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的代理人科學在政策與政治中的意義
A.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考試題的答案
《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個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1、B 2、D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
1、( )是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A.各國軍事力量的支撐 B.各國經濟的發展 C .各國政治體制的改革 D.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
2、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是( )。
A.維護和平 B.解決貧困 C.調整大國關系 D.促進發展
3、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屬於( )。
A.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B.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C.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D.以上三種都不是
4、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 )。
A. 遵循實行議會領導 B. 遵循政黨領導 C. 遵循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D.遵循總統領導
5、現代資產階級議會制的鼻祖是( )。
A. 美國 B. 英國 C. 德國 D. 芬蘭
6、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核心是( )。
A.主張國家全面干預 B. 主張政府和市場之間建立一種契約 C.維護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 D. 維護社會生態系統的和諧與平衡
7、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 )。
A.20世紀50到60年代初 B.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C.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D.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
8、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是( )。
A.維護世界和平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獨立自主
9、( )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世界經濟從美國獨霸的單極格局向多極格局轉變。
A.西方七國首腦會議 B.華沙會議 C.西方六國首腦會議 D.萬隆會議
10、第二次科技革命產生所建立的科學基礎是( )。
A.經典力學 B.電磁學說 C.基因論 D.相對論
二、多項選擇題(每個2分,共1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以上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1、ABD 2、BE 3、ACE 4、CD 5、ABCDE
1、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 )特點。
A.經濟全球化 B.經濟市場化 C.經濟局域化 D.經濟信息化 E.經濟停滯化
2、當今時代主題是( )。
A.世界貧困 B.世界和平 C.政府改革 D.世界戰爭 E.世界發展
3、戰後國際舊秩序的主要特徵是( )。
A.強權政治 B.和平共處 C.大國主宰世界 D.發展中國家掌握實權 E.西方壟斷資本
4、與其它經濟模式相比,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更多的會關注( )。
A.社會效率 B.政府能力 C.社會公正 D.社會保障 E.政策的力度
5、戰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涌現出了眾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
A.新自由主義 B.新保守主義 C.社會民主主義 D.綠色和平主義
E.西方馬克思主義
三、名詞解釋(每個5分,共10分)
1、 世界經濟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經濟領域並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家經濟組織之間在一定時期內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其核心是大國或國際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系和支配世界經濟的權力分配狀況。
2、 世界政治——是指國際關系行為體在政治領域中相互關系的總和,它反映著國際社會中各種政治力量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的矛盾運動狀態,呈現著世界范圍內戰爭、和平、民主等種種政治現象和問題。
四、簡答題(每個9分,共36分)
1、 簡述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答:戰後,世界經濟格局演變過程:第一,戰後美國通過美元外交等手段形成了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3分)第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3分)第三,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3分)
2、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戰後,在政治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第一,社會階級結構復雜化和多層次化;(3分)第二,工人階級和資產積極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趨向緩和;(3分)第三,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體制進一步完善,公民的權利進一步擴大;(3分)
3、 簡述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
答:鄧小平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有:第一,確認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2分)第二,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了准確定位;(2分)第三,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對外戰略的目標;(2分)第四,豐富發展了中國外交的一系列基本原則;(1分)第五,提出了處理國家關系的新思路、新策略;(1分)第六,提出了駕馭復雜國際局勢的外交方針;(1分)
4、簡述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則。
答:對外宗旨和基本原則:第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3分)第二,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2分)第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2分)第四,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的立足點;(2分)
五、論述(每個12分,共24分)
1、為什麼說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
答案要點:
(1)第一,戰爭危險雖然存在,在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第二,引發世界大戰的因素減少,世界可以繼續維持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第三,和平和發展問題成為當今世界兩大戰略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4分)
(2)維護和平是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第一,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第二,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此起彼伏;第三,軍備競賽明顯升溫;第四,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4分)
(3)促進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則是核心,發展中國家如果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和面臨經濟困難,不僅會影響其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到發達國家的發展,制約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4分)
(要點要適當展開闡述,否則酌情扣分)
2、結合所學知識,試闡述我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點:
(1)中國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國;(4分)
(2)中國作為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理事國、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理事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六位金出口貿易總值居世界第五位的大國,對世界事務的影響也是巨大的;(4分)
(3)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進步性作用;(4分)
(要點要適當展開闡述,否則酌情扣分)
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綜合練習(答案)1
一、填空題
1、對日本,1949年美國為其制定了經濟復興的 道奇路線 ,向日本提供大量貸款和援助。
2、1955年 亞非會議 在印尼萬隆舉行,1961年 不結盟國家 第一次首腦會議召開,1964年 七十七國集團 成立,這些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
