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策劃 » 科左中旗招商引資網

科左中旗招商引資網

發布時間: 2021-11-06 08:48:06

⑴ 四平簡介

【四平簡介】
[編輯本段]
四平市位於松遼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堪稱松遼平原的一顆明珠。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鐵東區、鐵西區、遼河農墾管理區和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四平經濟開發區、四平紅嘴高新技術開發區、范家屯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人,市區人口60萬人。

【自然概況】
[編輯本段]
四平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遠在殷、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里生存繁衍,距市區50公里的二龍湖畔燕國古城遺址,是漢民族最早開發東北的見證。歷史上的夫余、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滿族、朝鮮族都在這里生活過,留下了諸如遼代韓州、金代信州、明代葉赫部落等文化古跡,加之鍾靈毓秀的山川地貌,更為這塊黑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四平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距市區30公里的葉赫滿族鎮,是清代孝慈高皇後的出生地;慈禧、隆裕兩皇後的祖籍地。文有翰林,武有將軍。清末著名愛國將領依克唐阿將軍、打響中華民族抗戰第一槍的馬佔山將軍、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先生、張學良將軍的夫人於鳳至女士都出生於這塊土地。四平是東北的軍事重鎮,解放戰爭期間,「四戰四平」名遐中外,被史學家譽為「東方馬德里」。

四平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四平工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四平農業發達,素有東北三大糧倉之一的美譽,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四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初春楊柳吐綠、仲夏百花盛開,深秋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四平市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省級園林城市。

近年來,許多歐、亞等國家和地區都與四平進行了各種友好往來,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也紛紛來平旅遊觀光、投資辦廠。四平市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各種聯系,並與俄羅斯白山市、日本須坂市、美國沃索市建立了友好城市。

四平投資環境寬松,政策優惠。為提高政府服務的行政效率,專門成立了政務大廳,實現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和行政審批時限制,努力為來平投資興業的有識之士,提供最優質服務。

昔日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正是今日商賈青睞的經商寶地。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四平地方古代漢魏至兩晉十六國時期(公無206年至420年)屬扶餘地,南北朝至唐初為高句麗境地,唐中葉以後屬渤海王國扶余府的扶州,遼代屬東京道通州,金歸咸平路韓州,元屬開元路,明屬遼東都司北境,清屬內蒙古哲里木盟,後劃歸昌圖廳。

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於買賣街(今梨樹鎮)設分防照磨屬,轄四平境地。

1878年(清光緒四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新恩社治所設在四平街(今昌圖縣老四平)。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洲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范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9月,日俄戰爭結束,沙俄戰敗。日本帝國主義從沙俄手中接管南滿支線,並將沙俄時代「鐵路租借地」改為「滿鐵附屬地」(即今四平市區東起道東一馬路,西至道里兒童公園西側,南至南河,北至北河的大部分地區),並由日本人掌管「附屬地」內一切行政、經濟、街政建設、土地、房屋建築、文教衛生、稅收等事務的管理權。四平至此實行一地兩治。

四平街東部(梨樹縣所轄區的一面城、黃家屯等幾個自然村屯),為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操縱,與「附屬地」進行經濟抗爭。經奉天省批准,梨樹縣知事尹壽松於1921年(民國10年)5月13日發布告,開辟新市場。商民爭先恐後領地號、建房屋,先後有八家糧棧和數十家雜貨商號開業,梨樹縣在此設「四平街新市場辦事處」兼管此地行政。1922年此地設立四平街村(隸屬梨樹二區)。1924年民族電氣事業四平街電燈公司向域內送電。

與此同時,1916年3月,交通部東北交通委員會四鄭鐵路局在四平街設置「北站」,直接管理北站地方的戶籍、民事、建築、公安事宜,不受「附屬地」及梨樹縣轄治。1922年以後,四洮鐵路通車,四平街的交通愈益方便,老四平、梨樹縣、八面城等地商賈紛至沓來,大量建築接踵而起。四平呈「三足(附屬地、梨樹縣、四洮鐵路)鼎立」之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站」地立行政權被「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取而代之。

1937年12月1日,根據日本和偽滿洲國締結的《關於撤銷在滿州國治外法權和轉讓南滿鐵路附屬地行政權條約》,四平街道東、道里行政權合一,信滿州國國務院指令設立「四平街市」,日本人古館尚也首任四平街市市長。四平街從此與梨樹縣脫離隸屬關系,直接隸屬奉天省。

