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招商引資
① 中國共產黨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正確把握,也是指導2015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各項重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這里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乏力的背景,呈現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包含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看、怎麼辦?關鍵在於對經濟規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實際、對經濟治理措施的貫徹是否堅決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確把握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從容應對各種情況的定力,增強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揚長避短,積極有為。
所謂新常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對新常態的認識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進而有效引領新常態,鞏固傳統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確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動力源和制度支撐,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預期目標。
行穩以致遠,欲速則不達。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需要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深刻改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得益於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但無論是基於對高速增長產生、積聚的問題考慮,還是從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看,繼續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學,也無必要。而適度調低增速並使之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運行,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速到更加重視經濟結構和增長質量,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動力。新常態下,那種靠拼資源、比投資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超國民待遇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也日趨乏力,原有動力弱化趨勢凸顯。面對新常態,應當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自覺性,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發展之路,走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效的發展之路,發揮體制改革對於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靠改革出動力,以創新增活力。特別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必須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常態從「新」到「常」,是一個經濟轉型轉軌的過程,新舊問題並存,新老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發展的協同性、平衡點。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地預調微調、精準調控;既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又要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又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把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項工作完成好。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看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面,增強謀事而定、乘勢而動的主動性,認真領會、堅決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以奮發有為、真抓實乾的狀態落實好中央
② 中國共產黨如何牢牢把握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正確把握,也是指導2015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各項重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這里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乏力的背景,呈現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包含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看、怎麼辦?關鍵在於對經濟規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實際、對經濟治理措施的貫徹是否堅決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確把握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從容應對各種情況的定力,增強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揚長避短,積極有為。
所謂新常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對新常態的認識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進而有效引領新常態,鞏固傳統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確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動力源和制度支撐,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預期目標。
行穩以致遠,欲速則不達。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需要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深刻改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得益於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但無論是基於對高速增長產生、積聚的問題考慮,還是從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看,繼續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學,也無必要。而適度調低增速並使之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運行,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速到更加重視經濟結構和增長質量,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動力。新常態下,那種靠拼資源、比投資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超國民待遇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也日趨乏力,原有動力弱化趨勢凸顯。面對新常態,應當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自覺性,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發展之路,走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效的發展之路,發揮體制改革對於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靠改革出動力,以創新增活力。特別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必須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常態從「新」到「常」,是一個經濟轉型轉軌的過程,新舊問題並存,新老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發展的協同性、平衡點。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地預調微調、精準調控;既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又要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又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把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項工作完成好。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看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面,增強謀事而定、乘勢而動的主動性,認真領會、堅決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以奮發有為、真抓實乾的狀態落實好中央
③ 貧困縣如何適應新常態是什麼意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桃江縣作為湖南的一個環省會縣和欠發達縣,務必抓住全國經濟轉型的機遇,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在新常態之下實現新發展。