3、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局不穩、 民族問題 、 宗教問題 。
4、綜合國力由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力量構成。物質力包括:資源力、經濟力、科技力、 軍事力 、 文教力 。
二、名詞解釋
1、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行為體:是指能夠獨立地參與當代世界經濟政治事務,具有影響世界經濟政治能力的經濟政治實體。
2、國家利益:是指滿足國家生存與發展所需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條件。
3、世界經濟:是指世界經濟行為體超越國界進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的總和,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在在相互聯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圍內的有機總體。
4、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置。
5、綜合國力:也稱國力、國家力量,是衡量國家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發展的主要指標,對國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綜合國力由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力量構成。
6、生存利益:即國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滿足國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條件,包括國家領土完整不受破壞,主權獨立不受損害,民族文化、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脅等等。
三、簡答題
1、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的原因是什麼?(P45-47)
答:第一,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推動了世界政治多極化的發展;
第二,從當今世界政治結構來看,多極化是既定趨勢;
第三,美國獨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
第四,美國無力建立由它領導的單極世界。
2、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特點和存在問題是什麼?(P50-59)
答:第一、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第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增大;
第三、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3、冷戰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增大的表現有哪些?(P56-58)
答:第一、國際競爭的焦點由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轉向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綜合國力競爭;
第二、發展經濟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往往決定政府和領導人的更替,國內政治局勢的穩定;
第三、經濟手段日益成為解決國際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
第四、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
第五、經濟外交成為各國外交的主要內容。
4、冷戰後國際恐怖主義上升的原因是什麼?(P61)
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銳和民族分裂主義極度發展是誘發恐怖主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貧富懸殊、社會分配不公和政治腐敗是滋生恐怖主義的社會溫床;
第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長和激發了國際恐怖主義;
第四、社會進步與社會規范的相對失調,導致一些新型恐怖主義活動出現。
5、當今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P27-34)
答:第一、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貧富懸殊拉大;
第二、環境惡化;
第三、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第四、能源短缺。
6、國際組織的基本特徵有哪些?(P235-236)
答:(1)成員資格;
(2)宗旨目標;
(3)組織結構;
(4)擁有一定自主權;
(5)非贏利原則。
四、論述題
1、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基本特點和趨勢的認識(P18-26)
2、試述當今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P27-34)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試題綜合練習2(答案)
一、填空題
1、1944年7月,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 《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協定書》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 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2、在國際貿易領域,美國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1947年,籌組了一個多邊性的 關貿總協定 ,主張大幅度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
3、1949年11月,美國糾集主要的西方國家建立了「 巴黎統籌委員會 」,專司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
4、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了援歐演說,提出了「 復興歐洲計劃 」,後來被人們稱為「馬歇爾計劃」。
二、名詞解釋
1、「新經濟」 :是與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對應的概念,是由信息技術和當代其他高科技驅動,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託,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加工、分配和使用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新經濟」有時也被稱為「知識經濟」。
2、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台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於一身的特殊主體。
3、雅爾塔體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國、蘇聯、英國三國首腦先後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蘇聯雅爾塔、德國波茨坦等舉行的國際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徹底擊敗法西斯國家、安排戰後世界秩序以及劃分三大國在戰後世界中權力的諒解、協議、協定的總稱。
4、恐怖主義:是指為了達到某種政治或社會目的,通過製造恐怖氣氛來引起社會注意,以威脅有關政府或社會,無論弱者或者強者都可以採用的,針對非戰斗目標特別是無辜平民的各種形式的違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質的暴力破壞行為。
5、霸權主義:是指大國或強國,通過各種手段,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謀求對某一地區或整個世界的統治的政策和行為。
三、簡答題
1、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的客觀依據是什麼?(P66-68)
答:第一、帝國主義固有矛盾發生變化,南北矛盾突出;
第二、盡管東西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戰可以避免;
第三、國際形勢的發展出現新特點;
第四、人類面臨著諸多的全球性問題;
第五、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2、認識和堅持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重要意義有哪些?(P71)
答:第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我們黨和國家對世界總體形勢的科學把握和對時代發展脈搏的正確認識;
第二、為我國確立和繼續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為中國對外戰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論出發點。
3、中國關於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主張有哪些?(P71)
答:第一、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第二、黨的十六大豐富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內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內容、;
第三、我們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第四、維護聯合國權威,發揮聯合國作用;合理改革聯合國機構。
4、為什麼說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一項長期的任務?(P85)
答:第一、建立國際新格局的任務是長期的;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還會遭到舊格局、舊秩序受益者的阻止和反對。
5、冷戰後國際恐怖主義突出的原因是什麼?(P61)
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銳和民族分裂主義極度發展是誘發恐怖主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貧富懸殊、社會分配不公和政治腐敗是滋生恐怖主義的社會溫床;
第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長和激發了國際恐怖主義;
