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策劃 » 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性

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 2021-11-12 12:36:58

❶ 新聞報道策劃興起的時代背景

近幾年來,「新聞報道策劃」一詞在新聞界勃然興起,在新聞報道實踐中已經佔有重要一席。新聞界對此爭鳴也十分熱烈。贊同者稱:新聞報道可以策劃,新聞報道應該策劃,新聞報道需要策劃。反對者曰:新聞策劃就是策劃新聞,製造新聞,違背了新聞真實。筆者認為,新聞策劃是時代的產物,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是新聞媒體競爭的需要。廣播作為傳統大眾媒體,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中,更應當加強策劃工作。

一、 新聞報道策劃是時代產物
隨著我國傳媒業的飛速發展,各種形態的媒介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是每個媒體必須面對的問題。由於受眾對媒體 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需求上,這就使得出色的新聞報道成為媒體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進入20世紀,隨著媒體的不斷增加,使得有限的新聞資源由當初的「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而社會透明度的不斷提高,新聞資源共享性也隨之提高,獨享新聞資源已越來越變得不可能。在這樣一種態勢下,新聞媒體間的競爭也自然地由獨享資源領域進入到共享資源領域,即看誰能更多地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限的共享資源,從而變共享為「獨享」。於是,一種全新的新聞理念在新聞界悄然流行起來:策劃制勝。盡管新聞界始終存有「新聞與策劃是相悖的,策劃的東西不是新聞」之觀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便是,當下的新聞傳媒已愈來愈重視策劃。特別對於主流媒體來說,要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就必須把新聞策劃置於重要的位置,使「策劃」貫穿整個「新聞報道」的始終。

❷ 什麼是新聞策劃什麼是策劃新聞兩者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新聞策劃主要是提煉新聞點,有點帶面,整體策劃結合社會熱點/行業事件提煉1個最好的新聞點,然後通過系列新聞稿件宣傳該新聞點,每個稿件從1個角度來說這個新聞點。新聞策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策劃是指新聞傳媒的形象策劃,它包括傳媒發展戰略策劃、傳媒營銷策劃、內部管理機制策劃、廣告策劃以及媒體的風格和定位策劃等;狹義的新聞策劃是指新聞采訪策劃,即新聞業務中的「戰役」策劃,指新聞傳播工作者在一定時期內,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對具體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所作的設計與規劃。也就是指記者對將要采訪的題材重大的新聞事實所作的事先謀劃或籌劃。
策劃新聞又叫媒介事件和製造新聞,是組織的公關人員利用記者對於新聞的不斷需求,而有計劃、主動地製造出能夠吸引記者報道的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目的是引起新聞界和社會公眾的注意,使組織的名字經常可以在新聞媒介中出現,從而達到提高知名度、樹立組織良好形象的目的。
策劃新聞與新聞策劃的區別:
1.涵義不同
「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雖只有「新聞」與「策劃」兩個片語合的先後順序不同,但意思卻相去千里。「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聞策劃」的涵義。
「新聞策劃」中,「策劃」(意指「設計謀劃」)作名詞,「新聞」修飾「策劃」,合起來講意思是「(關於)新聞報道的設計謀劃」。進一步說是,圍繞新聞設計謀劃,或根據新聞需要設計謀劃。新聞是目的,策劃是手段。「新聞策劃」是新聞報道活動的策劃,重點是解決做好報道的問題,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新聞活動的行為,仍然屬於新聞活動的范疇。
2)「策劃新聞」的涵義。
「策劃新聞」中,「策劃」作動詞,「新聞」是「策劃」這個動作的對象,合起來講意思是「設計謀劃新聞」。進一步說,就是依照設計謀劃做新聞,或根據設計謀劃需要做新聞。策劃是目的,新聞是手段。「策劃新聞」實際上是策劃新聞事實,不屬於新聞活動的范圍。
2.運作不同
由於「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的涵義不同,其運作也不同。
1)「新聞策劃」的運作。
新聞策劃,既然是圍繞新聞設計謀劃,或根據新聞需要設計謀劃,是新聞報道活動的策劃;那麼,在運作中,應先有新聞事實後有報道策劃。「新聞策劃」建立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如設置報道議題,制訂報道計劃,做好采訪准備等。這里,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新聞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實,新聞策劃的運作遵循了新聞報道的規律。
2)「策劃新聞」的運作。
策劃新聞,既然是依照設計謀劃做新聞,或根據設計謀劃需要做新聞,是對新聞事實的策劃;那麼,在運作中,應是先有策劃活動後有新聞事實。「策劃新聞」建立在策劃的事實基礎上,如新聞導演、炒作、造假等。這里,「新聞事實」是人為製造的,事實作為新聞本源被歪曲或造假,喪失了其客觀、真實性,策劃新聞的運作違背了新聞報道的規律。
3.性質不同
著名報人普利策說:「新聞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真假之別。」從中可見,對新聞的定「性」是以真假區分,而不以好壞區別。倘若硬要以好壞區別,也只能說:有標准就是真假。依照這個標准,不妨也將「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中的「新聞」作一定「性」。
1)「新聞策劃」的性質。
根據「新聞策劃」的運作分析可知:先有新聞事實後有報道策劃,「新聞策劃」建立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新聞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實,它遵循了新聞報道的規律。顯然,「新聞策劃」的新聞是真實的,是真新聞。
2)「策劃新聞」的性質。
根據「策劃新聞」的運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劃活動後有新聞事實,「策劃新聞」建立在策劃的「新聞事實」的基礎上,事實是人為製造的,事實作為新聞本源被歪曲或造假,喪失了其客觀、真實性,它違背了新聞報道的規律。顯然,「策劃新聞」的新聞通常是虛假的,是假新聞。
4.目的不同
依然從「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的涵義和運作入手,從中可以分析出其目的也不同。
1)「新聞策劃」的目的。
「新聞策劃」是報道活動的策劃,重點是解決做好新聞的問題。顯然,「新聞策劃」之意在新聞,目的是通過設置報道議題、制訂報道計劃、做好采訪准備等報道活動的策劃,使新聞報道能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傳遞信息、教育、娛樂等)。
2)「策劃新聞」的目的。
「策劃新聞」實際上是策劃新聞事實,重點是解決做好策劃效果的問題。顯然,「策劃新聞」醉翁之意在策劃,目的是通過新聞導演、炒作、造假等「新聞事實」的策劃,人為製造「賣點」,賺人眼球,片面追求收視率、點擊率、閱讀率。
5.意義不同
目的與結果相關,結果與意義相關。「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的目的不同,其意義自然也不同。
1)「新聞策劃」的意義。
新聞策劃立足於客觀事實這一前提,是對新聞報道活動進行的前瞻性的、有巧妙創意和構思的、能夠解答重要新聞熱點問題的謀劃與設計。其意義在於最有效地運用和配置現有的新聞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取得最佳的社會效益。可見,新聞策劃重在追求最大的社會效益,表現出公益性。
2)「策劃新聞」的意義。
策劃新聞為了最大限度地贏得讀者的「眼球」,它經常通過策劃活動,人為地製造事實,然後當成新聞來報道。它偏重轟動效應和市場「賣點」,社會效果和社會責任感則考慮不多。可見,策劃新聞是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表現出功利性。