一、要充分認清新常態下的「新生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策的每一次調整,都對經濟的發展構成一次新的「洗牌」,並推動區域發展格局的改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特徵,這是我們做好今後經濟工作的重要前提。作為欠發達地區,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後發趕超,更應該全面認識新常態,把握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階段性特徵和內在規律。對桃江來說,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發展「生態」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產品市場的角度來看,隨著內外交通的不斷完善,許多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傳統主導產品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營銷半徑,有的甚至不再受銷售半徑的影響,我們可生產的產品種類將更加多元化。從創業的角度來看,中央和省市一再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我們可進入的生產領域也將更多;同時,行政審批的放開也為我們創造了更公平的發展環境。從固定投資的角度來看,湖南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要逐步減少轉移支付縣級配套。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基礎建設投資仍是國家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隨著發達地區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將更大。特別是隨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逐步實施,我們完全有可能獲得更多項目布局機會和市場空間。從消費拉動的角度來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人民群眾可用於消費的支出也將不斷增加;同時,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全縣外來人口也將不斷增加,這將形成新的消費增長極。這些環境的改變,無疑會給桃江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二、要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下,增長調速不等於失速,穩增長仍將是國家今後經濟發展的重心。目前,桃江的經濟總量不大,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不多,是我們的基本縣情,也是適用經濟新常態的邏輯起點。從國家層面出發,經濟發展已進入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對於一個經濟總量還不到200億、公共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備、許多產業急需轉型升級的內陸欠發達縣來說,加快發展、擴大經濟總量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們不得不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央政策調整的機遇,實現跨越發展。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穩增長的預期目標,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在新常態之下,國家將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定向調控,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實施「三個支撐帶」戰略。目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已獲國家批復,國家將在高速公路、國省幹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給與更大的支持。我們必須堅持在國家重大部署和宏觀調控中捕捉發展機遇,立足「一帶一部」新定位,努力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支持。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簡政放權的機遇,著力激發經濟活力。要充分利用好新常態之下形成的市場機遇、創業機遇、投資機遇,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財稅改革,不斷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對於桃江來說,經濟總量小,支柱性企業不多,既是我們的「短腿」,也是我們的「優勢」,這意味著我們擁有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更大。對於一些產業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繞過「粗放期」,直接進入「集約期」。
三、要調整好適應新常態的「新狀態」
全縣各級黨員幹部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以扎實的工作,務實的作為,推動桃江在新常態下有更大的作為,形成新常態下的新優勢。一是要提振精神。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新常態下,全縣各級各部門務必牢固樹立「守土有責」的思想,做到勇作為、敢擔當。要自覺遵循新常態下經濟運行規律,積極主動、精準發力、順勢而為,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二是要瞄準方向。新常態帶來新機遇,但機遇只會給有準備的人。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桃江務必要認清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競爭環境,在全國、全省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確發展的方向,匯聚起發展新動力,打造出發展新引擎。特別是在創新創業上,要立足資源優勢,重點瞄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來。三是要腳踏實地。近年來,桃江縣委縣政府圍繞縣域經濟的發展,明確了「135」工作思路,持續推進交通、園區、產業、城建四大會戰,不斷完善了基礎設施,引進、建成和投產了一批產業項目,這些成果對支撐桃江經濟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下階段,我們務必要以更扎實的工作作風,更優良的發展環境,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選擇,把項目建設作為第一抓手,做到看準一個做實一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桃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④ 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正確把握,也是指導2015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各項重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這里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乏力的背景,呈現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包含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看、怎麼辦?關鍵在於對經濟規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實際、對經濟治理措施的貫徹是否堅決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確把握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從容應對各種情況的定力,增強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揚長避短,積極有為。
所謂新常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對新常態的認識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進而有效引領新常態,鞏固傳統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確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動力源和制度支撐,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預期目標。
行穩以致遠,欲速則不達。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需要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深刻改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得益於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但無論是基於對高速增長產生、積聚的問題考慮,還是從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看,繼續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學,也無必要。而適度調低增速並使之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運行,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速到更加重視經濟結構和增長質量,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動力。新常態下,那種靠拼資源、比投資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超國民待遇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也日趨乏力,原有動力弱化趨勢凸顯。面對新常態,應當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自覺性,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發展之路,走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效的發展之路,發揮體制改革對於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靠改革出動力,以創新增活力。特別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必須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常態從「新」到「常」,是一個經濟轉型轉軌的過程,新舊問題並存,新老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發展的協同性、平衡點。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地預調微調、精準調控;既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又要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又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把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項工作完成好。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看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面,增強謀事而定、乘勢而動的主動性,認真領會、堅決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以奮發有為、真抓實乾的狀態落實好中央各項政策。
⑤ 嘉定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工作的重點