第四、社會進步與社會規范的相對失調,導致一些新型恐怖主義活動出現。
四、論述題
1、試述美國政治的發展及其新變化(P94-99)
2、如何認識和評價小布希的全球戰略(P107-112)
3、請結合實際評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P160-161)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試題綜合練習3(答案)
一、填空題
1、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局不穩、 民族問題 、 宗教問題 。
2、對日本,1949年美國為其制定了經濟復興的 道奇路線 ,向日本提供大量貸款和援助。
3、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調整和改革的措施有: 調整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 、 調整產業結構 、 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 、 實行對外開放 。
4、國際秩序是指處理世界經濟政治行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准則、 規章 和 相互作用機制 的總和。
5、1994年7月,柯林頓正式提出「參與和擴展戰略」,其實質是以經濟實力為後盾,以 軍事實力 為依託,以 民主 和 人權 為旗幟,實現美國「無可比擬的領導作用」,將21世紀建設成為美國的世紀。
二、名詞解釋
1、國際秩序:是指處理世界經濟政治行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准則、規章和相互作用機制的總和。
2、「超越遏制」戰略:是指在不放棄對蘇聯遏制戰略的同時,抓住蘇東國家改革的時機,充分利用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優勢,更多地運用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手段促使蘇東國家的內外政策發生變化,並進一步是其融入西方體系。
3、尼克松主義:提出把「夥伴關系」、「實力」、「談判」作為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是美國統治集團為了繼續保住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而採取的一種收縮政策。
4、生存利益:即國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滿足國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條件,包括國家領土完整不受破壞,主權獨立不受損害,民族文化、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脅等等。
5、「參與和擴展」 戰略: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柯林頓政府提出了冷戰後美國的第一個全球戰略。其目標和核心內容是:以振興美國經濟,軍事力量和擴展民主為支柱,實現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將21世紀建設成為美國的世紀。為實施這一戰略克明確提出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經濟、實力、民主。
6、「第三次遠航」:是指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發展。
三、簡答題
1、西歐走上聯合道路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
答:第一、振興歐洲的需要;
第二、制約德國和消除西歐國家內部矛盾的需要;
第三、可以依靠自己集體的力量,對付蘇聯的威脅;
第四、美國出於支持西歐復興以對付蘇聯以及便於控制西歐的考慮;
第五、西歐聯合也是發展經濟的需要。
2、多邊自主外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P114-115)
答: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體制為基軸,謀求同美國建立「富有成果的夥伴關系」;
第二、恢復日中邦交,構築遠東地區日、美、中三角關系;
第三、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政治聯系。
3、當前南南合作的特點是什麼?(P199-200)
答:第一、地區集團化趨勢;
第二、合作內容的多樣化和合作夥伴的多元化;
第三、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調整了戰略,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
4、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則有哪些?(P224-227)
答:第一、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標;
第二、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第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四、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
5、當代美國政治有哪些新變化?(P96-98)
答:第一、以總統為核心的行政權力得到加強;
第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三、利益集團和大眾傳媒的作用加強。
四、論述題
1、如何正確認識和分析蘇東劇變(P169-171)
2、試述第三世界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P187-188)
3、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聯合國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P251-252)
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綜合練習4(答案)
一、填空題
1、法國於 1964 年1月主動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其真實原因有三: 戰略需要 、 利益驅動 、 政治考慮 。
3、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於1969年提出了「 新東方 政策」,在「與西方合作,與東方和解」的方針下,先後同 蘇聯 、波蘭簽訂條約,承認彼此邊界的現狀。
4、1987年10月,戈爾巴喬夫出版《 改革與新思維 》一書,提出了要從政治上徹底變革傳統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思想。
5、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南南合作的先聲,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
七十七國集團 的建立標志著整體性南南合作的開始。
二、名詞解釋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相互尊重領土主權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部事務、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該原則為中國首創。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談判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國家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初作為處理我國同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的准則,擴展為處理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的准則。
2、「1955年體制」: 二戰後經過一系列改革,日本確立了政黨政治制度,實行多黨制,1955年11月,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並為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連續執政長達38年。社會黨、共產黨等革新勢力和公明黨等中間勢力則長期處於在野地位,多黨制形同虛設。自民黨所代表的保守政治體系與社會黨所代表的革新政治體系之間的對立,成為戰後日本政治的基本問題。日美安保體制問題、改憲與護憲問題,自衛隊與重新發展軍備問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問題等是雙方斗爭的焦點。這種局面被稱作「1955年體制」。
3、「休克療法」: 原本是醫學上的一種治療方法,後被經濟學家用來指採取一步到位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激進改革方式。
4、南北關系: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因為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位於南半球,發達國家大多數位於北半球,故稱南北關系。南北關系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各種關系的綜合,而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則是南北關系的兩條主線。
5、國際組織:按照一般的看法,凡是兩個以上的政府、民間團體或個人基於特定的非贏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協議形式建立起來的跨國機構都可稱為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國際組織既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也包括由民間團體和個人組成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狹義上的國際組織僅指若干國家或其政府通過簽署國際協議而設立的政府間機構,它們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於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6、「一邊倒」: 比喻某人或某種力量,從相互對立的雙方中間,完全倒向一方。「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三、簡答題
1、如何對國際組織進行分類?(P240-242)
答:第一、根據主體結構情況不同,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第二、根據成員的來源是否受地域限制來看,分為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
第三、根據國際組織活動的目的、任務和智能不同,分為一般政治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
