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策劃 » 馬王堆策劃案

馬王堆策劃案

發布時間: 2021-11-09 16:33:57

A. 馬王堆漢墓帛畫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了我國已知的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彩繪帛畫。這幅畫是西漢前期的作品,畫面呈「T」字形,長205厘米,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向下四角綴有穗形飄帶,頂部邊緣裹有竹棍,兩端系以絲帶用以懸掛,出殯時在車前舉揚,帶有招魂及引導死者升仙的意味。

帛畫描繪墓主人升仙的情節,以繁復嚴謹的構圖把全畫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幻想中天上的景象。右上方畫太陽,中立金烏一隻。太陽下的扶桑樹上,又有8個小太陽。左上方畫新月,中有蟾蜍、玉兔。一女子乘龍奔向彎月,她可能是嫦娥。中間繪人首蛇身像。下方,兩只飛鳥相對,懸著鈴鐸。再往下,兩扇天門內,兩名守門人拱手對坐。

中段為人間景象。中段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華蓋下面的正中部位描繪著一個體態肥碩身披錦綉的站立著的貴婦人,她就是墓主人。前有兩人捧盤跪迎,後有3女隨身伺候,正准備升天。中段下部以幃帳玉磬象徵屋頂,屋內案上陳設鼎壺等飲食用具,兩旁有7人對坐,應當是描繪向死者致祭或者是死者生前宴飲的場面。

下段為地下景觀。一裸體巨人雙手托舉著可能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站立在兩龍之上,橫跨一條大蛇,兩旁又各有一隻背上站著貓頭鷹的大龜,巨人可能就是大地之神。

各段還有羽人、怪獸、華蓋幔帳、谷璧交龍等穿插、點綴其間,整個畫面形式生動飽滿,所展示的內容十分豐富。帛畫的主題是「引魂升天」,表達的是人追求永生的願望。這類「升天」的題材始於春秋,興於西漢。帛畫精心繪制的墓主人形象與墓中保存完好的女屍極其相似。這使我們看到西漢肖像畫的水平,顯示了古代畫家的觀察、概括和寫實的功力。另一方面,帛畫中再現的神話傳說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生機勃勃,充滿流動暢快的浪漫氣息。整幅畫的線描勻細有力,這可能就是後人所說的「十八描」中的「高古游絲描」。該畫構圖嚴謹、完整,對稱中有變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如果將其與戰國帛畫相比,顯然更進了一步。它更強調了色彩的表現力,顏料以石色為主。硃砂、石青、粉白等礦物顏料至今仍鮮艷明亮,把整幅畫面點染得富麗厚重,光彩奪目。

B. 馬王堆古墓辛追夫人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的橫空出世。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盡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歷史價值
考古規格史無前例,共和國總理5次批示侯良,省博物館專家,馬王堆漢墓發掘負責人。已經82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兩次在博物館作義務講解員。在休息室里,他與記者談起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時現出一臉自豪:迄今為止,國內可能沒有哪個考古項目享受這樣的「待遇」:周恩來、李先念、華國鋒等國家領導人親自批示,直接指導發掘和保護,而周總理的批示達5次之多。
1972年初,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屍的消息傳開後,各方群眾爭相要求參觀。當時的省革委會作出了布置陳列、立即開放的決定。於是,來不及清理登記文物,做好保護工作。女屍等出土文物就於1972年5月22日對外開放了。一下子,每天數萬人湧入博物館,外地群眾也趕來長沙看新奇。有一次,侯良看到嚇人的場面:各種大小貨車、拖拉機等從烈士公園的南門排到了西門。博物館每天有80名警察、200名民兵維持秩序,還是捉襟見肘。開放的第一天,陳列室的大門就被擠壞了,一位婦女還受了傷。這個情況經由新華社記者寫的內參反映給了國務院。周總理當時因病住院,他看到報告

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復原像
後嚴厲批示:「湖南軍區挖出,不報告省委,更未報告國務院。出土屍身和衣著、帛文還有其他文物非變質不可……必須立即採取辦法,將屍身轉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這是可以向群眾說得通的。非當機立斷不可。」
接到周總理指示後,屍體被深夜轉移到了湖南醫學院。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後,女屍、絲織品、漆木器、帛書等大量文物需要保護場館。二號、三號墓又即將發掘。湖南向國家計委呈送了建設庫房和二、三號墓發掘方案。
周總理接到報告後當天做了批示,確定考古發掘項目方案框架,撥出專項經費20萬元。
按照總理的指示,成立了一個「豪華」的項目組——由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李振軍擔任項目組組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現代考古學權威夏鼐、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等擔任副組長。
之後,周總理就馬王堆的發掘保護等問題又先後作出三次批示。
為了讓馬王堆漢墓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項目組集合了全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力量參與發掘保護研究和新聞宣傳。參與的單位有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市科技組、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人民畫報社等,省內則有包括地質、氣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單位以及新華社湖南分社、湖南日報社等新聞單位。如此規格和規模,恐怕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新紀錄。
帛畫金烏
1 背景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共有三座,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2 號墓