今年是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我區加快城市化進程和加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一年。無論從嘉定積累的基礎來看,還是從外部發展環境的要求來看,今年都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階段,需要全區上下齊心協力、全面發力、快出成果。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九屆十次全會精神,按照區委四屆十次全會的要求,以更加開放的思想觀念、更加執著的進取精神、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抓住寶貴機遇,戰勝各種困難,確保世博任務圓滿完成,確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進展,確保民生持續改善,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十一五」規劃目標全面實現和高質量編制好「十二五」規劃,為「兩個融合」目標的深入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0億元左右;合同外資完成8.5億美元;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量完成市下達指標;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控制在8000人以內。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全力推進新城建設,進一步加速城市化進程
緊緊抓住市委、市政府把嘉定新城作為郊區新城建設的重中之重和發展大型居住社區主陣地的重大契機,深入實施「聚焦一個核心、延伸兩翼」發展戰略,加大政策聚焦、資源整合和重點項目集聚,全面發力,加快新城建設,有力帶動全區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加快完善城市規劃布局。繼續深化城市控詳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主城區、安亭、南翔三大組團有效對接、緊密聯動。拓展新城中心區17平方公里范圍,往東、往西分別延伸至澄瀏公路和F1賽車場,逐步形成成片往南推進的發展格局。圍繞汽車產業鏈的拓展和延伸,加快編制國際汽車城90平方公里發展戰略規劃,完成核心區25平方公里的控詳規劃修編。不斷深化南翔地區的區域發展規劃,向北拓展至薀藻浜,實現與新城主城區的全面對接。加快完善北虹橋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優化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產業布局,進一步凸顯區位優勢。
著力推進組合型新城建設。不斷完善中心區城市功能。加快高品質市場性項目的引進,建成一批精品樓盤和特色小區,推動一批五星級酒店項目的落地開工。建成環城林帶、石崗門塘和遠香湖滬宜公路以西區域景觀工程,基本建成紫氣東來景觀工程,全面形成中心區主體景觀。全面推進瑞金醫院、保利劇院、交大附中、新城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以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啟動伊寧路東延伸、滬宜公路綜合改造等工程,同步實施燃氣、電力等市政管網建設,基本形成中心區骨幹道路網路。促進新老城聯動發展。充分發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州橋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等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繼續推進州橋老街和西門地區保護性改造。啟動北水灣五星級酒店和精品住宅建設,建成一批景觀工程。加快項目開發建設,確保南門商務圈初具形象。加快國際汽車城核心區功能開發,推進研發港等項目建設,引進大型商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實施道路建設和景觀改造,促進安亭地區產城融合發展。有效承接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港輻射,加快推進南翔、江橋地區大型居住社區和功能性項目建設,促進區域發展轉型。
大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全面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快推進農民宅基地置換和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研究制定土地指標流轉、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鼓勵引導區屬公司、社會資本全面參與,不斷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圍繞新城中心區、軌道交通站點、大型居住社區等重點區域和重大市政項目,完善動遷政策,加大動遷力度。推進動遷配套商品房建設,妥善安置動遷居民。加快村宅改造步伐,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充分發揮著名藝術家工作室的帶動作用,提升大裕村文化藝術集聚區輻射效應。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調整優化公交線網,加強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滬寧城際鐵路的銜接,不斷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加快金昌路、嘉盛西路等工程建設,積極配合嘉閔高架和A17公路啟動建設,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序推進滬寧城際鐵路站點綜合開發。加快陳行水庫引水工程和污水、垃圾處理系統建設,推進電力、燃氣、電信系統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綜合配套功能。
(二)著力推動創新和集聚,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
嘉定正處於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要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更要把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放在突出位置。我們將結合自身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大力推進創新和集聚,確保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能級的提升。
以發展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提升汽車特強產業能級。加快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培育優質品牌項目,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盡快形成實質性突破。進一步完善產業扶持政策,促進科研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汽車研發機構和人才的集聚,在自主品牌汽車、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較強的研發優勢。提升上海國際汽車城零部件配套工業園區能級,促進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汽車製造業優勢。
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壯大科技城實力。加快上海新能源產業基地、上海物聯網中心、國家基礎軟體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一批高科技項目落地。加快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嘉定園擴區、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規劃和復旦、上大高校產業園建設,增強園區孵化和公共服務功能,促進高科技項目有效集聚。
以文化信息產業為重點,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發展環境,促進文化信息知名企業落戶,壯大產業規模,逐步把文化信息產業打造成服務業支柱產業。推動上海文化信息產業園、中國國際廣告創意產業基地、南翔智地中小企業總部園、金沙3131創意產業集聚區等重點園區建設,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較強輻射能力的文化信息產業集群。加快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注重品牌和品質,逐步形成嘉定房地產的品牌效應和組團板塊效應。大力推進南翔古鎮和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加大品牌酒店引進力度,推動旅遊產業再上新台階。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西郊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國際汽車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園區建設,著力構建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
以特色農業為重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農業結合,加快外岡蠟梅、徐行觀賞魚和黃渡生態園等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充分整合人力、土地、機械等資源,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科技化發展水平。
以調結構、促轉型為重點,增強發展後勁。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強化總部經濟招商和軌道交通站點商業中心招商,確保引進一批優質項目。鼓勵經濟小區發展樓宇經濟,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私營經濟發展水平。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法律咨詢、資產管理、上市輔導等服務,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加大劣勢企業淘汰力度,積極推動南部地區成片淘汰、北部地區選擇性淘汰、全區危險品化學品企業半數淘汰,全面完成淘汰劣勢企業三年行動計劃。
(三)全面完成世博會各項任務,展示嘉定良好城市形象
辦好上海世博會,是今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提升嘉定城市現代化水平和展示嘉定文明有序、生態環保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在全面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的基礎上,圓滿完成世博會的各項任務。
著力打造生態環保城市環境。堅持低碳世博理念,推進節能降耗,強化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進實施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強化污染減排,完成「十一五」總量減排目標。加強黑臭河道整治,強化飲用水源地的環境監管,提高水環境質量。加強大氣環境治理和保護,有效控制大氣污染。啟動綠化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外環林帶、嘉寶片林、北郊濕地等生態項目建設。鞏固環境整治成效,加強城區、道路、河道等重點區域整治,確保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全力做好世博會服務保障。以每月的窗口服務日、環境清潔日、公共秩序日為重點,深入開展「迎世博、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完善窗口服務設施,強化行業管理,開展形式多樣的便民利民活動,進一步提高窗口服務水平。認真做好國內外參展者和參觀者的接待工作,促進區域合作交流。開展城鄉互動世博主題體驗之旅活動,增強節慶活動的參與、互動與體驗性,進一步展示嘉定的城市魅力。創新城市管理方法,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城市網格化管理,將管理范圍從16.5平方公里拓展到49平方公里,實現我區集中城市化區域全覆蓋。加大違法用地和違章建築的整治力度,加強交通客運市場監管,綜合治理亂設攤、亂搭建、亂張貼等城市管理頑症,不斷提升城市綜合執法水平。
