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遇:世界局勢相對安定;亞洲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治,走上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西方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
(2)韓國:實行「不均衡發展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印度: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共同發展。沙烏地阿拉伯: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工業發展迅速。
(3)韓國: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易造成經濟動盪。印度:人口膨脹、環境惡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復雜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沙烏地阿拉伯:經濟較為單一,農業相對薄弱;與鄰國的矛盾逐漸突出,同時面臨外部勢力的壓力。
❷ 四小龍的經濟分別是如何崛起和發展的
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因韓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號稱亞洲四小龍,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開始騰飛,在幾十年內,走向了高度富裕。其一,存在良好的社會制度。這些地區社會制度雖然不是最好,還是不錯的。廣泛的私有制加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模式。良好的法制體系可以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私有制、市場經濟、法制化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具備類似社會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在當時世界佔大多數,亞洲四小龍是這大多數群體中的佼佼者,四小龍成為佼佼者的原因是其它因素導致的,社會制度因素是亞洲四小龍成為佼佼者的前提條件。其二,臨海的地理位置。在現代社會,在全球自由貿易時代,海洋能提供方便、廉價的運輸模式,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保障。臨海因素對亞洲四小龍的迅速崛起,幫助很大。事實上,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家或島國,真正的內陸國是很少的。大部分國家在臨海這個因素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亞洲四小龍在臨海國家或地區群體中,出類拔萃的原因是其它因素導致的,臨海因素只是沒有拉亞洲四小龍的後腿。其三,適合經濟發展的人口天賦。亞洲四小龍的人口天賦,非常適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這才是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根本因素。亞洲四小龍人口,節儉、勤勞、高智商,這三個人口天賦對於現代經濟發展,是完美的結合。這三個人口天賦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東亞地區還有兩個地區與四小龍一樣富裕或更富裕。小小的澳門,富裕程度不亞於四小龍,由於太小,不算小龍。
❸ 為什麼曠視科技能成為「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之一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計算機視覺則是讓機器理解看懂這個世界,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從資本追逐的熱度不難看出,計算機視覺作為人工智慧的細分領域,其在應用領域商用成效顯著且潛力巨大。根據IDC近期發布的《IDC 2018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研究》,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國在該領域的規模達15.45億元人民幣,同比2016年增長184.0%。
❹ 金融危機的原理,為何會出現金融危機
(1)經濟過熱導致生產過剩;
(2)貿易收支巨額逆差;
(3)外資的過度流入;
(4)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和不當的匯率水平;
(5)過早的金融開放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出現償債困難等。
主要表現有: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志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❺ 為什麼會發生經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http://www.gwamcc.com/eyeshot/view_user.asp?id=5185
亞洲金融危機八年祭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4:59 中國經營報
作者:劉軍紅 來源:中國經營報
1997年7月2日,泰銖貶值,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經濟由「奇跡」落入「危機」,至本月,剛好八周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特徵告訴人們,在經濟活動全球化背景下,鄰國和地區經濟的變動並不是別人家的「門前雪」,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也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忽略的舊事。
反思:「雙錯位」拖垮多國經濟
一般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首先表現為貨幣危機。也就是東南亞各國貨幣暴跌引發了大規模的銀行信用危機,在波及和傳染效果下,進一步演變為整體經濟危機。作為其前提,1995年夏季以後的日元對美元貶值,導致東南亞各國出口競爭力下降,使貿易收支表現赤字,直接投資魅力銳減。這種狀況持續到危機爆發前夕仍沒有改變。
同時,1997年中期,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相繼實行了匯兌制度改革,搞浮動匯率制,並允許資本自由進出,導致外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主導的短期資金大量流入。如1995年東南亞危機各國經常收支出現410億美元赤字,而資本收支則表現了815億美元的順差,1996年資本收支順差進一步超過1000億美元,而直接投資只有58億美元,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資本為短期游資。短期資本具有較強的移動性,帶有急劇動盪的風險。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的金融系統尚缺乏「金融變壓器」功能的前提下,短期外資大多經本地銀行直接被應用於國內長期實業投資,如房地產投資,並沒有經過金融資本市場進行「變壓」。這些「高能」資金直接應用於國內實業項目,好比「高壓電源」未經變壓器直接插入「低壓電器」,其危險性可想而知。在外資源源不斷流入時,這種「錯位」融資尚能持續,但是,當外資集中撤離時,因資金被壓在長期項目上,無法立即償還,結果導致銀行信用危機。另一方面,短期游資多為美元資金,外資集中撤離東南亞市場,導致外匯市場上集中搶購美元,拋售本地貨幣,直接誘發了本地貨幣貶值,又形成了幣種上的「錯位」。這種「雙錯位」被認為是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的元兇。
預警:經濟結構隱現新風險