部分帛畫
墓主)及其妻辛追(1號墓墓主)、兒利豨(3號墓墓主)的家族墓,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內。馬王堆1、3號墓都出土有「T」字形的旌幡類帛畫,據墓中所出的隨葬器物的列表——「遣冊」竹簡可知,它的正式名稱叫做「非衣。
1號墓非衣的畫面內容傳統觀點認為是包含了天界、人間、地下三個部分的內容,非衣帛畫應該是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天)、人(人間)、水(水界)三界的景象。居於帛畫「T」字形橫段部分描繪的是上天的景象,其正中是一位軀干為人、僅足部為蛇形的女神,有學者認為這便是女媧娘娘。女神兩側共有五鶴仰首張嘴鳴叫,帛畫橫段的右上部有內棲烏鴉的一輪紅日,其下火焰型的樹杈上有八個小太陽。與紅日對應的畫面左上方是一彎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烏鴉和玉兔正是所謂「東烏西兔」的寫照。月下還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著彎月作「飛天」狀,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嫦娥」了。在人軀蛇足女神正下方有兩個騎獸怪物和一隻懸鐸,其上有兩鶴欲銜鐸頂,鐸下是有兩人拱手對坐的天門,天門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門之上左右兩側各有呈倒「S」型的卧龍。反映人間部分的豎向中段,在華蓋和有翼鳥(有學者認為是鴟鴞)之下是一位拄杖的老婦人,應該就是墓的主人辛追。在祭祀用的有鼎、壺等盛著貢品之下便是水界,其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鴟龜,鴟都站在龜背上,由龜載負著爬行。上述1號墓T型非衣帛畫所描繪的上天中,一輪紅日中的烏鴉就是學術界常說的「金烏」,也是該文要研究的重點對象。
2 何謂金烏
在出現金烏之前,古代最早對日中神禽稱謂為踆烏、三足烏和赤烏。《淮南子·精神訓》載:

手稿帛畫部分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東漢高誘注雲:「踆,猶『蹲』也,謂三足烏。」晉代學者郭璞(276~324)也有注釋說「中有三足烏」。從圖像上看,這只蹲居在帛畫紅日中的烏鴉,其外圍是金光閃爍的「朱輝」,故有「金烏」一詞的稱謂是比較恰當的。而文獻中古代是把金烏直接指代為太陽的,如韓愈在《李花贈張十一署》有:「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西遊記·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陽星原貞有十,後被羿善開弓,射落九烏墜地,止存金烏一星,乃太陽之真火也。」
3扶桑神樹
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的扶桑神樹上由烏載著升起,由東向西移動,《山海經·海外東經》有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

手稿部分帛畫
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這里「扶木」即「扶桑」。也就是說太陽是從東邊地下的湯谷誕生出來,然後登上扶桑樹,再由烏馱著西行,最後棲息在若木上。所謂若木,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原作泂,據宋本改)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郭璞注雲:「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淮南子·地形訓》也稱:「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據《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若木的所在是湧出若水的地方,如《山海經·海內經》:「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這樣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景象:上天的東邊是湯谷和扶桑,西邊是若木和若水,這充分表達了先人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想像。[7](見圖3)扶桑或若木神樹應該是先人所認為的能溝通天、地的撐天大柱,是象徵宇宙中心的神樹。而神樹上的十日一旦並出,會不利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於是便又產生了「後羿射日」的神話。
醫學價值編輯
東方睡美人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彭隆祥,湘雅醫學院教授,馬王堆女屍解剖主刀人。在湘雅醫學院宿舍中,彭教授搬出了他

