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投資環境
Ⅰ 韓國經濟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Ⅱ 韓國的地理環境
韓國
全稱:大韓民國
國土:
大韓民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面積約99400平方公里,東瀕日本海,西與我國山東省隔黃海相望。地勢比半島北半部低,地形以丘陵和平原為主。主要河流有漢江,全長514公里。
我國是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將近是韓國的100倍。
城市:
------大佛
大佛市位於韓國的全羅南道,是西南地區最繁華的港口城市之一。距離首爾仁川國際機場4個小時的車程。
----大邱
大邱地處朝鮮半島東南部,首爾東南327公里處。大邱繼承了古代新羅和伽耶的燦爛文化,是韓國東南的政治、經濟、社會、藝術中樞,並是纖維、眼鏡框架、遮陽傘、自行車、木工藝等輕工業發達的城市。化纖產品出口佔世界的40%。大邱有27所大學,每年培養出4萬多名的高技術人員。其周邊建有龜尾電子基地、浦項鋼鐵基地、昌原機械基地、蔚山化學重工業基地。大邱的交通網遍通全國。
----釜山
釜山市位於韓國東南角,是韓國第二大城市,也是韓國第一大港,人口約400萬人。釜山以具有國際水平的海濱公園而自豪。近郊有古剎、溫泉。釜山地區的旅遊景點有:太宗台、海雲台、梵魚寺、龍頭山公園、東萊溫泉、釜谷溫泉、閑麗海上國立公園、通度寺等。
1876年釜山做為國際港開業。早期就做文化交流的中心--釜山在1963年和慶尚南道分離升為政府直轄市,後來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國際交流港灣都市而且是我國經濟的中樞都市。1995年隨著市域的擴大和廣泛的建立,為了發展成名副其實的世界港口都市該市政府制定了截止到2010年的 SMART21」的城市長期發展目標,全體市民都為此而努力著。尤其是釜山的山、江,海等天然的觀光資源豐富。釜山是信息,觀光的居點,釜山是生產,物品的據點,已有的市中心是貿易,金融居集地。該城市正在以3大圈為中心而快速發展。
----高陽
高陽市位於韓國就京畿道。
----光州
人口:130.2萬
位置:首爾以南270公里
面積:501.32平方公里
城市特徵:韓國西南部重要都市;每兩年一次的光州博覽會;藝術的都市,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及舒適的城市環境。
光州是韓國第5大城市,人口140萬,位於韓半島三角據點的西南圈中心城市。城市以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氛而聞名。其展示文化的光州藝術節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稱道。每2年一次舉行的「光州藝術節」,吸引國內外遊客200萬人次,發展成世界性的慶典。此外,泡菜與高架活結格鬥節(韓國傳統的一種拔河)等獨特的文化活動不斷展開。
著名旅遊勝地有光州的象徵無等山(海拔1187米)、中心寺、國立光州博物館及市立民俗博物館等。特產有春雪茶、無等山西瓜、JINDARI筆、陶器與螺鈿工藝品等。
----首爾
概況: 韓國首都,面積605.43平方公里,人口1060萬。是韓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首爾有三角山、冠岳山、仁旺山、景福宮、德壽宮、昌德宮等名勝古跡和420餘座寺廟。
歷史: 根據考古學研究首爾的歷史早在六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漸漸萌芽了(韓國的四大新石器文化中心地之一)最初的政治勢力有以漢江流域的辰國,馬韓和初期的 百濟國。百濟國原是馬韓的54個附屬國之一,後來逐漸發展並征服了馬韓,當時 即定都首爾。475年由於高句麗南下宣戰,首爾不但成了兩國交戰的角斗場,最終竟成了高 句麗的佔領地。六世紀初,首爾被新羅當作聯合百濟攻打高句麗,進而統一三國 的前進基地。統一了三國的新羅重編佔領土地,首爾於757年歸屬韓陽郡。
進入高麗朝代,首爾盡管隨著世事變遷屢次被易名,但始終擁有重要地位。朝鮮時代定都韓陽(1392),改名漢城(1395)。
1905年國家主權被奪,漢城府被日侵略者改名為京城府。
1910年,改稱的漢城府被降為與郡相同的級別,歸屬京畿道。
1943年 6月10日起使用區制,設置了七個區。同時,漢城不斷擴大規模,到1941 年人口已達到97萬。
