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管理庫存局限性
Ⅰ 談談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具體運作,即供應商如何實現對庫存的管理。
1制定安全庫存標准,也就是最低庫存數量。與使用部門密切配合,保持良好的信息暢通的關系。2庫存管理人員或叫倉庫保管員要有良好的素質,具有很強的責任心,為被僱傭單位效力,盡心盡責。
3隨時隨地跟蹤,及時統計,及時發出庫存信息。
Ⅱ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傳統庫存控制有哪些局限性
1. 沒有供應鏈的整體觀念
2. 對用戶服務的理解與定義不恰當
供應鏈管理的績效好壞應該由用戶來評價,或者用對用戶的反應能力來評價。但是,對用戶的服務的理解與定義各不相同,導致對用戶服務水平的差異。
3. 不準確的交貨狀態數據
4. 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系統
5. 忽視不確定性對庫存的影響
供應鏈運作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如訂貨提前期、貨物運輸狀況、原材料的質量、生產過程的時間、運輸時間、需求的變化等。
6. 庫存控制策略簡單化
7. 缺乏合作與協調性
供應鏈是一個整體,需要協調各方活動,才能取得最佳的運作效果。協調的目的是使滿足一定服務質量要求的信息可以無縫地、流暢地在供應鏈中傳遞,從而使整個供應鏈能夠根據用戶的要求步調一致,形成更為合理的供需關系,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8. 產品的過程設計沒有考慮供應鏈上庫存的影響。
Ⅲ 供應商管理庫存有什麼概念簡介
VMI全稱VendorManagedInventory,即供應商管理庫存。它是一種在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運作模式,本質上,它是將多級供應鏈問題變成單級庫存管理問題,相對於按照傳統用戶發出訂單進行補貨的傳統做法。VMI是以實際或預測的消費需求和庫存量,作為市場需求預測和庫存補貨的解決方法,即由銷售資料得到消費需求信息,供貨商可以更有效的計劃、更快速的反應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
近年來,為了降低庫存成本,整合供應鏈資源,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一種新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特別是在零售行業中,,零售商長期以來飽受「長鞭效應」的苦惱,長期以來銷售某種產品,為了保證產品銷售的連續性,零售商一直獨自管理產品庫存,單獨承擔庫存成本,而產品一直由幾家供應商負責供應,為了保證自己在市場營銷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和加強企業間合作程度,同時降低成本,抑制「長鞭效應」,重新整合企業資源,零售商決定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的供應鏈戰略來進行企業之間的聯盟。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前期准備階段主要體現在戰略層次上包括採取哪種供應商管理庫存形式,選定某一個供應商作為自己實施的合作夥伴,制定相互之間的契約關系以及供應的目標。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實施階段是最為重要和復雜的。它主要體現在戰術層次上,包括適應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組織機構的變革,買方企業和自己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共同組建一個工作團隊,設立一些新的職能部門,以及整個供應商管理庫存是如何具體運作的。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評估,根據雙方企業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之前制定的目標,確定一些經濟指標,對實施前後作一個對比,如果達到預期效果就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如果達不到就返回到供應商管理庫存實施階段,進行改進和完善,直至通過再進入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全面實施階段。
Ⅳ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點是什麼如何實現它的難點是什麼
關於VMI,下面的問題是必須要回答的:
A. VMI實施中的具體細節問題:
- MIN/MAX(最低/最高庫存)的MIN是否就是訂貨點?
- MAX的標準是什麼? 雙方協議規定?
- 如何控制VMI庫存的庫齡?
- 供應商補貨的頻率是如何確定的?
- VMI與所謂的「寄存銷售」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B. VMI對供應商的好處到底是什麼?
- 供應商生產可以實現均衡?
- 降低供應商庫存?
- 降低供應商總物流成本?
- 其他好處?
- 如何實現?
C. 實施VMI到底有哪些瓶頸問題?
- 人們的意識問題?
- 運營模式問題?
- 信息技術跟不上?
- 信息技術投資過大?
- 其他問題? 如海關問題(保稅物料)? 運輸距離問題?
- 支持VMI模式的主流ERP有哪些? 是否有外掛的專業VMI或SCM軟體?
D. 實施了VMI就能夠降低整個供需鏈的整體庫存水平?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 為什麼汽車行業的零部件廠商對VMI怨聲載道?
- 汽車廠商對零部件廠商的幫助不夠? 應該如何幫助?
- 傳統的庫存控制技術,如MRP/訂貨點/EOQ等如何與VMI結合?
- 供應商的供應商如何降低庫存?
E. 目前EMS行業的VMI實施情況如何(科泰/旭電/偉創利/捷普科技/富士康)?
- 供應商做VMI的比例是多少?
- 具體困難是什麼?
F. 實施VMI的弊端是什麼?
- 對客戶有什麼弊端?
- 對供應商有什麼弊端?
G. VMI的設施問題
- 實施VMI是否一定需要第三方物流管理(如LSP HUB)?
