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擴大內需
1. 以台山市為例,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也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從長遠看,當前擴大內需應著重在擴大消費需求上下功夫,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1、進一步擴大投資,加大項目推進力度。
台山擁有發展大項目的土地、環境、深水岸線等資源稟賦,具備發展臨港大工業的客觀條件。爭取大項目的落戶,就能對地方經濟起帶動作用,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一是加快現有項目建設。落實抓好中央、省、江門的重點建設項目,重點推動電能源「三大項目」:台山核電、國華台電二期、台山風電場;同時,加快城鄉水利、交通、電力項目和台城新區開發、富華重工、捷德紡織等一系列重點項目的建設,盡快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廣海灣是我市大項目開發的主戰場,當前要進一步優化載體建設,完善開發規劃;積極推動深水港前期工作,抓好魚塘港續建工程,為深水港建設起好步;開展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加快與珠三角先進地區的融合,跟蹤做好廣東西部沿海鐵路、珠三角城際輕軌、「綠道」的規劃建設;爭取新台高速公路南連接線審批立項;推進香港惰性物料台山處置區工程,擴大廣海灣開發腹地。
三是招引優質項目。要大力推介我市優越的投資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放在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逐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著力引進新能源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核電裝備、風電等低碳經濟。當前,要全力跟進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工作,加快開發前期工作,積極引進相關企業和機構入園投資發展,盡快將產業園打造成台山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
按照國家重點發展產業項目和結合我市實際,加大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制訂和落實產業扶持政策,對我市認定發展的重點產業,給予土地、融資、稅收、用電等方面的政策,促進我市產業優化升級。一是突出發展壯大汽車零部件產業,積極協助龍頭企業富華重工建設發展,鼓勵國際交通器材、富誠鋁業等骨幹企業做強做大,延長產業鏈;打響台城汽配專業鎮品牌,吸引更多汽配企業落戶,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台城集群發展。二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為依託,迅速做大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充分發揮健隆光電、金橋鋁業、台城制葯等優質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綠色光源(LED)、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產業。三是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電子家電、紡織服裝、傢具木業、金屬加工等傳統產業。通過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中小企發展專項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等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技術創新、開拓市場、融資、培訓等,對榮獲中國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的企業和為我市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獎勵。努力提升我市產業(企業)的競爭力。
3、加強引導,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是突出發展旅遊業。我市旅遊資源豐富,人文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旅遊業發展條件和基礎。要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抓好開發和利用,使之成為我市拉動消費的重要途徑。要推動川島旅遊度假區上更高層次,跟蹤落實海龍灣遊艇項目和推動上川圓山、康橋溫泉兩家酒店按五星級標准建設,探索工業旅遊路子,提升我市旅遊品位和拓寬旅遊領域,做強做優特色旅遊業。
二是加大商業發展力度。我市商業基礎薄弱,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的大型綜合性商城欠缺,而台山人民在這方面的消費水平不亞於發達地區。因此,必須強化商業發展意識,抓好全市商業網點規劃建設,爭取招引1—2個頗具實力規模的綜合商城項目,提升台山消費檔次。繼續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農村市場建設,結合我市農業特色,建立農產品專業市場,如:台山水產品、台山米業、沖蔞冬瓜、海宴花卉等專業市場,通過專業市場推介台山特產。
三是加快物流業發展。我市物流業發展滯後,隨著經濟發展和珠三角一體化建設,我市應重視和加快物流業的發展,制訂好「十二五」物流業的規劃和目標以及相關配套措施,通過發展物流業,打造一小時生活圈,帶動台山及鄰市的消費。
四是把握城市發展走向,著眼於為我市先進製造業提供配套,搭建服務平台,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科技服務、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面向社區和農村的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商貿、餐飲、文娛等傳統服務業。密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培訓技能,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 如何看待我國今天的引資政策
近年來,有關"中國經濟命脈被外資企業掌握""市場換技術完全失敗"等反對的聲音頻頻出現。外資一夜之間從天使變成了魔鬼。在這場"反外資"的思潮中,不少人問道:"我們還需不需要外資?我們該如何引進外資?"2006年1月,商務部有關官員堅定地表示:外資在中國沒有形成壟斷,今年中國引資步伐不會放緩,目標將鎖定為600億美元
隨著世界經濟自由化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中極其活躍的組成部分。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引進外資的數量在幾年中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
與此同時,近年來,有關"中國經濟命脈被外資企業掌握""市場換技術完全失敗"等反對的聲音也是頻頻出現。外資一夜之間從天使變成了魔鬼。在這場"反外資"的思潮中,不少人問道:"我們還需不需要外資?我們該如何引進外資?"2006年1月,商務部有關官員堅定地表示:外資在中國沒有形成壟斷,今年中國引資步伐不會放緩,目標將鎖定為600億美元。
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一極,引進外資企業無疑是不能動搖的方針。但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反外資思潮"也的確暴露了引資政策的種種不足之處。在堅定不移地推行開放政策的"十一五"階段,中國的引資政策該如何調整呢?
