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要望
㈠ 選擇一個好供應商的標準是什麼【采購供應問題】
1、經營管理水平經營管理水平高的 供應商才有能力提供優質的商品。
2、持續供應和擴大供應的能力
3、市場地位
市場地位通常指那些擁有名牌的大型生產供應商,特別是這些生產供應商在不同地區的市場地位差異,對你的進貨更有意義。
4、低價格產品開發能力
低價格產品開發能力關繫到未來發展過程中生產、加工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雖然,對於供應商選擇的標准可以因產業的不同,企業規模和經營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但這10項標准和5項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采購在選擇供應商時必須予以關注, 同時要根據自己企業和行業的特點設計出符合需求的優質供應商選擇標准。
買家眼中最看重的優質供應商的10項標准
1。價值+成本節約 -- 購買某項新技術或外包服務的主要動力在於降低成本。 所以能否降低成本是首要的, 但最重要的還在於那些基於銷售額的指標的財務數據,諸如銷售增長或產量等, 這才是體現最終價值的。
2。可靠性 -- 如今的客戶對服務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技術或服務供應商就必須提供絕對的可高性,這點在買家眼裡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3。優異的性能 -- 這對於優秀的供應商來說是起碼的事情。 事實上,
優秀的供應商經常能夠主動超越客戶對它的要求,換句話說,追求卓越是現代優質供應商的新特徵。
4。專業技能和知識 -- 生產廠商和零售商越來越要求其IT或物流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更有行業或市場針對性。在這些專業能力方面有專長的供應商將很受客戶青睞,甚至被尊為顧問的角色。
5。解決問題能力 -- 在任何一條供應鏈中, 不可預測的問題和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供應商是否願意並有實力解決突發事件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對突發事件的快速解決能力和靈活性對供應商來說是個加值。
6。持續改善 -- 許多公司都希望能夠看到供應商產品開發計劃,從而確認該供應商能夠持續滿足自己的發展需要, 這點對IT供應商尤其重要。
7。支持 -- 許多公司的規模隨著與供應商合作的越來越緊密而呈現縮減的趨勢, 這意味著他們更多地依賴於供應商提供實施,培訓,技術維護或相關服務。 提供全方位支持已經變得與技術或服務本身同樣的重要。
8。文化 -- 毫無疑問,客戶更願意同有著健康的企業文化和積極進取的敬業態度的供應商合作, 那些以客戶利益為重,盡力達成目標,精益求精的供應商尤獲青睞。
9. 全球性 -- 由於供應鏈已經帶有全球的屬性,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尋求能讓他們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夥伴進行接觸和交易的 技術與服務,現代的優質供應商必須趕上這個潮流。
10。完善的服務 -- 完善的服務對好的供應商是不可缺的, 尤其是針對第三方物流(3PLs)以及其它物流領域來說,能夠提供優質的全方位服務的供應商就很有競爭力。
以上這10項標準是采購對選擇優質供應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量點,以下5項是優質供應商共同有的特性,也是非常值得采購關注的。
1。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 越來越多的行業受到政府法律法規的制約, 而且這些制約有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巨額罰款,甚至引起法律訴訟。 因而, 那些能夠處理諸如安全問題,
貿易條例,勞務糾紛,法律事務的技術或服務將有更多的需求。
2。透明度 -- 現在的企業已經不滿足於對 運輸,庫存和訂單處理的及時了解, 他們需要不斷地從供應鏈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客戶那裡得到信息。
3。 整個能力 -- 對於供應鏈技術而言,能夠快速和流暢地與其它系統整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第三方物流,整合供應商的服務使其與合作夥伴的系統兼容的要求在不斷增長。
4。程序化 -- 優質的供應商能夠幫助客戶企業將最佳實踐與高效率的運作程序植入公司的業務模塊中。
