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壹』 談談你對招商引資的認識
招商引資是時下各級政府官員突顯政績的重要途徑,在我看來,招商引資實際上是一把內雙刃劍,利弊兼容有之。
先說招商引資的「利」:(1)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可以為當地增加財稅收入,同時,也可以提解決部分就業問題。(2)招商引資是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可以幫助地方官員升值上位。(3)招商引資企業的入駐,往往可以提高城市建設的速度,加快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步伐。
不利之處:(1)有很多招商引資企業,是產能過剩企業,各種污染嚴重,不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會對地方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2)一些招商引資的入駐,會打破地方原有的經濟格局,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企業會被瞬間淘汰出局,這樣就會造成失業率升高,一定的的社會問題會相繼出現。(3)一些招商引資企業缺乏誠信度,藉助政府的撐腰,向銀行申請大筆貸款之後,沒有按照正常程序開工生產,從而造成銀行的不良貸款劇增,最後還是政府來剝離,可是最終的買單者還是納稅人、老百姓!
『貳』 為什麼招商引資對一個城市的未來很重要
可以說,外來企業的進駐,將從根本上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來企業、外來人口這些新鮮血液。
『叄』 政府的招商引資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招商引資
在GDP決定官員前途的政治體制下,招商引資就是官員最重要的任務,就如同工資對於打工者的意義
『肆』 招商引資給政府帶來什麼好處
招商引資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開發區)吸收投資(主要是非本地投資者)的活動。招商引資一度成為招商引資各級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並且在各級政府報告和工作計劃中出現。
各地的招商引資正從吸收外資為主到同時吸收內外資,從吸收第二產業投資為主到同時吸收第三和第一產業。
引進外資的成效
1、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
5 、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伍』 如題,誰能說說招商引資的重要性
一
我國現階段正處於全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社會階層出現迅速的分化。首先,農民階級出現重大的裂變及分化,其經濟地位、職業結構、社會分層都發生了大的變動。其次,工人階級內部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動組合:一是工人階級隊伍得到不斷發展壯大。除原有公有制企業的工人階級外,又出現了許多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工人階級隊伍;二是工人階級內部產生了許多新的相對獨立的階層。再次,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已經形成。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出現了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出現了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以及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由於社會階層的分化,經濟差距明顯拉大,原來隱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後的各種具體利益的沖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來,新形勢造成的新矛盾不斷出現。
首先,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益關系不斷調整的過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由原來單一計劃經濟結構向市場契約型的多元結構的轉變過程中,我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利益主體結構呈多元化趨勢。傳統階層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社會地位受到威脅;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提出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各種要求;在經濟增長中被邊緣化的社會成員面對不平等的分配存在著「相對被剝奪」的離心情緒。由此,一元社會到多元社會的轉變改變了各類人群的社會角色和地位,無論處於何種階層的社會成員,出於自身現實利益的考慮都希望看到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治利益權利能在民主氣氛下高透明度地流動,希望得到更多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擁有較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願望和要求。特別是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社會成員,存在著社會心理失衡加大傾向。這種社會結構變動中不同階級、階層經濟利益和政治社會地位帶來的摩擦與激盪的背後蘊涵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政治內涵。
其次,社會階層分化以及利益多樣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導致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客觀條件和社會變革的復雜性,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日益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種多樣化也導致了社會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的日益分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利益群體在價值趨向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態度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使社會價值和社會意識多樣化趨勢表現得日益明顯。不僅如此,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以及各種思潮相互沖突和碰撞的背景下,人們開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評價政治現實,人們的價值取向正朝著個性化、現實化的端點移動。這種思想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影響,客觀上使主流意識形態維持社會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使得社會公眾的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