1、中國引資政策的冷思考
引入外資20多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國之一。外商投資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就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外資企業在改變我們傳統的經營方式、經營觀念,提升市場競爭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回顧中國利用外資所走過的路程,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以下三個階段:
1992年以前,中國雖然在政策上制定了很多鼓勵外資和華僑資本直接投資的政策,但真正進入中國市場的投資很少。1979年至1991年,合計利用FDI才233.5億美元,FDI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很低。
第二階段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國內掀起了經濟發展的新高潮,也吸引了大量的FDI進入。當年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過了100億美元。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億美元。
第三階段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從2002年開始,FDI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年突破了500億美元,2004、2005年均突破600億美元。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3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40%。
毫無疑問,引進外資對中國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多年的實踐也告訴國人,外資對中國的影響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從而也引起人們對中國引資政策的思考。在引資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許多"中國特色"的誤區。特別是在國內盛行追求GDP政績的背景下,招商引資對中國各級政府有巨大的誘惑力,這種誘惑力增加了我們調整引進外資戰略的難度。有些地方的領導,急於建立政績,不做調查研究,未搞科學論證,卻盲目下達不切實際的招商引資"硬指標",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標准。為了完成指標,不問投資者的信譽,不顧投入產出結構是否合理,也不管影響不影響環境保護,敞開大門一概招來。
在國內,目前引資政策已面臨種種挑戰。據商務部最新消息,2005年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方式發生明顯變化,呈現獨資化加快、大型投資項目增多、跨國並購大增、工業領域外資集中度上升等新特點。在國際上,目前中國吸引外資面臨著兩方面的競爭壓力: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資本能流出多少到發展中國家,還是個未知數;另一方面,在流向亞洲的國際資本中,資金投資對象不僅有中國,還有韓國、東盟各國、印度等,流向相當分散;況且,東南亞國家經過金融危機後也在調整吸引外資的政策和改善投資環境,與中國一爭高低。鑒於國際國內利用外資形勢,國家及時調整引資政策和引資重點顯得十分重要。
在改革開放的25年中,雖然我們招商引資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創新的能力卻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國經濟總量增加了,但經濟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智力"發育不足。調整中國引進外資的戰略,強化中國經濟主體意識,是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說,經過25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跨國公司受到了批評,反映了中國進一步改進外資工作以適應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我們應當善於從這些批評、質疑中發現外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質量、效益雙管齊下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以及外資管理工作等方面出現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引資惡性競爭,不計成本招商,優惠政策過濫和開發區過多過濫,佔用土地過多。有的地區引進的外資項目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王志樂說。在以往的引資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及領導盲目追求招商引資的"政績",重引資數量而忽視引資質量,經常將勞動密集、自然資源密集、污染密集的產業移入我國,從而導致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使引進外資戰略的可持續性大大減弱。由於層層搞引資,人、財、物不集中,造成某些地方散、亂、差現象極其嚴重。有些地方大片圈地長期荒蕪,無人過問;有些人甚至欺上瞞下,弄虛作假,使引資工作誤入一種浮誇風和泡沫式的歧途。有些地方的領導由於引資的指導思想不明確,搞短期行為,急於求成,在招商時不加選擇地"眉毛鬍子一把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過去我們非常缺乏資本,所以必須大力引進外資,但在提倡自主創新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引進外資政策應該從以前只注重外資數量轉向注重引資質量、引資效益。我們不能只講增長不講效益,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只想現在不想將來。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國家宏觀經濟戰略正在發生轉變。上海市發出信號,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利用外資不僅要繼續注重數量和質量,更要提高其社會效益。在前段時間發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被列為重要內容。而在近期中美經濟官員聯合會議和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談話中,"擴大內需"被視為減少中國貿易順差、解決中外經濟失衡的葯方。
3、技術溢出走上正軌
從"市場換技術"政策的長期實施中可以看出,利用外資的一個動因是獲得先進技術。但是研究發現,外資帶給中國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是已經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術。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春法認為,至少目前看來,FDI的大量引進並沒有帶動中國科技創新的質的飛躍。
有人甚至認為,隨著FDI帶來的大量國外科技,實際上對本地原有的科技是一種"擠出"效應。從產業和商業化角度來說,就是國外先進科技帶來的產品,對國內現有技術生產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摧毀,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要想跟跨國公司競爭就必須購買他們的技術,循環始至,我們始終在技術創新上難以有所突破。更為嚴重的是,引進的技術並不一定是先進的,但市場卻被外資佔領了。
以深圳為例,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深圳FDI主要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區和東南亞等近鄰國家的中小投資者。即使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進行投資,也以中小型項目為主,基本上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如紡織、成衣、玩具、低端消費電子品等,高科技比重偏低。
從總體上看,這些企業的技術水平並不比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高。
雖然FDI的技術溢出是正是負,迄今為止尚未定論,但調整引資策略,使"技術溢出"效應走上正軌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共鳴。
長期以來,我們把中國的技術升級依靠在引入國外技術和資本上。雖然日本經濟、韓國經濟起飛就是建立在引入技術的基礎上,但日本和韓國並非把資本與技術捆綁在一起引進,而是在保持內資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對所需技術進行引進和學習。要實現外來技術與本國資本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在創新中吸收。這樣一個引入的過程,既是不斷提高本國資本技術含量的過程,也是打造民族品牌的過程。日本和韓國在汽車產業中都有自己的品牌產品,就是最好的例證。
