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策劃案
㈠ 語文,文言文
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歸納
1——4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題省份 2004年出題省份
〈為學〉 泉州P80
〈桃花源記〉 海淀P40、北京P65
〈愛蓮說〉 維坊P13
〈公輸〉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峽〉 益陽P25 吉林P31、南京P85
〈記承天寺夜遊〉 廣東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傳〉 安徽P36、山西P62 維坊P17、河北P61、廣州P66
〈孫權勸學〉 上海P41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南寧P50 廣東P18、包頭P21、安徽P39
〈核舟記〉 南昌P55
〈馬說〉 廈門P77 福州P42
〈與朱元思書〉 南通P86
〈小石潭記〉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黃岡P77
第五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遊記〉 廣州P2、南京P4 濟南P72
〈醉翁亭記〉 安徽P36、天津P44 哈爾濱P5、溫州P61、長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興P89 煙台P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重慶P47 四川P33
〈岳陽樓記〉 遼寧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長沙P75、大連P82
第六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魚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師表》 鎮江P18、上海P41、蘭州P73、黑龍江P90、哈爾濱P92 四川P35、廈門P56、沈陽P70
《曹劌論戰》 桂林P20、嘉興P89 重慶P27、黑龍江P29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大連P57、濟南P69 南昌P12、濟寧P23、昆明P45
《送東陽馬生序》 天門P83 佛山P55、廣州P66
詩詞鑒賞題
題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廣州P3
〈漁家傲〉 桂林P21
《題破山寺後禪院》 河南P34
《破陣子》 天門P83
〈春望〉 四川P35、揚州P48
〈浣溪沙〉 廣州P66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黃岡P7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桂林P81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歷屆中考證明,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中考語文分數都比較高。但同學們在復習文言文上往往有一個誤區:因為老師已經不同程度地領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復習,這使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復習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麼功夫了。殊不知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數同學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許知識,而真正落實到「點」上,許多同學還是會因為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細致而敗下陣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復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後第二遍再仔細閱讀,這回要字斟句酌,仔細推敲,遇到熟悉的實詞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學過,遇到一詞多義的實詞可以比較一下用哪一個意思在此處最恰當。讀完後如還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聯系,推測它的大致意思。讀完第二遍後,就可以做習題了,最難的容易失分的習題莫過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學應注意要將文中的某個人的某種行為加以概括引申,進而擴展到「告訴人們做事要怎樣,不要怎樣。」
如果這五天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漸進地將文言文基礎知識整理歸納之後,相信你的文言閱讀能力將飛躍一個層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順了,對整個文言部分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就能更好地跟隨老師進行下一輪的深入復習,相信今後的學習會輕松得多。我們還需看到,這種自我歸納整理不僅讓同學在中考前受益匪淺,更會將打好的堅實的文言基礎帶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點之九:文言文課內外對比閱讀成為新的趨勢
課標相關要求:
課標直接針對文言文閱讀的規定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是提請大家注意,課標關於閱讀能力的要求同樣適用於文言文,「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圍之內。
2005年各地考查情況:
從2005年各地中考試卷來看,除了對具體字詞語句的語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譯這類基礎能力的常規考查之外,對於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閱讀考查有所加強,幾乎所有的試卷都設計了諸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文中人物有何評價」、「從文中領悟了什麼道理(得到哪些啟示)」這樣的問題,涉及了品味、鑒賞、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較閱讀也繼續升溫,有將同一類型文章進行比較的(山東臨沂),有將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跡進行比較的(浙江台州),還有將不同人物如何對待同一問題放在一起比較的(四川資陽),等等等等,這樣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量,對考生綜合理解與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難度也就相應提高了。上述事實表明,文言文的命題思路有向現代文貼近的跡象,廣大備考師生對此應當重視起來。
中考版對這一內容的關註:
文言文閱讀是閱讀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們特意策劃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專號,既涵蓋了字詞、文學文化常識等基礎知識,又對理解、鑒賞等高層次能力做了指導,並且配製了相應的中考訓練題,其中就包括比較閱讀這樣的考查方式,對文言文進行了集中細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們也對這一部分內容作了關注,在2005年第118期報紙的頭版我們刊登了海南省蘇盛葵老師關於文言文閱讀所作的述評以及預測,指出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這一新的熱點。
http://www.edown.net/gaokao//200510/1663.html http://ht88.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7346
祝你好運!!!!!!!!!!!!!!!!!!!!!!!!!!!!!!!!!