5。增長性 -- 優質供應商本身是一個不斷增長的企業,他們能夠跟隨其客戶公司和市場的發展腳步。有實力的跨國企業都願意同這樣的供應商結成聯盟合作。
㈡ 跟供應商的談判技巧有什麼
在談判之間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
在采購中,要想成功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重要的就是必須實現做好充分的談判准備,要根據采購的數量、金額等方面的多少來決定具體的計劃,也就是說先要做足功課,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采購人員自身要對所需采購的材料相關的專業知識必須了解,這樣的話就可以在談判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掌握各種重要信息,讓供應商無懈可擊,最終達到理想的談判目標。盡量和最終有權做決定的人物進行談判
采購人員要避免與沒有決定權的當事人進行談判,這樣可以減少浪費時間、不免露底給對方,那麼就要在正式談判之前先確定好對方的許可權。如果無法說服對方的首腦時,還可以採取把談判的矛頭指向「對方組員」。在無法說服時,便應改弦易轍,設法通過「對方組員」來動搖「對方首腦」的立場。
打好開端談判
打好開端的策略實際上就是指在采購談判的過程中先給出一個低於供應商實際要求的談判起點為主,之後以讓利的條件在來吸引對方,這樣就可以擊敗同類競爭對手,然後在將供應商引誘上鉤,在其進行談判,最終強迫供應商讓步,達到自己的利益目標。
探知臨界價格
在談判中采購方想知道供應商的最低出讓價,供應商想知道采購方的最高接受價,以便判斷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臨界價格。探知臨界價格的技巧有:以假設試探;低姿態試探;規模購買試探;讓步試探;合買試探等方式。
開盤報價明確、清晰而完整
報價應該堅定、明確、完整且不加任何解釋和說明開盤價的報價要堅定、果斷,不保留任何餘地,給對方留下認真和誠實的印象。報價時不要對本方所報價格做過多的說明和辯解,因為對方對我方報價的水分多少都會提出質疑的。如果在對方還沒有提出問題之前,便主動加以說明,會提醒對方意識到我方最關心的問題,而這種問題有可能是對方尚未考慮過的問題。
巧妙還價
首先在談判的雙方進行報價截止之後,采購和供應雙方都會進入討價還價的焦灼情況,在這拉鋸戰中,采購人員必須要以情形的頭腦和快捷的反應應變能力來處理,也就是說在進行還價的時候必須要有彈性,切忌不能漫天要價,亂換價格,更不能在一開的時候就患處最低的價格,這樣就可以避免供應方認為沒誠意,還可以減少因為失去彈性導致被動,避免導致談判的價格毫無餘地,最後終止。然後可以進行談判轉移的方式進行還價,在談判中會經常遇到給采購方施加壓力,說就是最後的讓步了,這時采購人員盡量不要著急直接回應,要利用機會找到突破口,再把問題轉移到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點上,最終找到談判的合適機會。
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
首先盡量從對方的立場說話。很多人誤以為在談判時,應趕盡殺絕,毫不讓步。但事實證明,大部分成功的采購談判都要在彼此和諧的氣氛下進行才可能達成。在相同交涉條件上,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說明,往往更有說服力。然後以數據和事實說話,提高權威性取得對方的信任。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事實為依據。
㈢ 選擇供應商的要素有哪些
選擇供應商的要素有:
首先,好的供應商不僅專注於工廠,還關注市場,關注工廠以外的內容。好的供應商會看市場的動向,什麼產品流行,需要生產什麼產品。不是特別好的供應商只知道生產產品,想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掉,只是想找一個人把產品賣掉。
其次,好的供應商會堅持自己的定位和選擇,會做出艱難的決定。比如說,一家公司認為好的客戶是美國西部中等規模的采購商,他就會專注於這個領域,會專門向他的目標客戶推廣和營銷。有些供應商會嘗試不同的渠道,看看是否可行,產品有不同的價格,他想嘗試每個機會,這樣做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再者,好的供應商會控制企業規模,更關注現金流和利潤。中國非常多企業只是希望企業能成長、成長、成長,他們可能會找到一個大客戶,但大客戶往往帶來的利潤非常微薄。反面中小規模的訂單利潤更多,所以多拿一些中小規模的訂單,對一些大型訂單應該要減少 [1] 。