文物(4張)
當年留下的珍貴資料,為記者講述了當年新聞背後的故事:
馬王堆里盡國寶,而一號墓主人辛追又是寶中之寶。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屍,以前有過,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處理成的干屍。而墓主人辛追創造了世界紀錄,是保存2000餘年而不腐的濕屍,而且形態完整,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但是,馬王堆發掘初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清晰。有人甚至覺得只要保存出土的帛書、器物等文物,屍體應予棄置。博物館打電話向當時國務院圖博口負責人王冶秋請示。王冶秋說:2000多年的古屍不腐,這是世界奇跡。一定要保護好。
後來周總理作出進一步批示,對古屍進行解剖研究。
彭隆祥回憶說:因為這個任務的特殊性,中央領導高度關注。大家都感到很大的壓力,我當時還年輕,但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所以就自告奮勇擔當了主刀人。這一刀下去開創了我國醫學史上古代病理學研究的先河。專家們給2000年前的老婦人作出了精細的診斷:她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嚴重冠心病、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總膽管內有一塊蠶豆大的膽結石,肝管內也有一塊黃豆大的結石。食道和胃、大小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說明她是在吃過甜瓜後引發膽絞痛,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由此導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
通過解剖分析,許多發現填補了醫學領域的空白。
在老太太身上發現了血吸蟲卵,這種病原來醫學上稱為日本血吸蟲病,因日本學者發現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這一下印證了我國早期醫葯著作《內經》、《千金葯方》中對血吸蟲病的論斷,把時間提早了2000年。彭隆祥教授告訴記者,老太太身上都是寶貝。她在營養學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例如,老太太肉食過多,營養過剩,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彭隆祥教授還提到一個細節,馬王堆女屍出土後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強烈關注。他們稱辛追為「東方睡美人」,希望參與到女屍的科研中來。其中還有兩個專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屍的頭發。中國方面沒有同意:我們自己研究,不讓外國人插手。
文化價值
幾輩子也研究不完的

辛追夫人蠟像復原圖
馬王堆漢墓一共出土了各類文物數千件。因為保存完好,極盡精細繁縟,錦綉燦爛,充分展示了西漢時中國人民的智慧。喻燕姣是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研究第一業務主管。她說,光馬王堆的帛書就夠研究的。當時的外國人說,以前總聽說中國很古老,怎麼個古老法不知道。看了馬王堆出土的東西後明白了。
馬王堆所展示的一切讓人們感到新奇、震驚,比如說,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的中央政府實行「休養生息」,全國上下非常節儉。但是從長沙王家的奢侈情況看來,事實也未盡然。王侯貴族家還是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馬王堆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涉及到政治、歷史、醫葯、地理、天文、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很多是開創性的發現。比如以前人們不知道漢服是什麼樣,文藝作品特別是電視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差錯。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看過馬王堆的文物展覽後說,原來漢代服飾是這樣的,以後我拍電影就要按這個搞。
喻燕姣告訴記者,簡帛文字,大約25萬字、計50餘篇簡書帛書文章。是馬王堆發掘以來最完整最權威的釋讀版本。簡帛文字記載的內容相當多刷新了歷史,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沒能涉及。帛書中有老子《道德經》的最古老的版本。《五星占》通過肉眼測算出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天,與紫金山天文台測算出的時間只差0.48天。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六經》、《稱》和《道原》讓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重現天下。
喻燕姣說:馬王堆在文化上的獨有性和豐富性使一門專門的學科在學術界成立——馬王堆學。參與研究者已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其中國內外學者就多達2500餘人。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共出版了關於馬王堆漢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學著作有270餘種,論文達3200多篇。馬王堆發掘已經過去30多年,但是,對其全面研究是我們幾輩子也難以完成的事情。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馬王堆必將還有更多的文化成果貢獻於人類。
藝術價值
薄如空、輕若無
素紗禪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相傳唐代的時候,有個阿拉伯商人在廣州拜見一位官員。他突然發現這位官員身上有一顆黑痣居然透過薄薄的衣服顯露了出來。正當他目瞪口呆的時候,官員問他:「您為何盯著我的胸口呢?」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驚奇為什麼透過雙層衣服還能看見您胸口的一顆黑痣。」官員聽後大笑了起來,拉開衣服讓商人看個仔細。原來他穿的衣服不止兩層,而是五層!
素紗禪衣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素紗禪(單)衣,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如重48克的禪衣,長1.6米,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兩袖通長1.95米,腰寬0.48米,除去較厚重的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

素紗襌衣(6張)
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輕紗薄如空」,「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出於二千多年前的漢墓,不能不令人驚嘆!其質地及紡織技術都讓現代人稱奇。
這件素紗禪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中,禪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里,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禪衣。
紗,是中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
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素紗禪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禪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如今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它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造工藝技術,為國內所僅有,它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漢文化的驕傲。
素紗禪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多數學者認為貴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華麗外衣紋飾,因此在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朦朦朧朧,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女性的柔美。

C. 馬王堆文物失竊案當時烘動全國的那少年是咋辦到的叫什麼

少年和天案

D. 長沙馬王堆漢墓

漢墓之前是廢墟,現在改成療養院了,你要看的東西都搬到博物館了的,可以到博物館去看看。
馬王堆博物館
地址: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省博物館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E. 馬王堆漢墓的研究保護

