近年來播講近代史評書成就最高的演員」。代表作品 「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

9.李鑫荃,男,評書演員。河北安次人。 師承評書老藝人段興雲、評書大師連闊如、馬連登等。20世紀60年代是他演藝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積極說演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並播放了《紅岩》、《平原槍聲》等新評書,深受聽眾喜愛。1962年,他被中國曲協評為「說新書的帶頭人」。

10.孫一,一九六四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一九九零年,他就錄制了電視評書《童林傳》(180集)、《血滴子》(120集)等古典電視評書,而後,孫一先又創作、錄制了以關東胡匪系列人物為題材的電視評書《蝴蝶迷》、《座山雕》、《許大馬棒》等多部現代、傳奇電視評書,在全國140多個省、市電視台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5)評書藝術推廣擴展閱讀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評書【píng shū】,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

(1)評論書法。 元王惲《<顏魯公書譜>序》:「 東坡雲:評書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 元黃溍《跋荊公帖》:「今觀此帖,風神閑逸,韻度清美,臨學之家,宜有取焉,評書者未可以彼而廢此也。」

(2)多講說長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戲劇之外,又有托偶(讀作吼)、影戲、八角鼓、什不閑、子弟書、雜耍把式、像聲、大鼓、評書之類……評書抵掌而談,別無幫襯。」《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你要知這話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評書。」老舍《茶館》人物表:「 鄒福遠 --男。四十多歲。說評書的名手。」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城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安靜的中國人不一定安靜。茶餘飯後他們常常圍在桌子邊上閑侃一些來自東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見聞及亂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評書與逸聞怪談。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