切實加強世博會安全保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化進滬道口和治安復雜地區的物防、技防工作,強化刑事犯罪打擊、文化娛樂服務場所清理、城市秩序整治等工作,為世博會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完善應急預案,做好重點區域、重要目標的反恐演練,進一步提高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矛盾糾紛化解渠道,及時回應群眾合理訴求。加強重信重訪專項治理工作,完善信訪領導包案制度,提高化解矛盾效率。強化來滬人員服務和管理,健全「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全覆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生產、交通、消防、衛生、食品葯品安全監督管理,加大隱患查處力度,防止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整合社會公共資源,進一步推動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加大政府投入和改革力度,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努力提升社會事業服務群眾的水平,進一步滿足居民公共和生活需求。
不斷加快社會事業設施建設。新開辦嘉定新城初級中學等8所學校,推進菊園初級中學等10所學校建設,大力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等項目建設步伐,完成南翔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醫院遷建項目基建工程。加快嘉定博物館等一批文化場館建設,實現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覆蓋,啟動嘉定體育中心綜合改造,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
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強化人事人才工作。以人才政策為支撐,以創新創業基地為載體,大力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加快形成更加開放、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繼續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工作,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和管理制度。提升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努力實現「減負增效」。規范民辦學校管理,全面完成農民工同住子女學校轉為民辦學校工作。不斷深化職業教育集團功能建設,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加強以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為重點的各類傳染病防控,確保不發生重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深入開展市民健康促進活動,加快健康城區建設。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繼續實施基本葯品零差率政策,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
廣泛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積極參與世博會相關文藝演出和藝術交流,舉辦社區文化展演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全方位展示嘉定文化的區域特色和深厚底蘊。積極組隊參加上海市第十四屆運動會,舉辦嘉定區社區體育大會和首屆龍舟比賽。
(五)強化社會綜合管理,進一步改善民生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促進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加強促進創業與就業工作。落實市政府創業促進就業相關政策,發揮區、鎮兩級創業服務平台作用,加大對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引導、扶持青年人、大學生創業。深入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在全區各村建立就業服務站,實現就業援助廣覆蓋。完善企業主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市場化、實用型的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競賽,逐步解決技能型人才短缺矛盾。健全政府主導、工會和企業代表參加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完善勞動合同制度,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動符合條件人員轉入「城保」,不斷完善「農保」退休人員養老金增長機制,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標准。積極落實「鎮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醫療保障政策,有效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健全「一口上下」社會救助運作機制,進一步提升救助水平。完善住房保障工作機制,加快舊住房綜合改造,做好經濟適用住房的配建和配售工作,加強廉租住房服務和管理。
不斷強化社區管理。在成功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的基礎上,形成區、街鎮、居委會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大力推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創建。全面完成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實現「一門式」系統軟體使用率100%。探索居委會減負工作,促進政府部門服務指導、街鎮依法指導、社區依法自治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強化科學發展觀對政府自身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創新政府管理,進一步提升政府協調利益關系、整合社會資源、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政府自身建設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富有實效。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差別化考核機制,引導幹部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調結構、促轉型步伐。在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和農村改革發展等方面的投入,為政府履行職能提供財力保障。以公共財政、公共政策和群眾關注的熱點為重點內容,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清理各類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建立健全更加公開透明、簡便順暢的項目審批程序,進一步提高服務效能。深化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增強網上服務功能。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企業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
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堅持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進一步健全政府工作制度和運作機制,堅持公眾參與、專家認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規范決策程序和執行程序。大力提高政府應對社會公眾事件的能力,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
不斷加強廉政建設。把源頭治理腐敗的各項要求貫穿於權力行使的全過程,做到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加強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和廉政監察,嚴格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和重點項目的審計力度,進一步提高政府內部監督水平。深入開展糾風工作,完善政風行風測評等制度,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完成「十二五」規劃編制。精心組織安排,形成工作合力,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高質量編制好「十二五」規劃,完成50個專項規劃、12個街鎮規劃和5個重點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必將是嘉定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年,我們盼望多年的機遇,將在今年全面凸現;我們積蓄多年的力量,將在今年全面迸發;我們描繪多年的藍圖,也將在今年塗上濃墨重彩。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全力以赴,為實現嘉定大發展、大飛躍而努力奮斗!
⑥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理念,方式,動力與過去有何不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全球總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
從企業來說,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誰的日子越難過。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可以說,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同樣,新常態下,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就看誰能抓住。
⑦ 誰有關於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的形勢和政策論文,發[email protected]里,謝啦
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新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准確體現
