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商就是供應商
❶ 物流與供應鏈之間是什麼關系
目前,關於供應鏈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些觀點對我們理解物流、把握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21世紀的市場競爭具有很大的啟發。物流與供應鏈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目前國際上對於供應鏈的理解基本上有三種觀點:· 供應鏈概念是物流概念的擴展· 物流與供應鏈是一回事· 相關企業業務、資源的集成與一體化我們認為,以上觀點都在一定方面反映了人們對供應鏈的認識,而且從特定角度看都有道理。但是,我們更傾向於認為,供應鏈與物流不同,供應鏈也不僅僅只是對物流概念進行擴展,供應鏈與企業的業務集成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更傾向於第三種觀點。供應鏈管理實際上應該包括供應鏈組織內部各功能部門之間的集成和在供應鏈上下游組織之間的集成,集成的內容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等,集成的對象有資源、組織、業務、流程等,因而供應鏈的概念比物流的概念更加廣泛。任何軟體都是管理思想的體現。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其軟體功能本身也會因各種管理流派對供應鏈管理本身的理解不同而不同。為了更好地理解供應鏈管理軟體本身,我們將帶有供應鏈規劃功能的一類稱為廣義的供應鏈管理軟體,「供應鏈實施+傳統進銷存」定義為狹義的供應鏈管理軟體,具體內容及與ERP關系見圖1。系統結構與模型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流程參考模型,是供應鏈的診斷工具,涵蓋所有行業。SCOR使企業間能夠准確交流供應鏈問題,客觀評測其性能,確定性能改進的目標。1.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COR)流程參考模型通常包括一整套流程定義、測量指標和比較基準,以幫助企業開發流程改進的策略。SCOR並不是第一個流程參考模型,但卻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參考模型。SCOR模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供應鏈管理流程的一般定義、對應於這些流程的性能指標基準、供應鏈「最佳實施」的描述以及選擇供應鏈軟體產品的信息。SCOR模型按流程定義可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可用於分析企業供應鏈的運作。在第三層以下還可以有第四、五、六等更詳細的屬於各企業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層次,這些層次中的流程定義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SCOR模型的第一層描述了五個基本流程:計劃(Plan),采購(Source),生產(Make),發運(Deliver)和退貨(Return)。它定義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范圍和內容,並確定了企業競爭性能目標的基礎。2.技術支柱實現SCM有兩大技術支柱:集成(Integration)和協同(Coordination)。而供應鏈的協同功能則以3項技術為基礎:1)現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2)過程標定(基準)——以行業最佳實踐企業的運行效果為基準模板,實施供應鏈改造的後來者向這個模板看齊;3)高級計劃與排產技術(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ling,APS)。APS能夠統一協調企業間的長、中、近期的計劃,是SCM的核心。APS的核心基於長期證明的數學演算法或解決方案。但APS所採用的並不是單一的技術,具體應用的演算法(諸如線性規劃、整數混合規劃、推理、約束理論以及模擬等等)視需要解決問題的類型而定。APS從ERP系統下載數據到專用伺服器上做常駐內存的處理,實現計劃的反復運算或對可選方案進行評估,直至得到可行的或基本上可獲利的計劃或進度表。3.供應鏈管理軟體功能描述目前所說的廣義供應鏈管理軟體SCM,按照過程進行供應鏈組織間的計劃、安排進度表和供應鏈計劃的執行與控制,著重於整個供應鏈和供應網路的優化以及貫穿於整個供應鏈計劃的實現。好的SCM軟體供應商提供的套件,包括了從定單輸入到產品交付等並行於製造業務流程的全部業務過程,其中包括預測、供應鏈和生產計劃、需求和分銷管理、運輸計劃以及各種形式的業務智能。物流/供應鏈軟體選擇標准物流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現代物流的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物流管理和操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件。國外研究機構預測,到2002年底,我國的IT業和電子商務市場將達到150億美元,供應鏈管理的軟體和服務市場也將達到40億美元。實際上,有沒有IT系統的支持已經成為現代物流運作的重要標志之一。許多企業在選擇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的時候往往把它作為重要的前提條件。