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過度理論
Ⅰ 請問是誰提出的經濟周期的價格成因論
闡釋經濟周期原因的理論不下幾十種,歸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1,消費不足成因理論
這種理論以消費不足為由說明經濟的周期波動.早在19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R.Malthus)和西斯蒙第(I.Sismondi)等人就提出了消費不足理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會出現蕭條,就是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趕不上消費品生產的擴張,造成生產過剩,引起工業停滯,商業蕭條與整個經濟的恐慌.當其他原因再一次把工業和商業推向繁榮時,消費不足會再次成為主要矛盾,從而引發再一次出現經濟蕭條.
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重提此說,並加以充實和完善.關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消費不足 這一學派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儲蓄過度.他們認為,收入中儲蓄增多,消費支出就會減少,從而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儲蓄一般又用於生產性投資,消費品生產能力提高使得消費品供給過剩,加劇了消費需求不足現象.
(二)經濟周期的主要成因理論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投資過度成因理論強調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過多.該理論認為,投資的增加首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的增加,導致資本品價格上漲,由於資本品價格上漲,又會進一步刺激投資的增加,如此反復進行,推動經濟走向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消費品的生產沒能得到同樣程度的擴張,消費品需求沒有隨著資本品需求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消費品價格沒有隨著資本品價格的上漲而同步上漲,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比例失調導致經濟結構扭曲,資本再繼續投資就愈加加劇經濟結構的比例失調,最終導致繁榮終止,經濟萎縮和衰退.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1)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出現是由於各種貨幣因素造成的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A.Hayek).哈耶克於1929年出版了《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在書中系統地闡述用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系來解釋經濟周期.
(2)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則強調非貨幣因素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C.Casse1),威克塞爾(K.Wicksell)和德國經濟學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該理論並不否認貨幣因素對引起投資過度的作用,但認為這種影響是次要的,導致投資過度的主要因素是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的開辟,以及農產品的豐收等.
Ⅱ 投資過度理論是否適合中國
現在的中國是生產嚴重過剩,政府在促進人民消費上面完全無所作為,只能靠發鈔票來延續投資,保持所謂GDP增長,使得危機逐漸加深。
Ⅲ 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是什麽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
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3)投資過度理論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關心經濟形勢,也就是 「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好壞,既受其內部條件的影響,又受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一個企業,無力決定它的外部環境,但可以通過內部條件的改善,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並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佔有率。
因此,作為企業家對經濟周期波動必須了解、把握,並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周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
經濟周期的特徵:
(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
(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
(3)一個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組成。
(4)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
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
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復甦,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
Ⅳ 信用貨幣理論是從哪個方面對經濟周期進行的解釋
內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1、純貨幣理論該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2、投資過度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3、消費不足理論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4、心理理論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Ⅳ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Exogenousbusiness-cycletheory)經濟周期理論從經濟周期根源上而言,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和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兩大類。與內生經濟周期理論不同,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如戰爭、革命、選舉;石油價格、發現金礦、移民;新土地和新資源發現;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甚至太陽黑子活動和氣候;等等。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成因分析
(一)外因論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十年左右出現一次,因而經濟周期大約也是每十年一次。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S. Jevons)於1875年提出的。
2、創新理論
創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奧地利經濟學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釋經濟波動與發展的一個概念。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而一旦用新組合的技術擴散,被大多數企業獲得,最後的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因而很難刺激大規模投資,從而難以擺脫蕭條。這種情況直到新的創新出現才被打破,才會有新的繁榮的出現。