按照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是對不同時期的產出總量而言,主要指數量增加;經濟發展則不僅要求有數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經濟發展方式,可以理解為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還包括結構優化、環境改善、技術不斷創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配置趨於合理等方面的內容。從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兩種經濟增長方式:一是通過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二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即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從過去那種單純追求速度、盲目擴大數量的增長方式轉變到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式上來;(二)資源消耗型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資源和破壞環境轉到經濟發展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前提;(三)技術引進型發展向技術創新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從過去那種過度依賴技術引進轉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上來;(四)外需拉動型發展向內需主導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從過去的「讓利性」開放轉向「互利性」開放、從過於重視「引進來」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五)投資拉動型增長向居民消費拉動型增長轉變,即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由多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轉變;(六)傾斜型發展戰略向均衡型發展戰略轉變,即處理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關系,改變由於「政策傾斜」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七)效率優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分配模式轉變,即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改變收入分配失衡狀況,讓人民平等地享受發展成果。
對一個國家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過長期探索,現在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發展方式,顯然是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全面涵蓋的,也就是說,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而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綜上所述,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涵義相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深刻更寬泛,它本身不僅包含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而且還從單純注重數量的擴張轉向既注重數量擴張又注重質量提高;不僅強調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註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不僅要重視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要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學,更符合中國的實際,它准確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選擇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長期發展中處理和解決「快」與「好」關系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解決了許多舊矛盾,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和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在社會、環境、資源等許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目前,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在谷類、肉類、煤礦、鋼鐵與石油等五大基本物資消費上,我國僅石油一項落後,其餘皆超越美國。除資源限制之外,我國還面臨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自然環境和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我們仍然片面地強調經濟增長,不僅會給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也將使環境面臨更大的挑戰。更值得注意的是,單純強調經濟增長而忽略增長成果的社會分配,將會導致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城鄉差距、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就業難,貧富差距日趨嚴重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是由於發展中客觀存在難以避免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由於我們主觀上較多地強調了「快」而忽視了「好」所造成的。事實證明,如果不轉變觀念,不從根本上處理和解決好「快」與「好」的關系,既不利於中國經濟目前的發展,更會給中國經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在此背景之下,胡錦濤總書記有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就顯得及時而且意義深遠。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如何解決好經濟發展中「好」與「快」的關系,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系問題。對於我國來說,沒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不可能的,「快」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們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快」的要求。鄧小平曾經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正因為如此,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把「好」字放在「快」的前面,突出了「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快」字當頭,更多地強調的是速度,它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而「好」字當頭,更加突出對於效益的注重,它只能通過經濟發展方式來實現。雖然僅僅是一個詞的變化,但其中有著相當深刻的涵義,它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新理念的確立。胡錦濤總書記在「6.25」講話中又突出強調了這一點,說明通過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僅是近幾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也將是今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指導思路。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解決我國社會經濟問題的迫切需要
第一,新發展階段改善生存環境和加速建設的矛盾日益尖銳。新世紀以來,在初步實現小康的基礎上,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加速的新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既要加速建設,又要滿足老百姓消費結構升級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要求。但是,加快建設和老百姓消費熱點轉向買房、買車,客觀上必然消耗更多資源,加大污染排放,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新的壓力。這就迫切要求使建設規模、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與群眾改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要求相適應。
第二,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已經難以為繼。近3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長,但是,在粗放的增長方式下,土地、淡水、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脆弱。目前,我國人均資源緊缺,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資源消耗量或自然資產損失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環境質量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嚴峻局面。如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沒有大的起色,這種局面只會延續,不會發生好轉。
第三,區域發展格局不合理,加大資源環境壓力。例如,區域產業特色不突出。在鋼鐵、電解鋁、水泥、電石、煉焦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領域,存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僅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惡化了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如,經濟活動在一些地區過度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密度較大地區的個別地方,出現了過度發展的跡象。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地方的集中帶來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問題。再如,地區之間競爭秩序混亂。經濟發達地區資源和環境壓力逐步增大,有些地區成為資源高消耗地區和生態脆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緩慢,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增長方式削弱了本來就脆弱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第四,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總體來說,我國勞動力總量還比較大,供給相對比較充裕,低成本優勢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是也要看到,在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格局並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結構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熟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局部地區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並且,隨著勞動年齡人口供給增長率下降,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與此同時,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發展的土地供給都趨於緊張,土地成本不斷上漲的趨勢將長期維持。只有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升高端產業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才能應對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