八年後的今天,雖然東南亞各國經濟全面復甦,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外匯儲備余額全面上升。但東南亞經濟在結構上又表現了新的風險。首先,當前的東南亞,在貿易結構上,形成了日本、中國和東南亞四小龍之間的三角貿易關系;在產業分工上,重新確立了先日本,後「四小龍」,再中國的產業梯度。日本主要生產高附加價值的核心部件、中間產品,向東南亞四小龍和中國提供生產設備、原材料以及核心部件;「東南亞四小龍」作為次級生產基地,進行相對高級的製造生產;而中國則提供組裝加工車間,並再將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和日本市場。在產業上,日本為「頭雁」,在貿易上,中國則表現為「龍頭」。在這種結構下,中國成為日本、東南亞的出口「中轉站」,直面美國的貿易制裁風險。
其次,在匯兌制度上,自2001年前後,東南亞出現了事實上的對美元聯動關系,重新表現了新形勢下的匯兌風險。再次,為了保持與美元的聯動關系,在前一階段美元貶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大量買進美元,平衡匯率,結果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南亞外匯儲備總額已超過2萬億美元。中央銀行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各國的難題。迄今為止,各國央行主要將儲備的美元資產運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急劇上漲。但是鑒於以下三個因素的變化,東南亞各國的外匯儲備充滿了匯兌風險。第一,美國經常收支和財政收支的雙赤字不斷膨脹,美元頹勢難改,一旦美元貶值,將給東南亞各國央行帶來巨額損失;第二,近年,日本積極推動亞洲貿易「脫美元化」,與東南亞的貿易結算中,日元比例急劇提高,2004年日元結算比例首次超過美元,但東南亞各國外匯儲備中的日元比例平均仍僅在5%左右,貿易與外匯儲備出現新形式的幣種錯位;第三,在伊拉克戰爭和歐元升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央行增加了歐元儲備,而近期,在美國提高利率、歐盟憲法投票遭遇挫折,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面臨挑戰的形勢下,增儲的歐元如何調整又成為東南亞各國央行的新難題。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美國國會對中國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壓力增強,一旦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倉促落實,不僅將影響國內金融系統穩定,同時因東南亞各國對我國貿易依存加深,將直接影響東南亞各國的實際對外出口,從而導致各國國際收支惡化。在東南亞金融系統依然脆弱的環境下,又將帶來新的匯兌風險。
經濟的相互依存客觀上要求各國政策的相互協調。在東南亞危機爆發後的第八個年頭,不僅需要東南亞各國彼此協調經濟政策,同樣也需要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動與東南亞協調政策,共同控制潛在的經濟風險。
漫畫一周
平民奧運主題的勝出
7月6日,國際奧委會在新加坡宣布,倫敦最終勝出,成為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先前頗被看好的巴黎在最後一輪敗北。據了解,巴黎計劃投資為25億歐元,低於倫敦的38億歐元,是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倫敦的平民奧運主題,歷史上曾是挽救奧林匹克運動的淵源,也讓倫敦贏得了不少感情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0709/14591779280.shtml
審視金融危機
LEARNING.SOHU.COM 2004年3月5日14:37 [ 李利明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隨著中國的金融體系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任何來自外部的風吹草動都將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產生大的影響,而中國自身的金融體系現狀也無法迴避金融危機的風險
過去十年間,對於全球經濟危害最大的事件既不是戰爭也不是自然災害,而是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機。在這十年間規模較大的金融危機有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1998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2000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機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
十年來的幾次金融危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們大多發生在新興市場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在自身宏觀經濟條件尚未成熟的時候比較早地進入了全球金融體系,完成資本項目下的本國貨幣可自由兌換。盡管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普遍認為允許資本在各個國家間無限制地自由流入和流出對於債務國和世界經濟有益,但大量的資本項目自由化帶來了投機性外匯交易和銀行危機。有的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的背景下,一旦本國貨幣被國際炒家狙擊,往往首先匯率失守,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然後銀行業遭遇危機,大量中小銀行倒閉,危機擴散到整個社會,導致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倒退,多年成果毀於一旦,在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甚至引發了社會動盪和政治危機。
中國政府在1996年年底實現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時,曾經承諾2000年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正是由於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不可自由兌換,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逃過一劫,而東南亞國家遭受金融危機蹂躪的慘狀也令中國政府深為戒備。因此,從1998年開始,加強金融監管、清理整頓非法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成為中國金融行業的主題。其中比較大的動作包括救助四大國有銀行、整個信託業的推倒重來、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的清理整頓、農村「三會一部」的清理撤銷等等。
在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金融業逐步對外開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將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這個時候,在未來若干年中國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發生了金融危機如何應對的問題已經不容迴避。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和學者已經深刻認識到金融危機將成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危險和挑戰。2001年,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錢穎一和黃海洲在遞交到最高層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差不多是100%!
