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成本管理
1. 供應商管理包含哪些
供應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包括製造商、經銷商和其他中介商。或稱為「廠商」,即供應商品的個人或法人。
供應商可以是農民、生產基地、製造商、代理商、批發商(限一級)、進口商等,應避免太多中間環節的供應商。例如:二級批發商、經銷商、皮包公司(倒爺)、或親友所開的公司。
在物流與采購中提出客戶關系管理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在傳統的市場營銷管理中早就提出了關系營銷的思想,但是,在供應鏈環境下的客戶關系和傳統的客戶關系有很大的不同。在市場營銷中的客戶指的是最終產品的用戶,而這里的客戶是指供應商,不是最終用戶。
(1)供應商成本管理擴展閱讀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說,如果不實施准時化采購,由於缺乏和製造商的合作,庫存、交貨批量都比較大,而且在質量、需求方面都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通過建立准時化采購策略,把製造商的JIT思想擴展到供應商,加強了供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在開放性的動態信息交互下,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供應商能夠做出快速反應,提高了供應商的應變能力。對製造商來說,通過和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實施准時化采購,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製造過程與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控制,成本降低了,製造的敏捷性與柔性增加了。
2. 供應鏈成本管理具有的特點是
以下摘抄自:<供應鏈中的成本管理> 郝雲宏、孫小麗《經濟管理》
與傳統的成本管理相比,供應鏈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1.與傳統的生產導向不同,它是一種需求拉動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將顧客需求及客戶訂單作為生產、采購的拉動力,以控制資金佔用成本。張瑞敏稱市場經濟為訂單經濟,就是通過建立ERP、CRM等信息技術支撐體系,設計更具彈性的生產能力,以市場需求為企業經營的向導。需求拉動生產,即有市場需求才組織生產,企業的產、供、銷等經濟活動都要適時適地適量,從而減少存貨資金佔用費用、倉儲費用以及存貨損失和價值損失。
2.傳統成本理論認為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必然導致成本上升,而保證安全生產和經營必須依靠大量庫存,因此這種成本管理的目標就是單純地追求企業成本與服務水平之間的平衡。但在供應鏈系統中,改善服務和降低成本這兩個目標可同時實現。
3.成本管理范圍由生產領域向開發、設計、供應、銷售領域拓展。傳統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較重視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將其他環節的成本視為為生產和銷售產品所發生的額外費用。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生產成本在企業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而與產品相關的設計、供應、服務、銷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斷上升,其數額甚至超過生產成本。據調查,企業平均物流成本約占銷售額的 10.5%,於是出現了物流管理,通過企業流程再造、物流體系設計來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動具有層次和整體性。供應鏈的整體性體現在企業自身流通環節的整合和與上下游企業間的整合兩個方面。它要求企業必須在三個層次上權衡企業的成本:戰略層次,主要包括合作夥伴的評價選擇及倉庫布局、數量和儲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網路中的流動等決策;戰術層次,包括采購和生產決策、庫存和運輸策略,其活動一般以年或季度進行重新評價;作業層次,是指日常決策如生產計劃流程、估計提前期、安排運輸路線等。
5.管理手段多樣化。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現主要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和供求信息在企業間的整合,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全球采購系統(GPM)和電子商務系統(E-commerce)等技術支撐體系,改善企業傳統的業務流程,降低系統成本。
3. 采購成本控制與供應商管理的采購成本控制
背景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美國次貸危機、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生存第一、發展第二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首選戰略方針。成本競爭優勢就顯得更為至關重要!