❸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指從發現新聞報道線索、確定報道選題到收集與分析各方面相關材料、確定報道效果目標的一段時間,這是報道策劃的預備階段。
發現新聞線索是產生報道選題的前提。報道者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很多,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讀者在來信來電來訪中提供、報社的領導者或社會其他部門提供、編輯在其他媒介的報道中發現,等等。編輯記者每天獲得的新聞線索是大量的,需要根據新聞選擇的標准對這些線索作出分z析判斷,篩選出適合進行報道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適合採訪調查的新聞線索,也並非都需要進行新聞報道策劃。需要編輯策劃的只是那些內容重要、意義重大、應該進行由表及裡的「線型」深度報道,或者由此及彼的「網狀」廣度報道的新聞。這種報道不是一兩篇稿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兩個記者單槍匹馬所能勝任的,需要精心籌劃,多方合作,以成龍配套的新聞報道來實現。
一旦發現值得進行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新聞線索以後,策劃者首先要圍繞這一線索廣泛收集各類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1.報道客體的信息。如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關這一事件的背景情況、進展勢態、各方面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與此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況、歷史上的類似事件的情況、其他地區類似事件的情況,等等。報道策劃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報道客體的相關信息,才能對其本質和意義有更為准確的把握,從而決定報道如何進行。
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裡,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一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麼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一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一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一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干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一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一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一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一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一情況,該報一位年輕編輯想出一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一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餘,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么好嗎?」姑且心存一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范(總編輯范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里抬出一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范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麼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一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一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暗訪呢?一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一封讀者來信引出對一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一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一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一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一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你們敢於請讀者一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你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你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注。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准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穎的連續報道。
報道方案是報道思路的系統化、具體化產物,它將報道思路中的所有細節有條理地明確表述出來。重要選題的報道策劃一般還要形成文字稿,在報社內部向有關的報道參與人員公布,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做進一步修正。報道策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前文已經專門論及,主要包括;報道選題、報道範圍與重心、報道規模、發稿計劃、報道方式、報道的表現形式、報道力量配置與報道機制等。
