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過度
『壹』 用投資過度理論解釋中國經濟
存在的
謝國忠:今年GDP2.2萬億美元並未改變過度投資
2005年12月25日 11:34 《財經時報》
扣除固定投資和消費中重復計算的部分,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為8萬億,佔GDP總量的47%。這個比例仍然相當高,證明中國存在投資過度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GDP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
以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也同樣需要調整。中國政府公布2004年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為142390億元,比生產法計算的數據高出4%。估計中國國家統計局將調高支出法計算的GDP數據,以便與生產法計算的GDP數據相匹配。
2005年中國GDP為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其中固定投資佔47%,消費佔47.5%,經常性項目盈餘佔5.5%。由此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
但是此次調整並不能改變中國過度投資的事實。固定投資佔GDP總值的47%這一比例過高。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比宏觀的GDP數據更能反映投資過度的現狀。
需求總量被低估
我們預測2005年中國名義GDP將增長12%,以修正後的2004年數據計算,將達到179060億人民幣(或2.2萬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675美元。這與我們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觀測一致。
下面我們將作一簡略分析,闡述為什麼2005年中國GDP達到2.2萬億美元是合理的。分析數據部分來自於官方統計,部分來自於對微觀經濟實體的調查。
為了有效說明,我們假設一個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年收入3萬元,他(她)的配偶年收入1萬元。我們預計,這樣的三口之家每年可以有1萬元的剩餘,也就是說年均消費3萬元(人均年消費1萬元)。上述的收入水平已經略微高於城市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4年城市人口為5.428億,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年增長4.7%。假設以這個速度繼續增長,200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5.683億,基於剛才的假設,城市人口消費將達到5.7萬億元。
同樣根據官方統計,2004年中國農村人口為7.57億,消費總量23910億元,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我們預測的農村人年均消費為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即3333元,總量為24930億元。
基於我們以上分析,我們可推測2005年中國消費總量為8至8.2萬億元,較2004年的7.5萬億元增長10%是相當合理的。因此,中國需求總量被大幅度的低估。當然,我們無法證明中國消費總量確實遠遠大於公布的數據。
今年GDP2.2萬億美元
無法准確描述是因為目前中國有兩種固定資產投資的計算方法:基於支出法計算得出固定資產形成總值(GFCF),比國家統計局每季度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FAI)要低。
兩種方法關鍵區別在於投資交易成本(比如資產購置成本就只計算在FAI指標內,而不算在GFCF指標里)。另一方面,GFCF是理論上的固定資本形成凈值,FAI則不是。
從2002年起,中國這兩個指標的差異就逐漸擴大。2004年,GFCF是62350億人民幣,FAI是70480億人民幣。FAI的大部分數據都是由國有企業統計得出的,而許多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將個人的消費報銷,轉換成了投資項目。
單憑經驗,至少要將FAI數據中的10%剔除才能接近實際情況。而這10%應該計算在消費項目中。我們預計,2005年中國統計局將公布FAI數據為8.8萬億人民幣,如果剔除應計作消費的10%,GFCF應為8萬億人民幣。
預計2005年,中國政府將公布的經常性項目盈餘為1300億美元,或者1.1萬億人民幣。貿易盈餘為1000億美元,或8100億人民幣。
總的來說,我們預測中國2005年基於消費的GDP是17至17.2萬億人民幣(或2.1萬億美元),而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為17.9萬億人民幣(2.2萬億美元)。考慮到數據的可靠性,兩者之間的差額並不大。另外,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第三產業在GDP所佔份額並沒有被低估。事實上,如果沒有太大改變的話,2005年中國GDP是2.2萬億美元是個相對樂觀的估計。
未改變過度投資
根據這樣的預測,中國2005年GDP總值為17至17.2萬億人民幣,其中固定投資為8萬億,約佔GDP總值的47%。盡管這個比例與調整之前相比看起來小了很多,但仍然十分龐大。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明顯存在過度投資的現象。
另外,過度投資是一個微觀現象。正是由於微觀層面的生產能力過剩和較低的資本回報率,我們才深入分析宏觀數據,斷定中國過度投資。修正宏觀數據,並不能改變微觀層面的現實。
我們認為,在中國金融系統中,如果不創造不良資產,固定資產投資決不能保持在35%以上。47%與35%之間的差額是2500億美元,這就說明在統計上,中國需要將2500億美元的投資轉成消費。
我們相信,迅速提高消費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批准個人擁有國有資產。目前中國政府以國有企業、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形式擁有國有資產。據我們估計,如果政府能夠將這些資產股份化,分給中國老百姓,可以增加5%的消費量,也就是1000億美元,這可以解決中國一半的結構性失衡。
同時,中國也需要削減醫療和教育系統的隨意開支。醫療和教育都是國有壟斷機構,通常會利用其地位而增加隨意的開支。因此醫療和教育系統的不確定性開支是阻礙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兩個市場中引入私有化和競爭有利於提高GDP中的消費份額,可以解決中國另外1500億美元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
『貳』 中國過度投資約佔GDP10% 普通家庭承擔成本是怎麼回事
投資來自儲蓄,並非稅收.政府也可以問銀行貸款,所以你存銀行錢越多,投資就越多.當然投資失敗,會導致貸款銀行破產,那普通家庭如果有存款就要損失.政府也可以求助倒閉銀行,那就要用到稅收了.