1945年8月15日解放,漢城府重新起名為SEWOEL(音譯)。
1946年升級為地方自治。
1948年定為首都,1949年升級為特別市。
1950年6,25戰爭時期漢城市政曾移到釜山,直至1953年停戰後才灰復。
1962年,行政事務由內務部長正式移交給國務總理。
1963年1月1日將漢江以南一些地區劃入漢城行政區域,為漢城江南,江北能夠均衡發展大下良好的基礎。擴大後,漢城的行政區域面積,1973年統計為605,30平方公里。進入70年代,漢城市大力發展漢江南部。86年的亞洲會議和88年漢城奧運會的成功舉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先進都市。
1997漢城已成為25個行政區,總面積605,5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100萬的大型都市。並不斷地為更加理想的城市而在努力。
----江陵
江陵市位於韓國東海岸南部,距漢城237公里,23萬人口,是一個文化教育中心。該市以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而聞名,市內有許多韓國傳統的竹木結構房屋,還許多知名作家、哲學家、外交官。憑借沿海城市的優美風光,每年夏天都會吸引數以千計的旅遊者。
----江原道
江原道位於韓國的東北方,主要是多山的山陵地帶,被太白山分為嶺東和嶺西兩大部分,還有南漢江和北漢江這兩大海岸地帶。正因為這種由山陵地帶和海岸地帶結合起來形成的獨特美景,使這里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金海
金海市是交通運輸樞紐,也是南部沿海的工業中心。
----浦項
浦項市在慶尚北道東海岸,往東是東海,往西是永川市,往南是慶州市,北邊是盈德郡和青松郡。總面積為1125.36平方公里,總人口達51萬867人(95年12月31)有4鎮10面25洞969里,市政府所在地設在德水。市的西北地區是太白山脈的南端,海拔高,起伏大。水石峰、面峰山、自楚山、九岩山、東台山形成了北面境界,北面還有香道峰、虎鶴山、飛鶴山等高山聳立著。河:市中央的形山江(把市中央分成東西)西部分與從南向北流的五川匯合,流入永—灣形成了延—平原(沖積平草原)。海岸線彎度不大,偏向單調,但沿海岸海岸區經濟發達。1949年,浦項鎮升為市。1985年永一郡和浦項市聯合成浦項市。交通(道路網):浦項—江陵之間的東海高速公路通過市的東邊。連接太白—浦項—蔚山的國道沿著市的西北東南方向,永川—浦項間的國道通過市中央的東西方向。還有很多地方公路連接市內各地區、東海南部也開通,因此,交通非常方便。海上交通也很方便,浦項和九龍浦被利用作沿岸船航地。日出的故鄉浦項以東海岸秀麗的山水為背景,處處留下了前輩的足跡,在這兒能夠感覺到歷史的呼吸,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這是一座世界有名的鋼鐵產業及實現21世紀尖端科技產業夢想的朝氣蓬勃的城市。
----清州
清州市位於韓國中部地區,距漢城128公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清州市總面積153平方公里,人口58萬。清州是忠慶北道的省會城市,是忠慶北道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旅遊觀光中心。
清州市是金屬活字印刷誕生的千年古城,不僅山水美麗,而且重文明,講禮儀,創始了韓國地方自治法規,自古以來是韓國的行政要地。
清州市水陸空交通十分發達。京釜、中部高速公路貫穿市郊,與清州密切關聯的京釜高速電車、城市鐵道、東西高速也將修建。由清州國際機場至首都圈僅需1個半小時,現已與中國的北京、上海、沈陽開通了國際定期航線,正在積極與中國的武漢、青島、日本的大阪商議開通航線。隨著清州國際機場的開通,清州產業基地向130個國家出口了電器、電子、纖維、陶瓷品、食品、化學、信息通訊等多種產品,倍受世界矚目。
17萬平方米的清州航空物流中心及周邊126萬平方米的中部綜合貨運站相繼建成後,清州將成為國際、國內物流中心。 四通八達的交通物流網路使清州形成了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尖端產業的理想投資地。
隨著韓國第四次國土綜合計劃的實施,清州升格為國家高新尖端技術信息區域,有望發展成產、學、研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供應基地。以尖端產業為支撐點的清州市逐漸成為韓國中部地區經濟的領頭羊。交通發達、教育資源豐富、綜合配套能力雄厚的優勢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清州將簡化投資手續、建立健全行政財務一條龍服務制度,加快對大型企業的培養,為企業營造安全經營和強化出口競爭的環境。