在策劃重要報道活動時,經常需要設計多套報道設計方案,以便從中比較選擇。如 1997年元旦,上海《文匯報》國際新聞版策劃節日報道時,產生了三個報道設計方案。先想到的兩個方案,一個是搞畫刊,請幾位名家創作一組以1996年重大國際新聞為題材的漫畫。一個是出照片,版面以一幅世界地圖為中心,四周配上簡要文字說明的照片,再用箭頭將照片和新聞發生地,即地圖上的某一點聯起來。這兩個方案經討論研究都有問題:前一個方案的問題在於短時間內不太容易找到十來幅內容和形式都能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漫畫不「漫」,味道缺乏,或者「漫」 出邊界,弄巧成拙,都不好。後一方案的問題在於按報社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達不到設計要求,也只能放棄。最後被選擇採用的是第三個方案,搞一組「外國人過新年」的專題報道,請駐外記者們走上街頭,從送舊迎新的角度觀察駐在國的方方面面,寫成800字左右的小特寫發回報社,組合成專版。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實施以後取得了很好的報道效果。⑩報道設計方案的優選,是報道策劃核心階段中的重要一步,這一決策關系整個報道的成敗。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優選設計方案呢?一般情況下主要考慮兩方面:
第一,對候選方案的效果進行預測,與報道效果目標兩相對照,選擇最接近效果目標的方案。對於那些效果預測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謹慎對待。
第二,對候選方案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與報社內部現有的條件兩相對照,選擇兩者最接近的方案。對於那些報社不具備實施條件(含人力、財力、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時間等)的方案,一般不宜採用。 指從報道策劃方案付諸實施到報道結束這一過程中,根據報道進展情況不斷修正原先的設計方案的這一段時間。
報道策劃與報道實施是傳播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報道策劃不能脫離報道實施來進行。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策劃者必須隨時接受實施中的信息反饋,據此調整原先的策劃方案,形成「策劃??實施??再策劃??再實施」 這樣一個多次循環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報道效果必須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報道為保障。所以,新聞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之前先期運作,形成設計方案;在報道實施過程中,報道策劃仍然與報道同步推進,一方面接受反饋,一方面修正方案,直至報道結束。
在報道進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前期策劃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如報道客體發生變化,報道的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讀者對報道的態度發生變化,等等。策劃者要掌握這些變化,在報道實施過程中適時修正方案,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主動地、全面地、及時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策劃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
1.報道者的反饋
記者、通訊員和作者是采訪報道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情況的掌握最多最細,對報道的效果也獲知最快。他們既是報道的參與者,又是報紙和社會間溝通的橋梁。一個報道能否按原計劃推進下去,報道者的感覺往往是最靈敏的。而且,由於報道者對報紙。對讀者、對報道對象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他們常能對報道的調整和補充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如 1988年《經濟日報》開展過一場關於「三角六」的討論,起因是雞西市公共汽車公司的一名售票員被發現「貪污」 了三角六分票款而受處分。此事在處理過程中引起了一場爭論。有人認為,從嚴格企業管理講,處分有理;也有人認為,貪污三萬六的還未法辦,三角六算什麼?但最後省里領導還是認為應該處分。記者就此寫了一篇報道。當初,這篇報道是決定作為頭條發的,未想還沒發出,報社內部突然發生爭議。編前會上,大家把總編輯已經批準的這個頭條否決了。過了幾天,這個被「斃」掉的稿子又突然出現在2版頭條。總編輯不禁發問:這條新聞不能上頭版,為什麼能上2版?於是,編前會上又引出一場爭論,辯論雙方各執一理,互不相讓。據此,報道策劃者調整了原先的報道方案,將報社內部的這場爭論公諸報端,以引出社會討論,推進報道深度。《一篇在本報編輯部引起爭議的報道》見報後,果然引起廣泛關注,讀者紛紛參與討論,報道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報道策劃者應注意接受報道者的意見反饋,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報道順利進展。
2.報道對象的反饋
被采訪者、被報道者是報道的當事人,他們能不能接受報道,能不能給予配合,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有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點,都直接影響下一步報道的進行。因此,在報道中了解他們的情況至關重要。如 1998年 5月《解放日報》2版策劃了一個新專欄「與下崗兄弟姐妹同行」。原先的報道方案是采訪一批下崗再就業的先進人物,連續刊登體驗式新聞。但是,記者在與原先確定的報道對象相約采訪時,發現他們的社會活動極其繁忙。其中一位抱歉地對記者說:「這個星期全排.滿了,星期一某某電視台采訪,星期二某某電台……」這時,策劃者感覺到原先的方案必須修正,否則步人後塵,難有新意。於是,他們決定將目光轉向那些最普通的、具有代表性的下崗再就業職工,寫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感受。結果,這組報道以獨特的定位和鮮活生動的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在報道過程中,應被報道者要求而調整報道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如表揚性報道,被表揚者有顧慮,要求省略某些原定的報道內容。批評性報道,被批評者提出報道內容不實,或報道中說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問題性報道,被采訪者提出反映的問題得到一點解決,或更進一步惡化等等。這些變化都是調整報道的重要依據。
3.有關部門和主管單位的反饋