第三,人們對政治民主提供保證及表達渠道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現代化的推進,現實生活中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各種差別、差異、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現象,依然客觀地存在著。這種現象不可能很快消除,並且會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有所加大。當這種現象超越一定限度,人們的期望長期受挫折,就會構成政治不穩定的心理基礎,並在其他偶發條件的影響下,導致政治騷亂的社會氛圍。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種種現實因素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公共事務、政治事務的空間還很小,還處於自發狀態向自覺狀態的過渡之中。大多數群眾的民主參與主要以維護其經濟權益為目的,尚未把政治參與當作一種目標、一種價值自覺地去追求,因而導致社會民主參與的方式五花八門:有正當的參政議政、民主選舉、反映情況;也有在正常渠道不通或問題無法解決時採取極端方式來表達自己要求的,以致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二
各國政黨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之中,所經歷的變革過程肯定不盡相同,但是也可以發現一些普遍性的規律。首先是政黨變革必須維持和增強政治統治的合法性。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的變革與轉型。與階級對立時代不同的是,現在各國政黨都強調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和階級調和,政黨為了贏得更多的支持,而不斷擴大政黨代表性,擴大執政的階級基礎。一方面擴大政黨開放性,黨員構成由相對封閉的、排他性的、只容許特定階級或階層加入,轉變為向更廣的階級范圍開放;另一方面,政黨盡量代表大多數甚至全體選民的利益,提出讓更多人受益的政策主張。其次是增強政黨能力,對於執政黨來說,就是增強執政能力。西方國家大多數實行政黨競爭體制,政黨要想取得執政地位或者連續執政,必須不斷提高政黨競爭力,提高執政績效。為此,各執政黨十分注重培養和選拔黨內精英,吸引和發展高素質人才充實政黨。最後是加強黨內民主建設。黨內民主不僅對於一黨制國家的政黨來說十分重要,對於多黨制國家的政黨同樣重要,如何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是世界各國政黨面臨的共同問題。
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作為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被賦予了主導和組織現代化運動的使命,黨和政府是發展的計劃者和推動者,擔負著促進增長、社會動員、公平分配、國家整合、政治參與等繁重的任務,因而也就承擔著相應的多重責任。隨著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利益關系的調整,轉型期中國社會歷史條件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也給中國的政黨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黨的政治權威帶來新的挑戰。黨能否容納不同的階層?能否整合不同的社會力量?能否緩和社會沖突和不安定因素?這些都亟待我黨給予戰略性回應。黨應從各個方面不斷整合資源和強化優勢,這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政黨變革必須維持和增強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強化黨的政治權威。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地位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確立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政治權威得到進一步強化和確立。現今,隨著社會轉型期經濟利益的分化與新興階層的出現,強有力的政治權威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市場體制是一種競爭型機制,競爭是社會成員以社會稀缺資源,如財富、權力、聲望等為對象進行利益博弈。這種博弈必然引起已有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動,因而對社會秩序體系形成壓迫。而要實現現代化的趕超性,既要有防止社會失范的剛性,又要提供滿足社會良性發展的彈性空間,這就要求國家一方面具有強大的權威,另一方面又能靈活反應,運籌帷幄。政黨是國家和社會關系有效協調和互動的紐帶,面對轉型過程中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政黨通過強有力的政治權威發揮其導向、組織、協調功能,並通過必要的政府行為調動、集合、配置、優化社會有效資源,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其次,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在全社會形成高度的政治價值認同。意識形態是政治權威合法性資源結構中最為基礎的部分,它為政治權威的合法性提供道義上的詮釋。民眾對執政黨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予以認同,意味著執政黨贏得了合法性的思想基礎。為此,必須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要在現代化的新形勢和背景下對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主導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不斷進行豐富、發展和創新,使黨所倡導的政治價值理念具有兼容並蓄其他意識形態合理、科學成分的能力,擴大其包容性、滲透性,增強其內涵底蘊。在當今,隨著社會轉型向縱深拓展,人們對現有的政治體系和經濟生活期望急劇膨脹,尤其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化為人民的主流意識形態,讓人們產生與黨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認知,贏得人民群眾對黨的政治思想的認同和支持。為此,有必要建立起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現代思想教育體系,利用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的方法和手段向人們灌輸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政治價值觀念,從思想認同上構建黨的政治權威基礎。