1941年7月1日,偽滿洲國(1940年6月24日令)肢解東北為19省。其中奉天省部分縣肢解出來,建置偽四平省。偽四平省公署設在原四洮鐵路局辦公樓(今四平市愛齡奇醫院內)。偽四平省領四平市、公主嶺市、通陽縣、梨樹縣、雙遼縣、東豐縣、懷德縣、長嶺縣。偽四平省首任省長徐家桓(1944年任偽吉林省省長,1943年曲秉善接任至偽四平省解體)。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偽四平省撤銷。

1945年11月5日在四平組成了遼北省自治政府。省政府主席閻寶航,副主席栗又文。遼北省政府下轄遼源(遼源、雙遼、長嶺等縣)、西安、懷德(懷德、梨樹等縣)3個專署、四平市及13個縣政府。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省主席劉翰東。遼北省下轄四平市、通遼、雙遼、梨樹、早圖、開原、西豐、東豐、北豐、海龍、長嶺、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科爾沁右翼前、中、後旗、庫倫旗、扎魯特旗1市10縣8旗。四平市曾為中共、國民黨兩個遼北省府駐地。

1948年3月13日中共解放四平,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垮台。1949年5月中共遼北省撤銷,四平隸屬遼西省。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撤銷遼西省,8月,四平市劃歸吉林省管轄。1958年10月起,吉林省設四平專(地)區,四平市歸四平地區管轄。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四平地區,組建新的四平市(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的新體制。四平市設鐵西區、鐵東區、市區人口為347931人、93167戶。四平市轄懷德縣、梨樹縣、伊通縣、雙遼縣。1985年3月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省直轄地級),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四平市轄梨樹、雙遼2縣。

1986年1月,公主嶺市改設為縣級市,由四平市代管,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1996年5月,雙遼縣撤銷設雙遼市。2000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增設遼河農墾管理區。

2005年,全市(兩區、兩市、兩縣)總人口330萬,其中四平市區58萬人。全市幅員面積為1408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407平方公里。四平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36個民族,漢族人口約佔91.6%。在3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人口較多。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四平市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其中市區人口為60萬人。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和鐵東、鐵西區。48個鄉、59個鎮、24個街道辦事處、618個居民委員會、1216個村民委員會。市人民政府駐鐵西區,郵編:136000。代碼:220300。區號:0434。拼音:Siping Shi。

截至2005年12月31日, 四平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四平市 面積14323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2004年)。
鐵西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郵政編碼136000。
鐵東區 面積 945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136001。
雙遼市 面積3121平方千米,人口 41萬。郵政編碼136400。
公主嶺市 面積4027平方千米,人口104萬。郵政編碼136100。
梨樹縣 面積354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136500。縣人民政府駐梨樹鎮。
伊通滿族自治縣 面積2523平方千米,人口 47萬。郵政編碼1307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伊通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行政區變更】
[編輯本段]