除了中國身邊的亞洲金融危機引起了國內的廣泛關注以外,對於過去十年間新興市場國家頻頻發生的金融危機,從墨西哥金融危機到俄羅斯金融危機再到阿根廷金融危機,並沒有引起國內各界太多的關注。學術界到政府官員對於亞洲金融危機的關注,主要是分析為什麼創造「東亞奇跡」的東南亞國家會發生金融危機,以及中國能否避免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的傳染。亞洲金融危機一結束,國內的金融問題以及金融改革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對於金融危機進行深入研究,如何防範和管理金融危機不再引人關注。在很多人看來,只要中國加快金融改革,金融危機距離中國很遙遠。其實,隨著中國的金融體系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任何來自外部的風吹草動都將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產生大的影響,而中國自身的金融體系現狀也無法迴避金融危機的風險。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研究金融危機與國際資本流動的關系,了解其他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金融危機的防範與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對於中國在未來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幸運的是,國內最新出版的兩本關於金融危機的傑作《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讓·梯若爾著)和《金融危機的防範與管理》(巴瑞·易臣格瑞著)對於過去十年的金融危機以及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刻的理論分析和經驗介紹。
面對過去十年間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眾多宏觀經濟學家和國際經濟學家都在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金融危機是不是完全資本賬戶自由化所帶來的令人不快而又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世界各國應當演進到一個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的解決方案是經常性的非危機事件,還是一個地方自治債券模式,其中很少發生不履約事件?一個較好的秩序(即國外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自由化以及在短期資本流動自由化發生之前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機構謹慎地監督金融中介)能否防止這些危機的發生?是否應當對短期資本流施加暫時的或永久的限制?所有這些措施如何與匯率體制的選擇相適應?這些危機是否得到了恰當的處置?以及國際金融機構是否應當改革,應當怎樣改革?經濟學大師讓·梯若爾教授在《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中試圖從理論上回答這些問題。
盡管經濟學家對於金融危機有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但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對於金融危機的理論分析一直缺乏明確的分析框架,而梯若爾試圖在這本書中用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又譯公司財務)中的「雙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理論來建立金融危機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梯若爾首先分析了關於金融危機以及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普遍觀點。他認為,大多數的改革建議只注重表象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並且無法協調建立有效的融資限制條件與確保借款國自行改革之間的目標沖突。他強調指出,正確識別市場失靈對於重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目標責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後,他將公司金融、流動性供給以及公司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個體國家的借款問題。建立在「雙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審視了通常建議的政策,並且考慮了多邊組織如何幫助債務國在開放本國資本賬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對於從事國際金融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對於金融危機的研究感興趣的學者而言,這本薄薄的小書帶來的是豐厚的收益。
對於政府金融主管部門的官員和相關的政策研究人士而言,如何從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其他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中汲取經驗,從而學習防範和管理金融危機的方法,是他們更加感興趣的話題。對於這些人而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巴瑞·易臣格瑞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與管理》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
曾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顧問的易臣格瑞對於過去十年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有大量的仔細觀察和深入研究。在這本書中,他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各國對於金融危機採取的防範措施和發生金融危機之後的應對措施,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措施,並且對眾多的學者提出的政策建議進行了分析。對於金融危機的防範,他從增強透明度和信息披露、遵循國際組織確立的標准、加強對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對匯率進行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指出防範危機的官方努力應當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市場紀律和審慎監管。他具體分析了在阿根廷和土耳其金融危機中各方所採取的措施產生的教訓和帶來的影響。對於政府官員和政策研究人士而言,易臣格瑞的介紹和分析都充滿了有用的信息。