被報道者的上級、報紙的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人員經常會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這也能成為報道調整的原因。如1991年《經濟日報》在報道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時,最初的設計是以大連起重機廠為典型,對其欠債情況和還債行為進行追蹤報道,再由點到面,促使與大連起重機廠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共同解決問題。然而,在報道進行了一個階段以後,國務院下達指示,要以遼寧為主在東北開展清欠工作,三百餘家重點企業被確定為試點單位,並要求新聞報道加強配合。報社原定的報道方案顯然不能滿足上級領導部門的這一要求,因為只把著眼點放在一個大連起重機廠是有局限性的。於是,策劃者及時對方案作了調整,《「三角債」追蹤報道》欄目開始超出原計劃的范圍,進入第二階段,連續刊登系列述評,從深層次剖析「三角債」 形成的原因,並開始刊登記者跟隨討債組采寫的見聞,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了報道初期。
4.讀者的反饋
報道是否成功,讀者的反應是重要的衡量標准。如果報道在進行過程中沒有引起讀者的關注,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就說明報道的實際效果與報道效果目標之間有很大差距。因此,報道一旦開始,策劃者就應密切注意讀者的反應,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在現代傳播活動中,讀者的反饋除了作為決策的依據,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即讀者意見本身就能成為報道客體。如 1997年《經濟日報》的「關廣梅現象」報道,構成整個報道主體內容的,有相當大一部分就是讀者的來信來稿。 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反饋,是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過程中持續進行的重要依據。根據各方面反饋的信息,策劃者一般可對原先的報道方案作下列各種修正:
1.修正報道思路
這是報道策劃中最大的調整。報道思路的改變意味著對報道選題的重新認識,並且相應地要改變報道範圍和重心、報道規模、報道方法等。由於這幾乎是對原來報道策劃的全盤否定,所以實際工作中採用並不多,除非確實遇到與原來設想大相徑庭的情況,或遇到無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時也說明,原來的報道策劃不適合實際要求,不現實,在最初設計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慮不慎重,不細致。如 1988年,曾有一家報紙組織過一場《如何看待收人差距》的討論式報道。當時,經濟改革還不成熟,嚴重的分配不公是人們議論紛紛大發牢騷的熱門話題。這個報道披露了小車司機和公共汽車司機、醫院醫生和賓館醫生等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然而,報道只進行了兩期就停下來了,原因是分配不公問題雖在社會上嚴重存在,也和「群眾脈搏」貼得很近,但它涉及到體制、政策、部門、企業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一時還沒法解決;從當時中央精神看,對於這類前進中出現的問題,一時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傳報道中也不宜強化。此外,關於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問題,也出現過報道上操之過急的情況,於解決問題無益,還激化了矛盾。後來,客觀條件成熟了,這類報道再抓起來,效果就比較好。
報道思路的改變,可能是全盤推翻正在進行的報道。也可能是改變原來的報道選題,如由報道A主題轉為報道B主題;還可以是報道態度的變化,如由褒或貶變為中性的討論,等等。
2.調整報道內容
在不變更報道思路的前提下補充或壓縮報道內容,改變原來的發稿計劃,這也是對報道計劃較大的調整。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原定報道內容主要是圍繞大連起重機廠的欠人和人欠債務情況及還債情況進行追蹤報道,使讀者從中看到「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促進問題的解決。但由於中央對清理「三角債」有了新的部署,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原定的報道內容就不能勝任新的要求,這樣,在基本依照原報道思路的基礎上,擴大了報道範圍,增加了新的報道內容。可見,報道內容的調整,是報道的預期目標有了改變使然。目標一改變,報道面與報道重點也隨之改變,就必須調整原來的發稿計劃。
3.調整報道規模
通過延長或縮短報道時間,增加或減少報道篇幅,提高或降低報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變報道的陣勢和力度。調整報道規模常常是隨調整報道內容而來。如「三角債」報道的內容調整後,就只有延長報道時間,增加報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組稿件,後來實際見報的欄頭就達到26次,各類報道60多篇,一版頭條就有十多篇。
4.改變報道方式
指變更報道的組織方式,使報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們說過幾種報道組織方式,它們在實際運用中並不相互排斥,能夠組合運用,並能由一種報道方式轉變到另一種報道方式。報道方式的改變,是根據報道思路的修正和報道內容的調整而來的。如前面所談的《經濟日報》關於「三角六」的討論,原來的設計是刊登記者采寫的新聞,後來這條新聞在報社內兩度引起爭議,才促使新的報道思路逐漸明朗,變客觀報道為組織討論,這樣,討論式就成了這個報道調整後的形式。
5.調整報道力量與報道機制
改變原定的報道人員部署、資金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建立新的報道機制等。這個調整是由報道內容和報道規模的調整而來的。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本來是由工交部、記者部一同策劃和操作的,後來報道規模擴大了,參與這個報道的人員也不斷增多,評論部、財貿部、遼寧記者站、上海記者站、北京記者站、吉林記者站、廣東記者站、安徽記者站、山西記者站等等,共有十幾個部門的記者投入了這場報道戰役,才使報道面大大擴展,報道聲勢大大加強。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報道實施是並駕齊驅、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報道進行的過程中,策劃者需要自始至終接受反饋,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從而有效地控制報道活動,促使報道盡可能實現效果目標。

