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後的投資銀行如何發展
『壹』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投資銀行受了什麼影響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獨家之言,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按照規定,不允許銀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其實,直接借貸給窮人買房只是次貸的一部分;失去工作與收入的人由優級貸款變為次級貸款是又一部分。筆者以為,次貸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貸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住房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貳』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投資銀行發生了哪些主要的變化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從投資銀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銀行控股公司可以接受零售客戶的存款。
2008年美國由於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罕見的金融風暴,在此次金融風暴中,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崩潰,其原因主要在於風險控制失誤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弊端。
(2)金融危機後的投資銀行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以皮特·奧本海默為首的高盛集團分析師團隊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2008年金融危機共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美國樓市崩潰引發信貸緊縮以及雷曼倒閉;
2、第二階段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3、第三階段,主要特徵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至谷底、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全球通脹水平維持低位。這三重打擊的根源是全球各國對前兩波危機所作出的回應,同時也是過去數十年時間里所謂「債務超周期」的組成部分。
『叄』 金融危機對我國投資銀行業的影響
最明了的看看中國的股市吧,6200多點到現在的1900多點,虧死了
http://house.cqnews.net/ywcz/200809/t20080923_2304657.htm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再到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續下跌,預示著華爾街最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在全球金融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必須認真分析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我認為,影響有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2.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3.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4.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5.房地產行業真正的「冬天」來臨,寄希望於政府救房市無異於「痴人說夢」。
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金融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肆』 投資銀行在金融危機後的變化
一是為統治穩定,希望對你有用,就像本來只有一百塊卻在做一萬塊的賭博。
上面三點都是本人從已發生的事實進行的分析。經過金融危機,將來會是一個為資源而戰的時代?就是剛才說的,金融危機有一部分就是由於投資銀行的高「杠桿效應」的「金融衍生工具引」起的,但虧損就變成負債九千九百了,只要學他們我們就會好!這是「大而不倒」決定的,政府不可能在裝作不知道,這個就增大了風險。因為在危機之前!因為這個「金融衍生工具」是投行為了「規避監管」推出的為了自己賺錢開發的產品,新參與者想加入越來越難。——這一點我們在美國政府身上已經看到,最終大的越來越大,所以起碼也會象徵性地比以前管的嚴一些。上面說的監管加強是一個理由,投行更趨向壟斷。增大了誰的風險呢,當一個公司足夠大時。經濟危機的結果就是導致更高的壟斷——小的撐不住的被大的撐得住的收購,第一?
很多人說是雙方風險都大了,裹挾了國家經濟又將更趨向更高的壟斷,他們真的有風險嗎,掛一漏萬吧。
第三。說明了什麼,寧願用很多錢救高盛也不用很少錢救雷曼,它無意中就裹挾了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就是說空賣空買過頭了炒作過頭了。美國政府寧願用很多的錢去救虛擬經濟的投行,也不用很少的錢救實體經濟的汽車行業。類似中國這樣的「綿羊國家」已經大開方便之羊圈,活下來的都已經是大的不能再大的投行了,對政治經濟和國家的控制更強,一旦一方盈利倒是可以賺一萬?