對於金融危機問題感興趣的人士都應該認真讀一下這兩本薄薄的小書,讓·梯若爾和巴瑞·易臣格瑞將把他們對於金融危機的睿智思考分享給大家。
http://learning.sohu.com/2004/03/05/77/article219307774.shtml
關於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分析與思考
金融危機過後的阿根延經濟正在復甦
眾所周知 , 阿根廷於 2001 年至 2002 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 , 並同步發生財政危機、企業危機、政 治危機、社會危機、體制危機。對此, 阿根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努力走出危機陰雲, 使 GDP 逐季增長 , 增幅超過 0.5%,2002 年第四季度曾高達 2.0%,2003 年 GDP 估計增長 6%, 2004 年預計增長 5% 。財政經常 性賬戶從 2002 年 5 月起出現盈餘, 收支逐月增加。
一年多來, 阿根廷政府為化解金融危機, 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在金融危機初期 , 被迫採取了兩項措 施 : 一是通過《公共緊急狀態和匯率體制改革法》 , 賦予新總統幾乎不受限制的經濟權力以應對危機。凍結 銀行存款和對美元存款按 121.4 的匯率強制比索化。 二是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倒賬」( 即暫 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本息 )末日與國際金融機構等國際機構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談判等形式, 獲取貸款援助, 減輕和延緩債務償還負擔。
金融危機之後 , 採取四項措施 : 一是在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的談判要求下 , 在 2004 年前先確定一個貨幣發行控制在 30% 的增幅內、通貨膨脹 5% 的漲幅內的貨幣 政策目標 , 然後從 2004 年 1 月 1 日起 , 根據通貨膨脹 預期確定保持穩定的浮動匯率制。二是努力恢復人們 對銀行的信心。危機發生時 , 全國銀行由 90 多家減少 到 50 多家 , 員工收入水平也下降一半 , 凍結存款和強 制比索化等措施對儲戶傷害較多 ( 比索存款貶值 2/3以上 ), 人們不願也不敢向銀行存款。危機之後 , 政府 向人們發出恢復對銀行信心的號召時 , 人們響應了政 府的號召 , 儲蓄很快回升 ,2003 年 6 月已達 6472 萬比 索 , 較最低的 2002 年 7 月的 54 包 0 萬比索增加 992 萬 , 月均增長 1.7% 。三是鼓勵銀行向私營部門增加貸款 , 根本改變危機前要求銀行過多向公共部門增加貸款的 做法 , 促進經濟恢復。四是嚴格限制美元匯出和商品進 口 , 鼓勵農產品出口 , 吸引國外遊客來阿旅遊 , 以增加 經常性賬戶盈餘。四是在改革稅制、加強征管的同時 , 努力控制財政支出 , 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或盈餘。
阿根廷金融危機成因的分析
( 一 ) 僵硬的貨幣局制度使本幣價值被嚴重 高估, 削弱了阿經濟競爭力。問根廷之所以在 1991年選擇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局制度 , 即貨幣發行量以國 際儲備為基礎。 1991 年之前常用發行鈔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 加上其他因素 , 致使通貨膨脹長期居高不下 ,1989 年曾高達 49% 。 1991 年採取貨幣局制度後 , 通脹很快得到控制, 1994 年消費品價格僅增長 3.9% 。但 在注重控制通脹的同時 , 沒有注意美元的走向 , 使得比索也隨之被逐步高估, 商品進口便宜 , 出口較貴 , 進而 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 經常性收支長 期處於赤字狀態 , 國際儲備逐步減少 , 實行貨幣局制度的基礎也就薄弱起來。
( 二 ) 金融監管過於簡單化、行政化。阿是全面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國家 , 銀行不僅私有化 , 而且為 外資控制 ,10 大私有銀行中 ,7 家為外資獨資 ,2 家為外資控股, 外資控制了商業銀行總資產的近 70%, 資本也是自由流動的。在危機發生之前 , 一些引致危機的因素已經發生了量變, 大量的外資抽逃, 但政府缺乏金融 風險預警體系, 金融監管不力 , 以致沒有做好應有的防範。危機發生後, 政府倉促行動 , 採取了一些過於簡單化、行政化的措施, 如限制居民提取存款, 控制資本流動 , 暫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 大幅度削弱工資和養老金等, 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反而激化了矛盾 , 加劇了危機。
( 三 ) 國家財政支出難以控制 , 收支狀況逐 步惡化。阿根廷公務員隊伍龐大 , 公務員工資高、福 利好 , 財政支出居高不下。阿全國人口 3600 萬 , 其中 公務員 200 萬。 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 , 盡管政府曾通過 發行貨幣的方式彌補收支缺口 , 但經濟基礎還比較好 , 稅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實行貨幣局制度後 , 政府 很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重要的替代收入來源 , 即在 1990-1995 年通過對 123 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獲取 了 184.5 億美元的收入。 1996 年以後 , 這筆收入就銳減了 , 而阿根廷梅內姆總統為了第三次連任 , 中央政府支 出不僅不能減 , 而且還要繼續增加 , 對地方政府不願也 難以進行控制和約束 , 這使各級財政收支狀況逐年變化 , 不得不通過舉債為繼。
( 四 )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政府不得不「倒賬」。各級政府為了彌補公共財政收支缺口 , 大量舉借外債 , 中央政府債務從 1996 年的 900 億美元急速上升 到 2001 年的 1550 億美元 , 占 GDP 的比例超過40% 。 按照國際通行的60% 的警戒線 , 這一比重並不算高 , 但主要問題是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 債務結構不合理 , 還本付息期限集中在 2001-2004 年 , 且利率較高 , 加重了債務負擔。同時地方政府債務也較多, 因為阿憲法規定 , 省政府不必經中央政府批准只須省議會批准就可自行舉債。這樣, 阿根廷各省就直接在國內外舉債和發行代幣券 ( 即准貨幣發行 ) 。當借新債還舊債的鏈條斷裂時, 債務危機也就爆發了, 阿政府不得不宣告暫時停止支付到期本息。金融危機後 , 中央政府為進行債務重 組 , 加強外債管理 , 統一接管了地方政府主權外債。