❹ 新聞宣傳的重要性和意義

新聞宣傳包括與媒介所持政治主張和價值標準的一致性、典型性、普遍性、針對性、時宜性這五個因素,合稱宣傳「五性」。

新聞宣傳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新聞稿發布,新聞宣傳價值是新聞選擇標准之一。新聞宣傳是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有利於傳播者的,能夠證明或說明傳播者主張的素質。

新聞宣傳

(一)藉助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達到宣傳目的。

(二)以新聞媒介為手段所發表的重要言論。新聞與宣傳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式,新聞以報道事實、傳播事實為主,宣傳則以擴散觀點、態度、授人以理為主。但嚴格說來,新聞並不排斥觀點,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事實表達某種意見。宣傳向受眾傳播觀點往往要藉助事實,有時甚至直接用事實進行暗示。新聞與宣傳在運用事實方面具有共性,又在如何使用事實及運用事實的程度上有差異。

(4)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任何階級、政黨都把新聞工具視為宣傳工具。新聞工具和宣傳工具同為一體,是新聞與宣傳充滿辯證關系的基礎。一切新聞媒介的控制者都要力圖運用宣傳工具的影響,行使「宣傳、報導與批判」社會的使命。

報紙是「一種傳播思想、傳播社會價值和交流經驗的運動過程」。這些代表性的論斷,都把新聞工具的宣傳性看作高於一切,反映了新聞報道具有巨大的宣傳作用。事實上,有些事件性新聞確實沒有直接的宣傳性,

新聞報道無一不具有宣傳性,這主要來自於新聞發出者的主觀報道動機。但對於廣大受眾來說,不一定把一切新聞都視為宣傳品。在大多數情況下,廣大讀者、聽眾、觀眾接觸新聞主要是為了了解事實,接受事實,對空洞的議論不感興趣,甚至要排斥明顯不合自己口味的觀點。

如果報道主體恰當地選擇事實,使觀點隱蔽得非常巧妙、得體,受眾就很難覺察出新聞的宣傳意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報道者的某些宣傳意向。正因為如此,新聞報道的最好表達方式是用事實說話,用事實去影響受傳者。這既是一種報道藝術,又是一種宣傳藝術。

❺ 新聞報道策劃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新聞的及時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說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而你又在第一時間給報道了,那你不策劃也會一炮而紅,策劃很重要,但新聞的本質更重要

❻ 新聞策劃在新聞報道活動中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一、新聞策劃有利於促進社會效益,達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二、 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新聞 策劃,對於改進新聞報道的效果大有益處。
三、新聞策劃能豐富采編和新聞報道內容,提升文化品位。

❼ 新聞報道策劃論文

論新聞報道策劃的有效管理

字數:3912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新聞報道策劃」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傳統新聞工作中「報道計劃」或「組織報道」的一種發展、一種創新,這種發展和創新的實質就在於,新聞報道策劃是對新聞工作者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肯定。作為對未來報道活動的思考與謀劃,新聞報道策劃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也就是一種意識創造性活動,也是一種具有積極指導作用的活動。
那麼,對新聞報道策劃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新聞報道策劃遵循的原則

