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舉得到回報作文素材
Ⅰ 名人行善得到回報的事例
一、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魏顆,在他死後,把一個沒有生過兒子的妾嫁出去。後來武子病重了,又告訴魏顆,在自己死後讓他這個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後,魏顆覺得父親病危時的語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時的胡言亂語,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愛妾嫁出去了。
後來,魏顆領兵和秦國打仗,看見戰場上有個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結子,纏住秦軍的戰馬,使秦軍兵將紛紛墜馬,魏顆因此獲勝並俘虜了秦將杜回。當夜,魏顆做了個夢,夢見在戰場上結草的老人自稱是那位出嫁妾的父親,是用此來報答魏顆不把自己女兒拿來陪葬之恩的。
二、據古代神怪小說載: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隻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等傷好後把黃雀放了。
過後,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並口銜4枚白環,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一樣珍貴。後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1)善舉得到回報作文素材擴展閱讀:
行善方法:
一、「與人為善」,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眾生。
二、「愛敬存心」,以真誠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謹慎、細心,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此人是惡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們也要幫助他。不能對人要對事,此事對社會有好處,對大眾有好處,就應當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勸人為善」,特別勸導有能力、有機會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行善,錯過非常可惜。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比較困難;創造機會也必須有創造機會的條件,否則也是做不到。所以認識機會,掌握機會,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難、危險之時,不論他是好人、惡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見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Ⅱ 善良會得到回報作文素材
素材一: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了
。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了一個硬梆梆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是一個快凍死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在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後,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個人按摩。最後,兩人互相攙扶,走出了困境。
素材二:
一天,天空烏雲密布,不久後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因為腿部的殘疾,一位年邁的乞丐來不及避雨,只能看著如注的大雨嘆息不已。就在這時,在老乞丐的頭上,出現了一把紫色的雨傘,老人疑惑地抬起頭,看到一位女孩正微笑著看著自己,為自己撐傘-------可不要以為這是電視上播放的公益廣告,這是發生在江蘇省蘇州市的真實一幕。這位為老乞丐撐傘的女孩,也被網友們親切地成為「最美女孩」。也許,她並不擁有多麼美麗的容貌,但是她的心靈,一定是最美最美的。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善舉,但是卻折射出了人心的善良,詮釋了這個平凡的女孩的最最善良的心靈。當我看到這一則報道時,也從心底里敬佩這一位女孩,從這位女孩的身上散發出來一股無限美好的魅力,這,就是善良的魅力。這種魅力,溫暖人心,讓許許多多人們為之動容.
素材三: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計程車司機,名叫李高令。他不但態度和藹,服務周到。還對人們噓寒問暖。有人看到下水道被掀開了,就繞道而行,他卻停下來蓋上;有過路的老人行動不方便,他就下車去攙扶;有人患急病住院沒帶錢,他悄悄付上;有人故意刁難別人,他上前制止。……默默地獻上一副熾熱的心腸。
素材四:
他被人們所稱贊,是因為他那顆樂於助人而又善良的心,使他施以愛心,不求回報。我一定要向他學習這種善良的精神。這種善良難道不能解開人們心中的煩惱,內心的束縛嗎?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經歷了太多的錘煉之後,我們在學會堅強的同時也逐漸變得冷漠起來。我們匆匆地在人潮洶涌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與一切和自己不相關的人與事擦肩而過,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而不願再牽掛別人的任何困苦。於是,眼看著那顆曾經晶瑩的善良之心在紅塵碧紅之中慢慢被塵土侵蝕包裹,而後結成厚厚的繭,於是,我又不得不負載著這顆結繭的沉重的心孤獨地在冷漠中艱難跋涉……
另外還有 妙言回答:
素材(一)
「善良是一桌永恆的宴席」,不錯,善良造就人心的魅力。
當證嚴法師用平和的語調闡述深刻的哲理時,她的眼中散發出一種魅力,那是對生活的態度:時懷感恩。若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又怎能將生活參悟的如此透徹?若沒有一顆愛人的心,她又怎能散發出內在的魅力?善良的魅力無處不在,因為善良,才有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動人詩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肺腑的高歌,來自善良的心靈;稼軒低吟「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那是悲憫的情懷,那是善良的魅力。善良,就是人心中的那道金光,不時閃現,魅力無限。
人心的魅力,在於對自己心靈的堅守。
梭羅曾有言:「清晨是我醒來的時刻,我的心中自有一片黎明。」湖畔的木屋,黎明的飛鳥,悠遠的晚鍾,詩意的生活,自由的心靈,只為堅守,堅守那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那是一種孤獨而逍遙的魅力。餘光中因為對心靈的堅守,才有了「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的魅力。」這魅力不含矯揉不參做作。屈子畢生對心靈的堅守,化成一曲永不消逝的離騷。堅守住清澈的心靈,又何嘗不是一種魅力,就如同一杯清茗,飄逸似雲,淡雅如風。
人心的魅力來自於對他人的博愛。
戰亂之中,是誰,點亮不滅的燈盞?是誰,喚來寒夜的溫暖?是誰,奏響博愛的旋律?是她,南丁格爾,「士兵們的守護神」,她開創了護士的先河,她的魅力源於她的博愛;聖雄甘地,在轟轟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豎起了正義的旗幟,吹響了博愛的號角,他用對和平的期盼與對他人的博愛塑造了不朽的豐碑。他們的魅力似星辰閃耀,純凈而廣袤。
有一片風景,稱作善良;有一顆心靈,堅守方顯魅力;有一種魅力,來自博愛。追問。。。。還有么??這個我貌似在網上看過 回答夜,靜靜的,抬頭望著那星星,想起一路遇到過的那些人,一張張清晰或模糊的臉龐,像雷電一樣一閃而過,然而,總能讓人從他們身上尋覓到深深的感動和同情......從他們艱難的步履中我們體會到他們大多是不幸福的,每當想起這些人和事,我們仍會默默的落下淚來。
我讀到了一則小故事。講述了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上,一個小男孩每撿到一條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厭其煩地撿著。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為什麼還要撿呢?」小男孩一邊撿一邊說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得到了新的生命。」老人聽了小孩的回答而感到了,幫小男孩一起撿魚。小男孩是善良的。
還要一則故事,相信大家在小時候都聽過吧《農夫與蛇》。講述一個農夫在寒冷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放入自己懷里,用暖熱的身體溫暖著它。那蛇蘇醒過來,立即恢復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創傷。農夫臨死時痛悔地說:「我的善良最終害死了自己呀。」這就是現在生活中常看到的現象,所謂「人善受人欺,馬善被人騎。」 有人說:「人有時候不是被對方的強大嚇到,而是被自己的柔軟和仁慈擊敗。當心底善良的那根弦被撥響,你的行為舉動與你想要堅持的結果可能會背道而馳,但結論是,你只能無奈的去接受現狀,而眼睜睜地看著目標離自己越來越遠,卻再也無能為力。 那有人要說了:「既然,善良會使我們受到傷害,甚至會使我們丟棄生命,那我們還有善良干嗎啊,不是害了自己嗎?」如果試想這世界沒有了善良,那會變成什麼樣?每樣東西,每樣感情都有它的好與壞,重要的是怎麼去利用它了。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麼普通的品質,今天彷彿了稀有之物。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讓每個人的精神沃土上,播下善良的種子,收獲善良的果實。
素材(二)
「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是的,世界很美,不僅是因為有春的煙波畫船,有夏的朝雲暮卷!,有秋的雲霞絢爛,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為有善良的滋潤,有關愛的呵護,有理解的支撐,有祝福的陪伴。