參考資料:http://www.ywtd.com.cn/gb/information/2005-08/10/content_16610.htm
㈡ 請幫忙把這些翻譯成文言文,是翻譯成文言文,就是:男孩,維護,策劃,幫助
孺子、固、圖、助
最好把完整的句子拿來,單個詞語翻譯不準。
㈢ 「計劃」用文言文怎麼說
「計劃」用文言文是:「籌」。
1、《赤壁之戰》:「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
譯文:況且曹操是自來送死,怎麼可以迎順他呢?請允許(我)為將軍計劃這件事。
2、《晉書·宣帝紀》:「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
當今天下百姓不參加耕種的有二十餘萬,這不是治國的長遠計劃啊!
(3)文言文策劃案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三、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籌,壺矢也。從竹,壽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籌,投壺用的竹簽,形如箭矢。字形採用「竹」作邊旁,採用「壽」作聲旁。
四、相關詞彙解釋:
1、籌建[chóu jiàn]
籌劃建立:~化肥廠。
2、籌集[chóu jí]
籌措聚集:~資金。
3、籌備[chóu bèi]
為進行工作、舉辦事業或成立機構等事先籌劃准備:~展覽。~工作已經完成。
4、籌借[chóu jiè]
設法借(財物):~一筆款子。
5、一籌[yī chóu]
計數的一根竹簽,借指一著(zhāo):略遜~。他的思維能力比一般人高出~。
6、籌謀[chóu móu]
籌劃謀慮:~解決問題的途徑。
7、籌劃[chóu huà]
想辦法;定計劃:這里正在~建設一座水力發電站。
8、機籌[jī chóu]
計謀;計策。
9、籌賑[chóu zhèn]
謂籌款救災。
10、碧籌[bì chóu]
㈣ 現代文文言文
1——4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題省份 2004年出題省份
〈為學〉 泉州P80
〈桃花源記〉 海淀P40、北京P65
〈愛蓮說〉 維坊P13
〈公輸〉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峽〉 益陽P25 吉林P31、南京P85
〈記承天寺夜遊〉 廣東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傳〉 安徽P36、山西P62 維坊P17、河北P61、廣州P66
〈孫權勸學〉 上海P41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南寧P50 廣東P18、包頭P21、安徽P39
〈核舟記〉 南昌P55
〈馬說〉 廈門P77 福州P42
〈與朱元思書〉 南通P86
〈小石潭記〉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黃岡P77
第五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遊記〉 廣州P2、南京P4 濟南P72
〈醉翁亭記〉 安徽P36、天津P44 哈爾濱P5、溫州P61、長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興P89 煙台P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重慶P47 四川P33
〈岳陽樓記〉 遼寧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長沙P75、大連P82
第六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魚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師表》 鎮江P18、上海P41、蘭州P73、黑龍江P90、哈爾濱P92 四川P35、廈門P56、沈陽P70
《曹劌論戰》 桂林P20、嘉興P89 重慶P27、黑龍江P29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大連P57、濟南P69 南昌P12、濟寧P23、昆明P45
《送東陽馬生序》 天門P83 佛山P55、廣州P66
詩詞鑒賞題
題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廣州P3
〈漁家傲〉 桂林P21
《題破山寺後禪院》 河南P34
《破陣子》 天門P83
〈春望〉 四川P35、揚州P48
〈浣溪沙〉 廣州P66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黃岡P7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桂林P81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歷屆中考證明,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中考語文分數都比較高。但同學們在復習文言文上往往有一個誤區:因為老師已經不同程度地領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復習,這使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復習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麼功夫了。