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Ⅵ 評書表演者具備什麼才會引人入勝

怎樣說評書
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快板人說評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完善快板書的表演,評書的許多表演技巧可借鑒到快板書里來。使得快板書的表演更加豐滿!所以快板人應該學習和掌握一些評書段落。 評書是來自民間的一種群眾藝術形式,它構成了曲藝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它的發展來看,它是從講故事,說笑話開始的。多少年來,經過許多藝人的啄磨、創造、發展成為現在的評書,也叫說書。評書分為北方評書.四川評書,江蘇一帶的揚州說書。另外,如上海的評彈,北京的西河大鼓,山東快書,也屬於評書一類。後三種又發展成有說有唱,或者多說少唱,有一定的件奏樂器的說唱形式了。而評書就發展成為「以說為主,動作為輔」,用動作烘托著「說」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說書人所依據的是師父那裡得來的「口傳心受」的「道兒活」,或由「道兒活」所演變的「話本」。 評書多少年來一直為廣大群眾所歡迎,它不僅流傳在北方,長江流域的上海,蘇州,揚州等地也流行這種形式。有人以為,評書只能表現古代的東西,如三國、水滸、東漢演義„„而不能表現今天的工、農、兵英雄事跡,這看法是不全面的,評書是可以表現現代人民生活的。比如上海評彈工作團所演出的「一定把淮河修好」和全國職工業余會演的一些新評書,都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又如「肖飛買葯」這類新評書段子,不但掌握了評書傳統的技巧,而且給評書指明了發展的新方向。 我說書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但是,過去表演評書,雖然它有簡單的道具,在刻畫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交代場次時,都憑著這張嘴;有時為了增加氣氛,加重語氣,還依靠一些動作陪襯。一般說,評書演員應該有「集生旦凈末丑於一身」、「冶萬事萬物於一爐」的技能。因為,它不同於其它文藝形式,有場面,布景、音樂等來烘托,只有憑著自己評書的技巧,發揮個人所長來表演。可是,由於我們評書演員的藝術修養高低不平,在表演效果上也有所差別。在廣播電台說書,因為演員和聽眾不能見面,不能彼此呼應(效果和刺激);這樣,某些說書的技巧就用不上了,因而就有必要充實一些特長,來彌補這個損失。 作為一個評書演員,應當善於狀物表情。這就需要做到「五到」,即心到、足到、口到、手到、眼到;欲求驚人需擅長「八技」即吼叫,爆頭,鵝鳴,犬吠,牛喊、馬嘶、狀哭和狀笑。即所謂「五到八技」之能。當然要說新書,就更應該掌握一些新技巧了。另外,要有三種功夫,即「說功」「打功」和「做功」。掌握了以上各種技巧,在表演時加以靈活運用,才能把書說好。 下面,分別就「三種功夫」加以簡單說明: 說功:所謂「說功」就是嘴上的功夫.說書人並非平鋪直敘地照本宣讀,它是需要具有說唱演員所共有的幾種功夫,即口、齒、唇、舌、喉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說的利落,句句送到聽眾耳朵里。所以一個評書演員要有好的嗓子,吐字,咬字要清楚,聲音要嘹亮。一個特別好的評書演員,應當會「口技」這種特殊技能。「口技」雖難,但可貴,更有以無聲見長者,無聲之聲,更為珍貴。說書是通過娛樂形式和人物故事,使聽眾受到感動能自我教育,所以,在說書當中應該有風趣,幽默,把聽眾吸引到故事裡去,使之和書中人物的感情溶合在一起,共悲憂,同歡樂。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演出效果。 做功:這里所說的「做功」是指外在的功夫和內心感情相結合而構成的動作。
因為一定的動作是淵源於一定的思想感情的,並非亂歡憂或指手劃腳,每個動作都必須是精心設計的。所謂「發托賣像」,這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感情,把書中人物的性格、思想、形象用做派刻畫出來,生動地告訴聽眾。像說書時的許多動作,如:抬槍上馬,抬腿動手或面部表情„„就能夠通過一些真實的、細膩的動作表演出來。 打功:一般常見到的「打功」,如拳腳式,刀槍架、馬上比武、步下交手、兵器使用的方法,或陣前對敵誰為勝負等等。這些精彩的開打,能夠引人入勝。 在廣播電台說書,由於演員和聽眾不能見面,說書人雖然能夠入情入理地,聚精會神地在表演,或說到某些情節,能夠使聽眾鬨堂大笑受到感動;但是,演員見不到這類反應,這樣就不能刺激表演者更好地,更逼真地演下去,分不出高低潮,讓人覺得無味。那麼是不是因此就失去了說書的藝術效果哪?不是的。彌補的辦法只有充實說的技巧,加強「說功」,把「說功」在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提高。曲藝是「口頭文學」的一種,它所用的語言,多是來自人民群眾生活之中和斗爭中,所以它是豐富而准確的。評書演員應該充分的掌握它,利用它。到底有什麼樣的語言哪?我想一般不外乎是:歇後語、拗口語、舞台語、名人語、古人語、小孩語、習慣語、成語、俗語、民歌民謠、行話、笑話、俏皮話及一些地方語等等。這里僅僅說出個語言的大概,真的用起來,比這些要寬要廣。因為人民群眾的語言,正像汪洋大海一般,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有通過它,說書才會生動活潑。這里並非有意的孤立「說功」,把「說功」和「打功」、「做功」對立,而是說能夠使這三種功夫有機地結合越來。 在說評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就是說書時,如何表揚好人,諷刺壞人,肯定那些人物,否定那些人物。長期以來,經過不斷地學習,使我認識到,評書這種曲藝不但能同電影、話劇一樣表現當今社會風土人情,而且可以進一步研究評書這種形式,把傳統評書中那些歷史故事上的人物,以歷史觀點加以批判和說明。哪些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起了積極作用,成為肯定的人物;哪些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起了阻礙的作用,成為否定的人物。 總之,一個評書演員的責任是很重大的。如何說好書,說得好,它就能啟發、教育人民,能鼓舞他們的工作和生產熱情;而說壞書:或者是把好書說壞了,就能阻礙聽眾正確思維和正能量的傳播。特別是在廣播電台說評書,聽的人更多,一些住在療養所的傷病員或療養員,礦山、森林和邊遠地方的聽眾,他們都可以借著收音機來收聽。這樣,也適當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使更多的人得到欣賞民間藝術的機會。在我們國家的農村裡,今天還存在著為數很多的文盲,評書對他們所起的影響更大。作為一個廣播電台評書演員,應當努力突破不能和觀眾見面的困難,為更好地創作適合廣播的新段子,為充實評書藝術而奮斗。作為一個現場表演的評書演員就更應該博採眾長精益求精千錘百煉的為觀眾展現評書精湛的藝術技巧。

