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融資 » 金龍機電融資

金龍機電融資

發布時間: 2021-11-16 08:45:46

❶ 全球生產汽車電池的上市公司都有哪些盡量全面些,謝謝

全球生產汽車電池的上市公司有:

1、002091江蘇國泰:鋰電池電解液。

主要控股子公司國泰華榮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產生產鋰電池電解液和硅烷偶聯劑,鋰電池電解液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占上市公司營業利潤的30%,公司有望憑借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大規模應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❷ 未來集團上市了么

你最好致電濟南潤華集團0531-87299999
打過去問問
他們最清楚 了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上市

❸ 九龍坡區渝洲路4號一城精項國際是屬哪個稅務所管轄

?度空間艾基啊,區大埔安迪花園,天井艾基啊安迪法院
順國城巴家園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該國的豪宅豪宅巴山星韻
白河區白馬信白馬區白馬凼百合區
百康年世紀門大廈100景觀花園,100的網路全書可以是陽光公寓業主林
保利心語花園寶輝怡康苑,北歐別墅貝迪郎和溶膠碧景園<BR /皮特袁斌,秀園碧秀豐澤園斌馮鑫澤遠斌鑫世紀城
斌鑫世紀城斌鑫西城冰心,人體,新華苑斌鑫中央時代之前,俞西城美地
電視袁采奧斯汀法院,顏色奧地利鄰居彩雲鎮常春藤鈦香鎮
長石村長石苑長運集團的辦公樓朝田村船舶雲湖綠島
紀錄克科技大廈崇泰大廈CGM財萬CGM九龍小鎮綠洲城市飛的
達到袁飛的大川國際丁第一次飆升的名字大西洋國際
大西洋國際第三方融資場所柏春REGENCY帝景浩源
電源兩村功率的四村電力五村市桃園市,桃園
桃園市盾的九龍的九龍城盾屏蔽九龍盾安,文化園
二人仍是美國派出兩個安全的家屬區丹法院的,市豐,馮丹華元豐樹語的
楓Linlishefu星老化美容華亭富美香星節奏法院富康建築鋼材球製造商和物種
港城花園的寧靜港城庵香港韻新豪宅市中院高新區家屬區的工人和農民建設
研究所的科技光華璀璨和陽光明媚的光華五金機電城廣廈城廣廈城C游
廣廈城巢上築巢3期廣廈市湖濱廣廈城市江界,廣廈城江語林
凌豪宅,豪宅市城市洛卡
森林高峰廣廈經典廣夏景電庄園豪宅市國窖海?微風HY明城建設的國窖城市國家城市的天空窯
高原的天空假日風景高原山區語言海蘭德河沖天而起的傑作城市空間花園航天家屬區
航空航天區蓮花池和優雅的建築和坤和家園的一封信公寓
恆大綠洲紅色無菌新加坡恆信城市,華奧大廈,紅獅大道
華辰法院華府的中國華晨園小區福苑中國佳園
二十四城華龍元華鋪訂顯示,中國華潤大廈,華誼中國豫園景觀
2008年華宇大廈公寓化瘀春江花月華宇大廈華宇華宇花園的
華宇靜園,華宇,華宇名稱華宇名稱的資本是兩個時期華宇名都3 />華宇名都4華宇五環大廈華宇五環大廈,一個黃色的確認平安正街黃桷花園
黃桷印象下沉花園「衛報」公園的嘉宏花園嘉宏家庭的
建宇大廈建園賈僑福佳瑞袁家新花園,金源賈金源嘉
嘉興花園嘉義的梧桐居建築建設二村新大廈建築新劍橋廣場
建設中國建設銀行大廈住宅建築二村
金城金鼎金鼎花園大廈,金地豪元美源生活金都香榭麗舍
黃金的果園金海西,荷蘭花園金輝園,金明錦江之星珠
金科500金匯科金科綠韻戛納 BR />金科九龍機電城的西市,金科口福街復合金科楊科百宴光鎮金科惲拉恪天,金鵬街,商業街,九龍,商業和住宅金鵬
金橋對方的金色港灣金山苑金源利綠色國家青城錦州大廈,金城嘉園錦冠明珠金龍特產超市錦龍苑晉愉城市彩園的
晉愉彩亭金的
愉景灣,九龍,靳期嗯發現,愉景灣,九龍濱江休閑美食街綠韻戛納的
強國的麗景花園,江城民警衛隊家屬區99商業大廈,九龍大廈,九龍公園街
九龍鳥市九龍花園九龍坡林奧園康城九龍坡區九龍坡區巴渝大廈保利大使上院
九龍坡區龍泉村,重慶市九龍坡區政府宿舍九龍坡區台灣花園九龍坡區的天賜家園商業城,九龍
九楊新村聚色閣俱進億佳園聚進萬家元聚金萬嘉源
六月Loujun東頤和苑縣和顏色斯科舍省英勇的時代駿逸半島
分城花園蘭花區勞動二村勞動三村勞動一村
老科城花園李旦,李豐達利花園,白雲大廈領秀楓景
領秀景觀大學生創業園甲B區柳背橋區龍城英國龍湖西城
的龍湖西城國際龍湖西天堂,沂源龍泉街龍力,龍隱花園
龍寰世紀農貿市場的孔鑫奼紫嫣紅花漾湖隆鑫國際隆鑫花漾湖隆鑫花漾奼紫嫣紅的世界,巴基斯坦皇家</奼紫嫣紅的南方楓林閣兩個旅遊
隆鑫花漾四季盛開的時節,蘭寶邸綠韻戛納毛線溝九龍,綠色建築的美因茨谷
「天鵝湖」的主要民主的一個村莊民主村三村民主>南防風林軒7個旅遊南方楓林高地的旅遊南方楓林閣四組五游覽南方楓林高地南花園小區
南方花園B區南方花園C1南方花園C2區南方花園C3, C4,C5南方花園C4區
南方花園C5區,南園D1區,南園D2區南方花園D3,D4區南花園D4區
南花園區EF區南方花園南方花園酒店南方花園埝山苑卡爾頓酒店
南的南方香榭麗舍劍橋旅遊酒店兩個南部的南方香榭麗舍大街香榭麗舍大街3一個四層南區香榭麗舍大街5
南方香榭麗舍大街南新城北苑南新城東南法院,南部新城金林元和地鐵香榭麗舍
南部新城鑫源南星南南國大廈概念鑫苑山苑
聶成花園搖滾建設沛鑫,成空汽配城沛鑫四季香山奇峰自由港灣
汽車學院乾隆大廈前進路前進細胞
前進路68號的前滑青少年基地青年交換光嘉園香港輕軌建設
全興別墅人才樓住宅榮州苑永 BR />洪水橋洲苑水區藍天和美國在國際社會創雅園
紳帝大廈盛任輝大廈街道石側石後街石坪村石坪橋橫街中心石坪橋街道石橋廣場的石板路石新建築世紀
石新路公寓1單元i HOME雙龍雙鐵金礦區
雙重命運的黃金大廈稅校家庭區順通花園,四季花園陶醉首頁
坑,彩雲印象泰興科技廣場,桃園佳景桃園細胞桃園佳景
天寶路,天賜家園,天鵝山天合家園天河明光
天祥閣,天驕美因茨谷場田間小區玉竹花園鐵路新村
同創奧韻同創鷗祥雲湖縣團結大廈團結路萬昌大廈
兩個威利萬昌國際:萬昌商業和住宅萬康大廈花園威利舍
普通話七村文化村文化村文化七村文化村
四村的文化和文化五村文化村五環建設五環建設
59的50 9研究所五星級鄉村色彩天翔51村西廣場區西部商城A,B區西城SOLO西城錦綉西城景秀西後視鏡公園
西郊路,錫澄仍然是國王西西部建設大廈,西郊三村