( 五 ) 脆弱的財政經濟基礎抵擋不了外部環境沖擊。近年來, 由於阿根廷經濟不景氣 , 進出口能力大幅下降, 在阿的外商投資企業和銀行贏利能力下降, 加上比索價值高估, 大量外資抽逃, 吸引外資的難度加大 ,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沖擊下, 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國內政局不穩是果也是因。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阿軍政府實施「還政於民」的策略以來 , 政治民主化不斷發展 , 黨派之爭也日趨激烈 , 出現經濟問題 政治化傾向。執政黨欲推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受到很大掣肘 , 難以落實 , 不僅中央政府債務管理失控 ,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也失控。由於國內問題的累積 , 政府高層也 產生了矛盾 , 過於簡單化、行政化應對危機的措施使民眾對政府大為不滿 , 導致政權頻繁更迭 ,12 天之內換了五位總統 , 炙手可熱的總統寶座一時成了燙手的山芋。 政治危機又使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加重。
阿根廷金融危機留給我們的思考
( 一 ) 金融穩定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至 關重要。在現代經濟社會中 , 金融一活全盤皆活 , 金 融一亂全盤皆亂。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社會動盪和政權更迭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 在加 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的我國 , 金融發揮著越 來越重要的作用 , 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 維護金融穩定 對於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順利實現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 , 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 , 保持警惕 , 未雨綢繆 , 標本 兼治 , 確保金融穩健、高效運行。
( 二 ) 不斷增強民族經濟競爭力是實現金融
穩定的重要基礎。 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從我國 東南邊國家蔓延到俄羅斯和拉美 , 我國安然無恙 , 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實行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重的外資 引進戰略 ,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 形成了強大的外匯儲備;二是在因周邊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外需不振的情況 下 , 及時啟動了擴大內需的政策 , 迅速收到成效, 不僅 通過擴大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企業技改投資等方儼式 , 強身健體 , 增強了發展後勁。
( 三 ) 切實管好政府債務 , 特別是主權外債
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內容。大力吸引外資 , 有利 於緩解國內資金的短缺 , 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但借債是要還本付息的 , 因此借債要考慮項目的使用 效益和償還能力。阿根廷的教訓告訴我們 , 政府舉債規 模必須有所控制 , 舉債許可權必須集中到中央政府。盡管 我國實行分級財政, 地方也多次呼籲自行舉債 , 但我們 認為對舉債許可權問題仍應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 避免地 方政府行為短期化 , 避免債券市場出現混亂。中央財政應切實履行統一管理政府主權外債的職責, 相關部門 要做好配合工作; 政府債務特別是主權外債的結構要 合理 , 規模要適當, 必須與政府的償還能力相適應。在加強政府主權外債管理的同時, 對其他外債也要借鑒 國際慣例進行管理和運作。
( 四 )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是實現金融穩定的 重要措施。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 匯率成為一個重要的紐帶, 成為國家調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實 行固定匯率制的最大感受就是對控制通貨膨脹非常有力 , 但「進去容易 , 出來很難」, 即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拋棄 , 在困難的情況下拋棄很難 , 一旦拋棄 結果很糟。我國現在成功地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 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 主要因為我國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 並且只放開經常性項目收支。他國教訓和我國經驗告訴我們 , 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 同時在深化金融改革中進一步探索 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金融自由化, 特別是資本 項目自由兌換、金融開放化 , 要在完善監管的前提下穩步推進。
( 五 ) 建立穩固、強大的國家財政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保證。綜觀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 金 融風險最終要反映和體現到國家財政上來。因此 , 政府 在注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 要注意加強財政 收支管理 , 壯大財政實力。當前我國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 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累積 , 因此 , 必須清醒地認識 到警惕和防範財政風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不僅要對 中央政府預算內的顯性債務 , 而且要對中央政府預算 外的顯性債務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 , 進行全口徑預算管理 , 還要對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各種欠賬、掛賬、虧損、不良資產等隱性和或有債務進行有效監 控 , 並研究制定各種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的積極措施。
