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管理庫存優點
㈠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勢和目標
採用
供應商管理庫存
的辦法優點是1、公司的
倉庫管理
費用2、降低公司
庫存量
的風險
目標就是我要材料或部件的時候供應商在指定的時間內能供貨,契合實際的減低公司風險。
㈡ 請問物流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勢是什麼
無庫存管理風險,無庫存資金壓力,降低物流成本
㈢ 了解供應商庫存有什麼好處
有好處的啊,現代庫存控制越來越發展向與供應商共同持有庫存甚至讓供應商代為持有庫存。所以,你越了解供應商的庫存,就越能制定滿足自己源源不斷供應的庫存控制策略。
㈣ 請問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勢是什麼
優點:
1、供應鏈方面。減少供應鏈層次、減少管理費用、提升銷售額、減內少人為數據容錄入誤差等。
2、供貨方面。更好地了解顧客需求、資源利用率更高、與顧客溝通更直接高效、市場分析結果更為准確、庫存降低、增加了提供品類管理及提供增值服務的機會等。
3、經銷商方面。訂貨次數減少、庫存成本降低、缺貨情況減少、剩餘減少。
4、終端客戶。服務水平提高、缺貨情況降低
㈤ 論述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的主要特點和傳統庫存管理的優點
1、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特點
供應商庫存管理的思想及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供應鏈思想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以供需雙方實現「雙贏」為目標,致力於提高整體競爭優勢。雙方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供應方可以獲得需求方最穩定的訂單與實際的生產、庫存數據。
2)庫存決策權由供方決定。用戶都是把庫存控制的決策權交給了供應商,此點是 VMI 與其它方式的非常大的不同,供應方直接基於生產實時需求信息而做出的即時的拉動式補貨系統。
3)需求方負責實物的日常管理及 PULL 料、入庫信息的及時錄入。供應方定期檢查庫存的狀況,具有雙方相互信任的機制。
4)庫存產權延遲。庫存產權的轉移點由需求方的收貨驗收環節延遲到實際生產環節,即實際生產時,才計入需求方的應付帳款,如此一來,需求方的庫存得到極大的降低。庫存轉移到前端的供應方,
㈥ 從供應商管理角度看供應商管理庫存有什麼優缺點
供應商管理庫存能減少庫存成本,提高存貨周轉率,降低自身風險,提升公司經營業績。
缺點是更容易造成供應商呆滯庫存(設計變更等),對供應商的管理能力要求比較高,包括質量合格率與交付及時率(避免補貨不及時等情況)
㈦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優點是什麼如何實現它的難點是什麼
關於VMI,下面的問題是必須要回答的:
A. VMI實施中的具體細節問題:
- MIN/MAX(最低/最高庫存)的MIN是否就是訂貨點?
- MAX的標準是什麼? 雙方協議規定?
- 如何控制VMI庫存的庫齡?
- 供應商補貨的頻率是如何確定的?
- VMI與所謂的「寄存銷售」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B. VMI對供應商的好處到底是什麼?
- 供應商生產可以實現均衡?
- 降低供應商庫存?
- 降低供應商總物流成本?
- 其他好處?
- 如何實現?
C. 實施VMI到底有哪些瓶頸問題?
- 人們的意識問題?
- 運營模式問題?
- 信息技術跟不上?
- 信息技術投資過大?
- 其他問題? 如海關問題(保稅物料)? 運輸距離問題?
- 支持VMI模式的主流ERP有哪些? 是否有外掛的專業VMI或SCM軟體?
D. 實施了VMI就能夠降低整個供需鏈的整體庫存水平?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 為什麼汽車行業的零部件廠商對VMI怨聲載道?
- 汽車廠商對零部件廠商的幫助不夠? 應該如何幫助?
- 傳統的庫存控制技術,如MRP/訂貨點/EOQ等如何與VMI結合?
- 供應商的供應商如何降低庫存?
E. 目前EMS行業的VMI實施情況如何(科泰/旭電/偉創利/捷普科技/富士康)?
- 供應商做VMI的比例是多少?
- 具體困難是什麼?
F. 實施VMI的弊端是什麼?
- 對客戶有什麼弊端?
- 對供應商有什麼弊端?
G. VMI的設施問題
- 實施VMI是否一定需要第三方物流管理(如LSP HUB)?
結論是,VMI不是隨便玩的,VMI的一個大概的分析模型如下圖13-8:
圖13-8 VMI適用性分析模型
摘自程曉華《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
㈧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主要好處
通過銷售點(POS)數據透明化,簡化了配送預測工作;
結合當前存貨情況,使促版銷工作易於實施;
減少權分銷商的定貨偏差,減少退貨;
需求拉動透明化、提高配送效率——以有效補貨避免缺貨;
有效的預測使生產商能更好地安排生產計劃。 提高了供貨速度;
減少了缺貨;
降低了庫存;
將計劃和定貨工作轉移給供應商,降低了運營費用;
在恰當的時間,適量補貨——提升了總體物流績效;
供應商更專注地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通過計算機互聯通訊,減少了數據差錯;
提高了整體供應鏈處理速度;
從各自角度,各方更專注於提供更優質的用戶服務。避免缺貨,使所有供應鏈成員受益;*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關系得以確立;
長期利益包括,更有效的促銷運做、更有效的新品導入和增加終端銷售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