跨國公司對外技術溢出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的:當地企業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前向後向關聯得到技術;通過人力資源的流動產生溢出效應;通過示範與模仿來產生溢出效應。因此我們應通過增強本土企業的技術吸納能力、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增強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配套協作等方面來獲取技術溢出效應。
4、營造良好法制環境
在我國吸引外資的要素中,廉價生產要素和市場潛力居於前兩位,尚未集中到投資環境綜合競爭力上。
近幾年,外商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的關注重點已逐步從優惠政策轉到法律執行、產業導向、技術標准等方面,對中國進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強執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監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加快各項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際資本流動更趨理性的趨勢下,我們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資的法律體系,保持外商投資政策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可預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為外商投資創造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
另一方面,要增強法制觀念,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法律執行環境。實行"法律環境優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資的法律環境,作為利用外資工作的要務。
我國加入WTO以後,跨國並購、股權轉讓等新的投資方式逐步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方式。為適應並購這一國際資本重要流動形式,有必要盡早制定相應法律與實施細則,跟上國際資本流動趨勢,這不僅對新世紀我國擴大吸收外資規模和提高引資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我國改組改造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最佳途徑之一。
同時,中國應盡快建立外資並購風險防範機制。除了加緊制定和完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外,應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並購行為評價體系和標准,內容包括外資並購對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影響、外資並購對市場形成壟斷的可能性、外資並購對產業結構升級政策的影響以及外資並購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影響等。
5、注重內外資公平競爭
以往,我國所制定的投資鼓勵政策,有很多隻適用於外國投資者,對內外投資者不能一視同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機制的扭曲。其後果是排擠內資投資者、降低外資質量、損害國家利益,最終影響有效利用外資目的的實現。甚至出現內資千方百計變成外資,再向國內投資的現象。如果給予國內投資者以同樣的優惠政策,國內企業具有同樣的有利條件,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大大增強,可以實現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公平競爭。因此,應該對內資和外資投資者創造平等的條件,在市場准入、稅收優惠、貸款條件等方面一視同仁。
國內一些長期壟斷的行業,由於長期缺乏競爭,效率水平與國外同行相比,相差甚遠。因此,這些行業在對外開放前,應先向內資開放。將壟斷性強、以國有企業為主、缺乏競爭的行業盡快推向市場,並且制定必要的維護競爭的法律、法規,以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通過競爭增強實力,以便更好地承受開放帶來的壓力和更好地利用開放提供的機遇。這樣做的結果是有利於提高市場效率,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全球並購研究中心秘書長玉巍強調,引進外資一定要充分考慮給中國本土企業一個公平待遇,警惕外資與國有企業的"合謀"造成國資流失的危險和壟斷的形成,要防止外資並購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
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表示,中國雖然具有引進外資的優勢,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引進外資同時也將消耗大量不能進口或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中國的引進外資戰略將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我們應該用新的發展觀來統籌經濟發展的模式,更多地關注國家經濟安全,並且要加大對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的創新力度,考慮大幅下放引進外資許可權,簡化審核手續,完善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尤為重要。
3. 同向示範又稱為什麼示範
新鮮用語
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暈
不滿不叫不滿,叫--靠
見面不叫見面,叫--聚會
有錢佬不叫有錢佬,叫--vip
提意見不叫提意見,叫--拍磚
支持不叫支持,叫--頂
強烈支持不叫強烈支持,叫--狂頂
不忠不叫不忠,叫--外遇
追女孩不叫追女孩,叫--泡妞
吃不叫吃,叫--撮
羨慕不叫羨慕,叫--流口水
樂一樂不叫樂一樂,叫--happy
跳舞不叫跳舞,叫--蹦的
東西不叫東西,叫--東東
別人請吃飯不叫請吃飯,叫--飯局
興奮不叫興奮,叫--high
特興奮不叫特興奮,叫--至high
黃金周、嚴管街、商品房、民工潮、模仿秀、回頭看、無車日、零首付、新世紀、克隆羊、空調車、綠卡熱、鍾點工、人氣旺、新千年、大抽獎、會員卡、電子書、三錯層、雙錯層、一錯層、太空水、純凈水、追星族、雙休日、跨世紀、動情點、實名制、賀歲片、太空船、格格熱、講政治、講正氣、講學習、酒文化、互聯網、一體化、服裝潮、語言美、暗物質、龍人通、專升本、高消費、報警點、三下鄉、商務通、歌組合、行為美、起步費、文化圈、肥皂劇、打白條、主題詞、脫口秀、包二奶、世紀林、價格戰、小康縣、小康村、愛心卡、幫困卡、校園卡、貧困縣、假文憑、准生證、醫療卡、多媒體、吃軟飯、電子戰、季節工、輪換工、打短工、打零工、信息化、主通道、城鎮化、年薪制、巴金星、十五大、關系網、聽證會、金點子、千年蟲、網際網路、球皮卡、新秀卡、獎杯卡、玩具吧、目錄卡、高交會、紅帽子、亞健康、一米線、回頭率、新亮點、滿負荷、二惡英、瘋牛病、轉會熱、中國熱、普高熱、格格熱、小三通、京劇熱、燈謎熱、和平牛、養情婦、ip卡、3+x、費改稅、反傾銷、二手房、雙擁城、日本紙、錢包帶、演藝圈、起步價、預售價、扶貧房、dts、鐵飯碗、wto、泥飯碗、步行街、漫畫吧、彩妝吧、安樂死、精子庫、紅籌股、信息戰、零口供
抗洪精神、雙向交流、紅包現象、兩岸交流、金融危機、兩個轉變、扶貧對象、雙向選擇、滾動開發、回報社會、穩中有升、對內搞活、太空行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消費模式、隨行就市、助學結對、投資環境、文化工程、斷代工程、幣值穩定、分流資金、儲蓄分流、丁克家庭、保姆市場、公網網話、出地旅遊、新新人類、202卡、文明城市、網路電話、重拳出擊、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網路旅遊、消費環境、電子寵物、o型線條、浪漫時代、植物印象、醫療改革、城鄉聯動、自帶消費、綠色經濟、德藝雙馨、短期行為、世界e家、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網路招聘、電子信貸、透明度高、國企解困、文化扶貧、人才觀念、人文關懷、風險投資、品質經營、物流網路、物流系統、優化組合、優勝劣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擴大內需、開放城市、城鄉經濟、市場機制、小康社會、生態建設、賣方市場、買方市場、三資企業、經濟亮點、兩思教育、綠色觀光、高中生源、視覺污染、網路泡沫、社區服務、電子政府、家政服務、限時銷售、租借親人、平穩過渡、兩頭在外、以財養才、回歸自然、任前公示、網上通緝、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通貨緊縮、環境質量、一個中心、情感陪護、全明星卡、生活節奏、無商不活、尊師重教、長虹現象、立足崗位、關停並轉、貨幣分房、一箭雙星、兩岸三通、和平統一、經濟特區、世紀之交、客貨分家、全民健身、知識經濟、老有所樂、中國特色、資源共享、招商引資、虛擬現實、經濟復甦、擴大內需、全面客觀、企業形象、權錢交易、女足精神、爆炸新聞、變相回扣、期貨交易、封頂獎金、兩彈一星、信息社會、生存空間、企業文化、高新技術、人才資源、企業轉軌、市場疲軟、經濟激勵、精神激勵、能人經濟、流程再造、制度經濟、激勵機制、營銷時代、企業標志、ci戰略、企業識別、服務禁語、行為觀念、服務承諾、連鎖企業、餐飲文化、政治改革、時空隧道、質量認證、工薪階層、售後