財政部辦公廳
歐文漢系辦公廳副主任
http://www.bjcz.gov.cn/yusuanchu/ysglkjyk/200402/t20040701_10624.htm
❻ 歷史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分別是如何崛起和發展的
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因韓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號稱亞洲四小龍,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開始騰飛,在幾十年內,走向了高度富裕。其一,存在良好的社會制度。這些地區社會制度雖然不是最好,還是不錯的。廣泛的私有制加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模式。良好的法制體系可以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私有制、市場經濟、法制化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具備類似社會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在當時世界佔大多數,亞洲四小龍是這大多數群體中的佼佼者,四小龍成為佼佼者的原因是其它因素導致的,社會制度因素是亞洲四小龍成為佼佼者的前提條件。其二,臨海的地理位置。在現代社會,在全球自由貿易時代,海洋能提供方便、廉價的運輸模式,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保障。臨海因素對亞洲四小龍的迅速崛起,幫助很大。事實上,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家或島國,真正的內陸國是很少的。大部分國家在臨海這個因素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亞洲四小龍在臨海國家或地區群體中,出類拔萃的原因是其它因素導致的,臨海因素只是沒有拉亞洲四小龍的後腿。其三,適合經濟發展的人口天賦。亞洲四小龍的人口天賦,非常適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這才是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根本因素。亞洲四小龍人口,節儉、勤勞、高智商,這三個人口天賦對於現代經濟發展,是完美的結合。這三個人口天賦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東亞地區還有兩個地區與四小龍一樣富裕或更富裕。小小的澳門,富裕程度不亞於四小龍,由於太小,不算小龍。日本高度富裕,經濟騰飛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不亞於四小龍,甚至更高。由於人口經濟規模太大,人口數量太多,也不算小龍。日本與澳門與四小龍很類似,地理狀況類似,人文類似,制度類似。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與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人口天賦非常適合現代經濟發展。其四,重視教育。政府重視教育,國民重視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具有長遠影響,是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發達的基礎。國民受教育水平達不到較高水平,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就難以達到較高水平,二者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政府與國民重視教育的潛在原因是人口智商高。其五,良好的國際經濟形勢。二戰以後,世界進入最自由的貿易時期,二戰以前,國際貿易受到的限制因素很多。關貿總協定的簽訂,美元的國際貿易地位,傳統殖民地體系的崩潰,海盜的減少,水上航運技術或設備的前進,航空運輸的發展,通訊的便利,極大的便利了國際貿易,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成本,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這為四小龍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基礎。這樣環境的產生,不是想有就有的,四小龍的幸運就是,當時有了這樣的國際貿易環境。
❼ 雲錢包:致中國製造的一封公開信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創造了佔世界50%的生產能力。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充沛的生產能力並未轉化為財富和幸福,反而變成了巨債(僅國企債務總額就已經突破108萬億),讓中國製造利潤岌岌可危,舉步維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新時代給中國製造提出的全新考題。
一、債務,美聯儲調控全球的密碼
1、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
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表明: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二戰後,70年代伊始,率先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美國開始步入10年滯漲周期。80年代初,拉美步入城市化下半場,拉美債務危機隨即發生。80年代末,東歐、蘇聯開始產生城市化拐點陣痛期,東歐開始解體,90年代初,前蘇聯同樣陷入解體的命運,盧布如水銀瀉地般一路狂貶。曾經貴為世界第二的俄羅斯的GDP已經淪落至不及中國廣東。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日本開始駛入無盡的沉淪深淵,滑向「下流社會」。1998年,城市化拐點之上的四小龍和四小虎,爆發舉世矚目的經濟危機,從此經濟開始走上下坡路。2008年,全球城市化率和中國城市化率同步達到50%,改變全球金融歷史的次債危機開始爆發,美元跌落神壇,由美金開始變為美元,人們開始懷疑金融體系本身的安全性。自2008年之後,全球債務開始屢創新高!