與此同時,供應商不能單獨依靠一個大客戶,這會非常危險。如果這個大客戶公司經營狀態不佳,或者換了供貨商,你們公司就會非常危險,我們要降低運營風險,在接大單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此外,作為一個優質的供應商,在進行自動化時,也應多加考慮,不能用機器完全取代員工。並且盡可能的避免價格戰。很多中國供應商認為自己價格是最低的,這樣單子就多,但總會有人比你的價格更低。
㈣ 對 備品備件和原材料供應商的要求和期望怎麼寫
供應商考慮的是兩個問題
同價格的產品質量好,供貨周期短
期望盡量減短周期,在相同條件下,以最高效率入庫
㈤ 尋找供應商應該注意點什麼
這個東西首先你只要把樣品給供應商看,順便報價或者是安排打樣就行了,中間涉專及到資料部分要盡快給齊,千屬萬不要像我們的法國客人……稀爛 順便帶一下,小弟做服裝外貿的,老闆公司有自營梭織工廠。主要做牛仔類褲子
㈥ 為了選出合適的供應商,企業需要考察供應商的哪些方面
你好,希望能幫助到您!供應商規模,資質,信用狀況,貨物質量和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狀況,價格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㈦ 供應商管理的要點是什麼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供應商管理七大體系
供應商管理指標體系包括七個方面:質量(Quality)、成本(Cost)、交貨(Delivery)、服務(Service)、技術 (Technology)、資產(Asset)、員工與流程(People and Process),合稱QCDSTAP,即各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前三個指標各行各業通用,相對易於統計,屬硬性指標,是供應商管理績效的直接表現;後 三個指標相對難於量化,是軟性指標,但卻是保證前三個指標的根本。服務指標介於中間,是供應商增加價值的重要表現。前三個指標廣為接受並應用;對其餘指標 的認識、理解則參差不齊,對其執行則能體現管理供應商的水平。
質量指標
(Quality)
常用的是百萬次品率。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一個螺絲釘與一個價值10000元的發動機的比例一樣,質量問題出在哪裡都算一個次品。供應商可以通過操縱簡 單、低值產品的合格率來提高總體合格率。在不同行業,標准大不相同。例如在采購品種很多、采購量很小的「多種少量」行業,百萬次品率能達到3000就是世界水平;但在大批量加工行業的零缺陷標准下,這樣質量水平的供應商八成屬於淘汰對象。
質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彌補百萬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價不同的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現在供應鏈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損失也不一樣(例如更換、 維修、保修、停產、喪失信譽、失去以後生意等)。例如壞在客戶處,影響最大,假設權重為100;壞在公司生產線,影響相當大,假設權重為10;壞在供應商 的生產車間,影響最小,假設權重為1。該產品價格為1000元,在上述三個環節各出現次品一個,總的質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這個指標有助於促使在供應鏈初端解決質量問題,在一些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供應鏈復雜的行業比較流行,例如在美國,飛機製造業、設備製造行業等設備原廠(OEM)採用得比較多。
質量領域還有很多指標,例如樣品首次通過率、質量問題重發率(對那些積習難改的供應商)等。不管什麼質量指標,統計口徑一致,有可對比性,才能增加公司內 部及供應商的認可度。而且質量統計不是目的。統計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表象(質量問題)發現供應商的系統、流程、員工培訓、技術等方面的不足,督促整改,達到優質標准。
成本指標
(Cost)
常用的有年度降價。要注意的是采購單價差與降價總量結合使用。例如年度降價5%,總成本節省200萬。在實際操作中采購價差的統計遠比看上去復雜,相信經 歷過的人有同感。例如新價格什麼時候生效:采購方按交貨期定,而供應商按下訂單的日期定 -- 這些一定要與供應商事前商定。
多采購回饋是指當采購額超過一定額度,供應商給采購方一定比例的回扣。這個條款給購賣雙方動力來增加采購額。付款條件是指在公司資金寬裕的情況下,鼓勵供 應商提前領取貨款,但給公司折扣。例如貨到10天發款,給采購方2%的折扣等。這兩個方面設立具體的指標也未必現實,很多公司把它算作年度采購價差的一部分。