1983年10月底,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及復製品被盜,其中包括部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素紗襌衣。此後這批文物被警方悉數追回,相關疑犯也被捉拿歸案。
關於辛追夫人屍體如何不腐的討論自從馬王堆發掘之後就一直在進行,有人認為是事先在內棺當中注入的液體所致,也有說法認為是棺槨內存在的特殊氣體所致。由於當時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屍體被解剖後保存,但此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鈣現象,經搶救保護後方脫險。
出土於馬王堆一號墓的帛書的印刷復製品被當做禮物送給了當時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此後,帛書上的「房中術」相關內容被馬王堆發掘業務副組長組周世榮編譯後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釋文》,首先在《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2期上刊登,但限於編者個人原因一直未能在國際上發表。1981年,以赤堀昭為團長的日本醫學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馬王堆醫學會將此刊當作見面禮贈送給了日方。「房中術」的相關內容隨後被日本麥谷邦夫先生整理,並首次在國際上發行。
2009年,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近年來長沙十大考古發現」。
2012年,部分長沙市民以「漢墓風水好,土壤有靈氣」為由,多次從馬王堆醫院一側盜挖馬王堆漢墓封土,哪來種菜、養花,甚至腌制咸鴨蛋,馬王堆三號墓遭到破壞,加之雨水沖刷,導致墓頂原本的水泥板邊緣出現塌陷,此後院方聯合漢墓管理機構加強了該地區的保安巡邏,盜土現象得以遏制。
2014年,對馬王堆中出土的文獻類文物研究書籍《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正式出版。
2015年,湖南省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主建立以科研文獻查閱為主要目的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數據中心。

F. 關於馬王堆只謎

長沙馬王堆漢墓之謎

旅遊者來到長沙,除了要登上嶽麓山,一覽周圍景色之外,大都要去馬王堆漢墓及其博物館轉上一遭,去看一看一號漢墓出土而不腐的古代女屍,以及三號墓室所展現的隆重場面。圍繞著這兩個古墓,有個值得探究的謎。
古屍不腐的奧秘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在我國的考古界算得上驚人的發現,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時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一位貴夫人的屍體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別是女屍,在剛剛發掘出來時,皮膚還有彈性。這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那麼,古人是採用何種辦法,從而使古屍保存得這樣完好呢?
經過分析、研究,人們似乎發現了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條件。墓室築在深達16米以下處,上面還有底經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氣,不滲水,封閉極嚴。而屍體又殮入多達6層的厚木板塗漆棺槨之中棺槨四周採用粘性和緻密性很強的白膏泥、吸濕性很強的木炭填實。這層層「關卡」,使得水與空氣的浸蝕無能為力,從而造成了一種與外界隔絕的獨特環境,近於真空或即是真空。
其二,是人們在棺槨中發現了一種紅色的液體。這種夜體無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時特意注入的防腐劑,這種特殊的防腐劑,可以殺死隨著屍體和隨葬品入葬進附帶的細菌。在我國古代的葯物書中就有關於防腐劑的記載。但是,這種紅色液體究竟是由哪些物質所構成,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其三,在墓室密封之後,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線、溫度、濕度等對於葬具、隨葬品和屍體的損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恆溫和相對穩定的濕度,使整個墓室處於一個固定的環境之中。更絕妙的是,當初發掘的時候,人們用探鏟往墓�%

G. 知道馬王堆的請進

看了昨天的探索發現,我認為與棺液或打開墓時的氣體有關。還有:
1.密封和深埋是重要條件。女屍共用六層棺槨(guǒ),內三層是棺,外三層是槨,一個套一個,棺槨板是整料,最大的槨板達3000斤,它們封閉得非常結實、嚴密,里外都塗有油漆,槨的外面有白膏泥封固。外層有5000多公斤木炭鋪成20厘米厚的木炭層,封土層深達26米。

2.屍體經過七竅灌酒,衣物噴酒處理,既可殺菌又可防蟲蛀。

3.死者生前服硃砂,(即硫化汞)有抑制分解酶的作用

4.棺中有大量香料,有殺菌作用。

同時,石膏和木炭可以產生防濕作用。使整個墓穴保持一個穩定的乾燥環境。

H. 誰有關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資料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漢墓圖片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編輯本段]「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編輯本段]彩繪帛畫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編輯本段]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綉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1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薴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編輯本段]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 諸子: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老子》乙本 《九主圖》、《皇帝書》、 兵書: 《刑德》甲、乙、丙3種 數術: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 方術: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其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占》,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醫書.預計在2012年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內容. [編輯本段]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編輯本段]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