善良,不是容顏的閉月羞花,不是舉止的溫文爾雅,不是財富的腰纏萬貫;更不是權勢的叱吒風雲。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乾涸枯竭時的點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時的一句點化,是沉迷無助時的一把攙扶。真正的善良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的同情與憐惜,無私的關愛與祝福。真正的善良,無須剪紅刻翠,無須粉黛雕飾,它本身就是人們內心最原始的一種純朴的純潔的感情精華。
素材(三)
善良的人心靈就像一泓清水,它可以給一個人洗凈任何的煩愁;像一棵白樺樹,那般潔白質朴;像蒼松一般,那麼地挺拔;像水晶一樣透明;像白玉一般純潔。李高令便是一個這樣的人。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計程車司機,名叫李高令。他不但態度和藹,服務周到。還對人們噓寒問暖。有人看到下水道被掀開了,就繞道而行,他卻停下來蓋上;有過路的老人行動不方便,他就下車去攙扶;有人患急病住院沒帶錢,他悄悄付上;有人故意刁難別人,他上前制止。……默默地獻上一副熾熱的心腸。
為了激勵自己多做好事,他特意在車窗上鑲上雷鋒那笑容可掬的肖像,旁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自我激勵的格言:「每一個人都有偶像,那是一顆心中的太陽。若問我駕車駛向何方,我正追隨雷鋒走過的路。」
他被人們所稱贊,是因為他那顆樂於助人而又善良的心,使他施以愛心,不求回報。我一定要向他學習這種善良的精神。這種善良難道不能解開人們心中的煩惱,內心的束縛嗎?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經歷了太多的錘煉之後,我們在學會堅強的同時也逐漸變得冷漠起來。我們匆匆地在人潮洶涌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與一切和自己不相關的人與事擦肩而過,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而不願再牽掛別人的任何困苦。於是,眼看著那顆曾經晶瑩的善良之心在紅塵碧紅之中慢慢被塵土侵蝕包裹,而後結成厚厚的繭,於是,我又不得不負載著這顆結繭的沉重的心孤獨地在冷漠中艱難跋涉……
當歲月的風塵將皺紋刻上人們的額頭,將雪鬢遷上人們的青絲,當我們不知不覺地在孤獨與冷漠中逐漸老去時,在夕陽殘照下,剝去心靈的堅冰,去打開心靈的一隅時,才忽而發覺沒有了善良,沒有了那顆原本容易受感動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乾枯的軀殼和永無止境的疲勞與困頓。
善良,是人生大廈的基礎,是人性品質中的瑰麗珍品。擁有善良的人才會懂得去感激,去回報,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才會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執著,才會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的堅韌和那份「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氣度與胸懷。
善良的人,即使沒有巍峨高山的冷峻與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實與穩健;即使沒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絢麗,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高潔與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廟堂之高來兼濟天下,也可以處江湖之遠獨善其身。擁有善良,就擁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慾橫流燈紅酒綠中穿梭,也會永遠來去從容,兩袖清風。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它是寒風中的一隻火把,失意處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絲愛撫,無助時的一點支援。把善良給別人,也給自己,那麼人類將與日月同輝;留一份善良給世界,那麼世界將與星宇同壽。珍愛善良,擁有善良,灑播善良,那麼,你將會開一樹燦爛的紅花,既使自己美麗,也使別人溫暖。
素材(四)
有位哲人曾說過:做人的極致是達到平淡無奇、心如止水。
做人需要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在成長的路上或是人生發展、衰落的任何時刻,都需要不斷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自已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舞台上,贏得社會、生活、他人的信賴和贊譽。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用純凈的心靈去感受父母的身傳言教,耳染目濡種種關於人的行為。當然父母的教育是最好的榜樣,是他們把做人的善良、寬容與對生活的愛,一點點的浸染到了我們全部的身心;及至上了學,又得到老師們關於做人更深層次的教育,讓我們讀懂了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哲學。這一階段對我們整個的人生都大有裨益,因為知識讓我們有了做人的資本、和識別行為的是非的能力,也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人生的真善美,什麼是人生的假丑惡……人生的目標與做人相互結合在一起才有了美好的希望。當我們參加了工作,真正走上了社會,耳聞目睹了人的全部生活本真。處人與立世其實很不簡單,僅僅以自己一顆善良的心去溫暖它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美與丑共存,假與真並在,這時的做人真的很無奈,人的自私的一面,都齊齊地會展露在你的面前。太多的時候不得不讓我們為了生存左右逢圓迎合而變得世故、精練、圓滑,其實這才是做人中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生活、社會的無奈之舉。