四平因是長春往南鐵路的第五站,民間曾俗稱為「五站」。因此處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建立市制後又叫四平街市,直至改為四平市。
1954年以前,四平市及轄區的部分縣不屬吉林省。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四平開始組建民主政府。 1945年9月下旬,按東北行政委員會指示,在四平街市籌建遼北省政府。 1945年10月,四平市民主政府成立。遼北省建制,經歷了三建三撤。國民黨政府在日本投降後設立了遼北省,省會設四平街。中共中央東北局沿用了這個區劃。省會亦駐四平街。轄3個專區、1個市、13個縣(旗)。成立不久,省、市政府機關從四平街轉移到梨樹。12月初,省政府撤到昌北八面城,年底又向北轉移。 遼北省設立時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鄭家屯,轄遼源(今雙遼市)、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和東科中旗(今科左中旗);懷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2月成立,駐梨樹鎮,轄懷德、梨樹、昌圖3個縣;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西安(今遼源),轄西安(遼源)、西豐、東豐、海龍4個縣。
1946年1月初,四平市政府撤銷。1月12日,遼北省政府在轉移過程中撤銷。這是第一次建制、撤制。遼北省撤銷以後,原轄中長路以東4個縣劃歸中共吉遼省委遼北分省委領導,中長路以西9個縣歸遼西省領導。四平街歸遼西省管轄。
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豐會議決定,恢復遼北省建制,管轄4個專區、2個市、13個縣。其中4個專區設在今吉林省境內。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西安、開原、西豐等4個縣。海龍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海龍、東豐2個縣。昌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昌圖、昌北、梨樹3個縣。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遼源、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6月,遼北省各級機關轉移到通化.並入通化行署,另一部分與遼西行署合並,成立遼吉行政區,遼北省建制實際不存在了,這是第二次建制、撤制。1946年6月初,遼西省撤銷。四平劃歸遼吉行政區管轄。
1946年12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行民字第8號令],將遼吉行政區改為遼北省.恢復遼北省建制。12月24日,將遼吉行政公署改為遼北省政府。 1947年1月,遼北省在白城子正式成立.全省設5個專區、28個縣(旗),2月18日發布通告,又改劃為3個專區。其中設在吉林省境內的有2個專區: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乾安、長安、雙遼、賚廣、開東、長嶺6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鎮東、洮南、洮北、洮安、賚北、通遼、東科中旗、瞻榆、開通9個縣。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1947年8月以後,這兩個公署中有11個縣劃為省直轄縣。
1948年2月15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白城子遷到鄭家屯,在白城子成立後方辦事處。調整轄區,省直轄縣洮南、洮安、洮北、瞻榆、開通、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前旗。 1948年3月,四平市解放,成立四平市政府。
1948年7月,隨著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發展,被國民黨政府軍隊佔領的遼北省區域相繼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遼吉省委改為遼北省委,駐地鄭家屯。11月,遷駐四平市。中共遼北省委領導一地委(法庫)、二地委(長嶺)、三地委(西安)、四地委(哲里木盟)、五地委(華新)、四平市委。其中遼北二地委是1948年7月遼吉二地委改名,駐地長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委和公主嶺工委、四平市委。1948年11月撤銷。中共遼北三地委是從遼寧省劃入的二地委改名,駐地西安。轄西安、東豐、海龍等縣和西安市。1948年11月撤銷。
1948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民字第26號]令調整遼寧、遼南、遼北、安東等地方行政區劃。決定,原遼寧省所屬瀋海路以西、以北地區劃歸遼北省,原遼北省所轄的白城子地區各縣,劃歸嫩江省管轄。第二專署於1948年9月從長嶺遷駐公主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10月29日,撤銷第一、二兩個專署,所轄的各縣市改為省直轄市縣。 1948年11月7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鄭家屯遷至四平市。
1949年1月1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l號]令,組建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市,轄9個縣。3月31日,公主嶺鎮劃為丙等市。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15號]令,撤銷遼北省建制。長農縣、懷德縣、公主嶺市劃入吉林省區域;西安、海龍2個縣和西安市劃入遼東省區域;四平市、梨樹、雙遼、長嶺3個縣劃人遼西省區域。這是遼北省第三次建制、撤制。是時遼西省共轄4個市、21個縣。5月15日,撤銷後的遼北省各機關遷往錦州市,與遼西省合並。6月,四平市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政府。(以上出處)
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辦字1336號]文件,東北由6省改為3省,決定撤銷遼西省。將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由遼西省劃歸吉林省,四平市為吉林省直轄市,不管縣。
1955年2月8日,根據《憲法》規定,將四平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內字117號]文件批准,成立懷德專區,專員公署駐公主嶺鎮,轄懷德、榆樹、扶余、梨樹、九台、德惠、農安、雙陽、伊通、東遼10個縣。 1956年10月6日,國務院[國內字第180號]文件批准,懷德專區更名為公主嶺專區。10月12日,公主嶺鎮升為公主嶺市(縣級)。 1958年10月23日,國務院[國政內148號]文件批准,撤銷公主嶺專區。設立四平專區,將原省直轄的四平、遼源、公主嶺3個市和原公主嶺專區的懷德、梨樹、伊通、東豐、雙遼、東遼,6個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專員公署駐四平市,改四平市為專區轄市。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國議字第8號]決定:撤銷公主嶺市,恢復公主嶺鎮,劃歸懷德縣管轄;撤銷東遼縣,將原東遼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60年2月6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梨樹鎮遷到郭家店鎮。 1962年6月9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吉民依字266號]文件通知,6月1日,國務院[國議字第13號]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入遼源的行政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64年4月23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郭家店鎮遷回梨樹鎮。