服務、抓大放小、裁剪發票、灰色收入、高薪養廉、綠色消費、跨國企業、末位淘汰、休閑一派、買斷工齡、新聞熱線、熱線電話、從嚴治軍、承東啟西、以線串點、政企分開、以點帶面、西電東送、退耕還林、勤儉建軍、科技強軍、油氣並舉、競價上網、質量建軍、廠網分開、村務公開、航空網路、政務公開、新聞網路、公路網路、鐵路網路、南水北調、供熱工程、扶貧開發、優化升級、科技興國、風險投資、納米旋風、聯合打假、風險約束、極限運動、三個代表、網上配對、綠色食品、知識產權、高層綠化、綠化遠景、綠色住宅、國企教困、招商引資、轉變觀念、五十大慶、凈菜銷售、崗位流動、內聯外引、知識載體、超前消費、遊行示威、信念堅定、經濟制裁、中國光谷、雙思教育、減員增效、減同增效、希望工程、精神文明、敬業精神、人口外流、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專項整治、個體經濟、特許經營、對方付費、國土整治、上門快修、蘇聯解體、富而思進、司法腐敗、共同致富、三年解困、法制教育、興邊富民、暗箱操作、服飾中心、美容中心、會展經濟、世紀老人、知識爆炸、長效保潔、網上助學、學生減負、大地走紅、人機對話、經濟過熱、對口支援、人才培養、東西合作、競爭觀念、非處方葯、基因工程、對沖基金、二板市場、假日經濟、高考經濟、假日旅遊、九五計劃、十五計劃、物業管理、網上招生、擇優上崗、下崗分流、競爭上崗、文化下鄉、綠色通道、三講教育、巡迴教育、陽光工程、希望小學、雙向收費、單項收費、西部開發、人才大省、人氣急升、群體上訪、人氣不足、致富思源、笑臉經營、網上交友、綠色護照、老有所樂、文化食糧、集中供熱、西氣東輸、人才流失、彩票經濟、電腦彩票、自助旅遊、人氣指數、公共面積、調查公司、安居工程、上門服務、媒體宣傳、受眾數量、投遞網路、資源優勢、打折消費、特惠服務、活動派送、電腦抽獎、超值回報、企業形象、企業精神、企業理念、尾氣超標、大氣治理、人口危機、全程對號、全程直播、五中全會、天天發團、電腦休閑、休閑思想、找不著北、九九回歸、科技強國、龍頭地位、雙向交流、人才市場、理解萬歲、無罪推定、國家賠償、單位犯罪、買殼上市、東西雙贏、微軟分割、優先上崗、經濟開發、網上婚禮、世紀婚禮、撞了自撞、網上招生、文化扶貧、行為文學、人均收入、電子信箱、智力雙擁、精兵合成、平戰結合、龍頭產品、知識經濟、跨國配對、聖誕幽靈、帶薪休假、政治危機、金元政治、治理尾氣、廠務公開、網路經濟、網路革命、司法公證、美食文化、網上炒股、以人為本、公演私分、專家義診、綠色產業、環保意識、服務熱線、熱線電話、電子商務、信用經濟、網上購房、上市公司、一崗雙責、目標同向、責任共擔、強基達標、城市減災、西部引智、分業經營、混業經營、住房改革、助學貸款、黃金地段、理論創新、零點行動、網上休閑、公有住房、科技下鄉、開放意識、租金減免、減免政策、閃亮登場、電子家庭、優化組合、政府采購、白色污染、三年千萬、陽光農業、書店酒吧、電腦酒吧
治污倒計時、西部大開發、門新國現象、高科技成果、俄白一體化、可持續發展、澳門回歸年、一控雙達標、人與人之間、經濟復甦期、旅遊黃金周、顧客是皇帝、國際空間站、豆腐渣工程、經濟一體化、復合型人才、一票否決制、跨越式發展、信得過單位、五十年不變、勞動合同制、送溫暖工程、個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出口轉內銷、杜絕走後門、下崗再就業、堅持兩手抓、家政服務業、59歲現象、實驗室外套、股票期權制、特困生助學、新經濟時代、巴氏消毒法、不正當競爭、高技術戰爭、數字化戰場
落後就要挨打、時間就是金錢、明明白白消費、婚前財產公證、發展是硬道理、經濟全球化、非公有制度、導航定位衛星、一百年不動搖、以土地換和平、康居示範工程、集體人文奧運、優勢證明標准、一次性買斷價
4. 擴大內需怎麼物價飛漲
看到你的補充了
「我理解「擴大內需」的就是擴大人們的消費慾望。。。因為我們國家是出口大過,現在沒人「買」了就賣給國內。我不明白的是中央的撥錢放到那能擴大內需呢?物價漲了誰又會去有「理性的」消費慾望呢?看了個郎咸平的「泡沫大戰」覺得太可怕了。。擴大內需和現在的物價飛漲矛盾啊!!!!!這4萬億是元兇嗎?中央的計劃和執行總是脫節的嗎?」
如果你是學經濟的,建議你不要去看「郎咸平」的東西,郎咸平確實有厲害的地方,但是他的數據非常不可靠,從來不說這些數據是哪來的,網上的統計數據他都敢用。就算是分析,很多也不按照經濟學原理,想怎麼分析就怎麼分析,胡亂講,避重就輕,怎麼有利於吸引讀者他就怎麼說。既然他這么強國家為什麼不找他提點建議?因為他的建議就是煽動百姓的謬論。他只配賣賣書。
這4萬億不是憑空拉動經濟的,為什麼呢?因為大批熱錢和外商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突然紛紛撤出中國,沒有的這些資金的拉動,經濟被釜底抽薪,必然萎靡。(因為一直以來,咱們的經濟是靠招商引資拉動的)。那麼國家就拿著4萬億來填這個空。我沒看過《泡沫大戰》,因為以前寫了很多關於揭批他論述的漏洞的文章,所以不屑去看,所以估計這次他又是指鹿為馬,拿著炒勺當令箭,讓人恥笑。
但話又說回來,這4萬億真的已經落實了么?有多少落進腐敗的大嘴裡?盡管存在疑問,但是我現在接觸了很多行業,現在他們紛紛回暖,訂單激增。
ps:房價之前確實飛漲,4萬億有功勞,但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相對還是可以的,但是也都點再往上走,因為快過年了嘛。
5. 金融危機形勢之下,如何開展科學招商引資
次貸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促進PE發展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而針對業內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專家:穩定資本市場將有更多舉措「要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對此,專家分析指出,在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未來宏觀調控政策將更靈活,下一階段財政、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鬆。財政貨幣政策或進一步放鬆推薦閱讀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對於三中全會會議公報中提出的「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專家認為,受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的影響,中央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上將進一步放鬆。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周到表示,「靈活審慎」是在中央根據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針對當前國際金融形勢惡化的一種靈活應對方式。根據日前央行「兩率」齊降,以及財稅部門取消利息稅政策,說明前一階段的緊縮性政策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放鬆。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黃學軍對此表示認同。他分析指出,在全球金融形勢不斷惡化的環境下,國內宏觀政策有配合國際政策的趨勢,而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所以下一步國內宏觀經濟政策有進一步放鬆的要求。在黃學軍看來,從三中全會對下一階段的宏觀政策走勢把握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穩」字當頭,提出了要「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因此下一階段宏觀政策將從從緊轉變為穩健;二是體現下一階段宏觀政策的靈活性、前瞻性。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下,我國宏觀政策將隨危機形勢發展而相機變動。刺激內需政策或將陸續出台三中全會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此,專家均表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並指出在當前外部需求有可能放緩的情形下,擴大內需有了更為充足的理由,下一階段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旨在刺激內需的政策。「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美國包括歐洲消費市場將可能萎縮,這將大大影響我國的出口。」周到說,因此,我國有必要採取措施促進內需,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他看來,我國要促進內需,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拉動農村消費市場,因此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刺激農村消費。黃學軍也表示,當前要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在他看來,我國消費有兩個梯度,一個是城鄉梯度,一個是東部和中西部梯度。從擴大內需來看,農村的消費潛力比城市大,中西部的潛力比東部大。因此,要擴大內需,農村、中西部地區將迎來更多機遇,未來更多的刺激內需的財政政策有可能向這兩個梯度傾斜。穩定資本市場或有更多舉措 在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三中全會不僅提出要保持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而且還提出要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對此,黃學軍表示,這可以看出中央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視,也表明下一步中央穩定資本市場的決心。在歐美股市風雨飄搖之際,亞太市場包括中國股市也受到很大的不利影響,為此政府各有關部門相繼採取了措施穩定股市。「在我的印象中,資本市場在中央全會中提出是很少見的,這次三中全會上提出要『保持資本市場穩定』,說明中央對資本市場重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 周到說,這反映出未來有更多的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會出台。黃學軍也表示,事實上,近一段時間以來,對資本市場「穩」的政策措施出台力度前所未有,制度、稅收、資金、供求等政策涉及股市方方面面,幾乎「要什麼給什麼」,可以說政策力度已經是相當大了,中央決心可見一斑。但黃學軍認為,政策的核心應該落在供求關繫上,只有供求關系發生根本改變,才能穩定股市,才能使更多的投資關注基本面,從而提升市場信心。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6. 中國地方政府發展的途徑有哪些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拉動經濟,招商引資,擴大內需