成本中的70%是采購成本,專業高效的采購成本管理將幫助您獲得戰略性競爭優勢。
但采購成本控制絕不只是簡單的削減成本,而是個系統工程。單純地削減采購成本同樣會給公司帶來很多的風險,如質量風險、及時供貨風險、技術風險等。因此,采購成本管理必須綜合考慮公司的戰略及長期可持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收益
掌握采購成本的內容、特點和基本管理思路
了解公司戰略性采購決策對成本的影響
掌握降低采購成本的專業手段和技巧
世界500強公司采購成本控制的經驗分享
適合對象
企業總經理、工廠經理、運營經理,及相關中高層管理人員
采購總監、采購經理,供應鏈管理相關人員
成本控制人員
采購成本控制內容要點
現代采購模式
采購成本和TCO
戰略采購成本分析
采購成本控制的技術方法
如何降低采購流程成本
供應商成本價格分析
采購成本降低的業務手段
4. 供應鏈成本有哪些管理方法
供應鏈成本的管理:
1、運用作業成本管理方法。
作業成本管理是一種戰略成本管理模式,它是在滿足顧客需要的前提下,通過優化企業整體價值鏈,而達到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運用作業成本管理方法進行供應鏈成本管理,要求供應鏈中的各成員企業以系統理論和信息技術為基礎,運用作業成本管理的思想,對供應鏈的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和重點控制。一方面將成本管理的重心深人到供應鏈作業層次,盡可能消除「非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從成本優化的角度改造作業和重組作業流程;另一方面對供應鏈中的各項作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確定關鍵作業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重點控制供應鏈成本。
2、構建供應鏈作業目標成本控制體系。
顧客滿意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前提,作業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基本單位,因此,在對供應鏈進行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上,實現對供應鏈成本的全面管理應構建供應鏈作業目標成本控制體系。本文認為應該以最終客戶的期望成本為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採用「逆向遞推法」將所確定的目標成本分解至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各成員企業,形成成員企業的子目標成本,然後在各成員企業內部,再度將子目標成本分解至各作業單元,以各作業單元為責任中心進行成本控制。
3、構建供應鏈成本的考核與激勵體系。
供應鏈作業目標成本控制體系建立以後,還應該建立相應的供應鏈成本業績計量體系,這樣才能在供應鏈管理中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根據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特點,供應鏈目標成本控制體系的考核指標應該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顧客滿意度指標。顧客的滿意度指標主要包括質量、價格和及時性。其中,質量指標包括合格率、退貨率和投訴率;價格指標主要包括顧客期望價格與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價格的比率,或產品的功能成本比率;及時性指標主要包括准時交貨率和供應比率。對於上述計量指標的考核,都應該堅持實際指標與目標指標的對比與分析,以反映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本年實際指標與上年實際指標的對比與分析,以反映作業的持續改進狀態;本年實際與行業標桿指標的對比與分析,以反映作業持續改進的目標。二是作業成本指標。作業成本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作業目標成本的完成情況,以作業的目標成本與作業的實際成本進行比較;作業成本的改進情況,以本期作業的實際成本與上期的作業實際成本對比,分析作業成本的改進狀況;作業成本與標桿的差距情況,以本期實際的作業成本與相應的標桿作業成本的比較與分析;作業的改進情況,主要描述各項作業為實現目標成本,採取了哪些作業成本管理的方法,對作業的流程進行了哪些改進,以保證各項作業目標成本完成的可持續性和作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4、創建供應鏈成本文化。
成本意識的培養依賴於一個組織的整體氛圍。單個企業的管理模式向擴展企業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的轉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與此相適應,企業文化的建設也應擴大至整個供應鏈范圍。成本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真正在供應鏈范圍內發揮作用,就必須在供應鏈范圍內進行構建。供應鏈成本文化的一個供應鏈網路中的所有成員企業和所有員工都具有強烈的成本意識,不僅每個成員企業要自覺維護供應鏈成本,還應盡可能地督促同一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控制供應鏈成本。不僅如此,由於成本文化的目標是通過革新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節約時間;強調成本的持續降低而避免短期行為。因此,創建供應鏈成本文化,不僅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基礎,也是提升供應鏈競爭優勢的保證。
5. 采購成本控制與供應商管理的媒體推薦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精湛的采購技術與方法,將為企業創造新的效益。有限的閱讀時間就應該花在《采購成本控制與供應商管理》這樣有價值的書上。
——王明輝雲南白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專業、系統、生動、務實!本書案例豐富信手拈來,相關內容融會貫通,將生硬的話題活生生地演繹,讀者拿來就用非常務實。
——方洪志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采購總經理
戰略采購的思想在本書中貫徹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供應商關系策略以及供應商選擇與認可、評估與激勵的內容,都能讓專業人士深受啟發!
——郭少華美贊臣營養品有限公司亞洲采購經理
商品采購是供應鏈管理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尤其對於零售連鎖企業。本書作者周雲憑借其深厚的專業功底與實戰經驗,為讀者傳遞了先進的采購理念和實用的采購成本控制與供應商管理技巧,真正是開卷有益!