2、國際組織的基本特徵有哪些?(P235-236)
答:(1)成員資格;
(2)宗旨目標;
(3)組織結構;
(4)擁有一定自主權;
(5)非贏利原則。
3、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現?
答:第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衡(美日歐之間);
第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不平衡(南北不平衡);
第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衡。
4、二戰後兩極格局的演變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P39-42)
答:第一、20世紀50年代,國際政治的主要特點是兩大陣營對抗;
第二、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至60年代末,國際政治力量出現分化、改組;
第三、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種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美蘇由激烈爭霸走向關系緩和;
第四、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兩極格局崩潰。
5、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則是什麼?(P224-227)
答:第一、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標;
第二、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第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四、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石。
四、論述題
1、如何評價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與作用(P228-232)
2、如何評價聯合國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P248-252)
B. 科技與政治的關系
科技與政治的關系即——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關系以及相悖關系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在現代社會中,科技與政治日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科技需要政治的穩定和支持,科技同樣不斷滲透進了人們的政治生活,改變了政治的運行機制等因素。二者之間開始不斷融合的同時,價值取向的背離也是日漸明顯和擴大。
一,科技需要政治
歷史上的科技系統,曾經以個體小規模的基礎性研究為基本特徵。在這樣的科技系統中,科研活動的主體通常由科學家個人或科學小組組成,由他們自行設定問題、獨自執行、探索式解決。科學家科研活動中大多採用分析、歸納的研究方法,對實驗設備的要求比較小,需要的研究經費相對較少。研究經費常有研究者自行籌募,或個人的資助。由於科學研究成果多為基礎性研究,科研成果的實際作用不太明顯,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不高。這時的科技系統相對封閉,對政治系統的需求不迫切。
但到了19世紀末,隨著科技系統的發展,出現了規模化的集團研究。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的地位越來越高,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科學技術已發展為一種社會事業,出現了第一批職業科學家,進而形成了科學家的特定集團——科學共同體。科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建制,成為了一種社會力量。科學逐漸進入了大科學時代。
大科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昂貴且復雜的實驗設備和研究目標宏大。科學研究要麼需要巨額投資建設、運行和維護大型研究設施的「工程式」大科學研究,如國際空間站計劃、歐洲核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要麼需要跨學科合作的大規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學研究項目,通常圍繞一個總體研究目標由眾多科學家有組織有分工有協作相對分散開展研究,如人類基因圖譜研究、全球變化研究等。
(2)科研活動的目的即重視理論的研究,也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的實際應用。以目標為導向,協作為特點,更多的考慮社會需求的研究形式,經費為國家、企業等資助等等。
(3)科研活動受社會範式的制約和影響較大。為了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現代科學研究總是要滿足社會的需求。而社會也往往更傾向於資助那些能帶來直接效益的研究。
(4)科學研究受目標的指引,使科學研究失去了自由競爭的空間。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總是受特定的科學目標的指引,科研協作和科研設施都是為這一特定的目標服務, 科學前進的方向直指這一目標。
這時的科技系統無論是在科學研究總的社會規模上,還是研究項目尺度上都是以前的科技系統所不能比擬的。科技系統中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大,單個的大科學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組織模式趨向由一國主持逐步向多國合作發展。這些特定和要求是單個的科技系統所無法滿足的,它不得不在更廣泛的領域尋求幫助。而政治系統在資源上的優勢和組織人員、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是科技系統無法忽視和不能避免的選擇。科技系統與政治系統的聯姻是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內在要求。
二,政治需要科技
政治系統需要科技系統為系統的穩定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支持,科學與政治的結合也是政治的迫切需要。再沒有什麼比提倡有用的技術和科學更能促進這樣圓滿的政治的實現了。通過周密的考察,我們發現有用的技術和科學是文明社會和自由政體的基礎。」而科技在社會生活毋庸置疑的實際作用,也是政治系統所不能忽視的。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最基礎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而科技在軍事、國防、國際政治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原子彈的應用效果和戰略意義。二戰時期蘇美兩國的太空戰。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系統與政治系統的結合具有其必然性——這是由科學與政治之間內在的相互需要決定的。「這種結合使得科學的前途不僅僅只是科學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即科學的前途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形成正確的政治判斷和取得執行這種判斷的政治權利」。
三,政治與科技的相悖關系
政治與科技的相悖關系即相互的不協調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關系。
1,科技系統中科技成果的應用與政治系統的相悖。集中體現在科技成果具有危害性的應用和科技與社會的道德倫理之間的矛盾上。例如DDT的應用,開始在農業、軍事、衛生醫療上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後來,因穩定高效特徵導致農葯殘留,殘留的農葯進入生物體內逐漸富集後濃度增加產生毒性,結果是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動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動植物以及人類本身因此而死亡。1973年1月1日,美國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國也於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而大規模殺傷武器及生化武器的開發應用更讓人不寒而慄。比如二戰時期細菌戰、毒氣戰、原子彈的應用。
而科技與社會的道德倫理之間的矛盾也日漸顯現。其中最突出的是人類的宗教信仰與科技的矛盾。當克隆人成為事實,人類對上帝的信仰又如何放置,人類的尊嚴又何在呢。而當科學家成為社會職業角色之後,科學已不再是單純地探索自然奧秘的個人目的和唯一目的。它也成為了滿足社會經濟、政治等需要的一種工具,更直接地為科研活動的組織者(例如國家)和贊助者(例如企業)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科學家從事科研活動的動機改變了。有一些人違背職業倫理道德甚至是社會倫理成為一些利益集團的智囊和利益的輿論維護者,有些人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不得不對科技在社會生活的應用行為進行規范。
2,政治系統的特定目的與科技系統中科研活動的相悖。首先,政治中的意識形態對科研活動過分干涉常常違背科學精神甚至達到「泛政治化」的程度。談到政治必定有意識形態,更會有特定的政治目的,這些常常會干涉科研活動的獨立性。科研的目的、選題、過程、成果都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涉甚至是控制。比如在高端科學技術的保密就違背科學的普遍性原則。意識形態的滲透使價值中立的原則成為一種理想。這些狀況已經不僅僅在技術領域,在科學理論領域也有存在。
其次,政治系統對科學家本身及其科研活動的自由度的限制。小科學時代,政治與科學的聯系不緊密,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有很強的自由度,他們在科研活動中可以成為科學的王者。而在現代社會科學家就很難成為特定領域的無冕之王。這種現象最為科學家反感,也是他們呼籲科學保持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處理好科技與政治的結合問題