『叄』 投資過度理論是否適合中國
現在的中國是生產嚴重過剩,政府在促進人民消費上面完全無所作為,只能靠發鈔票來延續投資,保持所謂GDP增長,使得危機逐漸加深。
『肆』 過度投資的界定
過度投資的界定,投資的一條最基本的法則是接受凈現值>0的項目。只有投資凈現值>0的項目,才能提高公司的價值。然而,許多公司投資到那些凈現值為負的項目上。1986年,Jensen的文章《自由現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財務與收購》以股東和管理者存在非對稱信息的假設開始,引入了投資過度問題,作為其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的基礎論據。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從股利政策角度研究和檢驗了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提出了「過度投資假說」,並在他們的研究中界定了「過度投資」公司,即擁有大量自由現金流量,以致會接受一些NPV<0的投資機會,表現為托賓Q<1的公司。此後,學術界所廣泛使用的「過度投資」的概念也多源於此。
國內學者中,潘敏、金岩(2003)認為從投資決策效率化的角度來看,把資金投資於各種效益並非理想的新投資項目,以擴大投資規模,甚至將資金投入到一些企業原本不熟悉、與企業主營業務無關的領域,這類投資行為均屬於過度投資行為。李秉祥(2003)盡管沒有直接對過度投資下定義,但從其模型推導的邏輯來看,是按結果將過度投資定位於將資金投向NPV<0的投資項目的行為。劉星(2002)著眼於非理性投資行為,認為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資行為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者僅僅從自身利益或單邊利益考慮,通過影響內部制度建立、運行機制設計、決策程序安排等各個環節,違背公司利益最大化或相關利益最大化所產生的投資行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4)指出,投資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資收益低於投資成本,表明社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投資。秦朵和宋海岩(2003)指出,一般假定一個處於完善市場環境下的經濟主體,會用成本最小化的方式來確定其適度的投資需求水平,因此將過度投資定義為,實際投資水平對這個適度投資的偏離,進而將這一偏離與兩種效率(即投資的配置效率和投資品的生產效率)的損失聯系起來。
過度投資是指接受對公司價值而言並非最優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凈現值小於零的項目,從而降低資金配置效率的一種低效率投資決策行為。由於過度投資的低效率性,應當對過度投資原因進行詳細分析,以便有效加以遏制。
『伍』 中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投資建設,為什麼現在造成技術工人用工荒局面
過度依賴投資建設本身是個偽命題,作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搞投資建設是正確的。如果中國像非洲一樣,長期不投資搞建設,變成天然公園,才符合西方發達國家的胃口。
就像一個人,青少年時期適當的抓緊學習,以後能有更大的發展。如果早早的初中沒畢業就去打工,可能會獲得一部分收入,但一生的高度也就限制住了。發展成熟的發達國家,十幾年不蓋新房子,不修新路。中國行嗎?
至於技術工人用工荒局面,是政府的責任。
為什麼改革開放時沒有用工荒的問題?那是毛澤東時代掃除文盲、普及義務制教育的成果,為工廠輸送有文化的成熟勞動力。蘋果代工廠為什麼設在中國,而不是印度、越南、孟加拉?
