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椒推廣
⑴ 種植辣椒的利潤怎麼樣呢多少可以回本呢
種植辣椒一畝能掙多少錢?什麼辣椒的畝產量高?畝產量能達到多少?我想和你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
辣椒是被分類為蔬菜的一種,每年全國種植面積保持在2000萬畝左右,在各種蔬菜中排名第二,佔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12%。每年產量在4千萬噸左右,產值達700億。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辣椒生產大國。
國內辣椒產量高,消耗量也不少。據悉,國內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辣椒消費國,每人平均每年要吃22公斤辣椒,根據14億人口的不同,每年要消費3080萬噸。辣椒加工企業需求加出口,市長/市場供需基本持平。那麼,辣椒種植,畝產量是多少?有多少好處呢?
早晨用青椒把山染紅。該品種辣椒具有植物繁茂、枝多、座果率強等特點。一畝地可種植2700株,新鮮辣椒的畝產量在4000斤以上,干辣椒在900斤左右。
洪澤一號。該品種是通過雜交培育的早熟品種,果實長20厘米,果肩寬1.8厘米,甜果重18 ~ 20克,非常適合生殖和加工。畝產量在6000斤左右。
⑵ 紫色的辣椒
紫雲。
這個是朝天椒的一種,正常的果實顏色應該是米黃或奶白色的。但是在植株受到逆境的情況下果皮會出現花青素,導致果實發紫。不過也有本身就是紫色的朝天椒,但是花朵和小果實都是紫色的。
⑶ 普通人就能得到的最辣的辣椒是什麼
我一直認為最辣的辣椒就是朝天椒,可書上卻記載了雲南的涮涮椒比朝天辣還要辣十倍,現在來看看吧。
中國最辣的辣椒是什麼?產自哪裡?中國最辣的辣椒是涮涮辣,產自中國雲南,普通人吃100度的辣椒就受不了,那種很辣的野山椒也只有五六網路,但是涮涮辣的辣度已經達到6000多度,其辣十分嚇人,聞一下人都受不了,據稱和印度魔鬼椒不相上下。
傳聞中國最辣的辣椒:涮涮辣
中國最辣的辣椒是雲南景頗族地區出產的涮辣椒。據測定,它的辣度至少相當於朝天辣椒的10倍,只要把它在湯里涮幾下,湯就染上辣味,一隻涮辣椒可用上多次。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專電英國多塞特郡一個名叫「海洋春天」的農場出產的納加辣椒日前被美國香辛料貿易協會認定為世界上最辣的紅辣椒,農場主人正計劃以此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 據介紹,培育者米喬德夫婦在處理這種辣椒的時候必須戴手套,一般人稍微聞到一點這種辣椒的辣味,立即就會辣出眼淚。農場的顧客說,做咖喱醬時,用上小半根納加辣椒,醬就辣得沒法吃。一家餐館的老闆說,很多顧客聲稱特別能吃辣,但他們對納加辣椒都只能「淺嘗輒止」,因為它實在太辣了,「簡直能讓大腦停止思維」。 辣椒的辣度是以「史高維爾」單位表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記載的最辣的辣椒是沙維納紅辣椒,辣度為5770萬「史高維爾」單位。納加辣椒兩次辣度檢測結果分別是8760萬「史高維爾」單位和9700萬「史高維爾」單位。
⑷ 怎樣防治朝天椒菌核病
(1)危害症狀
菌核病是近年來茄果類蔬菜栽培中的一種主要病害,而且危害比較嚴重。菌核病在朝天椒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發病開始於莖基部,病部初呈淺褐色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呈軟腐狀,無臭味,乾燥後呈灰白色,菌絲體結為菌核,病部縊縮,秧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發病,先從主莖基部或側枝5~20厘米處開始,初呈淡褐色水浸狀病斑,稍凹陷,漸變灰白色,濕度大時也長出白色菌絲,皮層霉爛,在病莖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乾燥後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現水漬狀,最後脫落;果柄發病後導致果實脫落;果實發病,開始呈水漬狀,後變褐腐,稍凹陷,病斑長出白色菌絲體,後形成菌核。
(2)發病規律
菌核病病原主要以菌核在田間或塑料棚中越冬,當環境溫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抽出子囊盤即發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到寄主上,由傷口及自然孔口侵入。這種發病植株再誘發其他植株發病。該病菌孢子萌發的適宜條件為16~20℃,空氣相對濕度95%~100%。在溫度低而濕度大時發病嚴重。