殊不知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數同學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許知識,而真正落實到「點」上,許多同學還是會因為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細致而敗下陣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復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後第二遍再仔細閱讀,這回要字斟句酌,仔細推敲,遇到熟悉的實詞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學過,遇到一詞多義的實詞可以比較一下用哪一個意思在此處最恰當。讀完後如還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聯系,推測它的大致意思。讀完第二遍後,就可以做習題了,最難的容易失分的習題莫過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學應注意要將文中的某個人的某種行為加以概括引申,進而擴展到「告訴人們做事要怎樣,不要怎樣。」
如果這五天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漸進地將文言文基礎知識整理歸納之後,相信你的文言閱讀能力將飛躍一個層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順了,對整個文言部分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就能更好地跟隨老師進行下一輪的深入復習,相信今後的學習會輕松得多。我們還需看到,這種自我歸納整理不僅讓同學在中考前受益匪淺,更會將打好的堅實的文言基礎帶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點之九:文言文課內外對比閱讀成為新的趨勢
課標相關要求:
課標直接針對文言文閱讀的規定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是提請大家注意,課標關於閱讀能力的要求同樣適用於文言文,「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圍之內。
2005年各地考查情況:
從2005年各地中考試卷來看,除了對具體字詞語句的語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譯這類基礎能力的常規考查之外,對於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閱讀考查有所加強,幾乎所有的試卷都設計了諸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文中人物有何評價」、「從文中領悟了什麼道理(得到哪些啟示)」這樣的問題,涉及了品味、鑒賞、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較閱讀也繼續升溫,有將同一類型文章進行比較的(山東臨沂),有將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跡進行比較的(浙江台州),還有將不同人物如何對待同一問題放在一起比較的(四川資陽),等等等等,這樣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量,對考生綜合理解與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難度也就相應提高了。上述事實表明,文言文的命題思路有向現代文貼近的跡象,廣大備考師生對此應當重視起來。
中考版對這一內容的關註:
文言文閱讀是閱讀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們特意策劃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專號,既涵蓋了字詞、文學文化常識等基礎知識,又對理解、鑒賞等高層次能力做了指導,並且配製了相應的中考訓練題,其中就包括比較閱讀這樣的考查方式,對文言文進行了集中細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們也對這一部分內容作了關注,在2005年第118期報紙的頭版我們刊登了海南省蘇盛葵老師關於文言文閱讀所作的述評以及預測,指出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這一新的熱點。
㈤ 求改一篇文言文~~~急
屠夫驚魂夜
夜晚的月色顯得陰森森的,烏雲不時地把月亮給遮掩住,天冷冷的,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一個膀大腰圓的屠夫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小道上,他身穿一件麻布織成的衣服,肩挑扁擔,一長把辮子綸在脖子上,身影搖晃在猙獰可怕的夜幕里。由於白天生意興隆,擔子中的肉被搶購一空,惟獨剩下幾根骨頭了。他哼著小調走著,突然發現身後尾隨著兩只凶惡的狼,虎視眈眈,它們眼睛散著綠光,看陣勢是准備從屠夫身上弄吃的,情勢險峻啊!