西郊,西亞地區的一個村莊,順佳園賢園小區的現代化法院香格里拉西郊庄園,
祥和如意居向紅九龍明珠協會協信村謝馮鑫利源正街
新港花園,新華村,新華村新華村6個新華苑
新科城花園新農八村的尖端區的心臟巢御園信用社大廈
星光名稱星艦港星河名居星艦系列星韻大廈
星韻
羊吐村,一個村,苑路,楊都忖楊渡興勝楊家坪城市楊家坪城市民用桃園縣桃園區楊家坪楊家坪橫街楊家坪文化廣場「美儂購物街
楊家坪正街楊馨花園陽光金城陽光心殿的陽光心情
陽光苑冶金四村冶金一個村莊,一個城市,精英國際城市,一個城市在新界快樂的時光
易居銀,距岑花園冶金二村冶金路冶金三村
安花園,大廈,於蔚出廠盛街,世紀公園
重慶城市日記重慶廣場渝高廣場C EF重慶渝高廣場D座高,
渝高公園,泰國家園美麗的星空,重慶漆交易區禹州市渝州路,禹洲新城
榆林地區躍華國際商務粵華花園粵華區躍華新都
製造油??漆村昭華大廈正面升百老匯升百老匯廣場直港大道
志龍大廈蚩蚩龍宮中國萊恩香山公園楊長石屏法院大樓
陽氣協議中冶幸福嶺手錶製造商和物種鍾廠家屬區重百大樓
重光商住,重啤,重啤花園龍泉法院重慶,上海中科大廈

紫薇西城的珍珠色世界珠江花園公寓珠江華玄珠江華軒2紫龍圖片孜龍公寓離開了林權家四房壩壩山山元
鑫夢園怡景苑賀一鳴法院抗衡的酒店式公寓抗衡法院
易遠兮,中庭家園雲嶺新會樓鑫泰銘居