所以,企業選擇物流IT系統,與其說是一種信息技術選擇,不如說是一種企業管理模式和市場競爭戰略的選擇。一般來說,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立有兩條路徑:一是量身定製的開發;二是集成系統的導入。眾所周知,物流IT系統量身定製開發的前提是企業物流運作流程的設計;集成系統的導入也往往要求企業改變現有的物流運作流程。所以,無論走哪條路,企業建立物流IT系統的前提都是要確定其物流運作流程。1.路徑選擇如前所述,物流運作流程設計或再造的依據有二:一是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二是企業的物流管理模式。前者是系統目標,但可能導致企業物流系統如配送中心的選址、布局和結構的變化,進而導致流程的變化。後者是服務手段,是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而配置物流服務資源的方法。如存貨水平的控制、存貨的布局和結構配置、存貨可得性的優先度排序、不同運輸方式的選擇等等。顯然,同一個企業當它採用不同的營銷渠道結構,或分銷、或直銷、或分銷與直銷相結合的時候,當它採用不同的物流管理模式,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級、或外包的時候,其物流運作的流程以及相應的物流IT系統——數據集中存放或數據分級存放是不一樣的。事實上,在客戶需求確定以後,企業的物流管理模式將對流程設計起決定性的作用。這時,物流運作流程的設計問題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客戶服務需求和企業服務能力的匹配問題。必須指出的是,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只注意企業的物流管理模式而忽視客戶具體的物流服務需求,使得物流IT系統的設計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據。因此,往往不能建立有關信息與客戶服務之間直接的知識關系。因此,建立的物流信息系統要麼是過於理想化而不適用,要麼是企業現有物流運作管理模式和台賬的桌面化。電腦屏幕上充斥了大量不得要領的經營和統計數據,其實跟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企業物流管理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對企業物流運作過程的調節和控制還是要靠管理人員的經驗,或還要對有關信息進行二次或三次處理。所以,許多企業在物流IT系統運行後往往感到其開放性和靈活性甚至是適用性不足也就不奇怪了。企業的物流管理模式該如何選擇呢?答案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的企業競爭戰略。或總成本領先,或差別化服務,或專門化攻略(集中一點)。對許多處於轉型中的中小傳統物流企業來說,選擇專門化攻略可能是明智的。企業的競爭戰略是如何選擇的呢?答案是:由企業的發展戰略決定。競爭戰略解決的是在既定市場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發展戰略解決的是企業市場進退和發展方向的問題。物流IT系統的投資屬於企業的長期戰略投資,所以在設計和導入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之前,正確的做法往往要求企業制定發展戰略規劃。那麼,企業的發展戰略又是如何選擇的呢?答案是:由市場即客戶需求決定。所以,歸根到底,企業物流IT系統的設計必須以客戶服務需求為基本依據。物流IT系統投資的回報不僅包括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運營效率的提高和客戶服務水平的提高,更包括物流管理知識的獲得和積累。2.系統選擇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如行業定位、產品定位或客戶定位。要有明確的服務定位如倉儲服務、貨運服務、貨代服務、供應服務、分銷服務或供應鏈整合等。在進行市場定位的時候,不僅要考察客戶企業,而且要考察客戶企業所屬的行業發展趨勢,要考慮客戶的客戶及其供應商的供應商。對企業本身現有物流運作流程和價值鏈也要做精心的分析,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地方。IT系統的建立要從投資回報最有潛力的環節切入,而不是盲目地全面開花。沒有戰略和重點的全面IT系統化並不能夠帶來全面的服務水平和服務利潤的提高,還可能在投資和實施方面產生負面影響。要與客戶一起商定物流服務目標、確定企業物流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分享的機制。這對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特別重要。沒有互動的機制,就沒有信息的分享,更沒有高水平的物流服務,也沒有第三方物流。系統的結構要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如要把現在的倉庫改造為增值服務中心,則在IT系統的配置方面,至少要有倉庫管理系統和商務管理系統,還要配置條碼印製系統和無線終端識別系統等。但一定要以企業的物流發展戰略為依據,同時還要考慮有關信息技術的經濟壽命。要防止為預留功能介面而購進冗餘的設備或造成資金沉澱。要認真考察系統供應商是否擁有本行業或同類企業的設計經驗,該供應商所設計的系統目前使用的情況如何,是不是可以在企業現有的管理信息平台上運作。一定要去走訪該供應商以前的客戶。在市場和服務定位以後,應有明確的投資預算。系統供應商應有對系統從安裝調試到正常運行所需時間的承諾。有調查表明,即使在美國,ERP系統的調試運行一般都要用20個月左右,TMS調試一般要l0個月,供應鏈管理系統調試一般要18個月。EDI系統調試一般要10個月。企業對新舊管理運營模式的轉換及其對客戶服務可能產生的影響應有所預見。企業要做好變革的准備,尤其是服務理念和企業文化的變革。要考慮使用規范的招投標程序。在必要時可聘請有關的咨詢顧問公司來幫助制定戰略規劃和選擇合適的IT系統供應商。