清州市現有20所社會福利機構和眾多文化娛樂休閑場所。清州市市立藝術團在清州藝術殿堂、綜合竟技場等地為提高市民文化修養和增強市民凝聚力舉辦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為使清州市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市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穩妥的福利政策,積極改善休閑空間,加大對觀光旅遊資源的投入,加速了清州的現代化進程。
----慶南
擁有3百萬人口的慶南位於韓半島東南側、是韓國的造船、航空、重工業、機械及電子產業的搖籃。還以天賜的觀光資源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聞名。
慶南兩面相臨太平洋、在新的21世紀環太平洋時代將會成為重要的產業基地。
慶南至韓國首都漢城、乘機需50分、坐汽車需4~5小時、鄰接韓國第二大城市 - 釜山港。
還可以乘飛機去鄰國日本、中國旅行。到日本的東京需1小時30分、到中國的北京需2小時30分。
----慶尚北道
慶尚北道自古以來儒教傳統濃厚,傳統的風俗習慣、住宅和寺院等保存完好,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遺跡相得益彰。
慶尚北道擁有代表新羅時其佛教文化的廣州,代表朝鮮時期儒教文化的安東,擁有現代化工業基地的浦項,與大陸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火山島郁陵島,有眾多溫泉和石灰岩洞穴的蔚珍等旅遊聖地。此外,各地的古代寺院和周王山國立公園、佛影溪谷等自然景觀都值得一游。
-----仁川
仁川是韓國第二大港口,世界重要港口之一,是近代韓國足球發源地,也是韓國最大的沿海工業都市。
仁川位於首爾西部28公里,是韓國首都的海上門戶。城市面積達958平方公里,是擁有256萬人口的韓國第2大貿易港口城市,並作為東北亞的中心城市,為韓國走向世界起著要沖作用。
很早開始,仁川是中國的貿易港口,也以19世紀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船舶們要求開港而中途停泊的地方聞名於世。它也是韓國鋼鐵,玻璃,傢具以及汽車的產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海上觀光資源和天惠的港灣條件,成為輕工業城市且發展為臨海工業城市,汽車、煉鐵、傢具、玻璃產業非常發達,且在金融和文化、通信、教研、交通等基礎設施上也有實力。
仁川交通設施發達,擁有最尖端大型國際機場,2001年起航的仁川國際機場把世界的交通網集中在仁川,且與韓國的第2大機場金浦機場距離不過20公里,能方便地利用飛往國內各城市和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班。船舶也與中國的4個城市開通了航路。
----水原
水原位於韓國中心地帶,漢城以南20公里處。建於18世紀朝鮮時代復興時期。正朝大王為了實現孝心和改革理想而計劃並修建的水原,保存了具有科學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華城」,是一座由城牆環繞的城市,又是三星電子等尖端產業的樞紐城市,是韓國科學化農業生產的中心地區,是交通網四通八達的交通要塞。
旅遊景點:
【釜山】 東萊溫泉 梵魚寺 釜谷溫泉 海雲台 龍頭山公園 太宗台 通度寺 閑麗海上國立公園
【光州】 多島海海上國家公園 國立光州博物館 華嚴寺 樂安邑城民俗村 松廣寺 無等山 智異山國家公園
【漢城】 愛寶樂園 奧林匹克公園 大韓生命63大廈 國立劇場 韓國之家 景福宮 樂天世界 明洞天主教堂 南山公園 宗廟
【濟州島】 獨立岩 佛塔寺五層石塔 漢拿山國家公園 翰林公園 龍頭岩 三姓穴 天地淵瀑布 天帝淵瀑布 萬丈窟 西歸浦 挾才窟,雙龍窟
【慶州】 佛國寺 古墳公園 國立慶州博物館 石窟庵 雁鴨池 瞻星台
還有其它關於韓國的這里基本上全了
http://ke..com/view/3299.html
Ⅲ 新義州投資環境
新義州是朝鮮的矽谷,幾乎所有在朝投資的公司都在新義州設代表處。這是朝鮮最具有投資潛力的城市。這是朝鮮開放的敞口,對國外企業在朝投資有很大的便利和好處。由於朝鮮的生產發展水平低下,所以在朝投資潛力巨大。新義州是最佳投資城市。
祝你投資愉快!掙錢多多!