❹ 咸陽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預期目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收關之年,也是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開局之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緊緊抓住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生產總值過千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過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過千億元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目標,以解放思想為動力、以完善基礎設施為抓手、以壯大產業為支撐、以健全機制為保障,振奮精神,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切實做到思想境界有新提升、結構調整有新成效、項目建設有新突破、城市面貌有新變化、群眾生活有新改善、幹部作風有新氣象,奮力實現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良好開局。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完成1000億元,增速超過1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30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0億元,增長30%;財政總收入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2%;農業總產值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COD、SO2排放量分別控制在3.68萬噸、10.85萬噸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更加註重調結構與保增長相結合,更加註重改革開放與增強內生動力相統一,更加註重自主創新與新型產業相推進,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與節能環保相協調,更加註重改善民生與構建和諧社會相促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一)以推進西咸一體化為重點,積極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及省政府《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的相繼出台,把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提升為國家戰略。這為我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整合發展優勢提供了強大支持,咸陽發展的比較優勢更加凸顯,積聚國際國內現代產業、先進技術和各類生產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咸陽已經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我們將以開展國際化大都市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引導各級公務人員牢固樹立大都市意識、大產業意識和大局意識,以國際化的視野、國際化的方式和國際化的標准,審視全局,謀劃發展,推動工作,努力開創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新局面。
全面啟動涇渭新區建設。堅持「規劃引領、板塊啟動、基礎突破、產業支撐、體制創新」,加快涇渭新區發展。上半年完成涇渭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開工建設「兩橋三路一帶」等六大基礎設施;年內蘭池大道全面建成通車、渭河橫橋主體完工,形成「三縱兩橫」道路主骨架。圍繞空港物流產業園、五陵塬歷史文化聚集區、現代產業聚集區、渭河生態景觀帶四大板塊和渭北綜合商務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到位資金超過30億元。
積極推進灃渭新區建設。主動與西安一起做好新區規劃編制和開發建設工作。圍繞產業發展繼續加強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盡早啟動灃渭生態新城項目,加快建設一泓碧水、兩岸綠林的特色水岸新城。發展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和裝備製造等產業,努力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特色功能區、高校園區和新型都市商務中心。
著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啟動「萬畝水面、萬畝綠林、萬畝花卉」工程,打造城市景觀新亮點。進一步維護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過雙路等城市南北幹道,暢通市區南北交通。完成市廣電中心建設任務和實驗中學新校區年度建設任務。啟動市青少年宮、體育中心、博物院建設工作。抓好舊城改造,新建高層建築60棟以上。深入推進「雙創」工作,啟動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確保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驗收。開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年」活動,進一步提高城市競爭力。
加速推進縣域城鎮化。做好新一輪城鎮規劃編制工作,完成市域城鎮體系規劃、11個縣城總體規劃、95個建制鎮規劃修編和300個村莊規劃編制任務。啟動彬縣-長武-旬邑和禮泉-乾縣兩個城鄉統籌重點示範區建設。支持淳化縣創建國家級生態園林縣城。加快縣城、重點鎮和縣城特色街區建設,每個省級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超過 3000萬元。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支持重點鎮發展住宅商品房,引導農民進入城鎮買房、經商、辦廠。年內力爭南部6縣市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北部5縣提高1.5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2%以上。
(二)以壯大支柱產業為重點,不斷擴張工業經濟規模
做大重點企業。加強對長慶石化、興化集團、彩虹集團、西北橡膠、彬煤集團 、彬長礦業、步長制葯、西北石油陝西銷售公司等優勢企業的服務,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爭創名牌產品、發展配套產業等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盡快形成一批產值過50億元、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做強主導產業。加快雅店、小庄、旬峰、胡家河等煤礦和長武煤基二甲醚等項目建設,加強與神華集團、國電集團、陝西煤業、中石油等大企業的銜接引進,擴張能化工業產能。加快風潤新能源、咸陽鋼管鋼繩廠遷建等項目建設,推動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推進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和光伏玻璃二期等項目建設,支持電子企業提升競爭力。抓好涇陽冀東、禮泉海螺、乾縣眾喜等水泥生產項目,穩步發展建材產業。實施華潤紡織、西北二棉高檔服裝面料生產線等技改項目,推進紡織業向服裝業轉化升級。抓好金龍魚、步長君壽堂二期等食品醫葯項目,支持醫葯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
發展新興產業。依託半導體照明和多晶硅產品優勢,發展下游產業,培育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產業。爭取大型客機改貨機、航空零部件維修基地、支線飛機維修基地等項目落戶,支持中航起落架公司、西航公司、秦嶺電氣等企業加快發展,打造航空產業新基地。支持陝船重工風電設備總裝和核應急發電組集群建設,著力壯大新能源產業。制定全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引進大型環保和節能設備,支持禮泉微量重金屬吸附材料生產項目建設,發展適應低碳經濟需要的設備製造產業和新型潔凈產品,環保產業增速保持在30%以上。實施建築企業品牌戰略,支持建築和房地產業發展壯大,年內建築業完成產值350億元以上。
做優產業園區。完善涇渭新區、灃渭新區、高新區、彬長旬能化基地等3個省級、1個市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全面落實《咸陽市彬長旬能源化工基地(2009—2020)發展規劃綱要》,爭取彬長旬能化基地早日列入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扶持省上認定的10個縣級園區,加大對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壯大縣域工業。制定出台《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創新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的機制。再籌措1億元,充實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資本金。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組建縣級小額貸款公司。市本級安排8000萬元、南部縣市區各安排500萬元、北部縣各安排300萬元用於工業建設投入。年內各縣市區工業經濟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力爭提高2個百分點。
同時,深入開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競賽活動,力爭彬縣進入全省十強縣,其餘各縣在全省縣域經濟排名中的位次不斷前移,縣域經濟平均規模超過55億元。
(三)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重點,切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狠抓項目建設。今年安排重點項目100個,總投資125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29億元。做好征地拆遷、環境保障工作,確保機場二期擴建、西銅公路改擴建、西寶高速擴建、西平鐵路等項目順利實施。抓好信貸資金配套和相關審批,促進咸旬高速、亭口水庫、柏嶺寺水庫和紅岩河水庫加快建設,確保興化技改、豐益糧油、子午輪胎、彬長礦區服務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西電變壓器、法士特100萬套同步器、中電投4×100千瓦電廠等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擴大招商引資。圍繞新能源、現代中醫葯、環保產業、商貿物流和重大基礎設施,積極策劃包裝一批大項目。市財政繼續拿出1000萬元支持招商項目前期工作。加強與央企、省屬大中型企業的銜接,爭取這些企業在咸陽建立和擴大生產基地。新設立三個招商分局,緊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動向,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招商活動。力爭年內秦都、渭城、彬縣、興平在引進投資20億元的項目,武功、永壽、淳化在引進投資5億元的項目,其餘各縣在引進投資10億元的項目上實現突破,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到位資金200億元。
(四)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始終把農業作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繼續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積極承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的輻射帶動,狠抓糧食高產創建、果業提質增效、百萬畝設施蔬菜、畜牧收入倍增四大工程。大力扶持糧食生產,糧食總產穩定在180萬噸以上;努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特色高效農業,新增果園10萬畝、大棚蔬菜2萬畝、奶牛5萬頭、生豬100萬頭。加快雨潤集團10萬頭肉牛屠宰、西瑞糧油等產業化項目建設,支持光明乳業、康師傅等企業加快發展,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超過20戶。壯大各類農產品銷售經紀人隊伍,健全交易市場體系,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抓好「一村一品」。以北部及旱腰帶地區為重點,實施百萬畝經濟林工程,發展葡萄、石榴、核桃、柿子等雜果生產;以沿渭河縣市區為重點,發展清水蓮菜、辣蒜、花卉等無公害設施蔬菜、特色種植養殖專業村和專業鄉鎮;以民間工藝和食品加工為重點,培育一批手織布、草編、刺綉專業村鎮,建設「一村一品」達標示範村50個、「一鄉一業」示範鄉鎮12個。支持武功、乾縣等地與楊凌共建各類農業產業示範園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積極實施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戰略,新建扶貧開發重點村100個。投資6000萬元,加快「三告別」工程建設進度,完成3000戶特困戶搬遷任務,總體搬遷戶數達到5000戶。繼續抓好旱腰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開發。推進互助資金試點村工作,幫助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產業,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市平均增幅。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大力推進農村水電氣路房建設,再為農民辦好20件實事。投資60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1萬畝;投資1.6億元,解決30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發展節水灌溉11萬畝。投資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100%。鼓勵縣市區加快村間道路改造。實施農民安居工程,解決2.6萬人的住房困難問題。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加快829個廣播電視「村村通」項目建設。抓好新農村「百村示範」創建,確保實現「五通、五配套」。加大舊村莊整治和土地復墾力度,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保持耕地佔補平衡。