新聞傳播中的「策劃」本質上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產物,它既不能脫離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而憑空產生,也不能摒棄報道主體的主觀意識而運行。所以,對新聞報道的策劃應遵循這樣幾條原則:
客觀性原則。無論編輯如何策劃,新聞報道都要實事求是、取信於受眾。因為報道策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強報道的責任感、使命感,是向受眾提供新聞精品,使新聞報道更好地入耳入腦。「新聞報道的選題策劃要以客觀存在為依據,即使是策劃社會活動與策劃報道相結合,也要以客觀存在的社會需要或社會問題為依據來操作,而非歪曲事實、強解民意。新聞報道方案設計也要以報道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客觀存在為基準。」
創新性原則。「策劃」的價值在於通過精心謀劃和周密組織使報道取得不同凡響的傳播效果,因此從報道選題到報道方案設計都要追求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在策劃過程中,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的創意、集思廣益的智力碰撞、源源不斷的創造靈感構成了策劃的精彩內核,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報道。如果失去了創新,策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變通性原則。任何策劃都是對未來行動的謀算和規劃,新聞傳播中的策劃亦然。策劃者總是在報道客體發展變化的某一點上謀劃報道,但客體的這種發展變化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隨時都可能會出現策劃者未曾預計到的新情況新變動。因此,要把握傳播的主動權,策劃者就要善於審時度勢,隨時變通。策劃報道時應盡可能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使方案具有靈活性、應變性。在報道實施過程中,要緊密注視各方面情況變化,隨時對報道做出修正和調整。
實效性原則。策劃的最終目標是使新聞報道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為新聞傳媒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當然,社會效益是直接的,經濟效益是間接的,並且是由良好的傳播效果轉化而來的。策劃追求實效,客觀上要求編輯把策劃作為手段,而非目的。而且,除非有意宣傳媒介發起的社會公益性活動,策劃手段越隱蔽,獲得的傳播效果往往越好。因為策劃的成功的報道是那些能夠讓事實本身說話、讓受眾自由思考,最終達到傳播者所期望效果的報道,而不是那些由策劃者跳出來表現自己或者強加於人的報道。因此,報道策劃要注重報道實效,而不是注重策劃技巧的炫耀。
可行性原則。策劃的成果最終要在新聞實踐中得到檢驗,因此設計方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准確無誤地指導新聞采編活動,而不流於紙上談兵。在策劃過程中,要注意對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論證,使每一步驟的設計都切合實際,能夠揚長避短,具有可行性。

新聞報道策劃管理的實務環節

選題策劃的要求及實施計劃。新聞報道的策劃工作千頭萬緒,選題策劃是龍頭,作為整個策劃工程的起點,作用至關重要,抓住這個龍頭,以選題策劃帶動其他策劃活動,良好的計劃等於成功的一半,綱舉就目張了。
一般來說,新聞策劃的選題有以下幾個思路和注意事項:首先,新聞選題要圍繞熱點。看看我們的周圍,熱點很多,但報道熱點卻一定要審時度勢,冷靜觀察,准確抓住時代的脈搏。熱點報道「點」的選擇要把握好兩個原則:其一是新聞事業的歷史使命,其二是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新聞選題要體現創新性原則,力求創新。不一定所有的新聞報道選題都是熱點,有的新聞報道能從一件已經快被人們忘卻的事件中挖出新意。只有通過精心的策劃,以獨特的視角報道出來的新聞,才能出奇制勝。再次,對新聞選題要有所取捨,權衡要與不要。要切合實際,不要好高騖遠;要目的明確,不要雜亂無章;要推出精品,不要小打小鬧;要詳細具體,不要虛作空泛;要合情合理,不要脫離本質;要高瞻遠矚,不要目光短淺;要不斷創新,不要固步自封;要貼近經營,不要新聞本位;要找點准確,不要含糊不清等。

新聞報道組織結構設計與執行

新聞報道選題策劃確定後,接下來就是在一定的組織結構下對選題策劃組織結構的貫徹落實了。策劃的組織執行實質上就是把新聞報道策劃這種精神抽象化的東西變成物質具體化的東西。報道的組織結構設計是根據報道所要實現的目標來操作的,報道追求不斷創新是報道的組織結構不斷變化的動力。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新聞報道的組織設計要有利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選題策劃報道有明確的目標和行動方案,是依據報道者對新聞事件和活動的理解與參與,形成一定的報道思路,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客觀事實的一種社會實踐。其次,明確相關執行人員的分工。每期的主題策劃提出來以後,所有的方案必須詳盡,必須有自己的說服力和執行進度計劃。在主題策劃這些版面上,相關的版面要安排專於此項的記者負責采訪寫作,按策劃提出的問題、策劃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最好在稿件上有更多的新東西為好。而在策劃的營銷版面上,同樣要安排專刊部分主持人、記者參與采訪、廣告促銷等相關工作,相關版面的編輯工作,也要具體到人。這樣在采、編、經營的任務量上和人力的分工上,都進行了有效的搭配,做好主題策劃的文章不再是難事。在執行上也不至於造成推三阻四的情況出現,能有效保證新聞策劃執行的效率和質量。