1968年,撤銷四平專區公署。成立四平專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14日,吉林省革命委員會[吉革發(69)121號]文件批准,撤銷東遼縣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71年2月4日,四平專區更名為四平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轄2個市、5個縣。 1976年1月22日,中共吉林省委員會[吉發(76)4號]文件通知:省革委會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人遼源市的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80年初,四平地區轄2個市、5個縣。四平市轄11個街道、144個居民委員會:4個公社、32個生產大隊、225個生產小隊。 1980年4月,撤銷四平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四平地區公署。
1983年9月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3)第202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8月30日[國函字(83)第173號]批復:撤銷四平地區,設立四平市(地級市),原四平地區所轄的懷德、梨樹、伊通、雙遼縣劃歸四平市管轄。設立遼源市(地級),將原四平地區的東豐、東遼2個縣劃歸遼源市管轄。
1983年12月22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鐵東、鐵西兩個區,為四平市轄區。根據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將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5年3月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5)47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4日[國函字(85)第17號]文件批准: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地級),以原懷德縣行政區域為市區,將四平市的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12月,四平市轄2個區:鐵東、鐵西;2個縣:梨樹、雙遼。
1986年1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6)9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復:將公主嶺市改為縣級市,將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公主嶺市由四平市代管,計劃由省單列。 1988年1月,四平市轄公主嶺市,梨樹、雙遼、伊通3個縣;鐵東、鐵西2個市轄區。
1988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77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民(1988)行批17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伊通滿族自治縣設立後,仍由四平市直接領導。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批復【民[1988]行批17號】,吉林省人民政府1988年9月15日通知【吉政發[1988]177號】)
1995年12月,四平市轄1個市、2個縣、1個自治縣、2個市轄區。
1996年6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96)63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雙遼縣,設立雙遼市(縣級)。以原雙遼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遼市的行政區域。雙遼市設立後由四平市代管。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四平市總人口3292326人。其中:鐵西區 228684人、鐵東區 264157人、梨樹縣 871117人、伊通滿族自治縣 482134人、公主嶺市 1041735人、雙遼市 404499人。
2002年12月,四平市轄2個區、2個市、1個縣、1個自治縣和24個街道辦事處、58個鎮、2個民族鎮、25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四平市總人326.7萬人,市區人口51.1萬人。面積14080平方千米。轄6縣(市、區),24個街道、60鎮、27鄉。
2005年,調整四平市部分行政區劃(四政發[2005]19號):將梨樹縣葉赫滿族鎮劃歸鐵東區管轄;將梨樹縣十家堡鎮的九間房村、西八大村、東八大村、孤榆樹村,大房身鄉的海青村、條子河村劃歸鐵西區平西鄉管轄。調整後,四平市區面積由407平方千米增加到741平方千米,人口由53萬增加到58.2萬;鐵東區面積由307平方千米增加到572平方千米,人口由28萬人增加到31.2萬人;鐵西區面積由101平方千米增加到169平方千米,人口由25萬人增加到27萬人。
截至2006年1月,四平市共轄102個鄉鎮街(其中17個鄉、56個鎮、29個街道),192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35個)、1164個行政村。其中:鐵西區轄6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5個街道),38個社區(全部是城鎮社區)、19個行政村;鐵東區轄11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2個鎮、8個街道),3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38個)、36個行政村;公主嶺市轄30個鄉鎮街(其中2個鄉、18個鎮、10個街道),3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8個)、406個行政村;雙遼市轄18個鄉鎮街(其中4個鄉、8個鎮、6個街道),2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22個)、190個行政村;梨樹縣轄21個鄉鎮(其中6個鄉、15個鎮),33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99個)、313個行政村;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其中3個鄉、12個鎮),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遼河農墾管理區管理1個鎮(孤家子鎮),共有5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9個行政村;四平經濟開發區管理2個行政村。註:按吉民行批[2005]7號,梨樹縣的石嶺鎮已經劃入四平市的鐵東區,但沒有操作,仍統計在梨樹縣內;按吉民行批[2005]7號,雙遼市的向陽鄉已經合並到服先鎮,但雙遼市沒有操作,此表中向陽鄉未在統計在內。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落實工業立市的戰略方針,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拚搏,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了「十一五」經濟的良好開局。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38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 億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增加值119.7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121.5億元,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11461元,比上年增長14.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調整為36.5: 31.5: 32.0。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2%;第二產業貢獻率為 41.1%;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1.7%。