有時候,做人也讓我們頗費思量,誠如哲人所言,做人的極致是平淡,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因各人的慾望、認識、思維、道德、修養等自身素質的不同,言行也不盡相同,可謂:人以群聚,物以類分,就很能代表和體現這一點。
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會做人,但做人有時候卻讓我們在生活中永遠也讀不盡懂它。這就要我們一生都要學做人,並且仍是要做到善良與平淡才是最真。
素材(五)
善良的人總是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敵人。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曠達地處理。當挫折、失敗來臨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們時時能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則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很富有!樹上小鳥的輕唱,太陽無私的光明與熱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誰能想到這段豁達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輪椅上生活了三十餘年的高位癱瘓的殘疾人——世界科學巨匠霍金。命運之神對霍金,在常人看來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動的手指,一個能思維的大腦……這些都讓他感到滿足,並對生活充滿了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實而快樂的。
對生活、對世界、對身邊熟悉和陌生的人、對我們的朋友和對手,真的要感謝他們給了我們這樣一份精彩的生活。真誠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讓我們得到錘煉;它是一個課堂,讓我們學會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寬容;它是一塊「試金石」,使我們體味真正的友誼,真正的朋友,體味一個冷暖人生;它是一筆財富,經歷了它,會讓我們精神富有,終生享用。逆境礪煉心志,教會我們體味真誠,體味人生,讓我們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風雨兼程。其實,幸福的感覺不是由處境和外在的條件決定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感恩的心。想想我們得到過的愛,哪怕它並不多;想想親人、朋友,甚至是不相乾的人為我們做過的事,哪怕它只是舉手之勞;想想早晨撲面而來的清新的空氣,想想拂過我們額前發絲的調皮的風兒……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謝生活?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會平和面對動盪不安,積極應付挫折困難,於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風雨中體會到幸福。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懂得感恩並知恩報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樂的。
還有開頭和結尾,一起:
「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是的,世界很美,不僅是因為有春的煙波畫船,有夏的朝雲暮卷!,有秋的雲霞絢爛,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為有善良的滋潤,有關愛的呵護,有理解的支撐,有祝福的陪伴。
結尾:
善良,不是容顏的閉月羞花,不是舉止的溫文爾雅,不是財富的腰纏萬貫;更不是權勢的叱吒風雲。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乾涸枯竭時的點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時的一句點化,是沉迷無助時的一把攙扶。真正的善良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的同情與憐惜,無私的關愛與祝福。真正的善良,無須剪紅刻翠,無須粉黛雕飾,它本身就是人們內心最原始的一種純朴的純潔的感情精華。
Ⅲ 小善舉帶來大影響為主題作文的名人素材
孫宸:父母捐獻亡女器官
「看著女兒的器官給別人帶去生的希望,就像她還活著一樣。」
浙江省紹興縣魯迅中學學生孫宸的父親孫國祥哽咽道。16歲的孫宸生前乖巧孝順,成績優異。11月24日她突然昏迷入院治療。魯迅中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家長慷慨相助。孫國祥所在企業想方設法聯系醫學專家。一周後,醫院宣布孫宸腦死亡。面對噩耗,孫宸父母主動向醫院提出捐獻女兒器官。孫宸的兩個眼角膜、一個肝臟和兩個腎臟分別移植給飽受疾病煎熬的5名患者。孫宸走了,但生命的分量並未因此減輕,她的父母用特殊方式讓世人記住了這位美麗的女孩。