7. 郴洲經濟怎麼樣
近年來,郴州經濟發展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全省對各地州市經濟工作綜合評價中名列前茅,1996年、1997年、1998年連續三年名列第二,1999年躍居第一,2000年仍名列第三,但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發達地區比仍然差距較大,需進一步加大經濟工作力度,切實解決有關問題。現將有關情況綜述如下:
一、近年來郴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一)經濟總量位置前移,人均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郴州經濟快速增長,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131.93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257.1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1%,比全省同期增幅高1.5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增幅高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由6.1%提高到6.5%,提高0.4個百分點,在全省的排名由1995年的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2001年,郴州人均GDP達到5661元,比1995年增加2639元。
(二)財政實力顯著增強,位置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全市各級加大財源建設力度,進一步優化財源結構,收到了明顯的成效,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01年郴州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1億元,比1995年增長98%,年均遞增1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2億元,比1995年增長1.17倍,年均遞增13.8%。地方財政收入在全省的排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2位。
(三)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近年來,全市各級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加大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大力開展農產品加工轉換升值,努力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積極培育名優特新農產品,使全市農村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經濟得到了穩步增長。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95年的36.23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63.9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1.2%,年均遞增7.1%。
在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全市緊緊圍繞「兩個轉變」,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實現企業產權多元化,企業內在動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市工業增加值由1995年的35.21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72.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8.6%,年均增長11.2%。
(四)擴大內需取得明顯進展,消費、投資需求增長迅速
近年來,特別是1998年中央推行擴大內需的重大成略舉措後,全市各級以中央擴大內需的精神為指針,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內需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主要表現在:
1、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入手,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取得明顯的進展。為了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全市各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盡可能把國家對公務員「加薪」和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生活費補貼標准、保證下崗人員生活補貼和離退休人員工資照常發放的政策落到實處,想方設法保證在崗人員的工資照常發放。二是通過實施再就業工程,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盡可能為下崗失業人員走上再就業創造好的環境。三是通過深化企業改革,搞好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努力提高工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四是下大力氣治理經濟環境,千方百計減輕城鄉居民負擔,取得了實質性成效。通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得到了明顯提高,使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擴大,為消費需求的增長打下了基礎。據市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顯示,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38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1元,分別比1995年增加1018元和1310元,年均分別增長2.9%和12.9%。
2、從啟動城鄉居民消費入手,進一步促進消費需求回升取得明顯的進展。為了啟動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全市各級進一步強化措施,一是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加快信息、旅遊、房地產、非義務教育、醫療保健、休閑和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城鄉居民新的消費需求的增長。二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改善居民的消費預期,減輕居民心理負擔,促進了有效消費需求的增長。三是通過加快城鎮建設步伐,進一步提高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功能,改善消費環境,擴大城鎮消費。四是通過農村電網改造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啟動農村居民的消費。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全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消費市場日趨活躍。2001年,郴州市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8.38億元,比1995年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2.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分別由1995年的4353元和1213元提高到5588元和1720元,分別提高1235元和507元,年均分別增長4.3%和6.0%。