改革開放初期,國企承擔了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及輸送任務,有水快流的私企是不幹這種賠本買賣的。而國家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將學校、科研院所一股腦推給地方社會,市場經濟嘛,大家都講效益,為將來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培養人力資源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自然沒人干。
『陸』 中國的高鐵被過度投資了嗎
發展中的事物不要去評判,如果有一天高鐵被取代了,到時候再來挖自己國家的牆角
『柒』 投資過剩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國家為拉動經濟,幾萬億投資在高鐵上,但其實利用率不高,沒幾個人樂意去坐高鐵,這就叫投資過剩
『捌』 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建設,會造成產能過剩用易懂的語言吧~~~
我知道宏觀經濟學里有一個 擠出效應 的概念,即政府購買的增加會減少私人投資和回消費的減少,答產能過剩就是指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中國的投資就是指政府購買。中國的產出效率又比較低,投入的資本不能及時轉化成產品,反而只會增加產品的成本,升高產品的價格,減少了個人的消費,減少了社會總需求。
『玖』 中國股票基金過度擴張是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
基金擴張本質上是不會引起投資失敗的。如果說股票是一種商品,基金和散戶等的鈔票就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原動力。鈔票多,股票價格應該上漲,鈔票少了,股票價格就應該下跌。
對於2008年的股市下跌,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1.中國完成了股市的改革,大量的大小非流向股市,極大的增加了股票的供應量。2.美國次級貸的爆發,引發國內外機構的撤資,減少了股市中的鈔票的供應。
『拾』 中國證券市場過度投機的成因
中國股票市場並非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產物,而是為促進市場體制建立在政府驅動下人為發展起來的。先天的不足加上轉軌過程中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市場參與者行為的不規范,使中國股市很長一段時間陷入高投機和強波動的怪圈中。股市的運行相當程度上脫離了設計者當初的構想,市場功能未能有效發揮。
投機和過度投機
在投資學的意義上,投機被認為是「在商業和金融交易中,甘冒特殊風險,希圖獲取特殊利潤的行為。①「或者說投機是對市場行為的積極參與,是以獲得差價為目的,以承擔較大風險為條件,積極參與市場買賣的攻擊性的經濟行為。股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表現出以下特點:追求缺乏穩定性、可預期性較差的差價收入;持有證券時間較短、頻繁進出市場;有著較強的風險偏好,傾向於尋找價格波動較大的股票;不太注意影響股價的基本因素,主要以市場信號作為決策依據。作為一種積極參與市場的行為,投機被看作是股票市場的「潤滑劑「,對市場功能的實觀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投機的存在有利於增強股票市場的流通性,活躍市場,有助於平衡和發現市場價格,有助於分散風險和強化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投機行為對市場功能實現的促進作用是以市場參與者的理性行為為基礎的。即投機行為只有在以下條件下,才能促進市場運行效率的提高和市場功能的實現:投機者的市場行為是在對市場信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在利潤最大原則支配下,通過對成本、風險和收益的權衡比較後作出決策的。一旦投機者的攻擊性市場行為超出理性的范圍,而外界環境因素不能給予有效的約束時,過度投機就成為現實。所謂過度投機,指的是投機者對市場交易的積極參與由於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擾而脫離理性軌道,從而其結果是市場運行效率的降低和市場功能的喪失。這里的非理性因素指的是影響行為主體選擇的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因素,如直覺、本能、激情、無意識等。在非理性因素作用下的人的行為,表現出非自覺性、非邏輯性、沖動性、盲目性等特徵。應當承認,在人們實踐活動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非理性因素由於受理性因素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制約和控制,被引向理性的目標。而在非正常的市場條件下非理性因素受環境條件的激化,往往會突破理性因素的制約並使之退出對決策的影響。於是,投機被推波助瀾,走向過度投機。