屠夫的心頓時變得忐忑不安,但出於無奈,只得邊向前走,邊在心裡琢磨良計。最後決定把剩下的骨頭丟了根給它們,大步流星往前跑,未料到骨頭被其中一隻狼叼去啃了,而另一隻仍然尾隨其後,沒辦法,屠戶只好又仍了根,可它們又一個吃,一個繼續追趕屠戶,「唉,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屠戶困惑地想著。不一會兒,骨頭丟完了,可那兩只貪得無厭的狼還是像剛開始一樣一同跟在屠戶後面……
屠戶見兩只狼不走,心裡又七上八下起來,想著自己危急的處境,不由地打了個哆嗦,心想:「我今天怎麼這么倒霉啊,遇這兩冤家,它們要是現在給我來個突然襲擊,前後攻擊我,我怎麼應付得了啊」!正被這事兒煩瑣著,想著萬一沒辦法了,乾脆和它們拼了,猛得往旁一看,看到不遠處的野外一片茫茫,幾乎全是菜地,仔細眺望,竟發現其中還掩藏著一個打麥場,麥場面積較大,中間還有場主堆積的像小山一樣的柴草。
屠戶計劃到就把那兒當作「屠狼場地」,與狼展開一場搏鬥,策劃好這完美的計謀後,他長舒一口氣,嘆道:「真可謂『當神關閉一扇門時,必會同時打開一扇窗』啊!」屠戶暗自慶幸到自己還算幸運,連忙一遛煙兒地飛奔到柴草下面躲著了。屠戶鬆口起後,卸下身上的擔子,從中抽出一把鋒利的屠刀握在手中,隨時准備等待狼的進攻。
狼看到屠戶拿起刀似乎還有兩下子,想到:我們現在若是莽撞地去攻擊他,說不定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呢,還是三思而行得好。它們提高警惕,不敢輕易採取進攻,但也不肯善罷甘休,只是瞪起雙眼怒視屠戶。持續一段時間後,雙方都未發生動靜,屠戶稍稍鬆弛一會兒後,驚異地發現前方不見了一隻狼的蹤跡,只剩另一隻狼像只狗似地蹲坐著,並且神情悠閑得很,眼睛都快閉上了。
屠戶在心裡經過反復思量後,深知萬不可錯失大好良機,便一個箭步過去,「風馳電掣」一般,一揮刀,給狼重重地一擊——狼的腦袋被劈開了。狼頓時感到疼痛難忍,還沒來得及緩過神來,只見屠戶又是手舞足蹈地幾刀下去,狼被砍得遍體鱗傷,無力地蜷縮著做垂死掙扎,結果終於倒在了血泊中……
屠戶殺死狼後正准備回家,忽然想起「原先是兩只狼啊,怎麼只剩一隻了呢」?他不由地回頭向柴草堆處一望,原來另一隻狼正在其中奮力地打洞呢,預備從這里鑽進去趁屠戶不備,攻擊他的身後,可真夠狡猾的啊!屠戶見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去一半了,只露出了屁股和尾巴,便抓住時機跑到狼的後面,身手敏捷地斬斷了狼的後腿,把這只狼也殺死了。屠戶這時才真正清楚了之前那隻狼的意圖:它製造出的假象原來是為了誘惑自己的。
天色更晚了,屠戶趁著月亮的光輝,挑起扁擔,繼續上路了……
㈥ 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名>竹製的馬鞭子。
【西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釋義】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
2、<動>鞭打;鞭策。
【唐】【韓愈】《馬說》:「策之不以其道。」【釋義】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
3、<名>竹杖;拐杖。
【西漢 】【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誇父逐日》:「誇父棄其策。」【釋義】誇父拋棄了他的拐杖。
4、<動>拄著(拐杖)。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憩。」【釋義】拄著拐杖走走歇歇。
5、<名>寫字的竹簡;書冊。也寫作「冊」。
【明】【宋濂】《王冕讀書》:「執策映長明燈讀之。」【釋義】拿著書借著(佛寺里的)長明燈的光誦讀。
6、<動>記錄;登記。
【北魏】【譯名】《木蘭詩》:「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釋義】誇張手法,強調獲得的榮譽之多 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
7、<名>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書。
【西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釋義】劉備於是即位稱帝。策封諸葛亮為丞相。
8、<名>古代政論性文體名;策論。
【明】【海瑞】《海瑞傳》:「即伏闕上《平黎策》。」【釋義】即拜伏於宮殿下獻上《平黎策》
9、<名>計策;計謀。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釋義】衡量一下兩種對策,寧可答應它,使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
㈦ 策略的策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名〉
(形聲。從竹,朿( cì)聲。「朿」,指帶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聲符,同時兼表字義。本義:竹製的馬鞭(頭上有尖刺))
同本義。引申為駕馭馬匹的工具,包括韁繩之類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記·舟人》
則仆執策立於馬前。——《禮記·曲禮》
繞朝贈之以策。——《左傳·文公十三年》
左師為已短策。——《左傳·襄公十七年》
傷吻敝策。——《漢書·王褒傳》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戰國策·趙策》
執策而臨之。——唐· 韓愈《雜說》
振長策而御宇內。——漢· 賈誼《過秦論》
又如:策轡(馬鞭與馬韁);策彗(以帶葉竹帚製作的馬鞭)
策略;計謀 [tacticsplan;scheme]
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漢· 桓寬《鹽鐵論·本議》
惠文、 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漢· 賈誼《過秦論》
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誤);策無遺算(謀略周密准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中國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記事著書,成編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單執一札謂之為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左傳·序》疏
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周禮·春官》
書策稠濁,百姓不足。——《戰國策·秦策一》
又如:策府(帝王藏書之所);策簡(指簿冊文書);策牘(簡策版牘。後指書寫用的紙張)
策書。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發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如:策命(用策書任命);策拜(帝王以策書命官);策文(詔書之類的文告)
古代稱應試者對答的文字為策。也指一種議論文體 [answer]
《治安策》——漢· 賈誼
《教戰守策》——宋· 蘇軾
又如:策套(科舉時代應試者應付策問考試的材料);策學(科舉時代供考生應付考試的短文集);策題(科舉策試的試題);策第(策試和選評)
古代用以計算的籌子(小竹片) [chip]
善數不用籌策。——《老子》
又如:策籌(同「籌策」。古代計算工具)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龜。——《楚辭·卜居》
錯龜數策。——《戰國策·秦策》
又如:端策(把蓍草擺正)
〈動〉
用鞭棒驅趕騾馬役畜等。引申為駕馭 [whip]
將入門,策其馬。——《論語·雍也》
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漢· 晁錯《論貴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韓愈《雜說》
又如:鞭策;策馬(鞭馬);策馬飛輿(駕馬車疾行)
督促;使進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厲(督促勉勵);策進(促進)