Ⅳ 韓國日本在中國投資的原因 從地理角度分析
日本和韓國你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他們的陸地面積不大,居住環境緊湊,他們的房子什麼也都很小,在本地投資建廠什麼的耗資巨大,而且僱傭本國人工資相對中國也高。所以中國是他們的首選,土地面積大,稍微偏一點的地方投資建設工廠投入不大,而且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對他們來說能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近期中國的市場發展也很不錯,對他們來說也中國是上上之選
Ⅳ 請問韓國濟州島房產的投資環境與相關政策怎麼樣
你好,濟州島淘房網就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政策。
除國防、外交、司法以外,擁有所有領域的自治權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廢除現行的基礎自治團體
1道4個市、郡⇒改編為1道2個行政市
為了放寬現行規制,投入NegativeSystem
中央規制轉換為自律規制(350多件)
除了旅遊產業以外,特別自治道還將教育、醫療、尖端產業選定為核心產業
允許外國教育機關在濟州設立中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等
允許國內外贏利法人設立醫療機關
加大對IT、BT等尖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
大幅改善國際自由城市的企業投資環境
進一步擴大在濟州投資振興地區的投資優惠
醫療、教育、尖端產業也是投資振興地區的指定對象
縮小投資規模:1千萬美元以上⇒5百萬美元以上
擴大指定范圍:14個行業⇒24個行業(包括醫療、教育等新設項目)
轉讓政府許可權:指定濟州投資振興地區、許可建立外國人專用賭場等
投資支援窗口的一體化:引進統籌處理部門
縮短項目的批准時間:22個月以上⇒8個月內
投資房地產可獲得永久居住權(2010年2月施行)
對象:根據濟州特別法獲得批準的開發項目地區內的公寓型休閑度假村、別墅等
投資規模:50萬美元或5億韓元(約300萬元)以上§
購買20萬美元以上允許長期滯留(1年)
政府許可權下放給濟州特別自治道
外國人專用娛樂項目審批權、開發事業規制、環境管理體制等
強化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援
擴大免簽證入境(168個國家⇒180個國家)
放寬僱用規制、提供特別住宅等
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採用土地備蓄制,賦予民間投資者土地買入
請求權等
Ⅵ 我要知道韓國企業的特徵
中韓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范愛軍 金寧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Ⅶ 韓國LG集團為什麼在中國大量進行直接投資,試分析我國投資環境
因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廣泛,當然利潤也就可觀了。
Ⅷ 如何改善韓國投資環境
這個是韓國政府的事情。輪不到中國人操心。
Ⅸ 韓國金融項目跟中國的比較
中韓互相投資的現狀及前景
--------------------------------------------------------------------------------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快速發展,韓國在對華投資方面已成為中國的第四大夥伴國。進入 21 世紀,面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加強兩個經貿關系,對促進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韓國對中國投資現狀 1、韓國對中國投資步伐加快 1992 年兩國建交以前,韓國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灣地區的山東、遼寧等地,且以勞動密集型和中小加工型項目為主,平均金額不足 100 萬美元,技術水平較低,項目規模較小。兩國建交後,韓國對華投資持續增長,投資項目金額和層次逐步提高,投資區域也逐漸由沿海向內陸延伸。2001 年中韓兩國企業的經濟合作關系又獲得新的全面發展,2001 年,韓國對華實際投資金額 27.2 億美元,截止 2003 年末,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中的實際使用金額達到 196.8 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和新加坡之後的對中國第四大投資國。 表1 中國企業對韓投資狀況 (單位:件數、百萬美元) 1998 1999 2000 2001 1962-2000 件數 金額 件數 金額 件數 金額 金額 件數 金額 中國對韓投資狀況 97 8 323 27 1165 76 70 1848 152 占韓利用外資比重 6.7% 0.1% 14.9% 0.2% 27.3% 0.5% 0.6% 9.9% 0.2% 資料來源:韓國財政經濟部 2004年1-10月,我國共批准韓對華直接投資 4614 項,同比增長 19.1%;協議韓資金額106.94億美元,實際利用 58.67 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 57.6% 和 58.1%。 