3、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產業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需求取得明顯的進展。近年來,全市各級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良好機遇,採取了一系列擴大投資需求的措施。一是通過採取「爭取國家和省里投資」、「招商引資」、「倚大靠強」等靈活多樣的籌資方式,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建設投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二是在抓重大項目的前期准備工作,抓項目資金的落實和建設進度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實施分工負責制,為搞好重點項目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通過採取「放行、讓利、提高地位」的方式,對特色農業、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礦產資源深度開發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實行傾斜政策,積極培育經濟熱點,努力治理經濟環境,在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中為民間投資指明了方向,從政策法規上激發了民間投資者的投資意願,進一步增加了民間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全市民間投資啟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1年郴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額84.59億元,比1995年增長2.61倍,年均增長23.9%,增幅比全省平均高8.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中,民間投資所佔比重由1995年的40.2%提高到50.3%,提高了10.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已成為全社會投資的主體。
(五)對外經濟工作力度加大,外經外貿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郴州以「開放興郴」作為首先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招商引資的政策措施,並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就。2001年,郴州實際引用外資10953萬美元,比1995年增長2.93倍,年均遞增25.6%,實際利用外資額在全省的排位由1995年第7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2位。在擴大招商引資的同時,通過抓好出口產品的培植和扶持,全面實施「產品多樣化,市場多國化」和出口組織多渠道化的出口多元化戰略,大力發展「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積極拓展出口渠道,努力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全市外貿出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2001年郴州外貿出口額達到3940萬美元(海關數),比1995年增長1.39倍,年均遞增15.6%。
(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日趨活躍,規模不斷壯大
近年來,我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據2000年測算,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7%,比1995年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為34%,第二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為47.3%,第三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為54.5%。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一是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部分縣市區國民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全市有6個縣超過50%,其中臨武縣達到63%,宜章縣、嘉禾縣、汝城縣、桂陽縣、永興縣分別達到58%、55.5%、55.4%、55.3%和50%,北湖區、蘇仙區、桂東縣、安仁縣、資興市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也都在40%以上。二是非公有制經濟是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源泉。據統計,2001年非公有制經濟上交稅金5.3億元,佔地方財政稅收收入的59.5%。從農民收入的來源來看,根據農村住戶調查資料測算,當前我市農民年人均總收入中有55%是從非公有制經濟得到的。三是非公有制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據初步統計,2001年我市從業人員中,非公有制從業人員(含外出打工人員)已佔全部從業人員的50%左右,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於緩解就業壓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新興產業保持強勁增勢,發展方興未艾
近年來,郴州市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積極培育經濟熱點,重點發展以信息業、房地產業、旅遊業、休閑和社區服務業為重點的新興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2001年郵電通訊業、房地產業以及以旅遊、休閑和社區服務為重點的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13億元、6.67億元和13.9億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4.4倍、1.3倍和2.9倍,年均分別遞增32.5%、14.6%和25.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2.38%、2.59%和5.4%,分別比1995年提高1.47個、0.72個和2.44百分點。
、近年來郴州經濟發展加快的主要原因
(一)資源優勢所蓄積的能量逐步得到釋放。從改革開放以來直至90年代初期,我國處於長期的短缺經濟狀態,而最大的短缺首先是農副產品和輕工業產品,農副產品和輕工業生產成為這一時期推動經濟的主要動力。郴州農副產品和輕工業產品生產受生產條件和發展基礎的影響,落後於其他地區,因此,這一時期郴州經濟發展相對滯後,1995年郴州經濟總量在全省的排位處於第12位的落後狀態。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後,隨著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基本結束,買方市場格局的逐步形成,大部分農產品和輕工業產品逐步處於飽和狀態,競爭日益加劇,收益率大大下降,在此情況下,郴州的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相對地球和人類來說,礦產資源永遠是短缺的,郴州資源豐富,特別是許多礦產資源儲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地方所無法取代的,因而面臨競爭的擠壓相對較小,加上郴州毗鄰經濟迅速發展的廣東,廣東經濟發展對郴州經濟產生強大的拉力,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勢下,郴州經濟發展逐步加快。
(二)以資源為依託的產業鏈逐步得到延伸。郴州資源雖然豐富,但過去粗放型的原礦輸出產業佔了很大比重,產業鏈沒有得到有效的延伸。近年來,郴州以豐富的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資源的轉換升值,產業鏈的延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大力發展礦產資源深度加工初見成效。近年來以錫、鉍、鉛鋅冶煉為重點的有色冶煉發展迅速,規模迅速壯大,在工業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以怡豐錫冶煉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享譽國內外市場。二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有了新的進展。近年來,涌現了臨武鴨業、裕湘面業等一批省內外知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十分廣闊。三是產業鏈延伸使產業關聯度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郴州豐富的資源為運輸業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從事礦產資源運輸的車輛達一萬余輛,並由此帶動汽車配件製造和銷售、汽車修理、燃油供應以及餐飲業,休閑娛樂業的發展,據初步估算,僅煤炭開采所帶動的運輸業、餐飲業、休閑娛樂業等相關行業綜合產值在40億元以上,同時豐富的礦產資源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商家、客戶,為郴州聚積了旺盛的人氣,也為郴州商貿、旅遊、休閑服務等產業帶來了發展契機。