新聞報道策劃工作的科學領導與有效控制

新聞報道策劃工作中領導的管理必須企業化。要從直接的「人管人」過渡到更加註重「制度管人,規章管事」,這樣保證了管理的科學和嚴密,也就為新聞報道策劃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對新聞報道的特性,對於新聞報道的管理,領導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另外,新聞媒體單位還要注重建立優勝劣汰、競聘上崗機制。對一些重大選題或創新創優的選題,新聞報道策劃的領導要善於調兵遣將,根據記者的特長來安排任務。總之,新聞報道的領導藝術要遵循因人、因事、因時而異的管理原則。領導對新聞報道策劃所應該遵循的原則應該有充分的把握,並且對防止新聞報道策劃異化成新聞炒作甚至是假新聞負有重要的責任,當然,也是避免新聞炒作從而杜絕假新聞的重要環節。
新聞報道策劃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新聞報道最終是要體現新聞價值的,並且獲得社會效益。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新聞報道策劃也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並不能自動地將新聞價值轉化成社會效益,甚至稍有不慎會演變成新聞炒作而出現假新聞,因此,在新聞報道策劃的有效管理的過程中,對新聞報道策劃進行有效的控制是確保新聞報道策劃獲得預期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對新聞報道策劃的有效控制進行三個層次的說明:第一,政府對新聞報道的控制。目前對媒介新聞報道的控制基本是兩種方式:一是政府通過明確的法律規章制度對媒體進行控制,二是政府根據黨政方針政策或紀律對媒體進行控制。「新聞」不僅是「受控者」,而且在社會這個特大系統中不可避免地要充當「控制者」的角色。它是媒介,是中介。在這個層次上,一般的新聞報道策劃是不會觸及的,並且重要的新聞報道策劃也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支持的。第二,社會輿論的反饋控制。控制論中負反饋理論(即目的論)可以幫助加深對中央提出的「以正面報道為主」、「弘揚主旋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等方針的理解。總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在向著這個總目標、沿著這條總路線行進中,必然有來自外部的和來自內部的各種干擾,對干擾有兩種不同的反饋:一種是正反饋。正反饋總是利用或放大這些干擾,使系統離開原狀態或原結構,直到最後發生質變。另一種則是負反饋。負反饋是抗干擾的,它不斷檢出偏差,糾正偏差。我們新聞傳播系統執行中央提出的「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等方針,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正是一種不斷選擇適當地輸出用來不斷地校正誤差使之不斷減少而達到目標值的負反饋行為。第三,新聞機構的內部控制。這是保證新聞報道策劃成功的關鍵,一切新聞報道策劃最終都要落實到機構來組織實施,成功的新聞機構內部控制能避免新聞報道策劃走向新聞炒作並杜絕假新聞。新聞機構的內部控制體現在新聞報道策劃有效管理的各個環節,新聞報道策劃的前向控制在新聞報道計劃、組織設計、領導管理中都要有所體現,新聞報道策劃的後向控制也就是反饋控制應該在對新聞報道策劃的效果進行合理評估後進行。通過有效的控制,保證新聞報道策劃的選題、組織設計、領導管理各個環節都能體現新聞報道原則,對新聞報道策劃效果的合理評估,把新聞報道策劃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內,避免新聞報道策劃走向新聞炒作並杜絕假新聞,從而最終體現新聞報道策劃的價值,獲得預期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蔡雯:《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新華出版社,2001年。
2.鄧利平:《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多維視野》,新華出版社,2001年。
3.劉憲義:《新聞策劃論》,泰山出版社,1997年。
4.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開明出版社,1993年。

❽ 新聞報道策劃的概述

新聞報道策劃要遵循以下原則:實事求是、標新立異、靈活應變、切實可行。
新聞報道策劃既不能脫離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而憑空產生,也不能摒棄報道主體的主觀意識而運行。它應遵循這樣幾條原則:
1.取信原則
2.創新原則
3.變通原則
4.實效原則
5.可行原則
新聞報道策劃的類型:
(一)以報道客體發生狀態作為分類標准,新聞報道策劃可分為可預見性報道策劃和非可預見性報道策劃。
(二)以報道策劃的運行時態作為分類標准,新聞報道策劃可分為周期性報道策劃和非周期性報道策劃。
(三)以報道策劃的運行方式作為分類標准,新聞報道策劃可分為獨立性報道策劃和非獨立性報道策劃。