拄著;拄著棍杖。引申為攙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策杖(執持拐杖。又稱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來);策立(站立)
謀劃;策劃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孫子·虛實》
又如:策效(謀劃效力);策馭(謀劃掌握);策選(謀劃選取
㈧ 我想要一些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翻譯「九字訣」
xiangshuili 發表於 2005-12-16 14:57:00
文言文翻譯是中考文言文閱讀能力考查的重頭戲。不少同學不懂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翻譯時常出錯誤,鬧出笑話。怎樣准確的翻譯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於准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實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准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容。
「留、換、調、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情況採用相應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例如: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
到那裡去。
「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慶歷四年春,藤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應歷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歷」是年號,「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
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譯,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 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義現在還用得著,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義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還有,同一個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容有區別,翻譯
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求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義相當的詞去替
換,以免造成誤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 調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了。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借什麼應戰呢?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
——從揚州回家。
四、引 引申詞義。文言文里一詞多義現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義,這些意義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可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為擴大;「制」本義是製作、製造,引申為規章、制度
,再引申為規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申義。
五、增 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詞補充為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詞。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兵馬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為雙音節詞「推測」(或「猜測」
)、「懼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
、一塊醒木罷了。
3.句子策劃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象。翻譯時應忠實於原文,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裡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為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我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說它省略了什麼詞語或句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作職業。(一天),他沿著小河
(劃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六、刪 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實,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志。「者」起提頓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有時為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復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
一。(核舟記)》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
「留、換、調、引、增、刪」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資治通鑒》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20、《口技》譯文
京城裡有一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圍幕,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中,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裡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餵奶,孩子口裡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一隻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撤掉圍幕一看裡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25、《短文兩篇》譯文
1.《誇父逐日》
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兩小兒辯日》
孔子往東方游學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裡。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0、《狼》譯文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