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門店復工
①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斷雲澤為您解答: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希望您滿意!來自團隊 新蘭史海
② 滎陽開姑奶奶廚房店賺錢嗎
姑奶奶
全國各地門店生意都很火爆,你可以去考察一下,對比一下周圍餐飲店,就會發現姑奶奶生意好太多。
③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麼
以焦作地區為主體區域的歷史文化,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具體、權威的稱謂,可是,在其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卻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如「山陽文化說」、「覃懷文化」、「懷文化說」、「懷川文化說」、「河濟文化」、「河內文化說」等。盡管眾說紛紜,然而,焦作地區歷史文化獨特的地域性、發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創性、轄域的一致性、史實的重大性、內容的豐富性、廣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礎性、影響的輻射性、延續的長期性等特性,彰顯著文明輝煌,卻不容置疑。下面,擇要述之:
一、獨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著其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今焦作地區,位於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北部父親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脈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後者是東西走向)抵禦著西北風的狂暴勁吹,是為「山陽大地」;南部是母親似的大河----黃河和偉岸的邙山,故稱「河陽之地」。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括地誌》載:「太行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立於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山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勢非常險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人稱其為「陘」。著名的「太行八陘」在河南省境內有軹關陘、太行陘、白陘,自古為河南地區進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內的太行山地區,在古代歷來被視為兵家爭奪之要地。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直對北岸武陟縣嘉應觀鄉御壩村)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偉人毛澤東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可見,黃河之偉大,黃河在人們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黃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黃河在焦作市境內流經孟州(最西端是西虢鄉)、溫縣、武陟三縣市,境內河道長98公里,現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內沁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經沁陽、博愛、溫縣、武陟四縣市,在武陟方陵匯入黃河),境內河道長80公里。
太行山層巒疊嶂;母親河淵源流長。焦作地區,自然風光,秀美壯麗。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氣,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勢。
《史記》中說,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帶,即夏都河東、商都河內、周都河南,明確是指洛陽黃河段的南邊、北邊、西邊,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晉兩省交界一帶。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而焦作正初於這個核心之中。
二、發展的根源性
樹有根,水有源。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多有論爭,但無論是「一元論」還是「多元論」,中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地位在學術界歷來是不爭的事實。河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史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
犄角懷川,雙陽大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質肥沃,得天獨厚。這里良好的地域環境適宜人類生存、發展。
中華大地上的遠古人類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動,繁衍生息。汗牛充棟的史籍記載,考古調查及發掘的1092處文物點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證明:焦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三河文化(河東、河南、河內)的發祥地之一;無論是焦作市城區,還是焦作轄區的邊緣地帶,焦作歷史文化連綿延續、發展不斷。目前已經發現的沁陽邘邰祖先洞、博愛漢高城和六堆峪、濟源王屋山4個地點的舊石器文化,說明距今5—3萬年前先民已在這里生息。據1960年《博愛縣志》記載:在漢高城村西山發現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曾發現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孟州子昌、沁陽捏掌和紫趙、焦作九里山、濟源長泉和邵原,不落後於全國同時期的考古文化,從遺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鏟、石磨盤等。從這些工具來看,當時焦作地區的農業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之後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和更多的龍山文化遺址的數量和水平於全國同時期的文化是齊頭並進的。特別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發現的博愛縣金城龍山文化中期古城址,為全國獨一無二;溫縣徐堡龍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內含之豐富、築城技術之先進在全國少見。為研究龍山文化向夏文化過渡、城市等級制度和發展歷史、史前城市形態、我國文明的起源、國家的起源和形成、築城技術、古氣候、古環境、水利史(沁河和濟水的變遷)等諸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表明黃河和濟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時代里,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劇,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從母系社會轉型為父系社會的三大部落的活動區域,是以黃帝為首的部落在濟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壇山地區(如黃帝祭天戰蚩尤等),以炎帝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和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地區,以蚩尤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帶。太行山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地,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黃河水經過大禹治理,順流入海後,濟源、焦作的懷川大地逐漸乾涸,人類先祖開始由山區到今華北平原活動、定居。原始社會末期,這里的「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這里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從中華文明史之源看,學術界關於人類文明形成的標志,主要有原始農業、城邑、金屬器具、文字以至國家的雛形,最能反映社會組織進化的就是城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不約而同把重點鎖定在中原,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黃帝」創業活動的重點地域即今靈寶西坡遺址、「禹都陽城」即今登封王城崗城址、「夏啟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遺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師二里頭遺址、濟源原城遺址等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區有新石器時期--漢的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城、溫縣徐堡龍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時期的溫國故城等等。這些考據證明,由黃帝開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點就在中原地區。在此前後,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最早擺脫了蒙昧和野蠻,選育、栽培、收割和加工農作物,發展了原始農業;煉銅、製造工具,發明了冶金術;使用契刻符號圖畫文字記載表意,創造了文字;開啟了大規模城垣建築規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初現了文明曙光。