我國股市過度投機的表現
過度投機必然使市場運行偏離有序的軌道,這種偏離可以從若干市場指標中反映出來。
(一)換手率過高
換手率即成交股數與流通股數的比率。反映同只股票在一定時期內被交易的次數。由於投資者對公司及市場前景的不同預期,以及市場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平衡,換手是投資者的理性選擇。沒有換手就沒有交易。但是,換手率過高,交易過於頻繁。則說明市場過於熱衷於缺線炒作,反映出投資者行為的盲目性、矛盾性、沖突性,表現出非理性的特徵。一般認為,成熟股市的年換手率科約為50%,而我國股市遠高於比。以上海股市為例:1994年年換手率達825%,換手率居前10位的均在2000%以上,而凌橋股份則達2696%。1996年,上海股市換手率高達883%,而同時紐約、倫敦、香港、東京換手率為分別為69.9%、58.6%、45%、32.4%②。
(二)市盈率過高
市盈率即股票市價與每股凈利潤的比率,它反映市場對股票的評價,從靜態角度看,也反映投資者收回投資的周期長短。股票投資中,市盈率多高為合適,可以從投資的機會成本來考慮。股票投資的經濟目的在於獲得某種形式的收益,作為理性的投資者,必然要求預期收益大於機會成本。我們用銀行的存款利率和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來代替機會成本,則機會成本的倒數就是市盈率的理論值。即市盈率=1/存款利率或市盈率=1/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據此計算,我國市盈率理論值應為13倍左右。(設銀行存款利率取8%,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取7%)。93年以來,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達40倍以上。這意味著投票投資的收益僅有機會成本的1/3,或者說回收周期將高達40多年。而從個股來看,市盈率之高更是匪夷所思。1998年10月9日,上證指數1236點時,上海股市400多隻上市股票中,市盈率超過100的達45家,而有11家則高達1000以上。其中最高者近4000倍③。如此高的市盈率,將成熟股市遠遠拋在後面。1996年,當上海股市平均市盈率為44倍,紐約、倫敦、香港、東京股票市盈率分別為19、17、19、22④。過高的市盈率,反映投資者過高的盲目性,反映出市場中充斥著無理性的炒作氣氛。當然,市盈率並不能完全科學地反映股票的投資價值。「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對於經濟不斷成長的中國,市盈率會有不斷下降的趨勢。但實際上,中國股市過高的市盈率並不反映投機者對市場前景的信心,而僅僅反映了投機行為的非理性。
(三)股票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
股票是資產所有權證書,持有股票即擁有公司一定份額的資產。因此,因股票價值的高低可以用股票所代表的真實資本的價值即每股凈資產價值來反映。由於股票價格受供求、公司收益、經濟形勢、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價格對價值的一定程度的偏離是正常的。但是我國股市股票價格對其每股凈資產價值的偏離顯然是不正常的。大多數股票價格若干倍於每股凈資產,而熱門股有的達到幾十倍。令理性投資者不可思議的是總資產僅200多萬,而負債已達13億的農墾商社,以及凈資產同樣為負值的渝汰白,非但沒有被市場拋棄,反而不時受到追捧,甚至不時收出漲停。
另外,投資股票的目的在於取得預期收益,其現值形成股票的內在價值或投資價值。未來具有種種不確定性,投資者進行決策時,可作為決策依據的往往是公司目前的業績。因此價格與價值的一致還要求股價的變動與公司業績的變動呈現出一定正相關。當股價的波動嚴重背離公司業績時,則意味著市場行為進入了過度投機。在我國股市惡炒個股的一波波浪潮中,股價與業績的嚴重背離甚至到了出現嚴重負相關的程度。1997年下半年,針對市場惡炒垃圾股的情況,證監會對業績長期低迷,連續虧損兩年的27隻股票進行了特別處理,給其貼上「ST「的恥辱標記。但ST股票不但沒有被市場冷落,反而成為市場明星,不少個股連續漲停,甚至「ST蘇三山」被摘牌也沒有使市場追腥逐臭的惡習有所收斂。ST吉諾爾98年中期每股虧員達0.48元,中期業績公布後,居然連續十幾個交易日漲停,股價從7元多躍上十幾元。與此同時,不少業績優良,穩定增長的個股則被市場遺忘,股價躺在低位不能動彈。
(四)股指波動頻率高,波動幅度大