——彭小海北京華聯綜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書提供了一整套非常實用的采購管理方案,既能幫助企業降低采購總成本,也將推動中國企業關注整個供應鏈的社會責任,最終形成精益又綠色的采購與供應鏈體系。
——周衛東BSR商務社會責任國際協會中國總裁
本書對英惠爾這樣的中小型企業非常有用,能夠幫助我們在采購作業與供應商管理方面少走彎路,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取最低的采購總成本。
——任澤林北京英惠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6. 供應鏈成本管理有哪些方法
目前應用於供應鏈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
其中研究最為廣泛的幾種方法分別是:目標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7. 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應用於供應鏈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為廣泛的幾種方法分別是:目標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豐田(TOYOTA)在60年代開發出的成本管理方法,這一方法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採用。目標成本法的目的在於將客戶需求轉化為所有相關流程的強制性競爭約束,以此來保證將來的產品能夠創造出利潤。
目標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在第一個部分,市場驅動型成本核算是確定產品的准許成本。這是產品在預期銷售價格下銷售,並且保證一定利潤水平時所能發生的最高成本,准許成本是由目標銷售價格減去目標利潤得到的;第二個部分就是確定可完成的產品層次的目標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設定產品包含的每個組件的目標成本。
購貨方的組件層次的目標成本決定了供應商的銷售價格,從而就將它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轉嫁給了供應商。因為這種壓力是通過組件轉移的,因此為供應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點指明了方向。其結果就是購貨方與供應商共同合作,進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為這種攜手合作對於目標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導致了目標成本法真正成為一種跨企業成本管理的技術。其跨企業含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購貨方必須設定可完成的組件層次的目標成本。如果供應商認為組件層次的目標成本無法完成,那麼會降低他們努力的積極性。第二,購貨方必須選擇適當的方法對供應商應用目標成本法。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他們在設置成本降低目標和如何完成它們時是否給予供應商足夠的自由空間。第三,購貨方可以設置激勵系統來激發供應商的創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業為成本核算對象,基於這樣的理念:作業消耗資源,產品和服務耗費作業。其目標是將成本動因引起的資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產品或服務中去。企業可以通過作業成本法識別出那些與最終顧客的效用無關的作業,並通過減少或完全剔除這類無增值作業來降低成本,這樣企業就可以更好地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並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供應鏈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發生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以及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因此,供應鏈作業成本法應該站在供應鏈的視角上,以作業和交易為基礎分析間接費用來優化產品或服務的總成本。企業內部的間接成本以作業為成本動因進行分析,而企業間的間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業間發生的各種交易行為,如談判、買賣等,為基礎進行分析。 目前,對於生命周期成本法還沒有達成統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據Kenneth Blanchard和Wolter.J.Fabrycky的定義,「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與該系統相關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統中,產品使用者承擔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結束成本)負責補充傳統上由產品生產商所承擔的成本。並且除了考慮實物流程及其相關物資和能源流動(LCI)的成本外,還要考慮勞動力和使用知識(如專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慮產品的開發成本。
在採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確定產品開發、生產、使用、周期結束所產生的所有成本,並據此識別生命周期和供應鏈中的成本驅動因素和其悖反關系,以開發和生產最小總成本的產品。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應鏈上各企業在產品生產階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約束機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種前饋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過預期的成本降低需要來制定產品成本的降低目標,而不是當成本超標已經發生後才做出反應。並且,通過改善成本法的實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壓力持續於整個的產品生命周期。
將改善成本法局限於某個企業內部,將忽視供應鏈上游和下游企業進一步節約成本的潛力。改善成本法在供應鏈上各企業間的跨組織應用是通過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機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機會。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標成本法在產品生產階段的延伸,在跨組織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應用與目標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處。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樣是一種需要購貨商和供應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企業都將共同實施改善成本法。這種合作使得企業可以實現在單獨進行成本管理時所不能達到的成本節約。改善成本法的跨組織應用既可以由購貨商發起,也可以由供應商發起。例如,購貨商可以向供應商委派設計工程師或提供技術支持;供應商可以在購貨商的配合下尋求新的部件設計方法。