2、WHY?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一次性需求,訂單呈現拋物線走勢。
城市化上升周期,工業化和城市化訂單向上,企業和政府舉債,投資建設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訂單只給本地居民帶來工資收入,而不需要本地居民承擔成本。表現在:居民存款高速增長,社會消費不斷擴張,經濟勃然向上。
城市化拐點後,工業化和城市化訂單開始掉頭向下,工業化和城市化形成的資產開始賺錢和收費,用於償還銀行貸款的本息。市場開始進入還債周期,所有債務指向消費者。在不考慮利息的前提下,企業和政府要清償銀行貸款,需要把所有居民的存款賺光。顯然,實際情況是政府和企業要支付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就導致所有居民存款被企業和政府賺走,也無法清償銀行貸款。指數增長的債務開始包圍每個人、企業和政府,利潤開始快速消失,美聯儲會在這個時候吹響加息的號角,資金開始撤退。泡沫開始破裂,實體企業大面積破產,資產暴跌,本地居民、企業、機構卻沒有資金購買。彼時,撤退的資本才會掉過頭來,以極低價格與成本收購與控股該地區的經濟。
3、債務危機,預設軌道
——貸款修路模型
上半場:假設政府貸款1億修建一條高速,公眾建成該條高速賺1億收入。
下半場:政府從公眾身上收取2億過路費,用於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
公眾只賺了1億,卻要還2億,因此結構性還不上,債務開始發酵。
修1條路是這個邏輯,修100條、1000條路都是這個邏輯。
修路是這邏輯,建基礎設施、機場、碼頭、建工廠也都是這個邏輯。
傳統金融規則的核心:公眾建的越多,欠的越多,經濟越發達,債務問題越嚴重。
這是美國比中國負債率更高的根源。而美國不懼怕巨債的根源在於:人類必須有一個避風港,美元必須安全,所以,這套演算法會專門收拾「世界第二」。曾經的前蘇聯和日本都是死於這個底層機制。目前,這套演算法正在劍指中國製造和中國。
4、鈔票是政府印的,但所有權屬於銀行
傳統金融印鈔原理:政府以未來稅收為抵押,發行國債,以國債為抵押,印製鈔票(基礎貨幣)。模擬一下,上半場,政府印鈔1億,投資,公眾賺1億。下半場,政府征稅2億,還1億國債的本金和利息。這個事情和銀行印1億鈔票,貸給政府毫無差別。所以,真實的印鈔權在銀行,而不在政府,這才是資本主義核心要義。中國金融體系復制了西方全套邏輯,這就註定中國製造不能寄希望政府拯救自己。
二、以貨投資,以貨支付,中國製造的春天
1、市場中有兩條造錢的跑道。
第一條叫金融跑道,銀行弄些數,就是錢。
第二條叫零售跑道,企業弄些數,以貨支付,也是錢。
第一條跑道由美聯儲調控,是現在的主跑道,居於絕對統治地位。美聯儲皺皺眉頭,全球資本都要顫三顫。第二條跑道由鬆散的企業開創,受限於網路、技術和投資,依然處於「小打小鬧」階段。如,中石油的加油卡支付系統,家樂福的購物卡支付系統,國美的購物卡支付系統等等。第二條跑道的核心優點:企業自主,沒有債務。
2、中國製造開啟第2條跑道的天賜良機
天時:全球債務總額已經突破247萬億美元,人均負債3萬多美元。美聯儲對此已經束手無策,美元信任基礎開始已經土崩瓦解。特朗普政府倒行逆施,給羸弱的美國信譽之上狠狠插上幾把鋼刀,全球急需全新的解決方案。一言蔽之,美聯儲的解決方案會在全球城市化拐點後失效,哪個民族開辟新跑道,哪個民族將接棒美聯儲和美國的領導地位。
地利:中國是世界工廠,大部分領域的產能接近或超過世界的50%以上。中國是世界上所有產業門類最齊備的國家和地區。文明總在文明的邊緣,從工業文明發源地英國出發。向東大陸方向,第1站法國(拿破崙);第2戰德國(希特勒);第3站俄羅斯(斯大林);第4站中國。向西海洋方向,第1站美國,第2站日本,第3站中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國處於大陸和海洋文明交匯處、融合處。
人和:中華民族處於5000年來最強勁的上升周期,而西方文明經歷400年的領先已經是強弩之末。我們只用了30多年就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亘古未有的經濟奇跡。奇跡的創造者和見證者內心充滿澎湃的正能量,唯一缺少的只是釋放的出口。
技術: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中國製造可以擺脫傳統金融體系大量的投入,用APP記賬,中國製造向這個APP存入多少提貨權,就可以獲得多少提貨權分紅+這個新金融系統的所有權。這將永續使中國製造和中國創新的融資成本清零。這顯然也是全球製造業和全人類的需求所在。
三、市場可以很簡單
中國500強企業年度總營收高達70多萬億,至少佔中國製造營收總和的35%以上。因此,一旦我們發現「貨投資,貨支付」跑道,我們只需簽署500份合約,就可以直接搞定整個市場的35%。500強企業上下游關聯的企業之和,又可以覆蓋整個市場的半數以上。因此,透過紛雜的表現,直擊本質,中國市場自我整合實際很簡單。同理,在華跨國公司一旦完成對新平台的提貨權投資,新平台就會與世界500強完成利益一體化。新跑道會很自然的被全球500強延伸至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