❷ 隨著物流行業走向全球,為什麼物流供應商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❸ 供應鏈與物流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看看物流的定義就知道,是供應鏈的一部分:
物流——
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對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
供應鏈——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
❹ 物流商是什麼
物流商是指物流企業從事物流活動所需資源和服務的提供者,包括為物流企業提供設備、工具、能源、土地和房產的各類供應商;提供信貸資金的各類金融機構;在各類人才市場上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的中介機構;為物流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提供貨物運輸、設備維修、清潔、保安等的服務機構。
物流商的作用和職責一般為:
按生產廠家(簡稱「廠家」)要求與原材料供應商聯系提貨,與客戶聯系送貨;
具備操作空運、海運、公路、鐵路運輸、空海聯運的能力;
在某一區域或全國范圍內做貨物分拔;
辦理海關清關業務(制單、報關、墊付關稅等);
保險:受廠家委託代辦保險和理賠;
財務支持:有足夠的周轉金保證日常運作,甚至代買部分原材料;
信息傳遞(網路化)和文件的管理;
采購和管理好二級供應商(如車隊等);
持續性改進。
❺ 物流與供應鏈的區別
計劃是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大腦,是個核心問題,包括需求計劃、生產計劃、物料計劃、物流計劃、庫存計劃等等,而采購、生產製造、交付與物流等則屬於供應鏈管理中執行的范疇。
供應鏈管理翻譯過來是 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講的是所謂「鏈條」的概念;物流的英文單詞是 Logistics,傳統的理解是運輸(shipping)、倉儲(warehousing)、海關(Customs)及內部配送(Internal logistics,如搬運、裝卸、配送物料到生產線等)。
它主要是講「流動」的概念。
很多人把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個概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供應鏈管理由三部分組成:供應管理(供應商部分)、運營管理(公司內部管理)、物流管理(客戶端)。簡單地說,供應鏈管理就是從供應商處采購(供應管理)、在內部進一步增值(運營管理)、再遞送給客戶(物流管理)。這里所談的物流管理是Outbound
Logistics (外向物流,即從公司流向客戶的最終產品流)。當然,采購中也涉及一定的物流管理,即Inbound
Logistics(內向物流,即從供應商流向公司的半成品、部件流)。內向物流一般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很多公司由采購部門負責。而外向物流就比較復雜,一般由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負責。
物流實際上就是倉儲和運輸,但是加上了信息化和整合的概念;供應連管理實際上就是對物資采購到生產加工到送達終端客戶的這一過程的管理。可以這么理解兩者的關系,物流管理不包括供應連管理,但是供應連管理一定包括物流管理
說起物流就不能不說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其實是專業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因為物流在很多公司不算核心競爭能力,於是就被外包(Outsource)到一些專業物流公司,為「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一種。這類專業物流公司包括倉儲、運輸、以及其它的相關服務。在美國,這類物流公司一般待遇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對那些藍領工人,因為不要求太多的知識、技能。
國內物流熱也與物流管理發展滯後有關。在美國,物流管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比較完善、有效,整個物流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左右。在中國,物流才是最近一些年發展起來的,管理上不夠完善,缺乏職業經理人,物流成本也較高,據估計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很有潛力可挖。另一方面,國內製造業發展快,已經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有大量的產品需要流通,迫切需要提高物流效率。
❻ 「物流供應商」的概念是什麼