弗萊徹:「多毛」女蓄須籌善款
「這不是作秀,而是要提高男性防癌意識,同時幫助自信心不足者認識到他們所謂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
36歲的英國女性史旺·弗萊徹在ITV電視台《今晨》節目中說。弗萊徹17歲起就需兩天刮除一次多餘的面部毛發。此種多毛症狀由多囊卵巢綜合症引起。她常被誤認成男性並遭奚落。缺乏自信的她深受抑鬱症困擾,曾宅在家中5年之久。近日,她受到朋友啟發,決定任由「鬍子」生長,參加旨在為前列腺癌慈善基金籌款的「髭須十一月」活動,迄今已籌到約700英鎊。她還將應邀與自尊心受到傷害的青少年見面,鼓勵他們重新振作。助人為樂也助自己敞開心扉,可謂錦上添花。
劉春:寒門學子拾金不昧
「我只將錢還給真正的失主。」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女生劉春「淡定」地說。不久前,她去銀行取錢時發現原本只有800多元的賬戶突然多出40萬元。「一想到這筆錢,我晚上睡覺都不踏實。」她顧不上吃飯,和老師商量後到派出所報案。最終在銀行出具證明和警方核實後確認了失主身份,將錢物歸原主。劉春是班上家境最貧困的學生之一,媽媽常年患病,弟弟正讀初中,全靠爸爸打零工養家。她的生活費每月僅有400元。寒門子弟拾金不昧令人敬佩。
德普里莫:警察為流浪漢買鞋
「我時刻謹記要與人為善,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人過得並不好。」
美國紐約警察局長島分局警官勞倫斯·德普里莫說。據報道,德普里莫在時報廣場執勤時看到一名流浪漢赤腳坐靠在玻璃門外。「我當時穿著兩雙襪子都覺得很冷,而他衣著單薄,光著雙腳,所以我決定給他買一雙鞋。」當他親手把鞋送給流浪漢時,遊客珍妮弗·福斯特拍下了這一瞬間。傳到網上的照片令成千上萬人備受鼓舞。福斯特稱此情此景讓她想起服役32年的警察父親也曾「這樣蹲著」把食物遞給無家可歸者。這個愛心故事把彼此本不相識的善良人串聯在一起。
買七份報紙的善良姑娘
蔡特金是德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傑出的女活動家,德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她為國際婦女運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還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創始人。
很小的時候,蔡特金就表現出了她對弱者的同情心和愛心。
有一次,小蔡特金和父親一塊兒逛街,見到了一個小報童,這位小報童穿得又臟又爛,十分可憐。這個時候,小蔡特金頓時產生了同情之心,便把平時積攢下來和零花錢拿了出來,一下子向小報童買了七份報紙。
蔡特金的父親十分好奇,不知道自己的女兒為什麼要買這么多的報紙,於是就問:「你為什麼要買這么多的報紙?一份不就夠了嗎?」
小蔡特金以為爸爸批評她亂花錢,難過得低下了頭。
爸爸看出了女兒的心思,便對女兒說:「孩子,別誤會,我當然知道你為什麼買這樣多,但是你給他七份的錢,拿一份不就可以了嗎?其他的可以讓他去賣嘛!」
小蔡特金頓時恍然大悟,連忙取出了一份報紙,把剩下的都還給了報童。
朋友,只想陪你坐一坐
1962年,作家劉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濕性心臟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遺憾的是,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萬般無奈的劉白羽只得讓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兒子回家。母子倆回北京的當天下午,劉白羽心神不定,煩躁不安。
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後,誰都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其實他們非常了解濱濱的病情,都在為他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病房裡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摸。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著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電話鈴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汪琦母子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於是攜夫人蕭珊專門前來陪伴他。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著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沒什麼,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恰到好處的掌聲拯救了一位音樂天才
1991年,一位來自遼寧沈陽的父親帶著9歲的兒子,來到北京尋找他們的音樂夢。
