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融資報告
『壹』 2015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協議難在哪
巴黎氣候大會難在哪?
將全球氣候的命運寄託在一次會議上,顯然不現實。一方面,對待氣候變化,各國在科學上和政治上還存在明顯的局限;另一方面,196個締約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約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大陸型國家與小島國,歐洲與非洲,發展階段不一,執行氣候協議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氣候協議只是全球在氣候治理路上的一個新起點。
截至北京時間12月11日下午16時記者發稿時,全球196個締約方仍沒能達成新協議。
其實,不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怎樣的協議,「巴黎只是個重要契機,但之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一切就像澳大利亞樂施會首席執行長所說的,巴黎談判的意義在於設立新的「長期目標」。那麼,如果滿分是10分,巴黎氣候大會能夠打幾分呢?
排放目標有約束力嗎?
減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點,問題是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排放大國各自承擔多少。
工業化國家關於限制排放目標的責任早已在《京都議定書》中被提及,這次的重點放在「有約束力」這點上,所謂「有約束力」,指的是明確的法律語言,能夠以此對締約國家承擔相應責任進行監督的權利。相較於之前就已經有過相關承諾的國家,新興國家的排放計劃是巴黎會議的主要商討對象,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
有分析指出,中國之所以舉足輕重不僅因為它是碳排放大戶,也因為它同時是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新興國家,是介於傳統「北南」鴻溝的重要橋梁。
中國一直在推動減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為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國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標的惟一的發展中國家。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中國的努力評述道,現在的中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的國家,卻又是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國家,現時改革的速度和決心比其它國家都大。
資金援助可實現嗎?
融資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難題,考驗著各國的信心和耐心。
一直以來,由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做法被廣泛接受,然而實際兌現模糊且隨意。這一現狀能否改變將成為衡量巴黎氣候大會成色的關鍵: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保證可以被透明地執行;到2020年不低於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變現有發展援助分配的氣候資金。
氣候資金主要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此前的聯合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華沙會議確定了「長期資金」目標:發達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並保持執行的透明度。然而,兌現承諾卻顯得異常艱難,今年10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氣候融資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在2014年有618億美元,與承諾的1000億美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此質疑,認為實際上連618億美元也沒有達到。
不但沒有兌現承諾,歐盟和美國還提出,除工業化國家外,其他國家也應參與出資。
對此,中方認為,發達國家應兌現此前的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並於2020年後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同時鼓勵發展中國家自願提供資金。此外,也可通過企業、基金會、發展中國家內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資金的蛋糕做大。
行動路線清晰嗎?
行動力度是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中的一項關鍵議題。中國和法國在11月初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在巴黎,關於「力度」的爭論在於究竟把全球溫度上升的限制目標設定為2攝氏度還是1.5攝氏度。
不久前,「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還是各國廣泛認同的談判前提,德國辦公區的也赫然寫著「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的宣傳口號。然而,談判開始不久後,歐盟和小島國開始頻繁推介「溫控1.5度」的目標,隨後美國也加入其中,和他們一起成立一個名為「更高目標」的集團,並呼籲其他國家加入,這一度成為談判的最大變數。
無論是2度還是1.5度,實現「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或是「溫控1.5度」的清晰路線圖和具體操作指導意見才是未來協議生效時最重要的內容。
雖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標,發達國家如何兌現舊的「欠賬」的問題目前依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巴黎大會之前,代表發展中國家的G77+中國集團就明確指出,現有文本里並沒有就發達國家兌現氣候資金承諾做出足夠安排,全球升溫紅線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資金問題。
『貳』 2010 11 29-12 11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墨西哥城市坎昆舉行並通過兩項對氣候變化的決議堅持了什麼原則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叄』 世界上有一次最重要的氣候變化大會是哪一年舉行的,在哪裡,它首次提出了什麼