截至 2004 年 10 月底,我國共批准韓商來華投資 31742 項,協議韓資金額 743.43 億美元,實際使用 255.52 億美元。 近年,韓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之所以出較大幅度的增長。主要原因:(1)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兩國人員交往增多,為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中國實施的十五規劃和兩部大開發戰略、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等,對韓國企業擴大在華投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達成的時間框架對韓國企業對華投資起到了促進作用。預計,隨著中國、韓國經濟的發展,區域合作的進一步加強,韓國對華實際投資可望進一步增長,並會進一步推動兩國貿易的擴大。 從韓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發展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1985 年至 1992 年的起步階段,1993 年至 1997 年的迅速發展階段和 1998 年之後的穩定增長階段。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投資相比,韓國企業起步較晚。從 1985 年開始才有韓國企業對我國投資,而且最初幾年均是經由香港或日本的間接投資,自 1988 年開始才有直接投資。自 1985 年至 1992 年韓國企業對我國投資項目只有 943 項,合同金額為 6.2 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僅 1.6 億美元。1992 年建交後,到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增長較快,1996 年合同金額較高。從 1997 年開始,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 年、1999 年連續兩年出現下滑的趨勢,不管是合同金額,還是實際使用金額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從 2000 年開始,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出現較為快速的增長態勢。特別是投資項目增幅最快。截至 2002 年末,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中的實際使用金額達到 149.2 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和新加坡之後的對中國第四大投資國。 2、韓國對華投資項目金額不穩定 1985 年至 1992 年間,韓國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平均每個項目合同金額只有 66 萬美元左右,說明這一期間韓國在華的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而 1996 年平均每個項目的金額達 267 萬美元,說明韓國企業對華投資的大項目有所增加。但是 2001 年平均每個項目金額下降到 120萬美元,說明韓國對我國投資的中小項目又有所增加,2002 年進一步下降,僅為 68 萬美元。 另外,韓國在華的小規模投資大多以輕工業為主,由於韓國大型企業積極參與投資中國的成套設備、石油化工和鋼鐵產業等領域,其投資規模漸漸轉為大型化。在不同時期,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的金額變動較大,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3、投資領域正在拓寬 韓國企業開始對華直接投資時,主要是紡織服裝業、玩具、鞋類、皮革加工等行業,以製造業為主,占 85% 左右。隨著近幾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對華直接投資領域的不斷拓寬,除了原有的機電、煉油等項目再投資外,投資領域也擴大到信息、運輸、建築等多種領域。 4、投資地區從沿海向內陸延伸 韓國企業對華投資區域不斷擴大,開始時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地區的山東、遼寧和吉林等地,大約占其對華直接投資的 90% 以上,對內陸地區的投資較少。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的地區也不斷擴大。目前,韓國企業對華投資顯示出從沿海向內陸延伸的趨勢,逐漸擴大到北京,上海和廣東等 11 個省市。2002 年 1-8 月份,韓國對華投資按地區分布山東省為最多,達到 2.5 億美元,其次是天津市,金額為 1.6 億美元。以下依次排序為江蘇省(0.85億美元)、遼寧省(0.53億美元)、上海市(0.39億美元)、浙江省(0.33億美元)。投資范圍已經超過山東省和東?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66ff'>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