首先,在政治系統對科技系統的作用中堅決杜絕「泛政治化」現象。「泛政治化」傾向違背科學和理性的精神.。政治與科學是雖然是相互作用的,但兩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用政治的權利去對科學上綱上線。「泛政治化」往往過分擴大政治的空間,而擠佔了經濟、文化和學術等的發展空間。而當政治的空間被無限擴大之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發展空間,自然也就無限地縮小了。政治系統要給予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中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尊重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科學共同體的社會作用。但尊重科學的發展並不意味著讓其放任自流,科學研究若不被有效控制,則易誤入歧途,科學成果被濫用。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中,雖然無法強迫科學家接受統一的道德價值標准,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民主和法制的渠道來實現社會倫理道德對科學的限制或導向作用,使科學在既不喪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同時,又不會偏離民主和法制的軌道,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只有正確處理好科技系統與政治系統的交集問題,才能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也才能更有利與政治秩序維護,進而增強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其次,科技系統在保持獨立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政治系統。從而使科學在既不喪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的同時,又不會偏離民主和法制的軌道。在民主法制的基礎上,使科研的活動及科研成果的應用中被有效的控制,從而實現科技系統作為一種文化要素與其它要素一起為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努力。
總之,科學發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決定它不可能在回到以前的自由主義的狀態。它與經濟、政治等系統進行廣泛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是必然的,它與政治系統出現交集是它們共生又相悖的內在關系決定的。它的發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也是必然的。
C. 如何理解科學研究中的利益沖突如何避免利益沖突
隨著科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研究所需經費急劇增加的同時,科學成果到實際應用的距離也越來越短,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界限日趨模糊。這使得科學成為了一種可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投資對象,使科學研究中的利益沖突,表現更為突出。利益沖突及其主要形式如下:
協調多種利益、控制利益沖突的關鍵是排除因各種利益而帶來的偏見和錯誤。許多國家關於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和相關政策中,對與工業合作研究中的利益沖突以及在兼職、同行評議等活動中的利益沖突有比較具體的規定。
從原則上而言,公眾所提供的應當用於基礎科學研究的資金不能用於私人的經濟利益,因而兩者必須確立透明的職責清晰的合同關系,則可以避免利益沖突。
D. 初中政治論文關於誠信的(1000字)急急急好的加分,9點前要
【理論背景】
誠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至關重要;一個社會只有講信用,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信任結構」,而這個信任結構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齊美爾曾說:「沒有人們之間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會瓦解。現代生活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誠實的信任基礎上的,這一點的重要性要遠比人們通常認識到的程度大得多。」可以說,沒有一個社會不強調與褒獎誠信道德的。
【當前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誠信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受到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國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中,都出現了不少相當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誠信危機。諸多的不誠信行為不僅損害了中華民族曾經以「信」為做人第一要義的道德精神,而且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
當前在一些領導幹部中誠信道德嚴重缺失,突出表現為:在工作上,作風漂浮、弄虛作假,在群眾面前,說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言行分離。這些誠信道德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嚴重地影響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另一方面造成社會誠信道德的喪失。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就必須大力推進領導幹部的誠信道德建設。
2010年4月6日,肯德基中國公司推出「超值星期二」三輪秒殺活動,其中「半價全家桶」最受青睞。但是,顧客持秒殺回來的半價優惠券消費時,卻被告知活動取消。
2010年7月,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唐駿被揭露在其論文學歷、發明專利上存在「造假」。後被證實唐駿的博士文憑的確「摻了水分」。
【意義】
誠信建設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基礎和保障。國家信用關鍵在於政府誠信,政府誠信體現於公務員誠信。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決策者和體現者,其誠信修養和誠信行為如何,對社會公眾具有強大的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公務員掌握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講誠信不僅是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對公眾利益的一種承諾,是必須履行的義務。因此,加強公務員誠信建設,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基礎工程和先導工程。
當前在一些領導幹部中誠信道德嚴重缺失,突出表現為:在工作上,作風漂浮、弄虛作假,在群眾面前,說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言行分離。這些誠信道德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嚴重地影響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另一方面造成社會誠信道德的喪失。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就必須大力推進領導幹部的誠信道德建設。
[措施]
(一)政府誠信
一個誠信的社會必須靠政府來引導,而政府的誠信要靠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公務人員通過多種手段來打造。
一是要從教育入手。切實加強對公務人員的思想教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時刻牢記執政為民的思想,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向一些先進人民公僕進行學習,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風。
二是要重視制度建設。健全政府自身的誠信機制,使政府有穩定的政策及其制定機制,有共同權力合理使用的機制,有健全的責任機制。要建設一個誠信的社會體系,而誠信的社會體系必須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這也就是所謂的法治國家。要重視制度建設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和關鍵,誠信制度建設的意義也就在此。
三是要嚴懲失信行為。面對失信行為,要根據有關制度規定,嚴肅追究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使其接受相應處罰。公職人員以謙卑的態度接受懲處,其意義將會超越處罰結果本身。因為我們政府的施政、行政本身也就是依法實施,積極遵守和執行法律,才可能教育人民接受政府的管理。
(二)企業誠信
提高信用管理水平的方法:
第一,企業管理者應具有信用管理意識。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客戶是否按時付款可能涉及很多問題,例如客戶的付款能力、賒銷條款是否明確、商品或服務能否按時按質提交、貨單和發票內容的准確無誤、客戶投訴的及時解決、應收帳款的管理水平等。這些問題涉及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的方方面面。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並對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二,企業內部應設置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一個成功的信用管理體系都會設有專門的信用管理部(或稱「信貸管理部」)。信用管理部的主要職責就是管理客戶檔案、評估客戶的資信狀況、確定客戶的信用額度、管理和催收應收賬款。
第三,企業應有明確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方面,信用管理也要服務於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企業必須有明確的信用政策,以對企業的銷售和信用控制提供指引。
第四,應建立客戶檔案、定期檢查客戶信用狀況。客戶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客戶基本資料、客戶信用資料、賒銷合同、以往交易記錄等。
第五,有效管理應收賬款。信用審查和額度確定的主要目的是進行風險的預防,但僅僅預防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信用審查和信用限額畢竟是對客戶未來還款能力和意願的一種主觀判斷;另一方面,客戶本身的經營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其還款能力和意願也時常發生著變化。