有些公司也統計80%的開支花在多少個供應商身上。其目的是減少供應商數量,增加規模效益。具體指標很難定,因為不同公司、行業,即使同一公司在不同市場 環境下,最佳供應商數量也不同。例如在買方市場下,供應商數量越小越好,這樣規模效益好;但在賣方有產能限制、原材料不足等情況下,供應商多,采購方的風 險就相對低。美國高級采購研究中心的統計表明,2004年9.4%的供應商佔80%的采購額,這一比例逐年降低,2005和2006分別為7.7%和 7.6%。這一統計的對象是美國大公司,采購額動輒幾十上百億美金。針對中小公司的統計還沒看到。
按時交貨率
(On Time Delivery)
按時交貨率與質量、成本並重。概念很簡單,但計算方法很多。例如按件、按訂單、按訂單行,按時交貨率都可能不同。一般用百分比。缺點與質量百萬次品率一 樣:一個螺絲釘與一個發動機的比例相同。生產線上的人會說,缺了哪一個都沒法組裝產品。有道理。但從供應管理的角度來說,一個生產周期只有幾天的螺絲釘與 采購前置期幾個月的發動機,還是不一樣。
對於供應商管理的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因為有最低與最高庫存點,按時交貨可通過相對庫存水平來衡量。例如庫存為零,風險很高;庫存低於最低點,風險相當高;庫存高於最高點,斷貨風險 很小但過期庫存風險升高。這樣,統計上述各種情況可以衡量供應商的交貨表現。根據未來物料需求和供應商的供貨計劃,還可以預測庫存點在未來的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質量和按時交貨應綜合考慮。這些指標如果分歸不同部門,部門間的扯皮就可能很厲害。例如在美國一些大公司里,成本歸供應管理部門,質 量由質量管理部門負責。為降低成本,供應管理部門力圖到低成本國家采購;為確保質量,質量管理部門則堅決反對。兩者的扯皮曠日持久,往往導致全球采購戰略 失敗。解決方法之一是讓一個部門同時負責三個指標,促使其通盤考慮。
上述三大指標可客觀統計。盡管沒有一種完美的統計指標,但只要統計口徑一致,不同供應商之間、同一供應商的不同時期就有可比性,就能很好反映供應商的總體 表現。下面要講的服務、技術、資產、員工與流程指標則相對主觀,統計上不是很直觀但卻是衡量供應管理部門績效的重要一環。
服務指標
(Service)
服務沒法直觀統計。但是,服務是供應商的價值的重要一環。已故IBM首席采購官Gene Richter,三屆美國《采購》雜志「采購金牌」得主,總結一生之經驗,有一點就是要肯定供應商的服務價值。服務在價格上看不出,價值上卻很明顯。例如 同樣的供應商,一個有設計能力,能對采購方的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另一個則只能按圖加工,哪一個價值大,不言而喻。
服務是無形的,在不同的公司、行業側重點也會有不同。但共性是,服務都涉及到人,可調查用戶滿意度來統計。例如公司期望供應商給設計人員提合理化建議、盡 量縮短新產品的交貨時間、主動配合質量人員的質量調查、積極配合採購人員的調度、催貨,那麼公司可發簡短的問卷給相關人員,調查他們對上述各項的滿意程 度,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統計得人多了,統計結果便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供應商得到的信號是,公司在統計他們的服務質量,任何一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這樣就可盡量避免只有主管機構才能驅動供應商的現象。
技術指標
(Technology)
對於技術要求高的行業,供應商增加價值的關鍵是因為他們有獨到的技術。供應管理部門的任務之一是協助開發部門制定技術發展藍圖,尋找合適的供應商。這項任 務對公司幾年後的成功至關重要,應該成為供應管理部門的一項指標,定期評價。不幸的是,供應管理部門往往忙於日常的催貨、質量、價格談判,對公司的技術開 發沒精力或興趣,在選擇供應商隨隨便便,為幾年後的種種問題埋下禍根。
對供應管理部門,技術指標還包括應用信息技術采購。這個指標有利於促進采購方、供應商利用先進技術,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美國高級采購研究中心的統計表 明,2004年7.7%的供應商與采購方通過電子采購合作,到2006年則達到13.5%;2004年電子采購占采購額的17.3%,到2006年則佔到 20.5%。 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度、廣度逐年增加,供應管理部門是主要推動力。
資產管理
(Asset)
供應管理直接影響公司的資產管理,例如庫存周轉率、現金流。供應管理部門可通過供應商管理庫存(VMI)轉移庫存給供應商,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改善預測機制 和采購流程,降低整條供應鏈的庫存。例如在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行業,由於行業的周期性太強,過度預測、過度生產非常普遍,大公司動輒注銷幾千萬美金的庫 存。到頭來,整個行業看上去賺了很多錢,但扣除過期庫存,所剩無幾。但有些公司通過提高預測和采購機制,成功地降低了庫存,因而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所以, 供應管理部門的績效指標應該包括庫存周轉率。這樣也可避免為了價格優惠而超量采購。