第五,人口老齡化超常加快。一方面,中國在人均GDP水平較低時,就邁入了老齡化的門檻。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大致為5000-10000美元;發展中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大約在2000美元;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超常。根據國外有關機構資料,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從7%升到14%所經歷的時間,法國為115年,瑞典為85年,美國為68年,而中國估計只要27年。人口老齡化既會降低國民儲蓄總水平,也會提高人口贍養負擔,影響社會財富的增長。
中國這種「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變動態勢,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緊迫要求。只有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才有助於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
第六,世界性產業轉移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最近十多年,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出現新的特點和變化,以價值鏈分工為特點的新型產業分工勢頭越來越強勁。跨國公司跨境投資、公司內貿易和服務外包明顯增加,國際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方式更加靈活。
產業全球轉移是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優化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並推動工業化重心向東半球轉移。我國特有的低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製造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國,這對我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既帶來一系列新的機遇,又帶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妥為應對,趨利避害。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的主要途徑,就是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決定資源消耗結構、收入結構、人口結構,影響著城市功能、環境質量、生活品質。抓住經濟結構問題,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主線,調整經濟結構就真正推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多年來,我國為經濟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低技術、粗加工型產業結構向高技術、精細加工型產業結構的轉型遠沒有完成。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我們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第三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一是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鎮化。
二是用新的思路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如交通運輸、金融、商貿、信息、會展、社區服務以及文化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突破口,擴大短缺服務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盡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三是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已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條件。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條件,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注重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方向發展,注重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大力開發和使用經濟上合理、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大力量。四是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實施教育優先和人才強國戰略,為我國加快高技術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和人才支撐,從而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是促進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互關聯、互相促進,一方面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把過高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來。另一方面,抓好節能減排,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現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點。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突出,按照國際上判斷發展可持續性的標准,我國的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率,還大於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速率;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率,還大於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率;對環境的污染排放速率,還大於環境對污染的吸收速率。這些直接導致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的後果。推進節能減排,是解決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必經之路,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推進節能減排,要立足現有產業和企業,制定和採取針對性強的對策措施,挖掘潛力,降低單位能耗水平,減少污染排放。
一是要突出「一個重點、兩個關鍵」。一個重點:即突出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要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行業是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佔全社會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頭。兩個關鍵:即加快以節能減排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和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水平不高,技術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少。因此要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現有產業和企業的節能減排能力。落後生產能力是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源頭,必須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的手段,引導和促進企業下決心關停並轉落後產能。、
二是增強招商引資的選擇性,從源頭上推進節能減排。招商引資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式、能耗和污染排放產生重大影響。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意識,把節能減排的要求貫穿於招商引資的全過程,努力做到選擇性招商,努力引進技術水平高、消耗低、污染少的先進加工製造業,積極承接農業和旅遊、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項目。
三是增強經濟發展的循環性,著力拓展節能減排的新空間。與傳統線性發展方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不斷循環的發展模式,它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大大減少污染。因此,推進節能減排,必須把發展循環經濟擺在突出位置。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運用財稅、金融、價格、投資等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
四要建立健全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完善企業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質量、技術等市場准入標准,健全項目、規劃和決策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能源、資源消耗審核制度,從建設、生產、流通和使用等各個環節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法監管,加大對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的懲處力度。
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解決經濟發展中帶來的環境、資源、社會方面的不協調問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方式。但從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的經驗來看,解決向後工業化過渡時期「增長極限」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採取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對引進國外技術形成了依賴,用於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的資金比例嚴重不協調,加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致使發展在過度依賴出口的同時,出口產品附加值很低,在國際市場上不僅沒有競爭力,還加大了貿易摩擦和市場風險。在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況下,只有把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才是有後勁的、可持續的。
