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門店推廣 » 推廣於時期

推廣於時期

發布時間: 2021-10-15 21:51:17

1. 中央集權制推廣於什麼時期,什麼變法

中國的中央集權制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萌芽發展。春秋戰國周天子的衰敗,諸侯征戰等因素讓各個諸侯國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逐漸收取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春秋戰國時的各個國家的改革就是中央集權制的正式開始。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代表。
到秦統一六國,標志中國中央集權制正式確立。

2. 鐵農具牛耕出現於( )時期,廣泛推廣於( )時期,有何意義

我國奴隸社會的衰亡和封建社會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講,與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發明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鐵農具的普遍使用與牛耕技術的推行時期是甚麼

3. 魏晉南北朝時期什麼的推廣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於新疆地區一體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推廣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於新疆地區一體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這一時期,新疆地區流行的龜慈樂、疏勒樂、於闐樂、高昌樂等受到中原很大的影響。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西來文化的相互交匯、吸收、融合,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為新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推廣於時期擴展閱讀: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專制君主、君主世襲的王朝視為國家認同的對象,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仍保留著漢朝政府頒發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頭銜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國汗」的稱號,高昌回鶻稱與宋朝的關系為「甥舅關系」。

在打擊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勢力的過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動搖的。

4. 隸書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加以推廣開始於哪個朝代

漢朝(東漢時期)

5. 出現於什麼時期

你問的是什麼啊

6. 現代改良品種的大面積推廣階段是什麼時期開始的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以矮稈為主要特徵的現代改良品種在生產上佔主導地位。我國在50年代進行評選地方良種的同時,開展了矮稈育種工作,並逐步以系統選育方法為主過渡到雜交育種方法為主,並與其他育種方法相結合(中國農業科學院,1986),到60年代已育成一批熟期配套的矮稈和中稈高產品種,更換了原有的高稈品種。針對高稈品種易倒伏減產問題,我國以矮稈為育種目標,以發掘矮稈稻種資源為突破口,實現了矮化育種。矮腳南特、廣場矮、台中在來1號3個著名矮稈稻種的育成與應用,標志著我國水稻矮化育種的新紀元。矮腳南特是廣東農民洪利春於1956年從高稈品種南特號中,發現株高僅70cm的自然變異株並於1957年定型命名的。廣場矮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於1956年以矮子占與廣場13號雜交,並於1959年育成。台中在來1號是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於1949年以低腳烏尖與菜園種雜交並於1956年育成。矮稈稻種資源出現以後,我國水稻矮化育種發展很快,一大批矮稈改良品種育成與推廣。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南方各省區先後基本實現秈稻品種矮稈化。那時著名推廣品種有早秈青小金早、矮南早1號、二九青、圭陸矮8號、廣解9號、先鋒1號、廣陸矮4號、湘矮早9號、瀘南早1號、原豐早、紅410、竹系26;中秈廣場矮、珍珠矮、廣選3號、南京11號、瀘成17;晚秈廣二矮、包胎矮、包選2號、團結1號、贛南晚13、余赤231-8等。上述矮稈品種比高稈品種要增產750~1500kg/hm2,並出現較大面積7500kg/hm2高產田塊。秈稻品種矮稈化促進了粳稻矮化育種的發展。粳稻矮化育種一方面利用從日本和義大利引進的矮稈品種的同時,主要是通過秈粳雜交,把秈稻的矮稈基因和抗病基因導入粳稻之中,以改良粳稻的株型和抗病性,並於70年代先後育成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粳稻良種。當時著名粳稻,南方稻區有矮粳23、鄂晚5號、南粳35;北方稻區有遼粳5號、京越1號、京育1號、冀粳1號、遼粳152、熊岳613、長白6號、合江10號至14號等。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推廣品種的株高,在南方以半矮稈至中稈為主,而北方稻區以中稈為主,均具有耐肥、抗倒伏、抗病蟲性和產量高的特點。

在南方稻區,高產、優質、多抗早秈稻品種選育中,還成功地將中國優良的半矮稈高產良種與國際水稻所育成的高產、多抗性品種IR26、IR28、IR30、IR36等相結合,拓寬新品種的遺傳基礎,育成一批優良品種,其中著名品種有浙輻802、浙733、湘早秈7號、湘早秈13號、贛早秈26、鄂早6號、揚稻1號、揚稻2號、揚稻3號等一批良種。北方粳稻育種也育成著名品種合江20號、合江21號、東農419、遼粳287、遼開79、遼粳152、遼粳326、遼粳454等。

7. 三從四德這個規定起源於那個時期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三從」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系,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繫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於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WAN,音碗)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禮記?郊特牲》)這里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於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九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後,她又囑咐九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孔子的嬸母敬姜也是模範寡婦,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後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贊揚為「知禮」。

「四德」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准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准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范: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准,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朴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准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准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贊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飢,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8. 傳播學形成於什麼時期有哪些因素推動了傳播學的誕生

(1)傳播學的形成時期

傳播學研究起源於20世紀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門學科是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傳播學的形成是有基本前提條件的,它最初在美國出現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2)推動傳播學誕生的因素

傳播學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這主要包括:

①大眾傳播媒介快速發展。從傳播媒介的發展情況來說,在這個時期的西方國家,大眾報刊和電影已經高度普及,作為新的電子媒介的廣播事業發展也十分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得許多社會科學家越來越關注信息與傳播的問題,並開始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來研究這些問題。

②大眾傳媒在世界范圍的戰爭與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從歷史和社會環境來說,這是一個世界范圍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都利用各種傳播媒介進行大規模的宣傳,信息心理戰在戰爭進程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東歐各國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報刊宣傳在動員和組織民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一切,都使得社會科學家對傳播尤其是大眾傳播在戰爭和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關心,對宣傳的研究成了這一時期的熱點課題。

③與傳播學有許多銜接點的學科已經充分發展,為傳播學提供了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

在這個時期,與傳播學有著許多銜接點的一些社會科學,如新聞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等都已經有了充分發展,為傳播學提供了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例如,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以及初期的大眾社會理論等等,都對早期的傳播學研究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傳播學之所以誕生在美國,也有兩個直接的原因:①美國是世界上傳播事業最發達的國家,為媒介和傳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適的環境和社會條件;②德國納粹黨執政後,大批歐洲學者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國,推動了美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許多著名的傳播學家(如拉扎斯菲爾德、盧因等)本人就是流亡者,其他美國出生的學者也大多在歐洲接受過教育。因此,傳播學雖然誕生在美國,但它在歐洲也有著深厚的學術思想根源。

此外,美國的政治活動重視利用傳播媒介,也是傳播學誕生在美國的一個原因。在政治上,美國的政治家無論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動中,還是在四年一次的競選中,都比較重視利用傳播媒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樹立形象、爭取支持。另外在戰爭時期,政治家對傳播媒介的依附更凸顯出來。

9.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犁牛耕的推廣使用中國農業進入什麼時代

進入了農業文明時期,鐵犁牛耕的時代
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牛耕的出現是我國農用動力的一場革命,隨著鐵器、牛耕的出現,一家一戶的生產有了可能,自耕農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井田制逐步解體,土地私有制逐步出現。

10. 隸書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加以推廣源自於哪個朝代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