❾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依據

新聞報道策劃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運用腦力的理性行為,是對未來報道活動的規劃和設計。這種規劃和設計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組合、分析信息和選擇、決策的結果。新聞報道策劃有其客觀存在的依據,它是客觀存在作用於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又產生能動性反作用的產物。構成新聞報道策劃依據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可供傳播的客體。新聞是對新近變動的客觀事實的報道,沒有變動的事實,便沒有新聞報道。因此,被傳播者所意識到的外部世界的客觀變動,構成了策劃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依據,「可供傳播的客體」就是指這種為報道策劃者所意識到的客觀變動的事實。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客觀存在」,二是被策劃者所覺察。新聞報道的選題總是在「可供傳播的客體」范圍之內的,客體不存在,對於客體的報道就不存在,新聞報道策劃也就不存在。
2.讀者的獲知需求。新聞傳播活動是以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信息傳遞為基礎的,沒有讀者的新聞傳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讀者獲知需求的新聞報道是無效的報道。因此,新聞報道策劃要以報紙讀者的獲知需求為依據,報道什麼,如何報道,都要根據讀者的需要進行選擇和設計。現代社會中,「廣播」在變成「窄播」,「大眾」在變為「小眾(分眾)」,每一家報紙的新聞報道活動都要針對自己特定的讀者群體。因此,新聞報道策劃要根據報紙的讀者定位確定報道效果目標,設計最佳報道方案。
3.實現傳播的條件。新聞傳播活動是依賴一系列客觀條件而存在的,具體到每一次新聞報道,除了有客觀存在的報道客體,以及讀者對這一客體有求知需求以外,報紙要完成報道,還要具備其他外部與內部條件。外部條件主要有:政策、法律和道德規范。新聞報道要為有關法律和政策所允許,為社會道德觀念及文化環境所允許等。內部條件主要有:報社具備採集相關新聞信息的資金、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具備必要的運行機制與管理水平等。新聞報道策劃應充分考慮這些實現傳播的條件,據此作出正確的決策。
第一, 新聞報道策劃以上三方面的依據,是一個彼此相關、互有重疊的集合概念,如圖2一3所示,新聞報道策劃一般是在三者的重疊部中運作。
也就是說,能夠滿足讀者的獲知需求、又具備實現傳播條件的可供傳播的客體,才是新聞報道策劃的選題對象,但三者重疊部之外的內容並非完全沒有價值。分析三者間的集合關系,對新聞報道策劃很有意義。
可供傳播的客體與讀者的獲知需求有重合部也有相排斥的部分。說明:(1)可供傳播的客體對於特定報紙的讀者來說,為他們所需求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有這一部分在新聞報道策劃中值得作為選題參照。(2)讀者的某些需求在可供傳播的客體范圍之外,說明需求是潛在的,客觀變動的事實也是潛在的,報道策劃者尚未意識到,這將導致新聞報道的選題受限制,不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需要。
第二,可供傳播的客體、讀者的獲知需求與實現傳播的條件之間有重合部也有相排斥的部分,說明實現傳播的條件對新聞報道活動具有強大的約束力。比如外部的法律、政策、道德等因素將一些社會效果不好的報道排斥掉,當然也可能是保守觀念和過分的行政於預,將一些不應排斥的新聞報道排斥掉了。又如內部人才、資金、技術、設備、機制、管理等因素,導致一些應該報道的新聞無法報道等。這些情況都比較復雜,需要新聞報道策劃在把握客觀條件時進行具體的分析。
新聞報道策劃受到客觀存在的制約,但報道策劃者對客觀存在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如策劃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制約報道的某些外部條件(引導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改善社會文化環境等)和內部條件(改革機制、改善管理、更新技術設備等)。策劃者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對可供報道的客體的認識水平,使讀者的獲知需求盡可能被包容在策劃者的意識范圍內,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合乎讀者的需要。但應該看到,策劃主體對策劃依據的反作用也是有限的,它受到時間的制約,如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實現傳播的條件和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因此對策劃依據的把握既要積極主動,又要客觀冷靜。

❿ 新聞宣傳的重要性和意義

可以藉助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宣傳活動,達到宣傳目的。
還可以以新聞媒介為手段所發表的重要言論。新聞與宣傳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式,新聞以報道事實、傳播事實為主,宣傳則以擴散觀點、態度、授人以理為主。但嚴格說來,新聞並不排斥觀點,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事實表達某種意見。宣傳向受眾傳播觀點往往要藉助事實,有時甚至直接用事實進行暗示。新聞與宣傳在運用事實方面具有共性,又在如何使用事實及運用事實的程度上有差異。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