(五)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著力擴大城鄉消費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和「社區菜市場標准化建設」工程,推進農超對接。加快西部商貿物流基地、明珠原點新城、酒鋼物流基地、旬邑商業水街等建設進度。鼓勵知名物流公司在咸陽設立采購中心,探索建立租賃、速遞、運輸等分銷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進一步提升餐飲、賓館、酒店等服務業水平,鼓勵發展節慶會展、電子商務、信用評估、廣告創意等新興產業和拍賣、典當、家政等特色服務業。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來咸陽設立分支機構,培育壯大金融業。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以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推動周、秦、漢、唐文化旅遊精品區建設和涇、渭、灃三河自然景觀休閑產業帶發展。編制《五陵塬秦漢文化旅遊精品線路規劃》,策劃、包裝、推介一批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加大乾陵、昭陵開發建設力度,加快茂陵、大佛寺等申遺步伐,推動文化演出進景區。依託「中華養生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溫泉洗浴、養生保健等特色服務業水平。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繼續抓好家電、汽車、摩托車、農機具下鄉工作。開發社區商業、物業、文化等服務性消費。強化市場監管,抓好「放心肉」、「放心奶」、「放心油」市場工程和商業誠信體系建設工程。優化進出口結構,提高機電產品、鮮活農產品的出口份額,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5億美元。
(六)以建設生態文明為重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重視生態治理。抓好植樹造林,推進中心城區、主幹道路、重點河流、景區和景觀林帶建設,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完成造林32.5萬畝,新建綠色家園生態示範村100個。完成國家水保工程和省級水保專項資金項目,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
加強環境保護。強化對重點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在線監控,確保達標排放和持續減排。建成市南郊污水處理廠。縣級垃圾填埋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超過311天。實施農村環保「雙百工程」,建成3—5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
狠抓節能降耗。扎實開展節能降耗全民行動。加強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審計、能源統計監測和節能計量工作,引導企業節能降耗。實施節能建築和綠色照明示範工程,推進企業內部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
(七)以深化各項改革為重點,切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成風輪公司、方圓集團等4戶企業資產重組、咸陽氮肥廠等4戶企業比照政策性破產、興平造紙廠等3戶企業依法破產和陝西糧油機械廠等4戶企業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縣屬49戶國有企業改革任務。
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和改進鄉鎮工作,完善鄉鎮幹部激勵機制和財力保障機制,解決鄉鎮幹部「三難」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擴大農村金融市場准入,加大農戶小額貸款投放,積極發展小額信貸和聯戶貸款,努力滿足農民信貸需求。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年內完成秦都、渭城、永壽、長武、旬邑、淳化6個縣區的改革任務。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新農合補助標准提高到120元,參合率鞏固在90%以上。簡化報銷手續,統籌基金當年結余率原則上控制在15%以內,累計結余不超過當年統籌基金的25%。建立基本葯物制度政府補償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減輕群眾負擔。加強基本葯物質量安全監管,保證用葯安全。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醫療衛生機構間的互聯互通。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公共預算編制,積極開展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試點。強化銀企和銀政對接,加快金融創新,增加信貸投入。擴大市城投公司融資規模,加快涇渭新區、灃渭新區融資平台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機制,拓展融資渠道。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市電影公司等10個經營性單位改製成5戶文化企業,把市群眾藝術館等10家公益性單位整合為7個文化事業單位,成立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全面完成市級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推進縣市區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實施「咸陽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計劃」,投資1.3億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以上,培訓農村勞動力21.8萬人次,扶持創業30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轉移就業規模達到100萬人次。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政策,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大學生充分就業,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援助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
加快民生八大工程建設。按照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確保初步安排投資35億元的民生項目早開工、快推進、收效好。繼續抓好「蛋奶工程」,不斷擴大覆蓋面。農村育齡婦女健康檢查率達到80%、治療率達到90%、治癒率達到75%以上。加快各縣市區中心敬老院建設,其中6個縣年底前「五保戶」入住。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50%以上的建設任務。實施120個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7個縣級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項目。完成5所縣醫院、22所鄉鎮中心衛生院、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抓好7個地震受災縣衛生服務機構的災後重建和641個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完成2.9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居民、大中專學生等群體參加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做好城鎮職工醫療市級統籌,提高城鎮職工、居民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啟動秦都新農保省級試點,繼續抓好彬縣全縣和其餘11個縣市區的11個鄉鎮新農保試點。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左右。市區低保標准人均月增加到200元,其它縣市低保標准人均月增加到180元;將農村人均年收入低於1196元的25萬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認真開展65歲以上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活動。
抓好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4.5億元,建設經濟適用住房4000套、30萬平方米。投資3.4億元,建設廉租住房4000套、20萬平方米。新增租賃補貼保障家庭1356戶。規范物業市場秩序,依法維護廣大業主的合法權益。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規范民辦教育管理,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大力扶持學前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發放到位。足額落實科技三項經費,提升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抓好大戲、大劇、大作的創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做好第二輪方誌編纂工作。切實維護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促進老齡事業健康發展。完善助殘服務體系。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持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九)以創建「平安咸陽」為重點,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抓好信訪工作。建立一站式接待群眾來訪、一條龍辦理信訪事項、一攬子解決實際問題的信訪工作新機制,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積極預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有效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實行更嚴格的信訪考核機制,加大信訪責任追究,確保實現「一控雙降」目標。
狠抓安全生產。認真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健全重大危險源、重大隱患排查治理和監控機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和行業安全監管責任,突出道路交通、建設工程、石油化工、煤礦、消防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隱患排查,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落實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的要求,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嚴厲打擊以「兩搶一盜」為重點的各類違法犯罪。深入開展「平安咸陽」創建,擴大平安社區、平安村鎮、平安企業的創建覆蓋面,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加強應急預案體系、救援隊伍和指揮平台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重視雙擁共建和民族宗教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重視民兵預備役建設,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發揮駐軍在咸陽建設中的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
(十)以編制十二五規劃為重點,科學謀劃咸陽未來發展
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新的十年規劃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深化對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等一系列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研究,認真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項目。提升規劃編制理念,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擴大社會參與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重點策劃大項目,培育大產業,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努力使「十二五」規劃成為我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綱領性文件。
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集中受理行政復議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堅持重大事項及時向新聞媒體和社會公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科學理政,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重大事項民主科學決策機制,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全面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公開。強化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積極主動、盡心盡力地為公民、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對象搞好服務。推廣電子政務和無紙化辦公。落實行政問責制、服務承諾制,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投資環境。
求真務實,提升執政能力。貫徹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解民憂,盡職盡責保平安。加強公務員能力素質建設,提高項目運作和資本運作水平。建立政府、企業、幹部、群眾之間的互促互動機制,形成整體工作合力。
從嚴治政,提升政府形象。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項規定,堅持教育、預防、監督、懲治相結合,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責任審計,監督權力運行,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大力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