(3)防治措施
①注意土壤選擇。應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進行育苗和定植;嚴格輪作;增施磷鉀肥,實行深耕,阻止菌核病萌發。②清潔田園。及時剪除病枝、病葉拔除病株,以防病害繼續惡化。③加強田間管理。包括通風透光,開溝排水,降低濕度等。④葯劑防治。定植前可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噴霧;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利可得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5%特可多懸浮劑800倍液、或45%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等葯劑,每5~7天噴一次,連續2~3次。如果用菌核凈,則需注意避免在高溫下使用,噴後應注意加強通風。在發病初期,可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調成糊狀,直接塗於患處(主要用於枝條發病),效果甚佳。大棚栽培可推廣粉塵劑和煙劑,如10%速可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方米250克,隔10天一次,連熏2~3次;也可使用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方米1000克。
⑸ 朝天椒突然倒伏打蔫怎麼回事
大家好,我是黑龍江農村長大,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學習的農學專業,畢業從事有機蔬果種植開發,曾任上海榮邦集團旗下上膳源技術總監、匯源旗下的農業板塊技術總監,跟中國有機生活推廣第一人胡珊老師學習有機生活推廣2年,三級公共營養師,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您好,聽您話,按照我種植經驗可能是莖枯病或者猝倒病。
您看看您苗齡多大,如果在5-20天內,最近濕度比較大,種植密度有稍大,通風不當,很容易產生猝倒病,猝倒一般會成片到。如下圖:
猝倒病,成片,苗小
另外,還有蟲子咬,也會倒伏,但這個一般是幾棵,不是成片的,但莖與根會被蟲子咬斷,或者連這一點兒,有明顯咬痕,在地下可能找到相應的蟲子。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⑹ 無公害朝天椒農葯使用准則是什麼
(1)嚴格選擇農葯,嚴格控制朝天椒農葯使用安全間隔期
無公害朝天椒生產使用農葯應嚴格篩選,優先使用生物農葯,所使用的化學農葯原則上是國家規定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品種(表3),如敵百蟲、抗蚜威、菜寶殺蟲劑、多菌靈、井岡黴素、粉銹靈等,嚴禁使用有機氯、有機汞制劑和甲胺磷、呋喃丹等劇毒、高殘留農葯(表4)。部分化學農葯允許限量使用(表5)。需要注意的是,蔬菜農葯殘留與最後一次施葯間距採收時間的長短關系密切,間隔期短,則農葯殘留量多,反之則少。農葯安全使用標准中規定了每種農葯的安全間隔期,間隔天數在夏季至少為6~8天,在春秋季至少為8~11天,在冬季則應在15天以上,應嚴格掌握。
表5 無公害朝天椒生產允許使用的殺蟲劑
(2)熟悉病蟲種類,了解農葯性質,對症下葯
掌握朝天椒病蟲害的基本知識,正確判斷有害生物的種類,據不同對象選擇適用的農葯品種,對症下葯。如撲虱靈防治白粉虱若蟲有特效,但防治蚜蟲效果較差;甲霜靈、瑞毒霉防治各種蔬菜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有特效,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專治蚜蟲的抗蚜威、大功臣等就不能用來噴殺蟎類害蟲,而噴殺蟎類害蟲的應專用殺滅蟎類害蟲的農葯;特別是一些生理病害容易被當作非生理性病害防治。使用農葯前充分了解農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據所防治病蟲害的種類使用合適的農葯類型或劑型。
(3)准確把握適期防治病蟲害