總之,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的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政治性周期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政治性周期的產生有三個基本條件:
①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經濟的工具。
②選民喜歡高經濟增長、低失業以及低通貨膨脹的時期。
③政治家喜歡連選連任。
(二)內因論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該理論主要由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但應該明確肯定的是,把經濟周期性環惟一地歸結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是欠妥的。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這種不足又根據源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過度儲蓄。該理論一個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釋了經濟周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未說明其他三個階段。因而在周期理論中,它並不佔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而預期卻是一種心理現象,而心理現象又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Ⅵ 過度投資的界定
過度投資的界定,投資的一條最基本的法則是接受凈現值>0的項目。只有投資凈現值>0的項目,才能提高公司的價值。然而,許多公司投資到那些凈現值為負的項目上。1986年,Jensen的文章《自由現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財務與收購》以股東和管理者存在非對稱信息的假設開始,引入了投資過度問題,作為其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的基礎論據。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從股利政策角度研究和檢驗了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提出了「過度投資假說」,並在他們的研究中界定了「過度投資」公司,即擁有大量自由現金流量,以致會接受一些NPV<0的投資機會,表現為托賓Q<1的公司。此後,學術界所廣泛使用的「過度投資」的概念也多源於此。
國內學者中,潘敏、金岩(2003)認為從投資決策效率化的角度來看,把資金投資於各種效益並非理想的新投資項目,以擴大投資規模,甚至將資金投入到一些企業原本不熟悉、與企業主營業務無關的領域,這類投資行為均屬於過度投資行為。李秉祥(2003)盡管沒有直接對過度投資下定義,但從其模型推導的邏輯來看,是按結果將過度投資定位於將資金投向NPV<0的投資項目的行為。劉星(2002)著眼於非理性投資行為,認為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資行為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者僅僅從自身利益或單邊利益考慮,通過影響內部制度建立、運行機制設計、決策程序安排等各個環節,違背公司利益最大化或相關利益最大化所產生的投資行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4)指出,投資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資收益低於投資成本,表明社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投資。秦朵和宋海岩(2003)指出,一般假定一個處於完善市場環境下的經濟主體,會用成本最小化的方式來確定其適度的投資需求水平,因此將過度投資定義為,實際投資水平對這個適度投資的偏離,進而將這一偏離與兩種效率(即投資的配置效率和投資品的生產效率)的損失聯系起來。
過度投資是指接受對公司價值而言並非最優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從而降低資金配置效率的一種低效率投資決策行為。由於過度投資的低效率性,應當對過度投資原因進行詳細分析,以便有效加以遏制。
Ⅶ 用投資過度理論解釋中國經濟
存在的
謝國忠:今年GDP2.2萬億美元並未改變過度投資
2005年12月25日 11:34 《財經時報》
扣除固定投資和消費中重復計算的部分,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為8萬億,佔GDP總量的47%。這個比例仍然相當高,證明中國存在投資過度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GDP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
以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也同樣需要調整。中國政府公布2004年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為142390億元,比生產法計算的數據高出4%。估計中國國家統計局將調高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以便與生產法計算的GDP數據相匹配。
2005年中國GDP為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其中固定投資佔47%,消費佔47.5%,經常性項目盈餘佔5.5%。由此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
但是此次調整並不能改變中國過度投資的事實。固定投資佔GDP總值的47%這一比例過高。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比宏觀的GDP數據更能反映投資過度的現狀。
需求總量被低估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GDP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或2.2萬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這與我們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觀測一致。
下面我們將作一簡略分析,闡述為什麼2005年中國GDP達到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分析數據部分來自於官方統計,部分來自於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調查。
為了有效說明,我們假設一個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年收入3萬元,他(她)的配偶年收入1萬元。我們預計,這樣的三口之家每年可以有1萬元的剩餘,也就是說年均消費3萬元(人均年消費1萬元)。上述的收入水平已經略微高於城市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4年城市人口為5.428億,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年增長4.7%。假設以這個速度繼續增長,200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5.683億,基於剛才的假設,城市人口消費將達到5.7萬億元。
同樣根據官方統計,2004年中國農村人口為7.57億,消費總量23910億元,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我們預測的農村人年均消費為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即3333元,總量為24930億元。
基於我們以上分析,我們可推測2005年中國消費總量為8至8.2萬億元,較2004年的7.5萬億元增長10%是相當合理的。因此,中國需求總量被大幅度的低估。當然,我們無法證明中國消費總量確實遠遠大於公布的數據。
今年GDP2.2萬億美元
無法准確描述是因為目前中國有兩種固定資產投資的計算方法:基於支出法計算得出固定資產形成總值(GFCF),比國家統計局每季度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FAI)要低。