(三)努力拓寬融資渠道,為促進投資需求的迅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銀行貸款投向出現了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傾斜的趨勢,郴州大企業、大項目少,中小企業佔主體,且沒有一家上市公司,既難以得到信貸資金的強力支持,也難以通過股市融資,在此不利形勢下,全市各級為了解決郴州產業發展的資金的瓶勁制約,採取了一系列拓寬融資渠道的重大舉措,成效顯著,有力地推動了投資需求的增長。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投資項目的立項,總投資25億元鯉魚江電廠改造工程落戶郴州,為郴州打造電力航空母艦、壯大電力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二是努力擴大外商投資,倚大靠強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各級認真貫徹市委提出的以開放興郴戰略,努力營造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了彌補郴州無上市公司,無法直接從股市融資這一缺陷,近年來郴州市舉辦了一系列融資活動,積極為本市企業和國內大企業、大集團攀親結友、搭建平台,想方設法吸引國內資本雄厚,技術優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來郴和相關企業共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已有青啤、東方鉭業、怡豐錫業等近十家國內著名的上市公司到郴州發展,引進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三是通過增強企業信譽、營造良好的銀企關系、搞好中小企業擔保資金的正常化運作爭取信貸資金的支持,收到了明顯的成效。近年來圍繞銀企關系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信貸對郴州經濟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由於銀企關系的改善以及中小企業擔保的有效運作,銀行貸款大幅度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產業項目建設和經濟增長。四是啟動民間資金成效顯著。近年來,為了啟動民間資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通過努力改善民間投資環境,積極培育經濟熱點,放寬准入機制,便民間投資迅速擴大,特別是近兩年來全市以民間投資為主體的小水電建設掀起了新的高潮,並且方興未艾,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鼓勵機關幹部參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目前已吸納了近三億元民間資本投向農村產業建設,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拓寬融資渠道,籌集了大量的建設資金,有力地促進了投資需求的迅速增長。據測算1995年—2000年6年間,全市年均11.1%的經濟增長率中投資需求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2%,拉動經濟增長5.4個百分點,投資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非公制經濟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強大的拉力
8. 中國招商引資的論文
透視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加工貿易挑戰可持續發展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被公認的第四大貿易大國。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已達到8512.1億美元,同比增長37.1%,但是,進出口順差255.4億美元,同比下降16.1%。
這一組有增有減的數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常習慣於用進出口的規模與GDP的比例來衡量一國的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存度,如(圖1)所示。從1998年以後,按這個指標來看,的確,中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在迅速增加。根據我們的計算,在2003年,它已超過了60%。但是,這個指標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這個比例反映的是我國對外的開放度,不能反映由進出口帶來的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次,這個指標的大小受到匯率換算率的影響。第三,它沒有排除掉其他部門對進出口的影響,然後再通過進出口去影響GDP這樣的機制。
因此,為了較為准確地測出對外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直接影響,最近,我們採用了一種彈性度的測量方法對其又做了重新評價,它排除了上述諸問題的干擾,結果發現: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有兩個,一是政府部門的公共支出,二是民間投資,但後者作用較小。相反,民間消費對經濟增長沒有貢獻,而且更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我國凈出口額對經濟增長沒有起到積極作用,這和我們原先的認識有一定差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關繫到今天評價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影響的重要依據。
加工貿易佔主導地位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中國的貿易結構(圖2),在中國的出口商品中,一半以上是屬於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裝配的貿易產品,因此,從凈的出口上,由於出口伴隨著進口,而且,附加價值的創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相似,僅限於組裝等簡單的流水作業,所以整體對GDP的貢獻並不大。這就是上述用凈的出口來評價對外貿易依存度後,得到的一個比較精確的、但又令人費解的實證結果。事實上,當我們僅僅用出口額來代替凈的出口額作上述分析時,就會發現,中國的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度的確「非常大」,竟然達到73%!幾乎和傳統的用進出口與GDP的比例測量方法得到的結果驚人吻合。實際上,這種測量方法正是造成人們認識上誤差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進一步通過分析各個類型企業的貿易結構就不難找到國際貿易的規模在迅速增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不明顯這一問題的根源所在。
從(圖3)至(圖6)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的出口中絕大部分是依存於進口的加工貿易(或轉口貿易)。相反,中資企業更多的是一般貿易。但是,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的出口今天已在總出口中佔有很大的比例,達到了6成之多,這和1985年還不到1%的水平相比,不知道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資企業的出口比例在明顯下降。因此,加工貿易的特徵在研究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問題時決不能忽視。而且,從以下各圖表中可以看出,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出口結構中加工貿易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中資企業一般貿易商品為主導的出口結構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
加工貿易有力推動就業
為什麼加工貿易會被外國資本看好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受世界經濟環境低迷的影響。2、加工貿易的經營風險比較小。3、加工貿易更多的是集中在勞動力稟賦充足的國家和地區。
首先,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跨國企業對其出口商品的定價能力大大削弱,為此,為了確保企業應有的利潤,降低生產成本就成了多國籍企業目前情況下非常重視的生存戰略之一。加工貿易恰恰是符合了這種戰略的要求。
其次,加工貿易的經營風險比較小。主要是國家風險,它包括宏觀經濟的穩定性、稅制環境的好壞。而匯率風險對這種貿易類型來講影響並不大,因為加工貿易自身存在著對沖機制,進口的損失出口補,反之亦然。