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之源看,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動,或者在河南建都立業,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成為中華民族主體。由中華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數以千計的姓氏,流布全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中大姓的絕大部分源頭在中原,據考證起源於河南的大姓有72個,而這其中起源於焦作的姓氏有46個。如:溫、覃、蘇、雍、鄂、於、樊、鞏、苟、蔣、卜、安、程、晁、陸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來源於焦作,系漢獻帝劉協的後代避難到日本後發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創性
焦作歷史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起到了一定的開創作用。無論是遠古神話、黃河水利文化,還是古老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發明與中醫葯學的重大發現,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里是人類始祖和神話傳說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這里起源並廣為流傳。
先民們用石器「刳木為舟」,創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陸行載車,水行載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勛的第一座豐碑;焦作,有萬里黃河千里長堤的第一個堤頭;焦作,有黃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號子。黃河北岸,一馬平川,草長鶯飛,揚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樸風情,展現出古老神秘的黃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區與黃河南岸的鄭州至洛陽一帶,自古就是溝通大半個中國的水上運輸中樞。黃河、洛河、沁河、丹河、衛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運河等人工河流交匯於此,發達的水路漕運為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也譜寫了無數華麗的篇章。
這里,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是以陰陽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焦作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四、轄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自然地理環境是其客觀條件;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礎和主觀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時,為冀州覃懷之地。這里不僅為國都所在地,而且還以此為大本營,積極向外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殷商時期,覃懷地區為其畿內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溫縣一帶。盤庚遷殷後,該地區仍為其政治和經濟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來往和重要的田獵地,卜辭所記甚多,如「甲申卜:王其於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於覃無災吉」。《尚書·禹貢》中說:「覃懷底績,至於衡章。」意思是說,覃懷這個地方治理的范圍,到橫著的漳河那裡。
西周時,這里為畿內地,是王室直接統轄的行政區域;東周時期稱南陽,先為畿內,後為晉所得,當時的范圍大概指今天的浚縣以西至濟源、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戰國時,這里屬魏、韓,置陽樊、溫、攢茅、向、懷、州、盟、扈、寧、卷等縣;秦實行郡縣制,這里屬三川郡,置懷、武德、波、山陽、州、溫、河陽、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縣;歷代均有建制,且置縣大同小異。自東周至隋代,這里均置有懷縣;自唐至金,這里置懷州;元、明時,設懷孟路、懷慶路;清朝時,置懷慶府。從行政建制和歷史沿革來看,焦作地區自夏建制以來,轄區內曾有諸多縣制;「懷」由縣制為州制、為路制、為府制。從空間地域來看,轄區范圍逐漸擴大,超出了現代焦作地區的范圍,但焦作地區是其核心地帶。因此,焦作歷史文化的主體區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東連廣闊的華北大平原這樣的一個范圍內。
五、史實的重大性
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歷史舞台的中心,戰亂時期是必爭之地,和平時期是首善之區,許多史實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作用,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就是生動的寫照。古代,焦作地區曾是洛陽王都轄區;當代,洛陽是焦作地區西南的緊鄰。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既有決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戰役,也有奠定宏圖霸業的諸侯會盟;既有牽動天下的治國方略,也有關乎興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釋道法的思想巔峰,也有為推動經濟發展、加強政治統治開鑿的大運河;無不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
如:大禹臨終時將職位傳給伯益,他的兒子啟出兵殺死伯益並建立夏朝,開創了以後歷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襲統治的先例,禪讓制由此被世襲制所替代,「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這里經常烽火連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春秋末戰國初,諸侯在這里會盟,留下溫縣盟書(沁陽盟書)。公元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新莽軍的河陽大戰。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山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佔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陽戰亂。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山,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制起義軍向北發展……
這些重大史實,對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意義,不僅左右著中原地區的發展,也事關全國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重大作用;對歷史發展具有長遠意義,不僅決定著古代中國的發展軌跡,也推動著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對歷史興衰具有轉折意義,不僅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也反映著中華文明的曲折演變。
六、內容的豐富性
優越的物候和區位條件,長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為古代中國社會萬千氣象的折射鏡,使中原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焦作歷史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了內容豐富、涵蓋廣泛的特性。