物流供應商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關信息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所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管理的相應服務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
❼ 供應鏈是物流嗎什麼是供應鏈
供應鏈不是物流。
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從配套零件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的概念是從擴大生產概念發展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後延。
(7)物流商就是供應商擴展閱讀: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從單一的企業角度來看,是指企業通過改善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整合和優化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獲得企業的競爭優勢。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的有效性管理,表現了企業在戰略和戰術上對企業整個作業流程的優化。整合並優化了供應商、製造商、零售商的業務效率,使商品以正確的數量、正確的品質、在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時間、最佳的成本進行生產和銷售。
供應鏈管理包括計劃、采購、製造、配送、退貨五大基本內容。
1、計劃:這是SCM的策略性部分。你需要有一個策略來管理所有的資源,以滿足客戶對你的產品的需求。好的計劃是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監控供應鏈,使它能夠有效、低成本地為顧客遞送高質量和高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2、采購:選擇能為你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貨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和供應商建立一套定價、配送和付款流程並創造方法監控和改善管理,並把對供應商提供的貨品和服務的管理流程結合起來,包括提貨、核實貨單、轉送貨物到你的製造部門並批准對供應商的付款等。
3、製造:安排生產、測試、打包和准備送貨所需的活動,是供應鏈中測量內容最多的部分,包括質量水平、產品產量和工人的生產效率等的測量。
4、配送:很多「圈內人」稱之為「物流」,是調整用戶的定單收據、建立倉庫網路、派遞送人員提貨並送貨到顧客手中、建立貨品計價系統、接收付款。
5、退貨:這是供應鏈中的問題處理部分。建立網路接收客戶退回的次品和多餘產品,並在客戶應用產品出問題時提供支持。
❽ 供應鏈與物流有何區別與聯系
很多人把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個概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供應鏈管理由三部分組成:供應管理(供應商部分)、運營管理(公司內部管理)、物流管理(客戶端)。簡單地說,供應鏈管理就是從供應商處采購(供應管理)、在內部進一步增值(運營管理)、再遞送給客戶(物流管理)。這里所談的物流管理是Outbound Logistics (外向物流,即從公司流向客戶的最終產品流)。當然,采購中也涉及一定的物流管理,即Inbound Logistics(內向物流,即從供應商流向公司的半成品、部件流)。內向物流一般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很多公司由采購部門負責。而外向物流就比較復雜,一般由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負責。
說起物流就不能不說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其實是專業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因為物流在很多公司不算核心競爭能力,於是就被外包(Outsource)到一些專業物流公司,為「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一種。這類專業物流公司包括倉儲、運輸、以及其它的相關服務。在美國,這類物流公司一般待遇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對那些藍領工人,因為不要求太多的知識、技能。
國內物流熱也與物流管理發展滯後有關。在美國,物流管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比較完善、有效,整個物流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左右。在中國,物流才是最近一些年發展起來的,管理上不夠完善,缺乏職業經理人,物流成本也較高,據估計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很有潛力可挖。另一方面,國內製造業發展快,已經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有大量的產品需要流通,迫切需要提高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