❺ 急!!介紹78年的廈門和08年的廈門發展史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廈門湖裡丘陵上建設者的一聲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廈門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實驗田和排頭兵,享有計劃單列、地方立法權和副省級行政級別並實行特殊政策的經濟特區。特區建設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歷任市黨政領導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拓創新,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相繼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城市、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城市等稱號,昔日落後的、封閉式的海防前線小城已經建成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
一、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速度效益協調發展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把發展作為解決前進中各種問題的關鍵,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盡快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和經濟實力,保持經濟既快又好的發展,實現了速度和結構、效益、質量相統一,協調發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最近的兩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廈門市綜合排名均位居國內城市第九。
經濟總量迅速壯大,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全市生產總值(GDP)從1981年的7.41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億元(預計),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長速度是個位數,其餘各年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幅度。廈門市生產總值增長率長期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總量雖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後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長速度居首位。全市經濟發展最快的是「八五」時期,生產總值五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4.9%,比其他幾個五年計劃時期平均增長速度均高出近10個百分點。經過「八五」時期的快速發展,「九五」、「十五」以來,全市經濟呈現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見下圖)。按常住人口計算,2005年廈門市人均生產總值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達5459美元。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廈門市自身的資源擁有量不足,資源對外依賴性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廈門市每萬元生產總值(GDP)綜合能耗0.65噸標准煤,萬元生產總值(GDP)耗電893.8千瓦小時,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54噸標准煤,分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業用電實現工業總產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業用水實現工業總產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創造生產總值6562萬元、創造工業總產值1.34億元,在省內乃至全國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處於領先的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推動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口進入穩定增長期,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153萬人,常住人口22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個千分點。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2005年末,城市環保投資指數達2.49%;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為56.4分貝;全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為58,空氣質量優級率為38.3%;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3.48%;城市工業廢水排放和汽車尾氣的達標率分別為95.3%、82.46%;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為90.48%;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11.79%。
經濟運行質量良好,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財政收入伴隨著經濟增長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財政收入總量不斷擴大,在2001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後,2005年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又實現「百億元雙突破」,僅用4年的時間財政總收入再實現了百億元的翻番。全市財政總收入由1981年的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億元(預計),增長139.8倍,年平均增長21.3%。地方級財政實力較強。2006年地方級財政預計收入實現139.22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總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財政投向重點突出。在保證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了社會保障、科技和教育、農業和農村等重點項目對財政資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財政支出127.72億元,比1981年增長206倍,年平均增長24.9%。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帶動作用突出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以培植經濟增長點和生財點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生產型、技術先進型和出口創匯型工業,培育新興產業,通過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第一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三次產業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是2.2%、21.7%和17.9%,三次產業結構由1981年的26.5:51.6:21.9調整為2005年的2.1∶54.9∶43.0。
農業結構調整,島外投資力度加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致力於創新「三農」工作機制,從「規劃、項目、投入、政策」四個方面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完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區劃調整,優化統籌了區域資源,形成島內兩區島外四區的格局。
創新工作機制,農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致力於扶持和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2005年全市23家農業龍頭企業中,7家是國家級別的,如銀鷺和惠爾康。23家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帶動全市定單農業14.6萬畝,當地農民從中獲得收入10.1億元。新建5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無公害農業基地,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9200人,1.8萬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3.9%,全市農村1.5萬戶低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農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5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231.63億元,比1981年增長69倍,年平均增長19.38%。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2005年廈門市農民純收入和增長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預計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53元,比1981年增長25倍,年平均增長13.9%。
加大島外投資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拉開序幕。2005年,島外固定資產投資額達201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歷史性地超過50%,長期以來島內與島外發展不平衡、不對稱的格局被打破。圍繞島外重點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加快農村兩化步伐,火炬高新區擴建、同安工業集中區和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等項目建設進展快速,近兩年來,夏新電子、廈門煙廠、廈工機械、古龍調味品等一大批島內原有的工業大企業相繼搬遷島外,工業布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安、翔安成為最具潛力的工業發展區,至2005年底,島外工業產值比重已與島內相當。與工業區開發相配套,實施「金包銀」工程,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取得新進展,從而拉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序幕。至2005年末,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實現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運通達率81%,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75%,有線電視入戶率52%,開通了覆蓋12萬戶農戶的農村信息服務網;完成92個農村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項目,整合56所學校;建立、完善了市、區、鎮、村四級動物疫病防範網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完成西海域、員當湖等重點區域綜合整治,開展裸露山體復綠工程,林業生態體系日臻完善。
工業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帶動作用突出。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充分利用了經濟特區的政策並發揮自身海灣型城市的地理優勢,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較快,其中工業發展快速,帶動作用凸顯,預計2006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430億元,比1981年增長218.21倍,年平均增長24.1%。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29.12億元,比1981年增長147.2倍,年平均增長23.2%,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9.8%,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9.5%,直接拉動GDP增長9個百分點。廈門市工業總產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111.5億元,在2005年又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工業的第一個1000億元產值用了近20年時間,第二個1000億元增量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
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5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49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244家,共完成工業產值1678.7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2.8%;年產值超十億元的工業企業有29家,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家年產值超過300億元的工業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達2029.12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6.7%。
工業外向度進一步提高。特區建設以來,外商投資紛紛湧入,1982年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新加坡印華地磚廠」,1985年引進第一家台資企業「三德興公司」,廈門工業引進外資由以港澳台中小企業、項目為主逐步過度到了以引進跨國公司、大企業、大項目,引進核心技術為主,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層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完成產值1652.8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個百分點。