焦作歷史文化里有人類的起源、物種的發生、社會的演變,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要內容。從遠古人類到現代人的演進和形成,都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這里是人類演變的一個縮影;從將野生植物培育成農作物到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家禽,與人類文明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品種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區選育成功。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陶罐里儲存的小麥,對研究小麥在我國的出現和傳播路線,以及中原地區文明起源階段的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井人在帝堯時代就開始了「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們遷居懷地邢邱一帶,從事農耕生活,開創了灌溉農耕文化。殷商時期,焦作地區為商王朝重要的經濟中心。周時,覃懷地區為「邦內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稅供給衣食之地。文獻中還有「天子之甸」的記載。因此,覃懷地區乃是供給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經濟支柱。焦作地區出土的西周銅犁頭,有力地證明了這里農業的發展水準。東周時期,該地區夏收小麥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過渡到了連種制,並且創始了輪作復種制。輪作復種制的推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國家的經濟中心。不僅如此,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日益豐富,手工業發展,商業也異常繁榮起來。焦作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柄鐵劍和一些銅鏡,映照出這里當時先進的工藝技術。《舊郡志》說:「太行北峙,沁水東流,近帶黃河,遠揖伊洛,舟車都會,號稱陸海。」《史記·貨殖列傳》說:「河濟之間千樹荻,坐以致富。」《鹽鐵論·通有》記載焦作:「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正因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經成為洛陽向西北、東北聯系山西、河北的地區性大都會。《史記·貨殖列傳》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帶締造了華夏文明。「三河」地帶乃是國家的經濟中心,而其中的「河內」地區也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的糧倉、國家的經濟中心。農業的發達,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繁榮,為該地區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原地區最早跨入先進社會形態的大門。無論是政權更迭、制度創新,還是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產業形態的產生發展;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藝術品種形式的豐富,還是重要軍事戰爭的發生、軍事理論的孕育和軍事人才的成長;無論是科技發明、科技巨擘,還是官辦的教育機構、民辦的著名書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們參觀博物館,看到藏品顯示的特點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種多樣,藏品極為豐富;「全」就是囊括各個發展階段、各個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館,沒有像焦作這樣,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長」的。
七、廣泛的包容性
通過經濟交流、戰爭討伐、人口遷徙、宗教傳播等眾多渠道,焦作歷史文化。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形成了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夏商周三代,洛陽以成為國家的都城、權力的中心,焦作地區成為聯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華北平原的通道和門戶,是拱衛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腸坂道上的天井關、白陘關、王屋山上軹關,黃河邊上的孟津渡口成了軍事要塞;黃河、濟水、沁河、丹河(衛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險,這種獨特地理環境的軍事戰略位置異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過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積聚力量,再通過軹關和天井關進入晉南擴展地盤的;先商文化就是從太行山東路南下至新鄉地區,商人看著奔流的黃河水(當時黃河未改道)無法通行,西折到沁河東岸長期定居下來,並在與夏人隔沁河對峙時建立了商軍事重鎮---府城。商人壯大實力後西渡沁河和濟水,跨黃河孟津渡口南下進入伊洛盆地滅夏。
商周之際,武王伐紂,從孟津渡黃河,在焦作地區整軍備戰(修武),焦作人民簞食壺漿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區的許多地名都還見證著歷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地經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遷移,北邊緊鄰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數民族到達平原的第一站。漢朝時,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已傳入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後,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焦作地區和白馬寺隔黃河而望的東漢千載寺、北魏凈影寺、月山寺、圓融寺、萬善寺等等,都歷經風雨,長期興盛。
八、思想的基礎性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溫縣東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後人承繼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闡發的「仁」,漢魏以來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佔4例),魏晉南北朝形成的「玄學」等,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內容;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重大節氣、民俗活動,如自夏歷頒布形成的歲時節日、長期形成的婚喪嫁娶習俗等,都繁衍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例如:我國傳承已久的九九重陽節登高遠眺、遍插茱萸、觀賞菊花的習俗就源於雲台山茱萸峰周邊地域,後來被國家定為「老人節」、民間稱為「孝道節」。一名著名考古學家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九、影響的輻射性
焦作歷史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漢獻帝、山陽公劉協的後代遠渡日本,在那裡產生了三個姓氏。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從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過往的不僅僅是客商行人和船隻貨物,還有思想文化和遠征高麗的軍隊。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貶居潮州的時間僅7個多月,卻因驅鱷除害、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等積極作為,贏得當地士庶的永久懷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顯,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韓愈,以韓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韓山」、「韓江」、「韓木」等,現今潮州市區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學等,它們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態,以韓愈的姓和號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對韓愈的懷念與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館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額題著「昌黎舊治」、「嶺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韓愈治潮而產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園內,涵碧樓後面山坡上,有一「景韓亭」,亭內正壁中有據說是韓愈所書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龍為霖主持摹刻的《白鸚鵡賦》石碑。潮州北郊韓江北堤旁有「祭鱷台」,潮州韓文公祠,始建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遷至韓山,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視為潮州城的標志。韓愈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唐宋時期興盛的瓷都當陽峪,聚集數萬名工匠,因戰火變亂,一些工匠避難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藝在當地逐漸流傳。明清時期興盛的「懷商」,足跡走到哪裡,便把精神面貌和經營理念展現在那裡,給世人留下了「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懷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