第三,構建系統的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機制,合理地協調和整合社會利益。一個強大的政黨體系可以為吸收新的集團進入體系提供製度化的組織秩序,這是社會政治安定的保障。黨作為維持社會和國家平衡的杠桿,在社會結構變遷的歷史背景下,應不斷拓展與社會的鏈接通道,及時地將現代化產生的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成功地吸納到政治系統中來,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參與的各項法律,完善公民政治參與的各種體制與機制,為新興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提供合法的、制度化的、便捷寬松的渠道,開發黨的政治權威合法性的新的政治資源和力量。此外,黨必須以社會公正為准繩進行社會利益整合,應通過完善體制和政策供給合理地協調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所有的政策措施盡可能地反映和兼顧不同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在承認各群體差別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公共權力的職能,利用宏觀調控、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等手段編織社會利益協調機制,要鼓勵公平競爭,體現效率優先,更要重視和關心生活處於貧困狀態和失業、半失業的弱勢群體,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促使社會利益分配的相對公平。
最後,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必須進一步擴大。執政黨領導和推動的社會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必將影響和沖擊現存的體制而誘發政治問題的產生,進而推動社會政治轉型,最終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黨內和社會兩方面看,首先是黨內民主,因為它對人民民主起著示範和帶動作用。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對於增強政治合法性和執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在黨內黨的各級領導機關之間、領導班子成員之間、領導幹部和黨員之間、黨員和黨組織之間建立起更加民主的關系,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積極性。其次是人民民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的逐步分化和利益群體的不斷壯大,必將產生廣大民眾更加迫切的政治參與要求。如果這些階層的政治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形成一定政治壓力的積累,而這種壓力則直接影響到執政黨地位的鞏固。要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因此,政黨制度的不斷完善,必須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聯系起來。
一個社會是否能夠良性的運轉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是否能夠獲得協調各種矛盾和利害沖突的政黨制度。就中國而言,隨著社會轉型向縱深拓展,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以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給當代中國社會帶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促成不可逆轉的社會結構變遷。隨之而來的是新舊思想的激烈沖撞,原有階級結構的日益分化,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矛盾和利益關系的日趨復雜。如此,獲得一個與社會變遷相適應的社會整合機構——政黨制度,對超大規模的中國轉型社會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關繫到中國社會現代化變遷的成敗。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當代中國政黨制度是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成長起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適應性,擁有巨大的政治資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為實現政治發展,保障政治穩定,為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揮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展望未來,它必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陸』 招商引資:為什麼要注入「經營城市」的理念
招商引資要注入「經營城市」的理念,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一是市場。在城市管理與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通過企業參與,將一般行政性管理轉變為經營性服務。在招商引資中,比如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應根據其不同的特點,有條件地允許非公經濟和外資介入,採用股份合作、租賃、BOT等方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置換產權,變國有資產為社會資產,建立政府與社會投入城市基礎設施的互動、互惠、互利的機制。 二是資本。要學會經營城市的無形資產,促進城市資本增值。在招商引資中,把城市的各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盡量轉化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賦予其資本屬性,尋求其人格化的延展。通過流動、組合、裂變等方式優化配置和有效運作,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的聚集、增值和盈利。 三是資源。要把整座城市看做一個資源的聚合體。不僅包括物質的 、有形的,也包括精神的(如文化等)、無形的;不僅包括現有的、供給的,也包括潛在的、需求的。特別是要把智力的(如市民文化素養等)、消費力等方面的因素納入經營范疇,逐步開發並培育成市場。 四是競爭。打破國家壟斷城市建設及政府包攬一切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要改變舊模式,引入競爭機制,以競爭打破壟斷,以多元化打破單一化,在競爭中發展城市建設,在競爭中促進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在招商引資中,基於市場、資本、資源、競爭等四方面的思考,把「經營城市」的理念注入招商引資的全過程,可加速招商引資進程,從而開拓新的經濟增長等和保持可持續發展,這是擺在各級政府招商引資部門領導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