第六,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如前所述,信用管理只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方面,信用管理受到企業各個方面管理的影響和制約。一個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從本質上講受制於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例如:當一個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品牌具有比較高的市場競爭力時,企業的賒銷控制就會更加容易;反之,當企業在市場中毫無競爭力可言,其在買賣關系中完全受制於買方,企業的賒銷控制的難度可以想像。同時,一個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從各個方面影響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
(三)個人誠信
受家庭不良教育的潛移默化影響,學校教育失衡的影響,也有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因素不同程度地腐蝕著人們心靈,從而導致誠信的失范。學校作為人民直接培養和教育者,對誠信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建議:
第一,加強對學生誠信教育,從小樹立「人無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觀念,將誠信教育的深刻性寓於各項活動的豐富性和新穎性之中,潛移默化地將誠信觀念融入學生內心深處。
第二,誠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的教育層次上,還應當在實施教育的動態過程中,適時把握學生的誠信狀態,並根據學生的信用情況建立起信用檔案。
第三,建立切實可行的誠信評價體系。通過運用誠信度測評體系考核學生過去、現在的誠信狀況,並將結果記入成年學生個人誠信檔案。
第四,完善的誠信監督和懲罰機制。高校的紀檢部門建立科學完備的監督制約機制,用制度約束大學生的行為,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
E. 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二、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此後,歷代中共領導人,都不斷在探索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相繼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F. 誠信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1、誠信制度是規范企業行為的最高准則。誠信制度是直接產生於社會經濟的一項制度,其能動性對企業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表現在對經濟交換過程中的規范作用,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依據誠信制度做到誠信經營的企業可以獲得持久的、最大的經濟利益,相反,缺乏誠信的企業不僅不能獲得經濟利益,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成功的企業都具有不斷完善的經營活動中的信用制度,規范契約行為,抵制形形色色的損害社會利益、擾亂市場秩序的不講信用乃至違法行為。如海爾集團發展之初,首先樹立建設誠信制度的觀念。當時把十幾台有點小毛病的冰箱當著全體員工的面給砸爛了,張瑞敏就是要讓全體職工知道他誠信經營的決心。海爾錘砸爛劣冰箱,通過企業的誠信制度形成的信譽贏得人心。相對比之下,「秦池」酒業從競爭標王到瀕臨破產,只走過了短短的兩年春秋。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2.誠信制度在企業中佔有基礎地位。誠信制度處於保證企業正確決策、穩定收益和市場競爭中長期生存的基礎地位。誠信制度的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企業信息來源的正確性,正確快速信息反饋機制,形成增強企業應變能力,產品的優缺點被正確的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理性的購買信息又被正確傳遞回決策者。企業正確決策建立在對正確信息的理性分析上,並因此使企業做出正確決策,可以增進企業的誠信度。誠信制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生存的基礎,誠信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取得長期穩定的收益而不是一時的利益。這些年來,企業對誠信制度在企業中的基礎地位重視不夠,由於企業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業誠信制度,一些企業缺乏誠信所導致企業信用的事件,對企業的形象和聲譽造成惡劣的影響,使企業缺乏市場競爭的基礎。因此,企業要發展必然要與國內、外企業進行面對面的競爭,通過建立誠信制度作到企業的誠信經營是必由之路。
G. 學術誠信意義
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天津某高校、廈門某高校兩名學生碩士畢業論文雷同,系由他人代寫、買賣,被學校撤回論文並注銷學位;杭州某高校教師被曝其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大段剽竊網帖內容,期刊編輯部和學校介入調查。這幾起學術不端行為引發廣泛熱議。
事實上,近年來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保持高壓和零容忍態勢。無論是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還是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等,均構成學術不端。學術誠信是大學精神的底色。高校必須堅持以學術誠信立校、立教、立研、立身,竭力塑造風清氣正、求是崇真的大學精神。
大學作為匯集知識、探求真理、發展文明的場所,擔負著引領人類思想、推動科學進步的任務。「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以誠立校,就是以學術誠信為要旨,踐行「立德樹人」這一高校建設中最根本、最崇高的使命。完成這一使命的首要任務,是在道德層面上培養師生形成言行一致、誠實守信的學術規范,在政策法規上制定嚴格的誠信制度體系,在組織結構上健全各類學術管理機構,在技術手段上整合多種學術不端檢測體系。在具體實施中,應建立高校學術誠信檔案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常態化監督檢查以及學術不端行為追蹤調查機制。如此,高校可以形成一套包含「教育—防範—監管—懲治」的嚴密學術誠信體系,並逐步實現誠信自律的長效機制。
大學之教的意義,在於培養有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一代新人。以誠立教,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教書必育人、育人先育德」的理念,號召教師將「無信不立」的誠信思想貫穿教學始終,倡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相結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塑造「師者,人之楷模」的職業尊嚴。
科研創新是一個民族和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是時代強音和主旋律。科研誠信有力地保護科研創新成果產出、維持科研創新生態循環、激發科研創新動能輸出,是我國科技創新「大廈」牢固的基石。高校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為了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各高校的態度是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嚴格執行「科研領域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備忘錄」,要求在學籍管理、科研項目立項、評選表彰、院士甄選等各個方面加強審核。尤其是高校科研領軍人物、特殊人才,更應該加強學術自律、踐行科學精神,以科研誠信引領社會誠信。
中國傳統文化把誠信作為個人立身之本,「民無信不立」,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立世之根。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修養,更是一個學者必備的嚴謹治學態度。然而在大學生中,學業舞弊、學術弄虛作假的現象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與缺少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浸染了社會不良風氣、欠缺誠信教育以及懲戒震懾力度不足等有關。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崇高德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學術誠信是大學生治學態度與為人操守的綜合表現。為此,大學生應積極加強學術自律,不斷提高自身誠信素養;學校應加強管理和引導,以多維度的誠信體系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全社會應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之貫徹落實到行為准則與誠信教育之中,同時以嚴格的法律制度促進學術誠信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H. 保險代理人的誠信對消費者的意義
內容提要:誠信處於倫理道德與經濟利益的沖突與摩擦中,誠信缺失已成為中國保險業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目前中國保險業誠信缺失體現於保險供給者、中介者及消費者,保險誠信缺失的根源在於制度的缺陷,使保險市場交易中的誠信行為難以有效的保證和擴展。誠信缺失的影響及誠信的意義,說明應該建立、健全誠信制度。為保證保險業持續、健康地發展,應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和健全的誠信法律制度;培育誠信理念,構建保險業的誠信文化;健全保險監管機制,推行違信懲罰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行業自律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用評級制度的建設。誠信概念源於道德倫理領域,又在商品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中不斷豐富和擴展,成為經濟范疇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誠信被視為道德倫理准則,是對行為的規范要求,是內在誠實品德與外在不欺詐行為的統一。而按照經濟學的視角,誠信作為經濟主體間交往行為的規則及制度,既是道德規范的選擇,又是一種經濟利益的選擇。誠信是經濟主體間在長期博弈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規則,它內化為市場交易准則和秩序,外化為法律法規等制度。在保險業的發展中,誠信處於倫理道德與經濟利益的沖突與摩擦中,誠信缺失已成為中國保險業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一、中國保險業的誠信缺失及其根源分析在保險活動中,保險雙方的任何一方有違誠實信用的舉動,都會導致保險交易受阻,進而影響保險服務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目前,中國保險業的誠信缺失不僅體現於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關系人,還體現於保險中介人。