政府是不會讓庄倒下的,前不久報道說「高盛已經進入中國開始養豬」「中國大豆已為外資控制」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政府為了穩定社會是不會讓他倒的,被加強監管。結果人們在危機過後幡然醒悟了,誰主宰糧食誰就主宰了人類!實際上不然,誰主宰資源誰就主宰了地球,二一個全球資源你也看到了需求正在逐步的上升價格也是穩中有升,也就是說他們是庄,活下來的投行將會將資金更多的投向實體經濟。
第二,二是平民憤,所謂主流經濟學家(特別是中國的)一邊倒的說美國模式就是好什麼都好。
所以,金融危機後面臨的首要就是要被「去杠桿化」首先!要說開了還有很多,壟斷已經裹挾了國家經濟
因為糧食不夠吃,政府會很難過,再加上投行攪屎棍子. 自信心受到了打擊, 3,石油不夠用了, 發覺資金鏈的問題日益嚴重 4,將繼續其幕後老闆-美國的一貫政策。 6,投資銀行會很艱難。 2,十年內,8,開始受到監管,高管的日子不好過,7, 內部員工的工資不如以前了,對不服氣的國家進行金融超限戰, 遭到各國政府表面上的「圍追堵截」, 5變化 1,所以,會限制
第一,破產風險。投資銀行的杠桿比率高於其他銀行(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因此更加劇了降價資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對於他們基金組成的擔憂。作為一個整體,純粹的投資銀行嚴重依賴於短期資金,尤其是回購交易——即對方將一些金融資產作為自己借款的擔保。
第三,盈利能力。隨著融資變得昂貴,杠桿作用減弱,對投行的服務需求也相應減弱。
『伍』 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投資銀行進行了哪些改革
總體上看,美國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多元化、國際化呈現以下趨勢:
一、傳統的證券和經紀作為投資銀行的最本源業務,仍然在多元化業務層次中居於基礎地位,但都呈逐步收縮的態勢,其中尤以二級市場經紀業務為顯著。
二、創新性業務在總業務收入結構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1、企業購並重組顧問:近年來,隨著全球企業第五次購並浪潮的興起,西方企業越來越多的利用外部交易型戰略來尋求超常規發展.而大多數的購並活動都是作為中介機構的投資銀行促成的。如1993年全球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兼並,並購業務高達962起,美國投資銀行參與企業購並已經成為產權市場成熟的標志。
2、基金管理: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為基金管理業產生提供了背景,而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促使其得到長足的發展。1997年,美國基金總額相當於銀行存款的85.7%,基金管理在投資銀行業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大投資銀行的銷售及贖回傭金收入占據了經紀傭金的30%左右。
3、項目融資:作為新興業務,項目融資已成為國際上許多大型企業工程項目籌措資金的主要方式。相應的,實力雄厚的投資銀行也逐漸把它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或者擔任企業與大財團之間的中介機構,或者直接出資參與項目。如美林不僅組織過飛機,鐵路等交通工程融資,而且還廣泛涉及到組織大型的工業工程如開發自然資源、電信工程、能源工程的項目融資。
4、證券化: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現金流量的資產轉換成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美國住房金融業的發展,使投資銀行有機會介入並大力開拓住房金融的證券化業務,創造新的住房金融工具。融資證券化是資金需求方用發行證券方式籌措資金,即「非中介化」或「脫媒」』方式。近年來、證券化滲入到經濟結構的各個角落,成為美國投資銀行新的角逐領域。
5、在線經紀業:隨著互聯網業的進一步發展,網路股市已成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在線經紀也成為新型投資銀行潛在的利潤增長點。
三、市場變得更加國際化,跨國界的資金流動,特別是通過證券市場的流動,顯的日益重要。國際金融市場的壁壘相繼打破的趨勢還在繼續,投資銀行全球范圍的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全球投資銀行出現合並浪潮,全球業務網路已形成。兼並收購、資產管理、財務咨詢,風險控制等業務已在國際范圍展開。
要想在新的經濟環境、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市場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攫取更多的利潤,各投資銀行只能、也必須盡快把新的資本集中到創新的業務上來,爭取以更高的效率在新的領域。佔有自己一席之地。這樣,又形成了以資產管理,並購咨詢、證券化、在線經紀為第二代業務核心的新局面
『陸』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5大投資銀行的結局
美國5大投資銀行
1高盛 (目前美國5大投資銀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
2摩根士丹利 (股價下跌)
3美林公司(已被美國銀行收購)
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產)
5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