第三,我們從這種貿易結構的歷史發展情況來看,加工貿易都集中在勞動力較為豐富的國家。我們的周邊國家都曾經經歷過加工貿易的時期,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資源逐漸飽和,其勞動力成本開始提高,在這方面已不再具有優勢。加工貿易集中到中國部分原因是中國擁有低廉的勞動力,但除此之外還有3個原因值得重視。首先,中國加入WTO,貿易壁壘已經逐漸減少,對外國投資者來講,加工貿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其次,中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有利於加工貿易的實施。此外,潛在的、龐大的和神秘的中國市場促使外國資本以低風險加工貿易的形式進入,了解了中國內部經濟、經營、文化的環境之後,最終銷售渠道轉向龐大的中國市場。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量最大的國家。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5.05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對華投資最大的國家和地區也都集中在採取加工貿易型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中,如日本和韓國等。
盡管加工貿易型的FDI在進出口方面對GDP的貢獻並不大,但是,它對解決我國的失業問題和民間投資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有報道顯示,目前外資在中國直接吸收了1800多萬個勞動力,間接創造就業機會700多萬個。因為加工貿易比起附加價值高的生產類型,它能夠更適應中國勞動力的技術特點,能夠更大程度地創造出就業機會。所以,我國政府在稅制、立項、利潤分配和審批手續等多方面給予了非常大的優惠政策。
近來,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國之一的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逐年增加,從以往的加工貿易型戰略(日本原材料中國加工再出口到日本),轉向與歐美一樣的市場滲透型戰略(日本原材料中國加工中國銷售),而這種戰略更多的是來自於合資企業。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加工貿易戰略的這種變化會更為明顯。
挑戰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上所述,我們不能否認加工貿易和具有這種戰略的FDI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但是它們的比例過大也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如下的挑戰:首
先,大量的加工貿易會引起價格上的過度競爭,競爭的結果具有兩面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承受這種兩面性的影響國內外是不對稱的。過度競爭造成的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享用好處的一方是國外消費者,盡管給國外生產者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卻刺激了他們向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結構調整,不會引起國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沖突,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外國廠商和國內廠商的利益沖突的激化,這種激化通過貿易爭端甚至會上升到國與國的爭端。相反,過度的價格競爭帶來的好處我們卻分享得很少,從消費者方面來看,盡管整體上帶動了就業,但是,由於過度競爭導致交易條件的不斷惡化,我國消費者的人均實際收入水平在下降,國內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沖突在惡化。另外,從生產這方面看,它更不利於中國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擺脫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靠價格獲取競爭優勢的不利格局。中資企業的一般貿易在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但是,產業政策和招商引資政策的脫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表面上這些年我們也在生產附加價值高的產品,但是,我們卻沒有像韓國和日本那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事實上,從我們根據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貿易專門化系數(出口減去進口除以貿易規模)所作的中日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比較中也能看出,除了在食品、雜貨以外,其他產品我們的專門化系數都為負,而日本都為正。這表明中國產品在這些附加價值較高的領域中,至今為止,競爭力還遠遠落後於日本。
其次,加工貿易的不穩定性使得中國的出口很容易受到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一個教訓就是由於加工貿易型的FDI急劇減少,而這些國家的政府為維持以往高速的經濟增長,在金融不健全的情況下,開放自己的資本市場,通過提高金融服務業的附加價值來彌補FDI貢獻的減少。當然,唯一不同的是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勞動力和商品市場,對外資來講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即便如此,它也沒有改變加工生產的格局。
第三,它可能對政府宏觀經濟的調控帶來難度。因為,跨國企業為了追求規模的經濟性,當新產品激發市場的需求時會進行大量的生產,加工貿易的生產特點也為這種方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而這卻有可能造成我國配套產業的過度投資和局部泡沫的問題。
第四,因為加工貿易更多需要的是資源的管理,而不重視產品的共同研發,以及技術人員的知識升級,這就造成了中國高級人才的浪費及其知識進化動力匱乏。
根本出路是調整內需
顯然,加工貿易的格局受到很多內外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世界的經濟環境,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我國的就業狀況等,絕不是我們可以單方面把握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中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理想水準就很難確定下來,但是,如果能夠把握以下幾個環節,就有可能使加工貿易和這種類型的FDI帶給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中國產品非價格的對外競爭優勢。為此,招商引資的政策應與產業政策保持協調,而不能光顧和就業政策配套。其中,特別要在重視培植大企業的同時,大力支持中小私營企業的發展。我們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因為私營企業規模較小,能夠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國外市場的需求。而大型企業,不管是中資,還是外資,受匯率影響都較大(在高風險時,出口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高於平均水平)。
(二)解決對外貿易依存度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在於擴大內需,這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是,我們的民間消費卻表現得軟弱無力。民間消費的無力表現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還不夠高,更關鍵的是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如保險業、養老金、失業基金、教育基金、住房基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得還不成熟等)導致消費者的收入效應和財富效應都無法充分體現———人們擔心自己的未來而拚命儲蓄,資本市場的低迷又無法給消費者創造財富。因此,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應與內需調整政策同步進行。
(三)民間投資貢獻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我國的企業依賴於銀行的信貸融資,銀行的脆弱性直接制約企業的融資能力。所以,現階段企業之所以能推動經濟增長,這完全有可能是因為非正規的金融渠道在「發揮」作用,一部分也是因為外國的直接投資起著功不可滅的推動作用。其次,國債的大量發行會超過市場的需求,這樣必然會抑制銀行的信貸能力,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資能力。所以,現階段FDI、財政支出和依賴於非正規金融渠道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但是,不管怎樣,這種增長模式的持久性是很成問題的。因為,財政支出不能無限放大,加工貿易型的FDI有可能向第三國轉移,中小企業的非正規融資方式也很難支撐他們向更新的台階騰飛,將來即使改變了我國的貿易結構,但是要依靠進出口部門來拉動經濟增長,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制約,因此,只有解決正規渠道的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地發揮出現代企業的威力,才有可能讓居民心甘情願地將龐大的儲蓄拿出來安心消費,這樣也才會真正喚起市場的活力,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參考資料:機關建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