巴黎氣候大會難在哪?將全球氣候的命運寄託在一次會議上,顯然不現實。一方面,對待氣候變化,各國在科學上和政治上還存在明顯的局限;另一方面,196個締約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約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大陸型國家與小島國,歐洲與非洲,發展階段不一,執行氣候協議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氣候協議只是全球在氣候治理路上的一個新起點。截至北京時間12月11日下午16時記者發稿時,全球196個締約方仍沒能達成新協議。其實,不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怎樣的協議,「巴黎只是個重要契機,但之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一切就像澳大利亞樂施會首席執行長所說的,巴黎談判的意義在於設立新的「長期目標」。那麼,如果滿分是10分,巴黎氣候大會能夠打幾分呢?排放目標有約束力嗎?減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點,問題是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排放大國各自承擔多少。工業化國家關於限制排放目標的責任早已在《京都議定書》中被提及,這次的重點放在「有約束力」這點上,所謂「有約束力」,指的是明確的法律語言,能夠以此對締約國家承擔相應責任進行監督的權利。相較於之前就已經有過相關承諾的國家,新興國家的排放計劃是巴黎會議的主要商討對象,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有分析指出,中國之所以舉足輕重不僅因為它是碳排放大戶,也因為它同時是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新興國家,是介於傳統「北南」鴻溝的重要橋梁。中國一直在推動減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為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國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標的惟一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中國的努力評述道,現在的中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的國家,卻又是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國家,現時改革的速度和決心比其它國家都大。資金援助可實現嗎?融資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難題,考驗著各國的信心和耐心。一直以來,由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做法被廣泛接受,然而實際兌現模糊且隨意。這一現狀能否改變將成為衡量巴黎氣候大會成色的關鍵: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保證可以被透明地執行;到2020年不低於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變現有發展援助分配的氣候資金。氣候資金主要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此前的聯合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華沙會議確定了「長期資金」目標:發達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並保持執行的透明度。然而,兌現承諾卻顯得異常艱難,今年10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氣候融資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在2014年有618億美元,與承諾的1000億美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此質疑,認為實際上連618億美元也沒有達到。不但沒有兌現承諾,歐盟和美國還提出,除工業化國家外,其他國家也應參與出資。對此,中方認為,發達國家應兌現此前的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並於2020年後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同時鼓勵發展中國家自願提供資金。此外,也可通過企業、基金會、發展中國家內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資金的蛋糕做大。行動路線清晰嗎?行動力度是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中的一項關鍵議題。中國和法國在11月初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在巴黎,關於「力度」的爭論在於究竟把全球溫度上升的限制目標設定為2攝氏度還是1.5攝氏度。不久前,「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還是各國廣泛認同的談判前提,德國公區的也赫然寫著「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的宣傳口號。然而,談判開始不久後,歐盟和小島國開始頻繁推介「溫控1.5度」的目標,隨後美國也加入其中,和他們一起成立一個名為「更高目標」的集團,並呼籲其他國家加入,這一度成為談判的最大變數。無論是2度還是1.5度,實現「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或是「溫控1.5度」的清晰路線圖和具體操作指導意見才是未來協議生效時最重要的內容。雖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標,發達國家如何兌現舊的「欠賬」的問題目前依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巴黎大會之前,代表發展中國家的G77+中國集團就明確指出,現有文本里並沒有就發達國家兌現氣候資金承諾做出足夠安排,全球升溫紅線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資金問題。
『肆』 非洲應怎樣應對氣候變化
有證據表明,非洲國家-例如迦納、衣索比亞和南非-已經為他們自己的適應努力承諾了一些資源。
該報告中的國家案例分析發現到2029/2030年,如果按照還中度樂觀增長情景,根據假設的情景,迦納將為適應融資承諾2.33億美元,衣索比亞2.48億美元,南非9.61億美元及多哥1820萬美元。然而,即使非洲國家承諾增加本國資源投入,還是需要國際資金填補增大的氣候適應缺口。目前的綠色氣候基金和適應基金等多邊和雙邊國際資金水平不足以填補缺口。
「因為挑戰的艱巨性,應該繼續深入探索籌集還沒有被開發的國際、地區和國內資源的潛力和可行性,」施泰納說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增加國際氣候融資也許可以為適應提供充足的資金。但是即使這樣,只有全面和有效的國家和地區政策計劃、能力建設和治理的補充下資金實施才能達到充分的潛力。
報告還指出,推廣有效的促成框架以加強私營部門參與適應活動也將為填補資金缺口作出重要貢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