以機械、電子、化工三大支柱行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發展迅速,聚集程度較高,對城市經濟發展形成了突出的貢獻。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工業三大支柱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步擁有了以計算機、手機為主導的投資類電子產品,以彩電、汽車音響、DVD為主導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和以電容器、光電器件等為主導的基礎元器件電子產品;擁有了廈工裝載機、金龍客車等一批在國際、國內佔有競爭優勢的重點產品;橡膠製品、精細化工已具相當規模,翔鷺石化PTA、金達威維生素產量全國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產值1538.8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8%,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3.2%。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領先增長,產業整體實力不斷壯大。特區建設以來,在繼續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光電子、軟體、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廈門製造業中所佔的份額,通過高新產業帶動整體工業上一個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產值上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有8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177.18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8個分項競爭力分析中,廈門的創新環境競爭力和企業本體競爭力分列內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產業全面發展,中心城市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第三產業形成強有力的拉動,帶動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房地產和社會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第二、三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充分發揮「以港興市」戰略,形成海陸空港聯動優勢。廈門得天獨厚,擁有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曾是我國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區建設以來,在「以港立市」的戰略思想指導下,依託廈門灣組合港和高崎國際機場,逐步形成了以港口為龍頭,海運、公路、鐵路、民航為骨幹,各大客貨運輸場站為樞紐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2005年廈門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將廈門灣內的漳州後石、石碼兩港區和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招銀港區與廈門港合並,管轄圍繞廈門灣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碼頭。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廈門港已成為國家一類港口,全港現有泊位74個,其中集裝箱專用碼頭12個,是全國七大集裝箱干線港之一,我國第四個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裝箱船舶的港口;廈門空港成為國內十大機場之一、第四大口岸機場,是連接東南亞及日、韓的重要航空樞紐,通航城市已達到74個,郵件航班實現了輻射全國的郵件交換,被國家郵政總局列為全國五大樞紐港之一;廈門站已成為華東地區的鐵路大站,鐵路運輸通過電氣化的鷹廈鐵路與全國鐵路網連接,海鐵聯運戰略開始起步,與南昌、贛州實現了跨省海鐵聯運,有效拓寬「西進」腹地;廈門郵電通訊已形成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數字數據、圖文傳輸等現代化通信網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5年廈門港口貨物吞吐量4770.75萬噸,全港集裝箱吞吐量334.29萬標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萬人次,空港貨郵吞吐量15.9萬噸;鐵路貨物到發總量933.56萬噸;公路貨運量1939.7萬噸;全市市話(含小靈通)年末到達數187.79萬部,行動電話年末到達數168.65萬部,電信寬頻用戶總數達22萬戶。2005年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64.4倍,年平均增長19%。
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處於城市區域擴張過程中,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大量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標志性建築不斷涌現,現代化新區層出不窮,隨著住房制度改革、開放房屋二級市場、改變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實施,特別是隨著海灣型城市建設的啟動,促使房地產業的發展邁出了更大的步伐。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加快以及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活躍、居民對住房需求的進一步擴張,廈門市房地產市場步入繁榮時期,投資規模平穩增長,商品房市場與全國主要中心城市房地產市場一樣交易火爆,市場價格飆升,銷售面積持續大幅增長。2005年,全市房地產業完成投資額114.07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資83.33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達319.4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285.1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36.36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111.6億元;商品房銷售總平均價格達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價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156.9倍,年平均增長23.5%。
消費品市場繁榮穩定。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圍繞把廈門建成購物環境優美、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中心的目標,積極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廈門市先後引進了好又多、新華都、美國沃爾瑪、德國麥德龍、百安居、天虹商場等國內外大型零售企業,以及國美電器、蘇寧電器、永樂電器等大型家電連鎖零售企業,連鎖經營快速發展,零售業態日趨多樣化,並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地加快,不斷調整商業網點布局,從原來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廈港一帶的老城區向新區擴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車站蓮坂商圈、江頭商圈)」為中心的商業新格局,城市商業作為中心城市輻射力大為提升。在外就餐逐漸成為時尚,黃則和、好清香傳統小吃得到恢復挖掘;麥當勞、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駐廈門,規模呈快速擴張之勢;我家咖啡、豪客來等連鎖咖啡快餐廳興起並逐步向外擴張;悅華酒店、寶龍大酒店等星級賓館餐廳以其優美就餐環境、精緻新穎菜餚及良好服務吸引大量遊客;牡丹大酒樓、舒友海鮮大酒樓等中式餐飲企業靠其優良服務和優質菜餚贏得大量顧客,全國各種菜系紛紛進入廈門,相互競爭,蓬勃發展。預計2006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億元,比1981年增長106.6倍,年平均增長20.6%。2005年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0.08億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1.1%,比1981年提高7.3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27.4倍,年平均增長15%;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90倍,年平均增長20.7%。
金融市場不斷壯大。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中外資金融機構並存,法人與非法人金融機構並舉,市政府金融辦協調,人民銀行、銀監、保監、證監共同監管,覆蓋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託等金融領域機構較齊全、運行較穩健的金融體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業銀行11家,政策性銀行2家,外資銀行商業11家,代表處3家,郵政儲匯局1家,擁有各類銀行網點360多個,從業人員1.3萬人,全市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663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213億元;保險市場主體14家,保險中介機構19家,保險從業人員0.72萬人,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3.31億元,全市保險深度2.3%,保險密度1478元;法人證券公司1家,證券營業部23家,全年證券交易額571.5億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總額50.25億元,總市值226.14億元;法人期貨公司1家,期貨營業部4家,期貨合約年交易額598.68億元。2005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53.1倍,年平均增長18.1%。
會展業、國際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加大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力度,廈門已經成為國內居於領先地位的會展城市。200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認為,廈門會展競爭力居全國第7位,會展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0位,這是許多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會」和「台交會」等金牌展會外,廈門禮品展、石材展、食博會、體博會、醫博會等專業展覽穩步發展,展會的影響、規模和效益逐步擴大,品牌展會的培育初見成效。2005年,廈門市舉辦各類展覽、展銷活動45場,展覽面積42.4萬平方米。特區建設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我市旅遊設施和旅遊環境也不斷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嶼、萬石山、白鷺洲和環島路等傳統旅遊資源,深度挖掘五緣灣、天竺山、大帽山、蓮花山、北辰山、大嶝島等特色旅遊資源,推進與周邊城市旅遊資源共享和旅遊互動,大力發展度假旅遊,重點開發濱海旅遊、文化旅遊、購物旅遊、生態旅遊和節慶旅遊等旅遊項目,旅遊業發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級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級酒店38家,悅華酒店、寶龍大酒店躍居五星級;全年共接待過夜境外遊客72.31萬人次,在全國主要旅遊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國人40.23萬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萬人次,旅遊創匯5.52億美元。
三、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針對廈門過去地處海防前線,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的狀況,首先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廣開財路,積極引進各方資金,加快以交通網路、信息網路、電力、燃氣、水等市政基礎設施為框架的城市建設步伐。1981~2006年,全市預計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4.67億元,年平均增長26.2%,每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產出生產總值2.47萬元。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投資提高最快、拉力最強,2005年投資對全市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1.6%,直接拉動GDP增長6.9個百分點。
拓寬融資渠道,投資主體多元化、市場化。特區建設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已經發展到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及外國政府貸款、發行股票債券、轉讓經營權等多種融資方式並舉的多元化籌融資模式,全市投資主體自我積累能力和融資能力不斷加強。2005年,全市建設項目資金來源總額為540.48億元,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62.34億元,佔全部資金來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減少23.3個百分點;國內貸款159.83億元,佔29.6%,比1981年減少10.3個百分點;利用外資22.91億元,佔4.2%;自籌資金151.03億元,佔27.9%;其他資金144.35億元,佔26.8%。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解決了困擾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滯後問題。1981~2005年,全市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40.64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完成《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市發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島外海灣地區加快拓展新城區,開工建設五緣灣片區、翔安新城片區,加快推進黃厝片區、廈港片區、觀音山商務集中區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強對外連接,加快連接島內外以及城市各組團之間的快速通道建設,完成城市間快速路網、島內城市交通主次干網建設,先後完成了鷹廈鐵路電氣化改造,建成了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石鼓山立交橋、鍾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對廈禾路、仙岳路等多條城市主幹道進行拓寬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級公路建設及廈漳、廈泉高速公路建設,高標准建成了環島路,完成國道319線、324線拓寬改造,啟動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橋、福廈、龍廈、廈深鐵路等工程的建設,逐步縮短廈門與周邊城市和內陸腹地的通達時間,形成了以廈門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促進了以廈門為開放窗口和國際經貿合作主通道的閩西南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閩粵贛相鄰十三地市經濟協作圈的廣泛經濟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強了廈門的中心城市輻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總長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總面積增加1463.8萬平方米。廈門城市建設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的目標。2005年末,全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13.57平方米,擁有公園37個、面積達896.96公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3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6.36平方米;各類公交營運車輛共計2610輛,運營線路網長度達3013.6公里,計程車3646輛,輪渡客運船隻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到。
工業集中區建設進展順利,工業產業布局趨向合理。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圍繞建設海灣型城市藍圖,調整行政區劃,強化產業布局,對島外原有40多個工業小區進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較強市場佔有率和生產經營實力的大企業培育成為龍頭大項目引入工業園區,進行產業鏈招商,形成產業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經形成海滄新陽、集美機電、同安輕工食品、同集工業集中區、火炬(翔安)產業區等14個工業集中區,工業產業布局趨向合理,工業企業從島內向島外遷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業園區聚集,企業集聚效應顯現。