在供應商方面,資產管理體現供應商的總體管理水平。它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長期負債、短期負債等。這些都有相應的比率(不同行業的標准比率可能不同: 例如在合同加工行業,庫存周轉率動輒幾十、上百,而在一些大型設備製造行業,一年能周轉六次就是世界級水平)。作為供應管理部門,定期(例如每季度)審閱 供應商的資產負債表,是及早發現供應商經營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現金流、庫存水平、庫存周轉率、短期負債等都可能影響供應商的今後表現,也是采購方能否得 到年度降價的保證。
人們往往忽視供應商的資產管理。普遍想法是,只要供應商能按時交貨,我才不管他建多少庫存、欠多少錢。但問題是,供應商管理資產不善,成本必定上升。羊毛 出在羊身上:上升的成本要麼轉嫁給客戶,要麼就自己虧本而沒法保證績效。兩種結果都影響到采購方。在有些行業,換個供應商就行了,因為市場很透明,采購就 像到超市買東西。但對更多的行業,換供應商會帶來很多問題和不確定因素,成本很高。所以敦促現有供應商整改達標往往是雙贏的做法。
員工與流程
(People and Process)
對供應管理部門來說,員工素質直接影響整個部門的績效,也是獲得別的部門的尊重的關鍵。學校教育、專業培訓、工作經歷、崗位輪換等都是提高員工素質的方 法。相應地可建立指標,例如100%的員工每年接受一周的專業培訓、50%的員工通過專業采購經理認證、跳槽率低於2%等。
流程管理是優化與供應商有關的業務流程,比如預測、補貨、計劃、簽約、庫存控制、信息溝通等。供應商的績效很大程度上受采購方的流程制約。例如預測流程 中,如何確定最低庫存、最高庫存,按照什麼頻率更新、傳遞給供應商,直接影響供應商的產能規劃和按時交貨能力。再如補貨,不同種類的產品,按照什麼頻率補 貨,補貨點是多少,采購前置期是多少,不但影響到公司的庫存管理,也影響到供應商的生產規劃。
流程決定績效。管理層可以通過動員、強調達到一時效果,但不改變流程及其背後的規則,這種效果是暫時的。流程管理和改進的關鍵是確定目標和戰略,書面化流 程、實施流程,確定責任人並定期評估。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系列的指標,確保流程按既定方式運作,並與前面講的按時交貨率、質量合格率等掛鉤。這樣,從流程 到績效,再由績效反饋到流程,形成一個封閉的管理圈。值得注意的是,流程改進更多的是漸進而非革命,因為每個公司總有現行的流程,不大可能推倒重來,要通過不斷微調來優化。
指標的價值在於其規范和引導行為。供應商管理的指標體系不但引導供應商的行為,也是評價供應管理部門績效的重要依據。上面的七大指標體系,不同公司可在不同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側重點。具體指標上,要力求簡單、實用、平衡。
㈧ 如何與供應商談合作
成功的商人知道達成「雙贏」是最好的談判結果。他們把沖突當作是相互了解和成長的機會,而且認為妥協比勝利還重要。成功的商人有耐心,能敏感地察覺他人的需要,即使受到人身攻擊,也不會產生情緒反應,而且始終保持正確態度:尋求雙贏的結果。
在雙贏情境中,談判雙方都從談判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即使沒有達成預期的結果,也不會有人空手而返。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對談判的結果感到滿意,不過每個人多少可從中獲益,所以大家還是會努力促成談判。一旦獲得雙贏的結果,談判雙方會更加努力尋求更好的結果。
而達成雙贏的秘訣則在於:尋求滿足談判各方需求的途徑。換句話說,就是站在每一個談判者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任何談判要想達到雙贏效果,請遵循下列策略:
知己知彼。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們想從談判中獲得什麼,但是很少人會考慮到他們願意妥協的部分。
還有,另一方的目標為何?盡量了解對方的立場,然後評估各方信息,找出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結果。
理清立場徹底了解議題,並能清楚解釋給他人聽,是非常重要的。有什麼理由可用來說明你的立場?要如何提出這些理由,讓對方也能了解你的立場,並設身處地為你著想?談判對方對你的觀點看法如何?在哪些觀點上他們是正確的?他們能正確了解你哪些觀點,而你又將如何回應?