暴漲暴跌,頻繁波動是中國股市最顯著的特徵,尤以上海股市為甚。1992年以來,上海股市發生了十幾次波幅較大的振盪,振幅在25%~300%之間,其中短期內振幅超過100%的有兩次,而最大一次振幅為298%的波動是在1992年11月7日到1993年2月15日三個月內完成的,(上證指數由386點躍升到歷史 高點1536點)。另一次振幅為216%的波動是在1994年7月29日到9月14日一個半月內完成的(上證指數由333點上升為1052點)。作為一個新興股市,由於不可避免的不成熟性,出現波動本不足為奇,但中國股市尤其是上海股市大起大落的運行卻絲毫無法體現升跌有序,陰陽調整的波浪運動特徵。在升勢中往往體現為平地而起,連拉長陽,任何技術阻力位都一躍而過,而在跌勢中股指往往劈頭蓋臉狂瀉而下,連拉陰線,任何技術支撐位都無濟於事。1994年的股市運行將這一特徵體現得淋漓盡致。5月4日,上證指數由620點開始滑落,大盤下跌近300點,沒有出現象樣的反彈。股價面目全非,跌進凈資產、跌破發行價仍持續下跌。8月1日,在有關政策刺激下,大盤一躍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勢在一周內由333點勁升到700點,橫盤兩周後,又直沖1052點,隨即又掉頭而下,用十幾個交易日使股指跌去500點,並在10月7日出現最高股指763點,最低546點,落差217點,振幅達28%的壯觀局面。股指持續、頻繁、大幅度的波動,往往技術分析無法解釋和預測,而且與基本分析背道而馳,呈現出徹底的「隨機行走」的醉漢特徵,這反映出過度投機和股市中非理性行為的沖動性和無意識性。
股市過度投機的危害
過度投機的存在,不僅會阻礙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的成長,而且會制約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從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損害。其危害主要表現在:
其一,扭曲資源配置。股票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利用其籌資功能促進資本合理流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是股票市場過度投機的存在,卻產生了資源逆配置的結果。一方面,由於交易市場高投機帶來高收益,導致社會資金從社會經濟中的生產流通等實質性的環節進入非生產性的交易市場,從而造成實質性經濟領域資金短缺和證券交易市場游資過剩的結果。另一方面,在非理性的股票投機中,股票價格往往脫離其內在價值,與企業經營能力,產品市場適應能力,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等相背離,故通過二級市場增發新股進行的資源配置,往往不是使資源流向利益效率高、國民經濟急需的部門和環節而是流向股價易炒作,投機有空間的企業。價格的扭曲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我國股票市場上大盤股長期受冷落,而小盤股經常被暴炒說明了這種情況。
其二,扭曲市場功能。我國股票市場設計者所構想的股票市場的首要功能是推動體制改革的市場化進程。利用市場約束促進效率低下、管理落後的國有企業實現機制轉軌。但證券市場實際運行的結果,嚴重扭曲了市場功能。由於高度投機的交易市場能為原始股持有者帶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本金的收益,企業爭先恐後上市,工作的重點放在爭取上市而不是改制上。而一旦上市以後,股價由於投機上漲,企業又可以通過股市進行圈錢,又掩蓋了改制不徹底,管理落後、效率低下的沉痾。
其三,助長「尋租」活動。尋租在經濟學意義上指利用壟斷資源尋求壟斷租金(即超過其機會成本的額外收益)的行為。尋租是資源配置市場化進程被扭曲的結果,同時又會進一步扭曲這一進程。在證券市場上,由於權力資源的壟斷性(如批准上市的權利以及公司上市後圈錢的權力),在過度投機支撐下的高收益並不與高風險相對稱。於是證券市場中的錢權交易、違規操作、損公肥私等尋租活動必然盛行。企業為上市而跑「部」「權」進,中介機構為高額傭金而違規透支,政府官員利用職務公款炒股;上市公司不務正業,利用內幕消息炒作自家股票,操縱市場價格;上市公司以配股代替派息,不給股東回報而要求股東不斷給予回報,使投資者投資風險不斷被強制累積。
其四,擴大收入差距,加劇分配不公。證券市場由於其高風險本來就具有擴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過度投機又進一步使收入差距的擴大加速。在我國扭曲的市場條件下,收入分配具有權力分配的特點,使收入分配不公進一步公開化和擴大化。
必須指出的是,股票市場的過度投機,不僅使投資者喪失投資的熱情,而且,由於示範效應,過度投機的影響是廣泛的。它不僅會使社會資源從實質性經濟領域流向虛擬化的符號性的經濟領域,造成經濟生活的泡沫化,而且它對民族精神的損害也是巨大的。在到處蔓延投機氣氛的環境下,每個人都夢想一夜致富,誰還會朝五晚九地辛勤耕耘呢。
其實任何市場都有投機,沒有投機就沒有市場。但我們發現中國市場投機的成分又太過了。有幾個方面必須改革:
1.發行機制
一是重組。跌到幾塊錢或ST之後,就可能重組,很少破產退市。所以有人炒垃圾股。這是制度原因,最近幾年,由於上市容易了,有所收斂。
2.對沖機制
中國缺乏做空個股機制,外部投資者難以通過做空盈利,上市公司在股價出現泡沫時增發股票獲利權利受到限制(蘇寧和萬科是這方面的高手)。
3.資金操縱
主力控盤之後,操縱股價,而監管不力。沒有價值的股票照樣漲,誰還在乎價值。
4.投資渠道少
中國資金不能投資國外,國內金融機構國家壟斷,民間力量薄弱。除了股市就是房市。這些資金只好投機。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處於一個投機的市場,會有更多的機會。埋怨市場過度投機者,往往是投機不成。一個市場是否有投資價值,不在於是否投機,而在於有沒有值得投資的公司。價值,永遠是投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