防病農葯多是保護性葯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發病後再噴葯,效果較差,且會影響朝天椒生長和產量,故應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進行防治。病蟲害在田間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根據病蟲的消長規律,講究防治策略,准確把握防治適期,准確選用適宜的農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防治紅蜘蛛,應掌握在點片發生階段;霜霉病的發生是由下邊葉開始向上發展的,早期防治霜霉病的重點在下部葉片,可以減輕上部葉片染病;蚜蟲、白粉虱等害蟲喜棲息在幼嫩葉子的背面,因此噴葯時必須均勻,噴頭向上,重點噴葉背面,朝天椒病毒病與蚜蟲關系密切,只要防治好蚜蟲,病毒病的發生率就能明顯降低。
生物農葯作用較慢,使用時應比使用化學農葯提前2~3天。
(4)適量、交替和科學用葯
應正確掌握用葯量。在一些生產者中存在著某些用葯誤區,認為用葯量越多,殺蟲或治病效果越好。提高農葯用量,不但造成農葯浪費,增加了成本,而且造成農葯殘留量增加,易對朝天椒產生葯害,導致病蟲產生抗性,污染環境等。反之用葯量不足時,則不能收到預期防治效果,達不到防治目的。故針對病蟲害,用葯量應該嚴格掌握。
為提高農葯防治效果,防止和減緩病蟲對農葯產生抗性,應採取多種葯劑的交替、輪換使用,不要局限於單一品種農葯。應注意選用化學結構不同、有效成分不同和劑型不同、作用機制不同以及有負交互抗性的農葯品種輪換使用。能夠混合使用的葯劑應混合使用,應現配現用。農葯混配應以保持原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為前提。朝天椒生長前期以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葯和生物農葯混用或交替使用,在生長後期以生物農葯為主。
使用合適的施葯器具,保證施葯質量。使用農葯應推廣低容量的噴霧法,並注意均勻噴施。通過觸殺或胃毒或熏蒸等作用,達到防治效果。同時,根據病蟲在田間的發生情況,准確選擇施葯方式,能挑治的決不普治,能局部處理的決不要普遍用葯。
(5)農葯防治要與綜合防治相結合
在無公害朝天椒生產中,盡量實現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農業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控制化學農葯的使用,以盡量減少朝天椒產品中的農葯污染,生產出安全、營養的無公害朝天椒產品。
⑺ 辣椒經歷了怎樣的推廣過程
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野生的辣椒普遍分布於熱帶低窪地區和東南亞乃至我國西南的熱帶地區。我國發現野生辣椒較晚,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人們才在雲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中發現有野生型的小米椒。野生辣椒是古代印第安人重要的補充食物。直到當代,還有一些印第安人採集野生辣椒,拿到市場上出售。辣椒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就開始在南美秘魯的一些地方被栽培。不過,因為這是一種當地印第安人普遍喜歡的食物,因此,它的馴化很可能是由不同地區的人們分別栽培不同的野生變種同時進行的;當然,也可能是某個變種首先在一個地方開始栽培後,在推廣的過程中,使其他的野生變種也成為嘗試栽培的對象,因而出現了多個栽培變種。
一般而言,野生辣椒的果實為紅色,比較小而直立(也就是朝天椒或小米椒那種樣子),還很容易脫落。經過人們長期育種選擇之後,栽培種的果實都變得比較大,因此大部分品種的果實下垂,顏色也由原先的單一紅色,變成多種多樣,雜彩紛呈,而且不容易脫落。辣椒後來成為印第安人非常重要的作物,其重要性僅次於作為糧食作物中的玉米和木薯。可能出於這樣一種原因,在印第安文化中,辣椒在宗教儀式和傳奇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5世紀末,哥倫布在航行美洲時把辣椒帶回歐洲,這種辛辣的作物很快受到人們的歡迎。其後它又從歐洲傳到其他地方。在明代晚期(16世紀末)辣椒開始傳入我國。與番薯(甘薯)傳入的年代差不多,估計也是由華僑從東南亞帶回國的。由於辣椒容易栽培而且高產,不久就被當作重要的香辛蔬菜在全國普遍栽培。吳其溶在《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一書中已經記載此種蔬菜是「處處有之」。在華中、西北和西南的一些省份如江西、兩湖、以及四川、雲南、貴州和陝西及甘肅尤其受歡迎,那些地方的人民大有每餐不可無此物之感,因之栽培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