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22.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32.2%。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4.5%。農業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支出分別為27365萬元、69653 萬元、1166萬元,增幅分別為41.3%、13.5%、84.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為28053萬元,比上年增長37.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4510 萬元,比上年增長 3.4 %。
市場物價總體水平保持小幅上漲,上漲幅度不大,有的明顯低於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2,漲幅比上年回落1.48個百分點;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82,漲幅比上年上升0.22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26,漲幅比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

就業渠道拓寬,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市單位從業人員達到 20.5萬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鎮創造就業崗位5.77萬個。城鎮新增就業4.9萬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鎮失業人數21973人,登記失業率為4.1%。培訓農民80萬人。全市有45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

【資源物產】
[編輯本段]
四平市自然資源、物產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地貌類型多樣,地域性差異明顯。山地約占總面積的6%,丘陵占總面積的15%,平原約占總面積的79%。全市有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47312公頃,其中水田37962公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生長多種農作物。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雙遼市均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在農作物中,以玉米、大豆、水稻最為著稱,其次為高粱、穀子、小麥等。在經濟作物中,葵花籽和甜菜產量較多,其次是花生、蓖麻、烤煙、瓜果等。

森林資源 四平市森林總面積為30.65萬公頃。其中人工林佔一半以上。四平市東部分布著大面積森林,中西部以農田防護林為主,有小面積片林。東部低山丘陵生長著茂密的天然林。主要樹種有蒙古柞、山楊、春榆、白樺、水曲柳等。2001年造林面積12139.2公頃,封山育林面積10400公頃。

草地資源 四平市草地資源總面積14.4萬公頃,其中放牧場8.92萬公頃。采草場3.7萬公頃。雙遼市和公主嶺市北部的部分鄉鎮因位於松嫩平原的南緣而具有大面積的草原,伊通滿族自治縣和梨樹縣南部有較大的荒山草坡。

野生動植物資源 四平市的東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區、丘陵地帶,山巒起伏,草木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

野生動物獸類有黃羊、狐狸、狼等。鳥類有野雞、啄木鳥等178種。

魚類有鏈、鋰、鯽、鯰、草根魚等27種。兩棲類有黑斑蛙、大蟾蜍、東北雨蛙等3種。

野生植物種類繁多。食用野生植物有蕨菜、蘑菇、山裡紅等50多種。葯用植物有人參、甘草、五味子、枸杞子、黃麻等293種。

礦產資源 四平市東部和南部山區、半山區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含礦現象普遍,有10餘處貴金屬產地,其中50%有開發利用價值。能源礦產有劉房子煤礦、伊通煤礦、梨樹縣五家戶天然氣等11處。在金屬礦產中,發現金鋁等礦產10多個。放馬溝礦山販鋅儲量可達40萬噸左右。在非金屬礦產中,大頂山硅灰石礦、哈福陶石礦、梨樹縣石灰石礦產量較大、質量優、經濟價值高。鈉基膨潤土、石英砂和陶石是外貿中的暢銷品。

水資源 四平市水資源總量為23.99億立方米。其中全市多年河川徑流量為12.5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1.43億立方米。