1.保險供給者的誠信缺失。保險供給者即保險市場上提供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由於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保險業務的專業性強,使保險消費者處在信息不對稱的博弈中,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後難以了解保險公司及保險條款的真實情況,如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償付能力及發展狀況、參加保險後能夠獲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憑借主觀印象及保險代理人的介紹做出判斷,客觀上為保險公司的失信行為創造了條件;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在保險業務中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欺騙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不及時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險合同約定的賠付義務,使一些保險消費者喪失了對保險公司的信任;一些保險公司違規經營,支付過高的手續費、給回扣、採用過低費率等惡性競爭行為,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社會聲譽;對保險代理人的選擇、培訓及管理不嚴,有一些保險公司誤導甚至唆使保險代理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嚴重危害了保險公司的形象;向保險監管機關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和資料等。2.保險中介者的誠信缺失。保險中介者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和保險公估人等。保險中介者的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行為:在其業務中期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阻礙或誘導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等。由於目前我國從事保險代理業務的人數量眾多、規模龐大,業務素質及道德水準參差不齊,保險中介者的誠信缺失較多地表現為保險代理人的誠信缺失。不少保險代理人在獲得更多代理手續費的利益驅動下,片面誇大保險產品的增值功能,許諾虛假的高回報率,迴避說明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甚至誤導投保人,給投保人、被保險人造成經濟損失,引起保險消費者的普遍不滿。3.保險消費者的誠信缺失。保險消費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其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投保時和索賠時: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時,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使保險公司難以根據投保標的的風險狀況確定是否承保、應該以什麼樣的條件承保;有些被保險人和受益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或者未發生保險事故而謊稱發生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偽造、變造與保險事故有關的證明、資料和其他證據,或者指使、唆使、收買他人提供虛假證明、資料和其他證據,編造虛假的事故原因或者誇大損失程度,騙取保險金;有的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甚至人為製造保險事故,故意造成保險財產的損失及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事故,增大了保險標的及社會財富的損害,增加了保險人理賠的成本。中國保險業誠信缺失的根源在於制度的缺陷,使保險市場交易中的誠信行為難以有效的保證和擴展:1.產權制度的不明晰以及軟約束,使保險公司行為的外部性增大。合理的產權制度是正常的信用關系的制度基礎。產權過分集中於國家,經濟利益不完全與企業經營績效掛鉤,缺乏激勵機制,就容易導致短期行為。從理論上講,誠信狀況往往與長期利益成正比,與短期利益成反比。一個考慮長遠利益的人比一個考慮短期利益的人更容易誠實,更願意維護信用。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行為者通常會從長遠利益出發諾守誠信。保險公司的產權制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性前提,決定著保險公司的經營目的和與社會經濟各方的關系,影響到保險公司的行為方式。「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我國的保險公司(特別是在保險市場上佔有很大市場份額的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產權不明晰以及軟約束,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因而保險公司不考慮長遠利益,不考慮信用效應,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短期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事實上,按照博弈論的觀點,在保險一方不守信的情況下,一方受損,另一方獲得利益最大化,使總體利益趨於小化;在保險雙方都不誠實守信的情況下,雙方均難以獲利。即產權制度的不明晰以及軟約束,會使保險行為主體產生追逐短期利益的心理,陷入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導致誠信行為在質與量上的差異。2.保險供給者及保險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險公司員工及保險代理人的誠信行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險公司的業務運作是保險公司的內部員工及保險代理人行為集合的結果,員工及代理人的忠誠度、能力及協作精神是保險公司誠信狀況的基礎,當員工及代理人的誠信狀況失控超過一定的范圍和度,就會影響保險公司的整合狀況,弱化保險公司的誠信能力。又由於對保險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崗要求不夠嚴格,持證上崗制度實行的時間短,保險代理人總體素質偏低,保險公司難以完全控制保險代理人的不誠信行為。3.國家信用管理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誠信的保障機制、懲罰機制和監督機制的缺乏。在一個具有良好信用的社會中,不守信用將付出代價;而在一個不守信用的社會中,守信用者卻將付出代價。從誠信的保障機制來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健全的國家,會從制度上保證誠實守信的合法權益,誠信的人會獲得更多的交易和贏利機會。在目前中國的保險市場上,由於國家信用管理制度體系的不完善,信用的保證主要是基於人的倫理道德要求,當社會性與「經濟人」人性的矛盾相沖突時,「經濟人」的有限理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出現利己主義動機,產生違反誠信原則的道德風險,這也是保險領域產生誠信缺失的重要根源。在懲罰機制上,信用管理制度嚴格的國家,對於違背誠信的行為從法律上進行懲罰,並讓其承擔經濟上較為嚴重的損失,使其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失信行為不僅無利可圖,而且會喪失未來的交易機會,這就促使人們盡量維護自身的信譽度。而目前在中國,對違背誠信的行為懲罰機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懲罰規定尚不完善,經濟上的懲罰力度不大,約束機制軟化,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從人格、倫理上進行譴責,這就難以抑制失信行為的出現。在監督機制上,中國保險業的誠信監督主要體現為道德的自律以及有限的輿論監督,法律的強制約束性監督還不完善,失信行為的屢禁屢犯也就在所難免。二、中國保險業誠信缺失的影響以及誠信的意義在保險活動中,誠實守信是對保險交易對方合法權益的維護和尊重,也是對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和尊重,誠信的缺失最終也會使失信者的利益遭到損失。保險活動中對誠信行為的道德選擇結果,必然邏輯地體現其經濟利益基礎。可以說,不誠信就沒有信譽,就沒有保險業的長期持續發展。當保險業的誠信缺失升級為誠信危機時,保險雙方就會彼此不信任或者需要用很多事實來證明對方是值得信任的,就會使保險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縮小保險交易的范圍,使保險市場的行為主體難以正常地溝通和交往,使保險市場缺乏正常運行的基礎。顯然,誠信對中國保險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誠信是保險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信譽是企業的生命。保險產品是一種典型的無形產品,是以保險公司的信用向客戶所做出的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保險事故承擔賠付保險金責任的承諾。因而,保險公司是否誠實、是否守信用,在保險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消費者只有在對保險公司信任的基礎上才會投保,也只會向其認為有信用的保險公司投保,這樣,保險公司的信譽度,就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保險公司只有誠信,才能為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誠信是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特別是在入世以後,保險機構(含保險公司、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誠信已成為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誠實守信的保險機構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保險機構之間的競爭,最終是信譽和品牌的競爭,而信譽和品牌是建立在保險機構的誠信基礎上的,失去了誠信,就沒有信譽和品牌可言,就難以贏得客戶及在競爭中取勝,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未來長期發展的可能。保險機構良好的信用是其贏得市場的重要保證。