第二,「價格傳遞機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購貨商的改善成本管理體系同樣可以通過確定供應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標,將市場壓力傳遞給它的供應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價格傳遞機制」將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購貨商並不是針對於降低某一特定產品的成本,而是對所有的外包部件規定一個統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應鏈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業之間是相關聯的,而不是像目標成本管理那樣在相關企業間實現首尾連接。
8. 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基礎理論都有哪些
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基礎理論:
供應鏈成本管理雖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論淵源,與前人關於成本管理的各種研究理論是分不開的。供應鏈成本管理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價值鏈理論、委託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組織間成本管理理論等等。
(一)價值鏈理論
價值鏈概念由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倡導運用價值鏈進行戰略規劃和管理,以幫助企業獲取並維持競爭優勢。價值鏈分析思想認為,每一個企業所從事的在經濟上和技術上有明確界限的各項活動都是價值活動,這些相互聯系的價值活動共同作用為企業創造價值,從而形成企業的價值鏈。比如,每一種產品從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要經歷無數個相互聯系的作業環節——作業鏈。這種作業鏈既是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價值創造和增值的過程,從而形成競爭戰略上的價值鏈。
價值鏈分為三種:企業內部價值鏈、行業價值鏈和競爭對手價值鏈,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前兩種價值鏈。企業內部在運作過程中可以分解為多個單元價值鏈,每個單元價值鏈既會產生價值,也會消耗成本。某一個價值鏈單元是否創造價值,關鍵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後續價值鏈單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後續價值鏈單元的成本。同時,任何一個企業均處於某行業價值鏈的某一段,價值鏈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產品的供應商,下游是其分銷商或最終顧客。這種價值鏈的相互聯系成為降低價值鏈單元的成本及最終成本的重要因素,而價值鏈中各個環節的成本降低則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價值鏈分析對於成本管理理論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視角,將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組織邊界,不只是局限於企業內部,而是包括了價值鏈夥伴。
(二)委託代理理論
委託代理理論的核心是解決在利益相沖突和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委託人對代理人的激勵問題,即代理問題,包括提高代理效果和降低代理成本。從廣義上說,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託代理關系,而供應鏈成本管理強調的就是關系管理,也就是合作與協調,因此委託代理理論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框架。
根據委託代理理論來分析處於供應鏈中的企業,處於上游的企業所扮演的是代理方的角色,而下游企業是委託方角色。存在委託代理關系就必然要發生代理成本,包括激勵成本、協調成本和代理人問題成本等。供應鏈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對這些成本進行分析,以期降低代理成本,優化代理效果,使鏈條間企業的關系成本最低的同時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Costs),又稱交易費用,最早由羅納德·科斯在研究企業性質時提出,是指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發現相對價格的工作」、談判、簽約、激勵、監督履約等的費用。毫無疑問,利用外部資源將帶來大量的交易成本。這就需要一種「圍繞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分銷商、零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性網鏈結構模式」,這就是供應鏈。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對供應鏈成本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尋找價格的費用;(2)識別產品部件的信息費用;(3)考核費用;(4)貢獻測度費用。
另外,供應鏈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利益共享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各企業在供應鏈整體運作中的貢獻。由於分解和考核各企業的貢獻是困難的,這時會存在索取價格超過應得價格的情況,以至於代理人的仲裁必不可少,這也是供應鏈交易成本的內容之一。因此,為了降低整個供應鏈的交易成本,企業之間應該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系,彼此信任,通過信息網路技術實現信息共享。
(四)組織間成本管理
組織間成本管理(,ICM)是對供應鏈中有合作關系的相關企業進行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目標是通過共同的努力來降低成本。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所有參與的企業應該認同這個觀點:「我們同坐一條船」,並且要鼓勵他們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而不是他們自身的效率。如果整個供應鏈變的更加效率,那麼他們分得的利潤也就更多。因此,組織間成本管理是一種增加整個供應鏈利潤的方法。由於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協調,所以它只適用於精細型供應鏈,因為在精細型供應鏈中,買賣雙方互相影響,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為了使組織間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進措施取得的超額利潤應該讓所有參與的企業共享。這種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參與企業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在供應鏈中,企業可以有三種途徑來應用組織間成本管理來協調降低成本的活動。
第一,它可以幫助企業、它的顧客和它的供應商尋求到新的方法來設計產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較低的成本下生產產品。第二,它可以幫助企業和它的供應商尋求方法在生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降低產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幫助企業尋求方法使得企業間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當然,供應鏈成本管理理論基礎除了上述的理論之外,還包括博弈論、約束理論、生命周期成本理論等等,本文對這些理論不再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