一要大力實施標准化戰略和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資源、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培育更多的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二要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化產業共性技術的供給,加強重點領域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力爭在特色優勢產業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
三要注重突破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瓶頸,開發針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綜合整治技術,開發資源高效勘查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支持高效節能產品推廣、重大節能建設項目和重大節能技術示範。
四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科技人員為主力軍、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要通過完善的體制推進技術與經濟緊密結合,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應用。對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的評價要更加全面地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水平、促進清潔生產作為重要的評價標准,充分估計和有效預防新技術應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客觀上要求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因此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有助於實現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過近30年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已初步建立,但並不完善。從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角度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實踐表明,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從制度的角度來分析,與政府自身管理方面缺位、越位和錯位有關。因此,要把「經濟管制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做到「一不幹預微觀經濟活動,二不包辦企業決策,三不代替企業招商引資」。
二是建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機制。市場具有強大的調節功能,能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是轉變發展方式最重要的驅動力。必須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環境成本內部化進程,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企業轉變發展模式的強大經濟驅動力。
三是抓緊建立現代資源產權制度和現代環境產權制度。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制度支撐。要在資源領域建立一整套包括產權界定、產權配置、產權流轉、產權保護的現代產權制度。另外,與產權制度相適應,要建立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制環境和信用體系。
四是深化改革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優化稅種結構和稅率標准,盡快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減輕各地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壓力,引導各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益。
五是建立科學的幹部考評指標體系。要引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必須建立全面評價幹部政績的指標體系。應形成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績考核體系。改進政績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結果運用的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舉報、考核申訴、考核結果反饋等制度。六是建立有利於「改善民生」的制度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離不開「改善民生」這個主題。因此要逐步建立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的制度和機制,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在優先發展教育、統籌城鄉就業、完善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提高健康素質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讓人民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⑧ 2016年,中國經濟走向哪裡
一、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五大挑戰
去產能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個是30年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世界經濟的周期調整,讓中國一直處於外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突然之間失去了外部的需求以後,造成產能釋放的困難,不僅是鋼鐵產能,我們很多行業,隨著出口的迅速下滑,都處於一個產能過剩的狀態。
第二個原因就是政府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採取的4萬億的財政政策來緩解今天外向型增長方式受到挑戰的問題,但是帶來的後遺症卻是造成了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因為那時全國各地不管能力有沒有,比較優勢在何處,都跟隨政府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方向的投資,而且項目規模非常大,耗用資源非常多,投資方向非常集中,最後造成重復建設,過度投資,惡性競爭,價格破壞,引起了現在銀行回款能力弱的嚴峻問題。
第三個是我們成長的煩惱,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我們的消費能力還沒達到發達國家消費能力的這種硬傷,導致我們現在產能釋放要比發達國家產能釋放更加困難。我們有40%的人口還沒進入城鎮化,沒有完成農業現代化,國家也是希望在2020年讓大家人均收入倍增,可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沒有到達小康社會目標之前,中國老百姓靠自己國內的市場消費能力化解我們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確實是非常有限的。
去庫存
去庫存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直接影響我們銀行回款能力低,造成錢荒的問題,進而不斷催生貨幣政策解決錢荒。但是投放的貨幣只是用於解決錢荒所造成的債務問題,也就說銀行有了錢即使借給企業,企業也直接用來還債(展期),所以,這種投放的錢,根本沒有盤活存量,服務實體經濟,這種放錢雖然穩定了金融體系,但實際上是沒有效率的錢。因此,去庫存直接涉及到銀行是否能夠有效地將資產盤活來解決壞賬的問題。
同時,房地產的屬性,需要從一個投資性的標的轉變為消費型的標的,需要真正解決住房的剛性需求問題。 需要通過稅收機制、市場交易機制的改革,降低交易成本,盤活存量,讓投資客覺得房地產的投資未來已經不再是一種投資標的的市場,而是要回歸它的消費屬性的市場。
否則,房子賣不動,開發商匯款能力低,銀行資金及時不能回款,銀行想再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去庫存的問題,就是要盤活存量的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我想2016年都在供求兩個問題上,一個是怎麼把今天的健康消費需求能夠釋放出來,一個是怎麼把房子的供給能力通過稅收機制的改革等等,把它盤活出來。
去杠桿降成本
去杠桿的問題,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去地方政府的杠桿,在賭注盲目向銀行融資的同時,加快地方債市場建設,這有利於調動社會閑置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為提供利率市場化後監管部門所需要的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打下基礎。二是去僵屍企業的杠桿,通過重組、收購、退出和必要的破產程序,把浪費的資源盤活出來。三是去金融投機的杠桿。實際上就是要解決今天中國開始出現了場外配資,互聯網P2P過度加大金融的杠桿,甚至出現龐氏騙局的賺錢方式。現在的監管已經發現了很多這樣的靠錢養錢的模式,甚至我們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家,也放棄了主營業務,開始拿產業的資本進入到金融投資的平台上,造成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在2016年一定要加強金融的監管,要在金融的市場去杠桿,真正地讓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能夠降低下來。
我們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由於金融的杠桿加得過高,最後金融的投資收益被過度的資金釋放,帶來了追漲收益高的現象。而金融市場的收益恰恰是今天我們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因為金融市場的收益高了以後,銀行的存款就出現了流失,最後銀行就無法通過吸收存款提供貸款的模式。只能通過理財產品這樣一個服務,通過高成本的迴流資金的方式,再來對實體經濟服務,這時候他貸款的利息已經不是吸收以前資金的存款渠道,而是通過理財的高成本的渠道回籠資金,所以給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就是說借給真正需要錢的中小企業期限很短,利率很高,這樣降成本就降不下來。
國家貨幣政策已經如此的寬松,已經讓銀行互相的借貸成本得非常的低,但是一旦銀行去跟客戶打交道,借給那些沒有抵押能力,但是未來賺錢能力又是不確定的中小企業,今天他借出去的條件就非常的苛刻,期限短、資本成本高。這樣的話企業拿到了錢,也不可能再為實體經濟服務,只能去沖到金融市場去博一把,最後投資失敗的話,就出現了跑路的企業家,這樣的一種現象不容忽視。
一定要把金融的杠桿去掉,然後才能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我們才能夠做結構調整的補短板的問題。
補短板
中國的短板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增長方式就是最大的短板。我們以前的增長方式是靠招商引資,搭著跨國企業的便車去做出口,民營企業的出口也是看跨國企業做什麼市場,他們也學做什麼市場,但是他們缺乏的是像跨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們需要進口大量的海外技術部件或者是貼海外的品牌才能在海外市場贏得更大的份額,這個商業模式花去他們高昂的代價。
但是在過去因為有勞動力便宜的成本,地方政府給他們土地資源的成本也非常的便宜,再加上稅收的監管又比較弱,偷稅漏稅這種現象非常嚴重。所以講白了,中國過去的企業最大的短板,就是靠成本的優勢去爭奪市場的份額,以此對沖技術高昂進口成本。再加上政府通過資源價格管制,給企業的便宜外匯和便宜的利率,便宜的油等。但如今都跟市場接軌了,這種成本優勢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商業模式也走不下去了。