結論是,VMI不是隨便玩的,VMI的一個大概的分析模型如下圖13-8:
圖13-8 VMI適用性分析模型
摘自程曉華《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
Ⅳ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風險有哪些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及庫存寄售被證明是比較先進的庫存管理辦法。VMI由上游企業擁有和管理庫存,下游企業只需要幫助上游企業制訂計劃,從而使下游企業實現零庫存,上游企業庫存大幅度減小。但VMI也表現出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表現在VMI中供應商和零售商協作水平有限;其次是YMI對於企業
間的信任要求較高;再次是VMI中的框架協議雖然是雙方協定,但供應商處於主導地位,決策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協商,難免造成失誤;最後是VMI的實施減少7:庫存總費用,但在VMI系統中,庫存費用、運輸費用和意外損失不是由用戶承擔,而是由供應商承擔。由此可見,VMI實際上是對傳統庫存控制策略進行「責任倒置」後的一種庫存管理方法,這無疑加大了供應商的風險。這些風險無疑對采購方推動供應商實施VMI造成巨大的阻力。
為了有效控制上述風險,VMI在應用過程中要和其他先進的庫存控制方法配合使用,比如聯合庫存管理、多級庫存優化和控制等。聯合管理庫存(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類似於VMI,供需雙方在共享庫存信息的基礎上,以最終客戶為中心,共同制訂統一的生產計劃與銷售計劃,將計劃下達到各製造單元和銷售單元執行。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加強相互間的信息交換與協調。JMI可以看做是VMI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通過共享庫存信息聯合制訂統一的計劃,有利於改善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增強企業間的合作關系。
另外,上述的第二和第三點主要都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制定合理的框架協議,才能夠有效地避免它們所產生的風險。
Ⅵ 供應商管理庫存和聯合管理庫存的風險或壞處有哪些
聯合庫存與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區別:聯合庫存管理是指供應鏈庫存管理,供應商管理庫存專是對供屬應商的管理。聯合庫存管理是指供應鏈庫存管理,是指將庫存管理置於供應鏈之中,以降低庫存成本和提高企業市場反應能力為目的,從點到鏈、從鏈到
Ⅶ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勢和目標
採用
供應商管理庫存
的辦法優點是1、公司的
倉庫管理
費用2、降低公司
庫存量
的風險
目標就是我要材料或部件的時候供應商在指定的時間內能供貨,契合實際的減低公司風險。
Ⅷ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模式與聯合庫有管理(JMI)模式異同點的比較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供應商管理庫存
vmi是供應鏈集成化運作情況下產生的庫存決策代理模式.
它對於供應鏈優化方面起了很大的優化作用.
它是打破傳統的各自為政和條塊分割的庫存管理狀況,
是一種在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合作性庫存控制策略.
其定義為:
「vmi是一種在用戶和供應商之間合作性策略,
以對雙方來說都是最低成本優化產品的可能性,
在一個相互同意的目標框架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
這樣的目標框架被經常性監督和修正,
以產生一種連續改進的環境」
vmi最大的優化作用,
不是單獨針對用戶或供應方來說的,
他最大優化功能是:
在供應鏈的大體環境下,
它起到了減少整個供應鏈的重復庫存,
從而降低了供應鏈全局的最低成本,
改善資金流,
職責的重分配從而提高供應商的服務質量.
(這也是為什麼在供應鏈出現之後,
才產生vmi概念來改進優化整個全局).
傳統的庫存管理,
是一個用戶一個庫存以保證自己的生產需求,
但現在,
一個vmi庫存可提供多家同樣產品需求的用戶,
也就是說,
將多個用戶的庫存轉變為一個vmi庫存,
並進行統一集中專業性的管理.
這一轉變對於整個供應鏈全局來說,
減少了重復庫存成本,
優化了運行,
並取得同步化,
專業化的運作.
所以說,
vmi是一種很好的供應鏈庫存管理策略.
然而,
vmi實施必須要幾個原則:
1.
合作性原則.
需要相互信任與信息相互透明,
用戶和供應商間必須要很好的合作.
2.
互惠性原則.
共同減少庫存,
減少成本.
3.
目標一致性原則.
職責分明,
雙方受惠才可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合作關系.
4.
連續改進原則.
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聯合管理庫存策略
jmi的出現,
是為了克服vmi系統的局限性和避免傳統庫存中的牛鞭效應而產生的.它是在vmi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供應商與用戶權利責任平衡和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
它擁有vmi所有的優化優點,
同時也幫vmi中的供應商解決了風險問題.
jmi的最大的
jmi的運行有兩種模式.
1.
集中庫存控制模式.
此處與vmi不同的是:
a.
倉庫轉移到用戶企業的原材料倉庫;
b.
由用戶自行管理控制.
2.
無庫存模式.
供應商和用戶都不用做庫存,
實行准時配送,
由供應商根據用戶需求及時配送到用戶生產線上.
Ⅸ 請問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勢是什麼
優點:
1、供應鏈方面。減少供應鏈層次、減少管理費用、提升銷售額、減內少人為數據容錄入誤差等。
2、供貨方面。更好地了解顧客需求、資源利用率更高、與顧客溝通更直接高效、市場分析結果更為准確、庫存降低、增加了提供品類管理及提供增值服務的機會等。
3、經銷商方面。訂貨次數減少、庫存成本降低、缺貨情況減少、剩餘減少。
4、終端客戶。服務水平提高、缺貨情況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