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回報的成語
Ⅰ 表達回報的成語有哪些
1、載譽而歸 2、青出於藍 3、學富五車 4、學有所成 5、受益匪淺
1、載譽而歸 zà版i yù ér guī
[釋義] : 滿載榮譽權歸來。
[造句] : 樂隊不僅載譽而歸,還捧回了35,000美元的現金大獎。
2、青出於藍 qīng chū yú lán
[釋義] : 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造句] : 從師生作品水準來看,顯然徒弟已青出於藍。
3、學富五車 xué fù wǔ chē
[釋義] :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造句] : 蘇軾是個學富五車的大文學家。
4、學有所成 xué yǒu suǒ chéng
[釋義] :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得到了一定成果,有一定建樹,有所成就。
[造句] : 他學有所成,卻報國無門。
5、受益匪淺 shòu yì fěi qiǎn
[釋義] :指收獲不小,有很大的收獲,一般指 意識形態方面。
[造句] : 只是和她短暫相逢,閑話片刻,已使我受益匪淺。
Ⅱ 形容回報的詞語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湯我吃,我就好了……我會去救他,正是恩恩相報。」
恩將仇報 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感恩圖報 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Ⅲ 表示一個人付出希望能得到回報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天道酬勤
投桃報李
苦盡甘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Ⅳ 形容「回報」的成語。
結草銜環來[ jié cǎo xián huán ]:結草:把草結成繩源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 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知恩報德[ zhī ēn bào dé ]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報恩」。
飲水思源[ yǐn shuǐ sī yuán ] :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
感恩圖報[ gǎn ēn tú bào ] :圖:設法。 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恩恩相報[ ēn ēn xiāng bào ]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Ⅳ 表達回報的成語有哪些
恩恩相報】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恩將仇報】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感恩圖報】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以怨報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一報還一報】舊時認為做了怎幺樣的事,就有怎幺樣的報應。也指怎幺對待別人的,也就會得到怎幺樣的回報。
以惡報惡】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知恩報恩】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就回報別人以恩惠。亦作「知恩報德」,
Ⅵ 關於回報 成語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湯我吃,我就好了……我會去救他,正是恩恩相報。」
恩將仇報 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感恩圖報 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將勤補拙 以勤奮彌補笨拙。
出處: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
出處:《抱朴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磨杵成針 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山溜穿石 山裡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繩鋸木斷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鐵杵成針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心堅石穿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江鄰幾《雜志》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眾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以惡報惡 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出處:《榖梁傳·僖公二十三年》:「伐國不言圍邑。此言圍邑,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范寧註:「前十八年。宋伐齊之喪,是惡也;今齊乘勝而報,是以惡報惡也。」
以怨報德 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出處:《國語·周語》:「以怨報德,不仁。」
有志竟成 竟:終於。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醉吐相茵 後以這一典故喻指寬以待人必然會有好的回報。
出處:典出《漢書·丙吉傳》:「吉馭吏耆酒,數逋盪,嘗從吉出, 醉歐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為邊郡人,熟悉邊事,後來為防務工作提出切實有用的建議。
鐵棒磨成針 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鐵杵磨成針」。
出處:清·頤瑣《黃綉球》第十章:「拼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的遲,實在收效最速。」
鐵杵磨成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Ⅶ 形容回報的成語
得失在復人 指人生的勝制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湯我吃,我就好了……我會去救他,正是恩恩相報。」
恩將仇報 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感恩圖報 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Ⅷ 形容報答的成語有哪些
【千恩萬】一再表示感恩和謝意。 【銜環結草】 結草。 【感恩圖報】 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尊奉結草銜環】 舊時比喻感恩報德,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 【感恩戴德】 戴,至死不忘:嘴裡銜著玉環,至死不忘:把草結成繩子。 【渴者易飲】 口渴的人喝什麼都覺得甘甜。 【感恩懷德】 感激別人的恩德。舊時比喻久經苛政而最知對德政感恩;銜環,亦當感恩圖報。 【寸草銜結】 喻雖然力薄,搭救恩人。舊時比喻感恩報德
Ⅸ 關於回報的成語
鴉能反哺,羊知跪乳
當家方知柴米貴
養兒才曉父母恩
1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2 飲水不忘挖泉人 3 懷著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 4 千恩萬謝 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6 恩深義重(ēn shēn yì zhòng):恩惠、情義極為深重。也作「義重恩深」。褒義。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因爹媽執意不從,故把兒子玉郎假妝嫁來。不想母親叫孩兒陪伴,遂成了夫婦。恩深義重,誓必圖百年偕老。清•袁於今《西樓記•衛行》:崎嶇古道,教伊浪遊,繁華別院,與奴遣愁,義重恩深難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