所以現在能夠讓中國的製造業生存的短板問題必須要解決,能不能有自己國產化的技術,去替代用高昂的成本進口海外的技術。能不能用國產的品牌,自己的民族品牌,去替代貼海外的品牌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這部分的成本如果能夠降下來,我們自己的企業就可以有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的短板真正的能夠解決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盤活了。
由於中國的企業賺得到錢了,中國銀行也敢給企業借錢,現在中國銀行業不想貸給中小企業,不是他們錢荒的問題,而是企業經營賺不到錢的風險太大,所以他們有錢也不敢貸。當中國企業把這個賺錢能力的短板補掉,中國銀行業對企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銀行不會再把對公業務的錢,拿到今天對家庭理財的業務,然後通過通道業務又把錢送到金融市場理財,這樣的模式就會改變,所以現在的短板就是實體經濟的賺錢能力,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們這個短板靠搭便車補掉了,這個短板就是我們靠跨國企業,他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另一方面,由於我們過去採取了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所以我們的短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非常糟糕的制約被掩蓋了,因為我們是用海外招商引資的錢去服務實體經濟了,所以金融短板都沒問題。現在這個短板,由於招商引資的模式走不下去了,跨國企業的投資規模減少了,資本流入的結構也在在從長期變為短期,所以接下來的短板就是中國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就是我們自己要有找到好項目的能力。以前我們的錢放在銀行沒關系,找不到好項目都沒關系,只要跨國企業的錢能夠找到好項目,我們搭他們的便車就行了。現在要我們自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有我們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自己的品牌,這個短板一定要補上,不補上中國經濟就沒有希望,不補上就會出現金融體系大量的資金不得不空轉,從而滋生了股票市場場外高杠桿配資,P2P運營中採取旁氏騙局的「商業模式」。
二、2016年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艱巨性
我覺得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個改革方向定得非常及時,中國應該盡早地開始去做這樣的努力。但是這個努力不是明年就立刻能見成效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中國30年形成的這種出口帶動投資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立刻要轉變為中國自己國內的內需來帶動經濟增長,這個難度很大。或者哪怕我們還是堅持一部分靠出口,但是今天全球的經濟,包括美國經濟的復甦都非常的脆弱。2016年世界經濟是不是重新回到2008年之前的繁榮狀況,讓我們有非常良好的出口的市場,我不樂觀。所以這也是我講的,增長方式,明年能不能靠出口的提升,再給我們時間,現在看這個時間都沒有。明年要靠我們自己的能力,確實一年就要把增長方式轉變過來,不太可能。
第二,我們2009年所做的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做法所帶來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政策紅利的後遺症。到今天這種後遺症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要把這個包袱解掉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務。因為它在以下五個方面造成了我們資源配置效率嚴重損失的存量問題:
1、產能過剩。政府在2009年帶著我們圍繞整個大的產業振興計劃,後來是六大新興戰略產業,包括光伏產業,這樣投資引導,結果形成了全國各地,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是不是具有比較優勢,都做了同樣的投資,結果重復建設,投資過度,不得不惡性競爭,即使是光伏產業也因為價格惡性競爭,處在這個行業中的低端水平。現在這些行業都處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中。
2、全民理財。因為4萬億的做法是貨幣政策拿錢,財政政策投項目,銀行的信貸跟上。這種投放資金過度,造成老百姓對今天票子發的過多以後,未來這個錢不值錢,放在銀行你的錢一定會形成負利率,也就是說銀行的利息趕不過未來自己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所以大家都不願意今天把錢放在銀行,都到銀行之外的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去理財,最後全民理財的結果是造成銀行的資金流失,銀行為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下降,銀行再把流失的資金拿回來,只能通過理財的通道,而理財的成本已經給實體經濟增加了嚴重的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是第二個後遺症,4萬億的包袱到今天,你要想把今天老百姓理財的行為轉變為消費的行為,困難,短時間不可能。
3、國進民退。很多民營企業家4萬億的過程當中,他們沒有機會拿到政府的采購行為,最後他們把30年,2008年之前30年所創造的產業資本拿過來炒房,炒股票,出現了國進民退,民營資本退步了,去玩金融資本,而玩過金融的企業家,再讓他做實業難度也很大。所以我們希望推動供給端的改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式,將改革的重任交給沒有沉迷金融投資的企業家和富有理想的年輕人,但是年輕人的創業才剛剛開始起步,要獲得豐碩的成果,還起碼需要3年到5年的時間,所以短期就想看到我們市場活力的再現有相當的難度。
4、貪污腐敗。今天我們看到在那個政府權力過度集中的時代,以權換錢、以權謀私的現象非常普遍,居然成為了一條商業運行的潛規則。最後使得一些黨性不強的地方政府官員,今天成為反腐倡廉的反面角色——為他們的貪婪付出沉重的代價! 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今天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相反的特徵,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的現象。從昔日過度作為到現在的「不作為」,都是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如果明年地方政府還是像現在這樣不作為的話,也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話,那麼,要實現今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
5、環境的破壞。政府過去的治理模式,導致企業過度投資,重資產,高能耗的情況非常嚴重。再加上本來應該把財政的錢用在環境治理等民生問題上,但卻為了追求GDP增長給自己創下良好的政績,大興土木,這些都造成了現在的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是一種慢性病,立刻要解決環境的問題,明年就辦到不可能。所以環境的污染會造成我們有能力的消費群體移師海外,甚至未來生活都選擇在海外。他們認為在中國投資的標准低,賺錢在中國好賺,但是現在中國的賺錢機會沒有了,要生活的話,還是沒有環境污染的海外更好,買商品更有安全感,這樣的話,環境的污染造成了中國消費的流失,於是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產能釋放變得更加困難。
第三,成長的煩惱。如果調結構的任務放在美國去到相對容易一些,原因是他們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了成熟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是在世界的前10位。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70位左右,這樣一種消費能力不足的市場,要解決今天的庫存,解決今天的產能釋放是困難的。一方面,中國40%的農村人口,今天還沒有進入到城鎮化,他們的消費水平跟發達國家比較相差甚遠,消費還處在一個是解決溫飽的水平,而達國家的追求幸福的消費范圍各種各樣,高質量的服務水平和高支出的消費能力,是我們目前達不到的。另一方面,有錢不敢消費的問題在我國也很突出,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居住的居民,中高收入的人群較多,購買力的相對旺盛和公共資源(養老、教育、醫療、就業、商圈等非常珍貴,所以,大家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富積淀才能確保未來安心的生活,如果我們的貨幣不能保證幣值的穩定,我們的社會保障問題政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那麼消費能力的提高也是困難的。再者,國內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仇富心態的扭轉,環境的優化,都是解決有錢不在中國消費問題的努力方向。
三、用好市場兩種資源是化解中國經濟各類矛盾的關鍵
今天中國政府非常務實地認為中國未來的增長方式轉變,關鍵就是人均收入要倍增,要把我們的老百姓帶到小康社會。但是, 現在就有一個悖論問題來了,收入沒有到小康社會,收入的倍增靠誰來買單,企業發力但是缺乏市場消化能力的問題,就是中國今天的發展階段給我們帶來的成長的煩惱。
所以解決成長的煩惱,我們應該用好政府指出的兩種資源:在國內先解決以環境、消費者保護等等的問題和稅收問題,以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實施「互聯網+」戰略,把製造業的高成本通過服務環節的創新將成本降下來,從而確保中國勞動大軍在碎片化的時間,在確保誠信的環境中,進行消費,積少成多,也能釋放出國內足夠多的產能;另外一點,中國政府推進的「一帶一路」,上海自貿區,天津、福建、廣東自貿區的方式,鼓勵中國資本走出去,到海外去獲得財富增長的機會,全靠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能量來解決中國今天要實現的五個方向的轉變,那是非常困難的。總之,成長的煩惱和過去積極的政府刺激政策所帶來的今天負資產,以及30年所打造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些東西都不是明年一年能夠解決的簡單問題。
當然我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五個方向的改革任務當作一項競標賽,最後為了達標,又是政府出來解決。而政府解決的方式往往會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加以支持,因為政府手裡面沒有錢,你叫它減稅,它減稅的錢從哪裡來,減稅等於政府財政收入沒有了。政府已經在經濟下行的時候財政收入已經很薄了,還要完成減稅的指標,只能通過貨幣的印發,來解決減稅的政府讓利所需要的資金。這樣的話就會帶來又是政府帶著我們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又把今天政府幹預市場的後遺症留在了未來!所以,現在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方向的改革任務,一定要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思路:資源配置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絕對不能夠依靠政府去購買樓盤,政府拿錢去消化今天的產能,政府去通過印鈔票降低資金的成本,如果一切的問題又回到政府來解決的話,未來的後遺症是更加得嚴重,現在的關鍵是要政府職能轉變,真正落實上海自貿區的探索負面清單改革的方向,這才是重中之重。
五項任務
三大挑戰
兩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