❻ 冀凱集團是上市公司嗎

不是上市公司抄。

簡介:

  1. 河北冀凱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是從事礦山機械裝備、金剛石製品、大型消失模鑄造和液晶材料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佔地21.3公頃,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員工1200多人。

  2. 集團下屬石家莊中煤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河北冀凱鑄業有限公司、石家莊國大工業有限公司、河北冀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多家全資子公司。

  3. 集團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質量和安全聯盟(OSA)認證,多種系列產品通過了CE認證,是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是多家金融機構的"AAA級"信用客戶,多次獲得英國渣打銀行"中國最具成長性新銳企業獎",是石家莊市政府重點支持的工業企業50強之一,"冀凱"商標連續多屆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冀凱"牌產品連續多屆被評為"河北省名牌產品"。


❼ 廈漳泉三角洲為什麼沒能快速發展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福建基本省情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人口3488萬,現有9個設區市,下設14個縣級市,45個縣和26個市轄區。福建省有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山海資源得天獨厚。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宜人。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是我國四大林區之一,素有"南方綠色寶庫"之稱。海域遼闊,全省海岸線長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擁有廈門灣、福州港、湄洲灣、三都澳等眾多優良港灣,可建10-30萬噸級泊位的岸線資源居全國首位。全省擁有內陸養殖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漁場之一,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第二位,人均佔有量全國第一。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全省可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1062萬千瓦,居華東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風能等各種可再生資源。全省境內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6種,其中有工業利用價值的20多種。福建也是一個特產豐富的省份,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譽海內外。
二是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福建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是全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旅遊渡假區、沿海開放區等構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以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基礎,不斷擴大對外經貿工作,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系,與18個國家的37個省、市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福建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經濟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三是人文優勢獨具魅力。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達1088萬人,港澳同胞123萬人,台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以上。福建人素有敢闖敢試、開拓進取、愛拼敢贏的精神,閩籍華人、華僑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地區,以公認的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閩台兩地由於特殊的歷史、地域和文化淵源關系,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聯系十分密切,福州和廈門開通了與高雄港的試點直航,沿海地區同金門、馬祖等的海上直接來往十分頻繁,福建日益成為對台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福建歷來尊師重教,英才輩出,涌現許多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傳道授業,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近代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愛國華僑陳嘉賡等都誕生在福建。在代表我國自然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們在所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他們是福建的驕傲和光榮,也是福建珍貴的智力寶庫。
四是人居環境優美舒適。福建依山面海,境內四季常青,到處是綠色的世界。空氣質量良好,二氧化硫、懸浮顆粒和降塵等年日均值達到或超過國家環境衛生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宜人的氣候條件,保護良好的動植物基因庫,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福建擁有眾多的國家級風光名勝和自然保護區,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廈門鼓浪嶼、湄洲島媽祖文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福建土樓文化遺產、上杭古田會址、曇石山古文化遺址、寧德白水洋奇觀等八大旅遊品牌影響日益擴大。福州市還擁有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禪寺、森林公園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5個,國家旅遊渡假區2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的面積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8%。已建成國家優秀旅遊城市7個、國家園林城市3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1個,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境界。
二、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37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5241億元,年均增長12.9%,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年均增長11.2%,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連續18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省財政總收入552.7億元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7.87億元。情況表明,福建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調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高優農業不斷發展,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煙、花卉等經濟作物已發展成為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深加工發展迅速;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90多萬畝,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達到245個,種植面積近80萬畝。工業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49.9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1%,拉動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個百分點。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和石油化工成為新興的三大主導產業,2003年實現產值2355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4%;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東南汽車、波音飛機維修公司、廈門金龍客車、廈門重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柱;依託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五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中華映管、實達、新大陸、榕基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沿海IT產業集群。服裝、紡織、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朝著促進產業升級、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03年實現增加值2040.61億元,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旅遊休閑、郵電通訊、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異軍突起。
三是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對外經貿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353.35億美元,居全國第7位,其中出口211.4億美元,進口141.95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趨向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達91.68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增長43.3%,今年一季度外貿出口6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在鞏固發展美國、日本、歐盟、港澳四大出口市場的同時,東盟、俄羅斯、澳洲、拉美等出口市場也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由於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態勢,福建成為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資了近90個項目,其中包括柯達、波音、通用電氣、戴爾、松下、西門子、諾基亞等著名跨國公司。至2003年底,福建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3.3萬個,實際利用外資400多億美元,在各省區中排名第三。2003年全省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74項,實際利用外資49.93億美元,增長17.5%。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從一般的加工領域,逐步拓展至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以及其他第三產業領域;外商投資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從以"三來一補"為主,發展到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合作開發等多種直接投資方式,政府貸款、國際銀團貸款、出口信貸、對外發行債券、海外上市等多種籌資形式。福建每年還舉辦9?8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搭建合作平台,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拓展合作領域。