只有樹立誠信的形象,才能提升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保險機構只有以誠相待,具有遵守法律和市場規則、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等信用行為,才能增強競爭實力,為更廣泛地進入市場、擴大交易創造條件。3.誠信是保險市場活力的信心指數。保險市場上失信行為的擴大化以及誠信制度的缺位,會增加保險交易的風險,使保險行為主體對保險市場缺乏信心,阻礙保險交易向縱深發展,甚至使保險市場在較長時期處於低迷狀態。可以說,保險市場疲軟的原因在於誠信不足。一方面,保險公司、保險中介人的不誠信,影響到保險消費者對保險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被保險人及其關系人、保險代理人的違信行為,也損害了保險公司從事保險交易行為的信心。即失信行為的蔓延及造成的道德風險,會降低保險雙方對保險市場的信心指數。4.誠信有助於增強凝聚力,促進保險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一方面,信用是企業員工價值的重要體現,保險機構的誠信度高,該機構的員工就會充滿自豪感、榮譽感,對企業的行為容易認同,與企業共命運的意識會增強,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同樣,有全體員工的誠信,才會有保險機構的信譽度;另一方面,在保險活動中,由於保險雙方有可能出現欺詐行為,使保險交易受阻,因而,保險雙方的誠信有助於保險交易的實現。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市場行為的基本准則,是對保險市場行為主體具有道德意義和法律意義的游戲規則,只有在行為人遵守這一規則的前提下,才能保證競爭的有序進行,在保險供給與保險需求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及均衡,促進保險業的長期、持續發展。5.保險經營活動的特殊性要求保險雙方最大誠信。保險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一方面,保險人承保的風險是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不是已經發生的風險,保險標的本身的風險乃至保險標的所處的環境都直接影響到風險發生的概率及損失程度,而且,保險標的的風險狀況在保險人承保以後可能發生變化。保險標的通常處於被保險人的控制之下,保險人難以准確把握保險標的的真實狀況及變化情況,但保險人的承保抉擇以及賠付,卻與保險標的的狀況密切相關,顯然,相對於被保險方,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保險合同的專業性、技術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投保人、被保險人乃至受益人難以准確地理解,相對於保險人,被保險方對保險條款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增大,可能出現道德風險並直接損害保險合同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誠實守信,才能降低保險市場的交易成本,保證保險業的發展。誠信缺失的影響以及誠信的意義,說明應該建立、健全誠信制度,以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增加保險交易活動的確定性和預期性,減少保險主體之間的摩擦,規范保險交易行為,降低保險交易成本,提高保險的經濟效率,保證保險業持續、健康地發展。三、構建中國保險業誠信制度的思路誠信制度是對誠信行為及其關系的規范和保證。這種制度安排既有正式制度,又有非正式制度。1.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和健全的誠信法律制度。保險市場主體在從事保險活動時,往往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喪失理性而違背誠信原則,因而依靠市場機制和道德約束難以確保保險雙方的誠信行為,必須藉助於制度的外在強制力——明晰的產權制度及健全的法律制度。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相應的產權制度,產權能夠引導人們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明晰產權關系是規范經濟行為主體的誠信行為的制度保證。在產權制度明晰的條件下,交易者的誠信行為有助於其更好地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只有法律保障產權的明晰,才能真正奠定誠信的約束基礎;只有通過法律約束,建立和完善誠信者的利益保障機制及失信者的懲罰機制,才能促使保險市場主體的行為更加規范、符合誠信的要求,才能保障保險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們只有通過完善與誠信相關的法律制度,使當事人誠信行為的收益大於不誠實守信的收益,誠信的成本小於不誠信的成本。通過誠信法律制度的保障,在整個保險市場形成一種誠實守信的保險交往關系,使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只有規范保險行為,注重誠信形象,不斷提高自己的信譽,才能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取得更大的收益;只要保險雙方的任何一方有違反誠信的記錄,在日後的保險活動中,都將受到法律的懲罰,嚴重不守誠信者將被淘汰出局,使保險誠信制度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軌道上。可見,明晰的產權制度是維護誠信的前提,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維持誠信的保障。2.培育誠信理念,構建保險業的誠信文化。誠信既是一種道德追求,又具有經濟意義。在市場經濟中,信用是一種財富,良好的信用是一種有價值的稀缺資源。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求誠實信用。一個不誠信的企業或個人不可能發展。保險市場上的各種行為主體,都應該轉變觀念,重新認識企業利益、個人利益與誠信的關系,樹立維護誠信行為的責任觀。全社會(特別是保險公司)應高度重視誠信問題的教育與宣傳,培育誠信理念,使誠實守信的倫理精神滲透到保險各方的意識中,為誠信行為創立思想基礎。保險機構應將誠信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的、不可缺少的內容,確立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為誠信行為創造良好的行業風氣。在保險公司的員工培訓及對保險代理人的培訓中,應重視誠信教育,增加誠信內容,使保險公司的員工及其代理人明了哪些行為屬於違信行為,不誠信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等。保險公司及其有關機構應利用各種宣傳輿論工具及手段,宣傳誠信對企業、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並通過各種管理措施的採取和道德約束,強化誠信意識,崇尚誠信觀念,使誠信成為保險雙方當事人的自覺行為,並以擁有良好的誠信度及較高的信用等級來體現自身的價值。3.健全保險監管機制,推行違信懲罰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在建立、健全誠信法律制度的同時,應加強對現行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促使保險行為主體遵守法律、法規。中國保監會作為保險市場的監管主體,代表政府實施監管職責,應通過監管加大執行力度,鼓勵、引導誠信行為,並與司法機關配合,依法懲治失信行為,促進保險誠信制度的建立。我國在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方面還缺乏力度,「失信成本」輕微,沒有起到懲戒作用。因此,應從法律、道德約束等方面構建違信懲罰制度,並通過健全監管機制,使守信者得到保護,失信者受到懲罰,增大失信者的利益成本、道德成本乃至政治成本,使行為主體面對高額的「失信成本」,唯一理智的選擇只能是誠信,以保障整個保險市場的有序運行。4.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行業自律制度。行業協會是協調和平衡市場主體利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組織。在市場經濟較為成熟的國家,所有市場主體都處於行業協會的管理之下,行業協會代錶行業的整體利益對行業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違信者都會受到行業協會的排斥和處罰。我國的保險行業協會近幾年做了大量工作,但對保險公司的約束力仍然不夠。要在保險業構建誠信制度,就應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起保險行業的自律制度。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用評級制度的建設。應該對保險市場主體的資信狀況進行科學、准確的信用風險評級,如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保險公司、保險中介人及投保人、被保險人的道德信用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定,以確定信用等級。通過信用評級制度的建設及信息披露,促使保險市場主體始終誠實守信用,認真履行保險合同規定的義務。我國在建立信用評級制度時,要注意與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實行的評級標准、技術等方面的對接,吸收國外先進的評級辦法並結合我國實際,形成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制度。要把分散的反映保險機構和個人的誠信狀況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聯網管理或整合,實現誠信信息的資源共享。可以考慮創立商業化的信用運作機制,設立信用記錄公司,盡可能對保險市場上參加保險活動的所有人的誠信狀況進行調查登記,將記錄資料輸入電腦資料庫,並一直跟蹤調查客戶的信用變化情況,並通過互聯網路,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有償的在線服務。在保險機構需要調查某一位保險客戶的誠信狀況時,或者在保險消費者調查某一個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人的信用時,向信用記錄公司購買信用記錄資料。這種新型的信用機制,能夠區分和評判保險行為主體的信用狀況,將有不良信用記錄者列入「黑名單」,把失信者缺乏誠信的形象公諸於眾,既使保險消費者能夠選擇有良好誠信記錄的保險公司及保險代理人,又使保險公司更便於審核投保人、被保險人。總之,中國應建立、健全保險誠信制度,形成一整套提升保險機構信譽度的行為規范,把保險機構及保險消費者的經濟價值取向與誠實守信的道德價值取向統一到誠信行為中,使誠信在更完整的意義上體現出市場經濟中「義利合一」的社會價值取向,保障保險雙方在道德與法律的雙重約束與驅動下,共同維護保險市場秩序,在利益的權衡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在不違背誠實信用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給保險雙方帶來均衡利益和長遠利益,實現保險市場利益的最大化。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