可是,父子倆一無關系、二無背景,僅憑著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根本不足以引起音樂界的重視。為了能夠待在京城,父親費盡周折,勉強將兒子送進了一家小學。兒子的特長是彈鋼琴,父親花高價聯系了一位有名的鋼琴師上輔導課。第一天,鋼琴師只教了兒了一段簡單樂譜,就搖起了腦袋:「這孩子,腦子比一般人笨,反應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趁早改行吧!」結果,性格倔強的兒子當場就和老師吵了起來,父親怎麼也勸不住,師生倆鬧得不歡而散。
看著不爭氣的兒子,父親心裡一陣難過:「這些年,爸爸辭職、賣房子,背井離鄉,到處求人,不都是為了你能學好鋼琴,將來上中央音樂學院嗎?你現在卻成了這個樣子!」兒子的倔勁又上來了:「爸,我再也不學琴了,我想回沈陽!」經過又一場爭執之後,父親由失望變成絕望,決定帶兒子離開北京了。在他們動身的當天,接到了一個意外的通知:兒子所在的小學辦晚會,老師們指定要兒子彈奏一曲鋼琴。兒子顯然還在氣頭上:「不彈了,不彈了,連鋼琴老師都說我笨,反應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幾位老師都很奇怪:「彈得好好的,怎麼說不彈就不彈了?」「不摸琴?你父親送你來北京,不就是為了學琴的嗎?」然而,無論老師們怎麼做工作,兒子就是不肯再摸琴了。
他們的爭執引來了一群好奇的觀眾,那就是兒子班上的同學。接下來,令兒子感動的一幕出現了,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幫著勸開了:「彈吧,我們都喜歡聽你彈琴!」「在我們心中,你的鋼琴是彈得最棒的!」……那天晚上,兒子流著淚,以從未有過的激情,彈奏了幾支中外名曲。台下的聽眾們如痴如醉,掌聲四起,久久沒有停下。兒子站起身來,一遍又一遍向著鼓勵他的人們鞠躬,在那些連綿不絕的掌聲中,兒子做出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我要學鋼琴!我一定要學好!」憑著過人的自信加努力,兩年後,兒子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10年之後,他成了中央音樂學院最年輕的客座教授,並且憑著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驚中外。他,就是被譽為「百年不遇的鋼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後,很多人問起郎朗成功的秘訣,郎朗無一例外都會提及小學時那場特殊的晚會,提及激勵自己上路的掌聲。後來,一位記者在專訪中動情地寫道:「這些掌聲,是對草根藝術的肯定。盡管它們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卻在關鍵時刻,以恰到好處的聲音,拯救了一位音樂天才。」
Ⅳ 作文《善舉可以得到回報》怎麼寫
是金子總會發光,是善舉就有光芒。
現如今的人們,越來越多的追求物質需求,而把善良的心拋之腦後。很少有人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看到他人遇到困難時,很多人都不敢伸出援手,他們怕自己成為第二個「彭宇」,他們怕自己遇到郭美美,所以他們放棄行善的機會。很多人將這一切歸咎於別人,可是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我們應該清楚:小善舉亦有大光芒。
善心是我們自己的,是否行善也完全由我們自己支配。如果只一味的將原因歸到別人身上,那你就還不具備一顆真正善良的心。而且,真正的善良不分大小,只要是出於善的本心那邊是善。有時候甚至你沒有刻意的行善,你只是順隨良心做事,做的事也可能對他人有好處。
正像那位修船工,一開始他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大紅包,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能救了船主的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他善的本心。也正是因為他時刻保持著一顆善心,所以即使是他無意識的行為,也可能成為救人的大善舉。
因此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行善的機會,你放棄的不僅僅是幫助他人的機會,而是放棄了自己的良心。總是有太多的人對善舉評頭論足,而於他們本身,卻根本不知道行善的滋味。我們這個世界不缺少理論家,缺少的是能將其付諸實踐的實踐家。只有每個人都將善作為習慣性行為,我們的世界才會真正充滿愛。
一直以高調慈善著稱的「首善第一人」陳游標,近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支持他的做法,也有人認為他這是炒作,然而對他本人,他始終堅持要將高調慈善做到底。他真正的目的不得而知,我們也不須知道。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至少還有人始終保持著行善的思想,我們還能從中獲得一絲感動並親身實踐,這就已經足夠了。
冰雪因善而消融,大地因善而復甦,你我因善而美麗,請時刻銘記:小善舉亦有大光芒。
Ⅳ 關於善舉應得到回報的例子
善舉的回報
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名女生,名字叫漢納·班德絲,十九歲,被查出患了神經膠質瘤。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疾病,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手術。為了盡快籌集到高昂的醫療費用,她決定向費城的一位富翁求助。
這種想法產生之後,她就給那位富翁發了一封求助信,問他是否願意資助7萬美元,讓她去做手術,從而活下去,並實現自己的夢想。