Ⅶ 評書藝術的技巧有哪些

其實是有很多技巧的

Ⅷ 說書是怎樣的一種藝術

曲藝名詞。一般指只說不唱的曲藝,如宋的講史、元的平話,以及現代的蘇州評話、北方評書等。其中蘇州評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

Ⅸ 陳派評書的藝術魅力

在說書界,行家們對陳派評鼓書的評價是, 「精美帥奇聲情並茂,含蓄細膩精湛傳神,雅俗共賞響脆明快,勾扣巧妙俏皮動人,銳意改革勇於創新」。更有人用八個字概括陳青遠的說書藝術,即精美帥奇,俏絕妙巧。
陳青遠聲音洪亮清脆,善於模仿,肯於鑽研,加之平時就精學苦練,所以能博採眾長,融會百家。 陳青遠的大女兒陳麗君、三女兒陳麗傑從小就師承父親,對女兒的管教,陳青遠相當嚴格。陳麗潔回憶說,父親經常教育她和姐姐,台上20分鍾,就得把台下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書壓縮在一起,沒有概括能力,不會組織材料,也就是文學講的剪裁功夫也是不行的。 「父親教育我們,練基本功好比蓋房子打地基,評書界老前輩就是七八十歲的高齡,也堅持練功、喊嗓,動動胳膊腿兒,練練嘴皮子。個人,僅是藝術滄海中一滴水,沙灘的一個小貝殼,更不能講我的藝術已爐火純青了,登峰造極了等等。再高,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不怎麼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呢。」
陳青遠說書講究開頭迅速,不啰嗦,結尾則講究「脆」、「響」,趕快收底。比如:「關公寫表辭了曹,千里尋兄訪故交,過邊關斬六員將,抬頭看,古城不遠來到了。」這是陳青遠在說關公辭曹訪兄過關斬將,四句就入活兒。 裴福存以及陳麗潔的憂慮。
解放後,陳青遠成了國家文藝工作 者,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接納為會員、遼寧省曲協常務理事,又被選為省、市政協委員和文聯委員。
「父親那時常唏噓感嘆,像我這么個滿帶舊社會傷痕的曲藝演員,得到了黨和人民給的這么多厚愛,在過去連做夢都不敢想啊!」陳麗潔說,父親雖然說書,但他從不搞個人樹碑立傳,一心重視、鑽研藝術。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沒能逃出磨難,積累的書綱及歷史資料大部分都被銷毀了。「而現在流傳下來的我父親的資料和一個人有關,就是裴福存老師。」
陳麗潔所說的裴福存今年72歲,是錦州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1980年,錦州市重新建立曲藝團,裴福存因擅長曲藝創作被調入曲藝團任創作員,後任錦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當時,陳青遠擔任錦州市曲藝團副團長。接下來的日子,在言談對話中,裴福存逐漸了解了陳青遠的說書藝術,並開始收集、整理有關素材。1986年,裴福存在參加「千山書薈」活動時,開始了陳派書曲的理論研究。1988年8月28日,陳青遠因病逝世。之後,裴福存繼續進行陳派書曲的理論探討和資料整理,整理出《要從藝,須努力》、《評書雜談》、《含蓄細膩精湛傳神》、《陳青遠藝術生涯記事》等,並發表《忠實於藝術事業的人———陳青遠》等評論,陳青遠藝術生涯中鮮為人知的事情才得以流傳下來。
陳麗君和陳麗潔自幼隨父說書、繼承父傳,因為種種原因,陳麗君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從文藝崗位上退休,而陳麗潔自1990年改行到錦州市文聯,從事協會組聯工作。姐妹二人均未收徒。
這樣的現狀讓裴福存、陳麗君以及陳麗傑很憂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陳派評鼓書就要失傳了。」裴福存說。 為挽救這一即將失傳的藝術,今年5月起,錦州市政府、市文化部門、市群眾藝術館等開始了對陳派評鼓書的保護,在陳麗潔、裴福存的幫助下,有關部門搜集整理了現有的保護成果,對文字、音像、實物等進行歸檔保管,搜集有關陳青遠的專著、評論文章、記錄口傳以及傳聞軼事,還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目前,陳派評鼓書藝術已經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Ⅹ 評書的藝術手法有哪四種

評書除了語言生動形象,還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來說,評書的藝術手法有四種,分別是( 開臉兒、擺砌末、賦贊、垛句)。

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