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策劃 » 佛教不求回報

佛教不求回報

發布時間: 2021-11-17 18:02:14

① 佛教說的沒有私心是不是對人付出極大的感情

不是 簡直是兩回事 無私心 是修行無我的開始 就是凡事都是為了他人做的 沒有自己考慮 完全的付出 不求回報 也有層次差別的
修下士者,利己利他。修中士者,利他利己。修上士者,舍己利他。

② 佛普度眾生不求回報,何必迴向來增自己果報呢

迴向不是你說的這樣,要加強學習,以免貽笑大方。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迴向,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茲根據諸經記載,將迴向種類歸納成六種:
1.回事向理
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2.回因向果
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最高無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4.回小向大
將自覺自度的小乘之心,迴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雖少,以歡喜心大迴向,善攝一切眾生。
6.回劣向勝
將隨喜二乘凡夫之福,迴向欣慕無上菩提。
迴向是實踐「自他兩利」、「怨親平等」的大乘菩薩道的最佳法門;因為迴向的對象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而迴向怨親債主,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迴向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親平等」精神的人,才能迴向。所以一念迴向心,為菩薩一切行中推為上首;因此,無論修什麼行門,做什麼功德,皆應迴向。
依佛法而言,『迴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
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念念『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迴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
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迴向既然這么重要,我們一般最常使用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以及迴向西方凈土的偈:『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要真正了解其迴向文的意義—即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與法界眾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擴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學佛法的同修,實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心:『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以期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能究竟離苦得樂。
總之,我們將所修功德,不論迴向眾生或迴向理體,並不是將功德作廢,而是將功德遍施法界眾生,使眾生常得安樂,而我們自己也將因眾生的安樂而得到安樂。由上可知,迴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們實應將我們所修的布施、誦經、念佛、行善等的功德,統統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與法界眾生共成佛道,同證菩提。

③ 不計希望,不求回報,不談過去,不畏將來,淡然自處,阿彌陀佛🙏這句話怎麼會

作人處世要看得開,著眼未來,不計較過去和眼前得失。

④ 佛法做好事不求回報但還是有了回報就等於求了回報解脫就是回報那是否可以

佛法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忘我,如果帶著要有回報的目的,也就丟掉了忘我的根本目的。如果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回報,那做好事就淪為一種交換手段,也就不能稱為做好事了。誰到市場里付了錢買回東西,也都不會認為這是在做好事是不?就是這個道理。
而不求回報,回報卻不請自來,這種不是交換手段的回報在佛法中被稱為福報。如果因為做了很多好事都是做完就忘掉它,真正做到了忘我而最終去掉了我執甚至法執,就離解脫不遠了。能夠解脫才是學佛的真回報,這種回報在佛家被稱為功德。

⑤ 佛教關於付出不求回報的解釋

在佛教里,付出也叫布施。布施分為兩種,一種是清凈布施,一種是不清凈布施。如求回報則屬於後者。不清凈布施有福報,但如美食雜毒,雖得好味,終必有害。所以,大乘佛教教導菩薩,布施時應觀三體輪空,即,施者,受者,施物皆空,為最上布施。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⑥ 達真堪布說要不求回報的付出,可是我卻在想如果說賺不到錢的話該如何解決生存問題之類的問題啊

出家人吃不了多少。過午不食。有些出家人。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別人的救濟這些。所以

⑦ 佛教中評判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不執著是指對於善行不求回報不起大歡喜心,對於惡行不起嗔心行,是自

不可以打著辦好事的幌子去做壞事,這是最根本的,其它的只要你讓世界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愛就是最具體的了

⑧ 佛教是偽善嗎

不是,我們就不說其他多的,那世界三大宗教來說說

就說一點

佛教誕生至今2500多年來,沒有因為佛教發生過一場戰爭!
為什麼?因為佛教的根本戒律就是——不殺生!因為慈悲。
佛教在歷史上是非常清白的,這稍微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
不需要復雜的爭論就可以給予肯定的答案。
所以,佛教的慈悲和善良是真實不虛的。

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呢?

歷史上為了爭奪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回教和基督教(廣義)殺來殺去
當他們誅殺異教徒時,手起刀落以上帝的名義,以真主的名義
那是多麼的偽善,殘酷和滅絕人性
所以,歷史學家在記錄這段歷史時說:充分說明了這兩個宗教的偽善和欺騙。

⑨ 佛家有雲:做了好事如果說出來,所積的功德都化於無,請問原話是什麼

原話是什麼不清楚,但意思並不完全准確。

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做好事,叫做「積陰德」,功德很大,但是為了揚名、為了求回報所做的好事,即便說出來了,也不是功德都化於無,功德照樣有,和自己所做的好事等價,一般能比較快得到回報,但好報享完也就沒了。

佛家是很提倡「積陰德」,但實在做不到,「積陽德」也行,比不願做善事或做壞事強,總之一個原則,能做好事,還是盡量做吧。

⑩ 阿彌陀佛,是付出不求回報,舍己為人或者思維想法和常人不同,能看得更遠的人。請問師兄這是不是愚蠢

這不是愚蠢,這是智慧。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