⑵ 如何介紹通遼

名稱:通遼市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地區:中國東北
市轄區面積:3212平方公里
機場:通遼機場
電話區號:0475
火車站:通遼站、通遼西站
下轄:奈曼旗、庫倫旗、科左中旗、科左後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霍林郭勒市
汽車牌照:蒙G [編輯本段]區域概況▲ 地理位置: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處北緯42°15′-45°41′、東經119°15′-123°43′之間,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418公里,東西寬約370公里。東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遼寧省、西北和北邊分別與錫林郭勒盟、興安盟為鄰,屬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交匯處。
▲ 地形地貌: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 氣候特徵:通遼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大部分地區無霜期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風能豐富、風能有效時數(3-20米/秒)為5000至6000小時。年有效風功率密度為100至150瓦/平方米。
▲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萬人。年出生人口3.39萬人,出生率為10.96‰,年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為5.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9‰,比上年低0.6個千分點,城鎮人口102.81萬人,佔33.3%,鄉村人口206.29萬人,佔66.7%。按戶籍人口分組,農業人口199.71萬人,非農業人口112.80萬人;蒙古族人口143.90萬人,佔46.0%;男性人口159.24萬人,女性人口153.27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1。(蒙古族人口數量不僅是全自治區,而且也是全國最多的一個城市。)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通遼通遼市森林面積125萬公傾,林木總蓄積量1745萬立方米。林木樹種有46科、80屬、220種。
通遼市野生動物繁多,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鸛、鴇、梅花鹿、紫貂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蓑羽鶴、鴛鴦、天鵝、猞猁、馬鹿、黃羊等近30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清溝還有環頸雉、斑翹山鶉、野兔、狐狸、斑鳩。一般經濟動物,遍布全市各地。鳥類有18目,49科,212種。野生植物麻黃、甘草、山杏、沙棘等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
通遼市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的礦藏41種,礦床和礦點190多處。全市煤炭保有量121億噸;石油遠景儲量為8億噸左右;鐵、鋅、鎢、銅等金屬礦藏10多處,礦點30多個,為世人矚目的"801"礦富含鈮、鉭、鈹、鋯等稀有金屬和重稀土,總儲量680萬噸;天然硅砂的儲量居全國之首,被稱為"冶煉之寶"的石墨儲量也很可觀,功能神奇的中華麥飯石蜚聲海內外。
通遼市土質肥沃、水草豐美。既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被譽為"黃牛之鄉"。現有耕地面積91.4萬公傾、盛產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及小雜糧等、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5億公斤以上。境內草原面積327.4萬畝,牲畜存欄頭數達到712.5萬頭只,特別是西門塔爾牛、科爾沁牛、中國美利奴細毛羊、科爾沁細毛羊、科爾沁馬等畜種享譽國內外。 [編輯本段]農業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由於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103.1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49萬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63萬公頃,增長7.0%。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81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77.1%;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6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85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蔬菜播種面積6.8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64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糧食產量較上年增加,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產量429.24萬噸(85.85億斤),比上年增產17.24萬噸(3.45億斤),增長4.2%。其中:玉米359.75萬噸(71.95億斤);水稻18.60萬噸(3.72億斤);小麥8.09萬噸(1.62億斤)。
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甜菜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通遼夜景油料產量10.66萬噸,比上年增產0.36萬噸;甜菜產量2.96萬噸,較上年增產0.66萬噸。
蔬菜生產品種進一步優化,新特、精細品種增加,單產效益明顯提高。蔬菜總產量273.69萬噸,比去年增長18.9%,其中葉菜類產量115.24萬噸。特種作物生產進一步發展,鮮切花產量2.5萬噸,盆栽觀賞植物產量12.5萬噸,葯材產量1.16萬噸。
畜牧業生產穩步增長。牧業年度牲畜實有頭數1300.49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70.59萬頭(只)。年末全市家畜實有頭數1036.91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162.31萬頭(只),增長18.6%,其中大小牲畜755.19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111.09萬頭(只),增長17.2%;豬281.72萬頭,增加51.22萬頭,增長22.2%。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61.58萬噸,比上年增長42.2%,其中:豬肉31.79萬噸,比上年增長68.2%;牛肉11.92萬噸,比上年增長11.4%;羊肉6.44萬噸,比上年增長61.0%。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資產投資:2006年該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使該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0億元,同比增長23.9%。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7.78億元,同比增長29.6%。其中:國有單位投資完成116.08億元,佔43.3%。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完成6.93億元,同比增長9.6%;第二產業投資完成167.40億元,同比增長47.6%,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66.03億元,同比增長48.8%;第三產業投資完成93.45億元,同比增長7.5%。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工業技改投資力度繼續加大。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9.67億元;製造業完成投資87.19億元;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完成投資60.75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38.42億元;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7.62億元;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10.60億元;教育業完成投資3.29億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7.24億元。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原煤開采1244萬噸/年;鉛鋅采礦13萬噸/年;鐵礦開采20萬噸/年;城市道路擴建長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築面積83137平方米,學生席位14444個;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貨運站6000平方米。