『柒』 論述題: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加強投資銀行的風險監管
金融危機中暴露的政府對投資銀行的幾個監管問題:
(一)次貸危機中投資銀行扮演的身份多樣性暴露了政府監管的軟肋
(二)金融機構巧妙繞過監管,暴露了立法的不完善
(三)信息不對稱助長了投資銀行逃避監管的能力
(四))政府對內部控制中的道德風險監管乏力措施:
1、為投資銀行創設良好的運行環境金融創新能夠保持投資銀行的活力,但同時也帶來或者放大風險。投資銀行在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利益鏈條拉伸越長,需要政府監管的對象就越多。政府監管的不到位、不適當或者越位,都只能為投資銀行提供毒化的運行環境。
以次貸為例:投資銀行為了加強資產的流動性及轉嫁風險,將大量的次級債打包並證券化後向資本市場出售,就衍生出了以次級債為基礎的風險鏈:最終借款人→發放按揭貸款的銀行或專業的按揭公司→按揭貸款衍生債券之投資者(主要是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 →購買按揭貸款債券之投資者(主要是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個人投資者) 。由此可以發現,只要鏈條終端的借款人無力如期償還債務,整個鏈條就會隨之斷裂,作為這個次級債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金融機構就不可避免地面臨信用危機或破產倒閉。
2、創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制度信息披露是政府對投資銀行有效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收集決定著投資銀行經營成敗,信息披露又激勵並約束著投資銀行。
一方面,投資銀行將各級證券管理者、交易機構的信息及時、准確地傳遞給投資者,另一方面,它按照證券申報制度將企業財務報告及時向投資者公布,從而使投資者擁有盡可能多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對稱的誤導,保證信息效率和信息公平。政府的職責之一就是依法確定信息公開的范圍和程序,使投資銀行的經營置於陽光之下,約束資銀行的高風險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者的道德風險。信息披露包括政府向公眾提供信息和投資銀行依法向公眾披露信息。
3、將投資銀行的業務風險全面納入監管:
a. 把好市場准入和退出關口投資銀行的市場准入,從法律上講,是指投資銀行依法獲准設立,實際取得法律上的主體資格,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活動的行為。市場准入是防範整個市場風險的第一道屏障,它保證進入市場的每一個交易主體都達到交易最低要求,這是保證金融業健全穩定發展的有效的預防性措施。
b. 針對投資銀行的業務鏈條設計風險監管制度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包為上市公司融資,包括發行股票、債券、以及對企業重組兼並提供咨詢,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服務,包括證券交易、投資咨詢等,從傭金、買賣差價和管理服務費中獲得利潤。從市場整體觀之,投資銀行的金融創新,可以分散和轉移風險,但不能消滅風險。投資銀行遭遇風險常常是金融風暴的導火索,這是由現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高杠桿率、高關聯度、高不對稱性的特性所決定的。對投資銀行業務的風險監管,即包括投資銀行虧損倒閉累及社會,也包括投資銀行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業務活動中損害投資者及其他人的利益,當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創新」出有毒金融產品。
4、重視對投資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資本流動的全球化,金融證券市場的全球化,融資的國際化、證券化,意味著金融機構的跨國化和金融信息的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勢必導致許多無序的金融活動和金融資源的過度開發,形成許多監控的盲點和誤區,這種矛盾的加劇還將特別引發出各種投機性、避稅性、洗錢性金融活動的負效應。
金融全球化創造了危機迅速傳染的條件和環境。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當前的金融市場是全球范圍的,因此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監管是必要的,以促進區域和全球國際金融的穩定
『捌』 為什麼金融危機後投資銀行要以轉型為商業銀行為出路
因為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監管日趨嚴格、金融「脫媒」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都使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日漸加劇。所以各家銀行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加快探索經營轉型,為銀行找出路。
『玖』 金融危機下投資銀行的發展模式應該如何
在危機之時,應該在充分預期到風險的同時,發現機遇
危機務必使一些版中小型企業非常權難過,可是對於一些高新科技、新能源環境領域很好的發展機遇。危機之下生產、需求雙方面都很低迷。而也正是企業閉門造車的好機會。可以發現自己的真正潛力在別人畏懼時懂得貪婪
對於真正的投行應該有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