在貨支付體系,企業可以直接用提貨權支付工資和獎金,可以直接支付供貨款,可以直接投資各個創新方向,讓無人駕駛、無線充電、無人工廠、無人倉儲、人工智慧、智能醫療等面向未來的領域獲得充沛資金,使創新勃然發生。
四、登記合約,新跑道的挖掘機
舊規則每天諄諄教導我們:投資有風險。
讓市場中每個自己像防賊一樣提防著他人。
登記投資,還有風險?
答案很明顯,登記無風險。
人人都可以大膽登記自己未來必然要發生的消費。
2000萬中國人每人登記5萬塊(未來必然發生的消費),是1萬億投資款。
就可以吸引整個社會關注和媒體報道,就可以吸引中國製造登記跟投提貨權。
中國製造一旦登記跟投提貨權,中國製造就會發現,自己的提貨權就是真金白銀。
自己可以用登記的投資的提貨權支付工資和獎金,使提貨權支付的閉環形成。
SO,未來可以很簡單!
來雲錢包登記合約,登記領投新零售跑道,佔領未來的華爾街。
❽ 香港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
1.香港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
擁有多項制度優勢:資金自由流動、法制和監管健全、市場運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機構高度國際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緊隨倫敦和紐約之後,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亞洲主要的資產管理中心、亞洲第三大銀行中心(全球首100銀行中有73家在香港營業),以及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在2009至2011年均佔全球第一位。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貿易經濟體系。香港其中一個獨特優勢,是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國際貿易組織。
3.香港擁有企業管理及各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專業服務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會計、建築和相關工程以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香港的專業人才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路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4.香港是亞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2012年全年訪港旅客總數超過4864萬人次,其中約七成為內地旅客,其餘為歐美和亞洲區內的旅客。
香港是個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既保留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又受西方風尚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積極發展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的同時,香港有購物消閑的好去處、享譽國際的美酒佳餚、富吸引力的主題公園、風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括廟宇、圍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築等,是觀光、商務和家庭旅遊,以至消閑及消費旅遊的最佳地點。
(8)融資四小龍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這類產業往往在國民經濟中起支撐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導作用;同時,這類產業往往由先導產業發展壯大,達到較大產業現核以後就成為支柱產業或先成為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既起引導作用又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
支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