需要和欲求的區分。要想達到雙贏結果,就表示你必須放棄某些想要的東西,以獲取某些你需要的。所以在談判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犧牲的底線何在。另外也要知道,如果無法達到你的最低要求時,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變通辦法。
許多沒有經驗的談判者因為把對方當作「敵人」,以致談判失敗;或把談判對方視為對手,從而使談判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競賽。結果,在你看來,任何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不是笨蛋就是大壞蛋。
成功的商人會花時間、心思去了解談判對手。他們很清楚,如果能和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彼此會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找到雙方共同的利益,以達到雙贏結果。
所以,不要等到要談判時,才急著和對方建立關系。要在談判前,和對方見個面,或是前一天晚上一起吃個飯。這時可以先向對方說明,你不想在這些場合討論任何有關談判的事,你只是想認識他,想和他聊聊。如果對方還是心存懷疑,不妨直說你對即將進行的談判所抱的態度是希望雙方的需要都能獲得滿足,所以希望談判之前碰個面,也許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談判氣氛。
點明主題是任何談判的第一個步驟,可讓雙方有機會說明他們的立場。大家對問題的看法愈一致,就愈容易達到共同的解決方案。其實,如果雙方都認為問題界定得夠清楚的話,談判就很容易有結果。
㈨ 如何界定供應商
供應商是向企業及其競爭對手供應各種所需資源的企業和個人,包括提供原材料、設備、能源、勞務和資金等。它們的情況如何會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原材料價格變化、短缺等都會影響企業產品的價格和交貨期,並會因而削弱企業與客戶的長期合作與利益,因此,營銷人員必須對供應商的情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透徹的分析。供應商既是商務談判中的對手更是合作夥伴。
供應商分類是對供應商系統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決定著哪些供應商你想開展戰略合作關系,哪些你想增長生意,哪些是維持現狀,哪些是積極淘汰,哪些是身份未定。相應的,供應商可分為戰略供應商(Strategic Suppliers)、優先供應商(Preferred Suppliers)、考察供應商(Provisional Suppliers)、消極淘汰(Exit Passive)、積極淘汰(Exit Active)和身份未定供應商(Undetermined)。當然,不同公司的分法和定義可能略有不同。
一般來講,交易型是指為數眾多,但交易金額較小的供應商;
戰略型供應商是指公司戰略發展所必需的少數幾家供應商;
大額型供應商指交易數額巨大,戰略意義一般的供應商。,
戰略供應商指那些對公司有戰略意義的供應商。例如他們提供技術復雜、生產周期長的產品,他們可能是唯一供應商。他們的存在對公司的存在至關重要。更換供應商的成本非常高,有些乃至不可能。對這類供應商應該著眼長遠,培養長期關系。
優先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在別的供應商處得到,但公司傾向於使用優先供應商。這是與戰略供應商的根本區別。優先供應商是基於供應商的總體績效,例如價格、質量、交貨、技術、服務、資產管理、流程管理和人員管理等。優先供應商待遇是掙來的。例如機械加工件,有很多供應商都能做,但公司優先選擇供應商A,把新生意給這個供應商,就是基於A的總體表現。
考察供應商一般是第一次提供產品或服務給公司,對其表現還不夠理解,於是給一年的期限來考察。考察完成,要麼升級為優先供應商,要麼降為淘汰供應商。當然,對於優先供應商,如果其績效在某段時間下降,也可調為考察供應商,"留校察看",給他們機會提高,然後要麼升級,要麼降級。
消極淘汰供應商不應該再得到新的產品。但公司也不積極把現有生意移走。隨著主產品完成生命周期,這樣的供應商就自然而然淘汰出局。對這種供應商要理智對待。如果績效還可以的話,不要破壞平衡。從供應商角度來說,產品已在生產,額外的投入不多,也樂得繼續支持你;從采購方來說,重新選擇供應商可能成本太高。這樣,雙方都認識到維持現狀最好。當然,有些情況下,產品有可能成為"雞肋",供應商不怎麼盈利(或不願意繼續供貨),采購方也不願重新資格化新供應商。那麼,供應商的力量就相對更大,給你的產品的重視度不足,績效可能不夠理想。這對采購方絕對是個挑戰。維持相對良好的關系就更重要。
積極淘汰供應商不但得不到新生意,連現有生意都得移走。這是供應商管理中最極端的例子。對這類供應商一定要防止"魚死網破"的情況。因為一旦供應商知道自己現有的生意要被移走,有可能採取極端措施,要麼抬價,要麼中止供貨,要麼績效變得很差。所以,在扣動扳機之前,一定要確保你的另一個供貨渠道已經開通。
身份未定供應商的身份未定。在分析評價之後,要麼升級為考察供應商,要麼定義為消極淘汰或積極淘汰供應商。
供應商分類的另一目的是公司內部溝通。例如新生意都給戰略或優先供應商,然後再考慮考察供應商,絕不能給淘汰供應商。這些都應成為書面政策,溝通給公司內各個部門。當然,在分類供應商時應該徵求別的部門的意見。但一旦決定,整個公司就應執行。再例如公司應該採用供應商清單(Approved Vendor List; AVL)上的供應商。而供應商清單則應基於供應商分類體系。當然,做為供應商管理部門,要確保各類供應商能達到公司期望。要不,內部客戶的合理期望沒法滿足,現有的供應商政策可能沒法被執行。切記"要解決問題,不能光靠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