兩種方法關鍵區別在於投資交易成本(比如資產購置成本就只計算在FAI指標內,而不算在GFCF指標里)。另一方面,GFCF是理論上的固定資本形成凈值,FAI則不是。
從2002年起,中國這兩個指標的差異就逐漸擴大。2004年,GFCF是62350億人民幣,FAI是70480億人民幣。FAI的大部分數據都是由國有企業統計得出的,而許多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將個人的消費報銷,轉換成了投資項目。
單憑經驗,至少要將FAI數據中的10%剔除才能接近實際情況。而這10%應該計算在消費項目中。我們預計,2005年中國統計局將公布FAI數據為8.8萬億人民幣,如果剔除應計作消費的10%,GFCF應為8萬億人民幣。
預計2005年,中國政府將公布的經常性項目盈餘為1300億美元,或者1.1萬億人民幣。貿易盈餘為1000億美元,或8100億人民幣。
總的來說,我們預測中國2005年基於消費的GDP是17至17.2萬億人民幣(或2.1萬億美元),而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為17.9萬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考慮到數據的可靠性,兩者之間的差額並不大。另外,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第三產業在GDP所佔份額並沒有被低估。事實上,如果沒有太大改變的話,2005年中國GDP是2.2萬億美元是個相對樂觀的估計。
未改變過度投資
根據這樣的預測,中國2005年GDP總值為17至17.2萬億人民幣,其中固定投資為8萬億,約佔GDP總值的47%。盡管這個比例與調整之前相比看起來小了很多,但仍然十分龐大。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明顯存在過度投資的現象。
另外,過度投資是一個微觀現象。正是由於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我們才深入分析宏觀數據,斷定中國過度投資。修正宏觀數據,並不能改變微觀層面的現實。
我們認為,在中國金融系統中,如果不創造不良資產,固定資產投資決不能保持在35%以上。47%與35%之間的差額是2500億美元,這就說明在統計上,中國需要將2500億美元的投資轉成消費。
我們相信,迅速提高消費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批准個人擁有國有資產。目前中國政府以國有企業、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形式擁有國有資產。據我們估計,如果政府能夠將這些資產股份化,分給中國老百姓,可以增加5%的消費量,也就是1000億美元,這可以解決中國一半的結構性失衡。
同時,中國也需要削減醫療和教育系統的隨意開支。醫療和教育都是國有壟斷機構,通常會利用其地位而增加隨意的開支。因此醫療和教育系統的不確定性開支是阻礙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兩個市場中引入私有化和競爭有利於提高GDP中的消費份額,可以解決中國另外1500億美元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
Ⅷ 財務管理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怎麼理解
投資不足:指的是放棄凈現值為正的項目而損害債權人利益進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
過度投資:指的是投資於不盈利項目或者是高風險項目而產生的損害股東以及債權人利益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過度投資會損害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這點需要注意。 發生過度投資主要有兩個情形:經營者和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經營者自利行為會產生過度投資問題;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矛盾沖突,經理代表股東利益會採納成功率低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高風險項目,從而產生過度投資。
理解以上名詞,主要是理解代理理論,企業產生財務困境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債務代理成本,產生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的現象
Ⅸ 過度反應理論的什麼是過度反應理論
過度反應是由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投資者面對突然的或未預期到的事件時,傾向於過度重視眼前的信息並輕視以往的信息,從而引起股價的超漲或者超跌,等到投資者理解了事件的實際意義,股價的超漲超跌就會反轉,最終恢復到理性的內在價值區間。
Ⅹ 西方經濟學對經濟周期的各種解釋能否揭示經濟周期形成的真正原因
一、外因論
外因論認為,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太陽黑子、戰爭、革命、選舉、金礦或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
1、太陽黑子理論
太陽黑子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歸因於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因為據說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而這又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
2、創新理論
所謂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
3、政治性理論
外因經濟周期的一個主要例證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論把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因歸之為政府的周期性的決策(主要是為了循環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
二、內因論
內因論認為, 周期源於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的必然現象。
1、純貨幣理論
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2、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把經濟的周期性循環歸因於投資過度。由於投資過多,與消費品生產相對比,資本品生產發展過快。資本品生產的過度發展促使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資本品過度生產從而導致的過剩又會促進經濟進入蕭條階段。
3、消費不足理論
消費不足理論的出現較為久遠。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近代則以霍布森為代表。該理論把經濟的衰退歸因於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社會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
4、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和投資過度理論是緊密相聯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周期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於業主對未來的預期。經濟波動的最終原因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甦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生波動。
(10)投資過度理論擴展閱讀
相關影響
當經濟開始衰退之後,企業的產品滯銷,企業經營狀況惡化,股息、紅利減少,股票價格下降。經濟復甦時,企業產品的銷量開始上升,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企業發放股息、紅利,股價逐漸回升。當經濟達到繁榮時,企業盈利狀況良好,股息、紅利增加,股票價格大幅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