四是各項改革全面推進。福建作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始終把改革作為推進各項事業的根本動力。以"晉江模式"為代表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創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55位福建企業家首次提出"松綁放權"的呼籲,泉州37家國有企業"一攬子嫁接"外資,有力地推進了國企改革;福建率先開放消費品供應,實現了生產資料價格並軌;石獅開展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試驗,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效應和鮮明的福建特色。近年來,我省又陸續出台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一批政策文件,有力地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使經濟發展和投資經營的環境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健全。目前全省有95%以上資源通過市場調節配置,市場化程度居全國第三位。推進國有企業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改制後國有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60%,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50%,福建已成為全國非國有經濟發展比較快、活力較強的省份之一。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著力加大了交通運輸、能源電力、郵電通信、農田水利、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先後投入使用,投資環境日益改善。目前全省綜合配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方面,貫穿福建沿海南北,長達700公里的連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同三線福建段高速公路已全線開通;貫穿北京、江蘇、江西等7個省市的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正在加緊施工建設,到2004年底,省會福州至省內各設區市所在地的高速公路將全面貫通,到2005年底,福建省高速公路"一縱兩橫"主幹網可以形成。鐵路運輸方面,已有鷹廈、橫南、梅坎、贛龍四條主要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第五條進出省通道--溫福快速鐵路將在今年動工建設,此外,福廈鐵路也將在年底或明年初開工建設,漳潮鐵路、龍廈鐵路已列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正在加快項目前期工作。海上運輸方面,現有廈門、福州兩個港口進入全國十大港口行列,沿海港口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42個,2003年貨物吞吐量達到1.25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42萬標箱。依託港口優勢,目前有不少內地大企業以及外資臨海工業項目向福建沿海遷移和聚集。航空方面,擁有廈門高崎、福州長樂兩個干線機場和泉州、武夷山、連城三個支線機場,已開辟國內外航線200條。電力方面,到2003年底全省發電裝機總量達1378萬千瓦,年發電量611億千瓦時,與華東聯網已形成了兩個500千伏迴路聯接。"十五"後二年和"十一五"期間,全省將增加1000萬千瓦左右的發電裝機容量。郵電通訊方面,全省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42部,行動電話用戶達800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近300萬戶,所有城鄉都可以直接撥通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區間電話。進入新世紀,福建全面推進以整合利用全省信息技術和資源,實現網路化、智能化、信息共享為內容的"數字福建"建設,加快信息化進程。
六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面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礎教育得到加強,提前兩年實現教育"兩基"目標,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4%;高等教育發展迅速,2003年底全省高等院校達64所,在校生35.6萬人,高考錄取率達63.5%,廈大、福大等高校進入全國"211"大學行列。全省科技專業技術人員近60萬人,據科技部公布的全國科技統計監測,福建科技進步綜合評價位居全國第6位。衛生事業不斷發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3歲,到2002年末全省公有各類衛生機構9788個、各類醫院1343個、醫生4.25萬人。疾病控制和救治體系日益健全,去年防治非典中,全省實現無二代感染、無醫護人員感染和無死亡病例的"三無"目標,今年全省沒有出現禽流感疫情。文化事業進一步創新和繁榮,群眾體育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不斷發展。廣播影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省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和97%,有線電視入戶率居全國前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連續13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控制指標;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連續四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穩步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年初,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對全國生態環境進行評價,2003年福建生態環境質量優的區域佔85.37%居全國第一。七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03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00元,比上年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34元,比上年增長5.5%,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924.65億元。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42.2%,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97年的55.1%下降到45.1%。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居民購買力不斷增強,2003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居民住房條件持續得到改善,2003年末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3.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36.0平方米。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和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應保盡保,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分別達到80.7%、74.8%和75%,今年,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和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在了全國前列。
三、新世紀福建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指出本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而且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要務,盯住發展、謀劃發展、致力發展,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發展戰略思路。概括起來,就是"四個三"、"四個二"、"六項舉措"、"一個目標"。"四個三"即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按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推進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個二"即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農村鄉鎮工作綱要,建立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選人用人公正機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社會穩定基礎;"六項舉措"即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產業集群、發展中心城市、壯大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一個目標"即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服務全國發展和祖國統一兩個大局的具體體現。爭取經過幾個五年規劃的實施,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與台港澳兩岸三地經貿合作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和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基地。為此,福建將以項目帶動戰略為抓手帶動生產要素集聚、帶動政府職能轉變、帶動經濟發展後勁的增強,促進"五個統籌"的落實。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到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7800億元,實現第一個翻番;到2017年達到17000億元,比全國提前3年翻兩番,提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
一是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加快發展福廈沿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湄洲灣及廈門海滄為中心的石化產業集群、汽車和零配件產業集群、修造船和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臨海藍色產業帶、山區綠色產業帶、沿海高優農業產業帶發展,培育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構建"五區兩帶"旅遊發展格局,提升金融、會展等服務業水平,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二是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推進"兩港"(海港與空港)、"兩源"(電源與水源)和"六網"(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網、電網、供排水網和燃氣管網)的建設和發展,形成適度超前、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可靠的現代化設施環境。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投資主體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更多運用項目融資、特許經營、資產並購以及BOT、TOT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
三是構建一體化的城鎮支撐體系。做大做強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城市聯盟,進一步完善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強化產業集群能力,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載體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和管理體制改革,放開市場准入與特許經營權,按照產業化的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項目。
四是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實施人才強省和科教興省戰略,增強科技實力和文化競爭力。推進教育改革,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構建外向帶動的開放支撐體系。充分利用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兩個三角洲聯結點的有利區位,進一步拓寬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和對外開放通道,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水平,不斷深化與台港澳僑的經貿合作,積極拓展多層次的經濟協作。
六是構建統一開放的市場支撐體系。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合市場監管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合公共服務職能,增強公共服務的能力。結合《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省電子政務網路,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改造和提升商品市場,建立與完善要素市場,培育和健全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是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促進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促進人居環境自然和諧,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生態安全穩定可靠。
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繪就了福建新時期的宏偉藍圖,也為海內外投資者在福建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