信發出之後,她後悔了。她想這是在以災難的名義向別人要挾,寧願死去都不應該這樣做。要是富翁真的匯錢來,她也要把它退回去,因為她覺得這是在綁架。
三天過去了,富翁沒有回信,她的心輕鬆了許多。她想那個信箱也許根本就不是富翁的,或者是但早已作廢了。就在她慶幸富翁沒有收到她的求助信時,一封簡訊傳入她的郵箱:據我所知,猶他州有一家慈善基金會,專門資助神經膠質瘤患者,不妨向他們遞一份申請,下面是基金會的地址。
這封信是從那位富翁的信箱里發出的。她讀後,想,真是慶幸!他沒有大發慈悲,要是他真的答應了,就是救了我的命,也救不了我的靈魂,因為這錢是以我的疾病要挾來的。她一邊慶幸,一邊抱著試試的心理,給那家基金會發了一封信。猶他州果然有這么一家機構,並且願意給她提供幫助。
漢納的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她得救了。康復出院後,她覺得有必要對那家慈善基金會表示感謝一下。休假期間,她去了一趟猶他州,可是踏遍了猶他州的每一條街道,她都沒有找到那家慈善基金會。那一刻,她感動得流下了熱淚,明白了那位富翁的善心,這善心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也挽救了她的心靈。
大學畢業後,漢納·班德絲沒有離開紐約,她找了一份工作,在世貿中心九十七層的一家金融機構上班。2001年9月11日,兩架飛機撞向大樓,大樓倒塌。但在那危險的時刻,一份經營資料的拷貝傳回總部。這份資料很有價值,如果消失,會給公司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這是「9·11事件」中,唯一一個這么做,並且做到了的人,她的名字叫漢納·班德絲。這家金融機構是那位富翁在紐約的一家分支機構。
她用忠誠和責任回報了一個隱秘的善舉;同時也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善意是會傳遞的;並且傳到最後,也會回到你的身邊。
他們做人的品質,讓人深深感動。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Ⅵ 給予回報的作文素材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想龔自珍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想對清王朝再盡一份力,再回報一次生他養他的祖國。
我不否認當時的清王朝已經走向衰落,但這又能怎樣呢,能阻止一顆對祖國熱愛的心嗎?它曾給予我們那麼多,它連接著我們的血我們的肉。
「魚唯一的就是水,要是水蒸發了,那魚就會和水一起消失掉。」這像不像我們和祖國的關系呢?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的祖國受到蹂躪時才有那麼多的人不顧一切地保衛它。
我們生活在社會當中,時時受人恩惠,也許我們還不知道,也不曾想過要報答呢。
在陌生的校園,我們不曾了解對方是誰。一個友愛的眼神讓我們走在了一起。共同分享著喜悅,共同承擔著痛苦。不論是你的還是我的,我們都把它當作自己的。或許有不滿,或許有怨言,但都是我們一起面對,一起走過來的。你能算得出誰付出得多一些,又有誰少一些嗎?感情是算不清的。
面對母親,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彷彿就註定了我們將欠這個人一輩子。是她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呼吸到了世間的第一縷空氣,讓我們可以感受世間的美好。她愛我們,她的愛是那麼深,那麼廣,就像無邊的海洋,包容著我們的一切。而我們呢,對她的愛顯示出一種不屑一顧,一種理所當然。這生命,這感情我們能算得了嗎?
既然他們給予我們,我們就應該懂得回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哪怕只有一天,或者是一個微笑,都能把我們對周遭愛的心表達出來。
我們應該知道,只有一個人是難以做好一件事的。而你做好了一件事必定遭到別人的很多幫助。有你知道的,也有你不知道的。有你熟悉的,也有你陌生的。既然這樣,那我就對周圍的所有人都存有一顆仁愛之心吧。在幫助別人,感恩別人時也是對幫助你的人給予的回報。
蓋茨曾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不懂得回報的人。
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世人給我們的關愛,並給予世人的愛。
Ⅶ 以「善舉該不該得到回報」為話題 寫一篇議論文
善舉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表達方法,是一種本能。當心靈被觸動時, 善舉就被激發了出來,內它即像容一口火山,隨時就會爆發,又像一弘清泉,無時無刻不在流著,人人崇敬它,因為它會帶來快樂,人人又期盼它,因為人們不知道它時時存在,當你看見兩個飢寒交迫的老人相依為命,你想要關心他們而做出了等等行為,這就是 善舉!
1. 好的辦法和措施。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效各有機會》:「都御史 張楷 、都督 劉聚 征 閩 寇,尚書 石璞 、都督 徐恭 等征 浙 寇,皆無善舉,皆當劾,而 楷 聚 尤甚。」 清 杭世駿 《質疑·禮記》:「若非簡其禮,則定 衛 之亂,亦同盟之善舉。」
2. 慈善的行為。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吳翠鳳》:「 鳳 喜出非望,將銀遍餽親鄰,悉充善舉。」 葉聖陶 《鄉里善人》:「甲子那一年,由 康翁 發起,舉辦難民收容所的事情,我以為應該寫進去。這並不需要誇張,卻是十足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