▲ 國內貿易: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0.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2.66億元,增長17.9%;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28.97億元和29.34億元,增速達15.4%和15.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0.83億元,增長17.0%;住宿和餐飲業15.86億元,增長20.7%;其它行業4.27億元,同比下降0.4%。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濟效益狀況繼續改善。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81.92億元,其中:批發企業93.80億元,零售企業88.12億元。
▲ 交通和郵電: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3.09億元,同比增長20.5%。全年鐵路實現貨運周轉量394.32億噸公里,比上年增加37.69億噸公里,增長10.6%;客運周轉量35.66億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億人公里,增長12.7%;公路貨運周轉量3089.80百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834.80百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1455.46百萬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9.46百萬人公里。民航旅客發運量28867人,發運行李、貨物和郵政112.7噸;旅客周轉量2188萬人公里,貨物、郵政和行李周轉量9.4萬噸公里;總運輸線路長度達1736公里。
郵電通信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8.0億元。全市有郵政機構154個,郵路總長度3998公里,農村投遞路線14016公里。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達到65萬戶,固定電話用戶38.5萬戶。據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顯示,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固定電話89部,行動電話150部;百戶農牧居民擁有固定電話54部,行動電話67部。
▲ 金融和保險業: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03.73億元,比年初增長12.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20.63億元,增長9.2%。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58.50億元,增長21.5%。其中短期貸款157.68億元,同比增長12.9%;中長期貸款98.23億元,同比增長37.8%。
保險業收入減少,全年保費收入32915萬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907萬元,同比增長0.6%;壽險保費收入23008萬元,同比下降10.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8602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5792萬元;壽險賠款及給付2810萬元。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和衛生: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8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3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通廣播的鄉123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4.79%,比上年增加0.36個百分點,縣、鄉電視台81座,通電視的鄉123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32%,比上年增加個0.36百分點。
2006年該市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學生輟學率明顯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15720人,招生3683人;普通高中招生21451人,在校生63818人;初中招生45939人,在校生135597人;普通小學826所,專任教師18621人,招生36999人,在校生21806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67人,從事特殊教育的專任教師42名;幼兒園22所,幼兒教育班1317個,在園(班)幼兒28990人。學齡人口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改善,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100%,畢業生升學率100.53%,比上年度提高0.53個百分點,輟學率為0.15%,比上年度下降0.7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1.95%,比上年度下降3.29個百分點,輟學率為2.07%,比上年度下降個2.6百分點。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包括診所)242個,在全市衛生機構中,醫院38個;衛生院151個;采供血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8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0個。醫療床位5527張,醫院、衛生院床位5166張,佔93.5%。衛生技術人員8636人,其中執業醫師3819人,佔44.2%,注冊護士1926人,佔22.3%。
▲ 環境保護:環保事業發展加快,全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年末全市環保系統職工共有241人,環保機構23個。環境監測站8個,環境監測人員92人。自然保護區5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84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生態示範區3個,其中國家級3個。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個,達標區面積9.1平方公里,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100%,環境法制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隨著各項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實、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農畜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減免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
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6年達到13908元,比上年增加2228元,增長19.1%,其中:國有單位人均13995元;集體單位人均12376元;其他單位人均13861元。
▲ 旅遊:2006年該市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其中海外旅遊者8829人次,同比增長15%,旅遊業總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74.2萬美元,同比增長30%。
旅遊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引資金額16280萬元,其中引進國外無償捐助185萬元,國外直接投資2000萬元,外地客商投資12000萬元,本地及民間投資2095萬元。
旅遊產品開發態勢良好,已經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風光、民族風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骨架的旅遊格局,重點推出了四條旅遊精品線,一是大青溝—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大樂林寺—莫力廟—古榆園—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溝—興源寺、福緣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鮮光民俗村—莫力廟—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孕育了清代國母 孝庄文皇後,清末名將 僧格林沁,抗日英雄 嘎達梅林等。同時這里還有中國安代舞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清溝 有亞洲之最的沙漠水庫 莫利廟水庫。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通遼市行政區劃圖通遼市 面積59535平方千米,人口311萬人(2004年)。
科爾沁區面積 3212平方千米,人口81萬。郵政編碼028000。區人民政府駐霍林河大街。
霍林郭勒市面積585平方千米,人口 7萬。郵政編碼029200。
開魯縣面積 448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028400。縣人民政府駐開魯鎮。
庫倫旗面積 465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028200。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
奈曼旗面積 812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28300。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
扎魯特旗面積17193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29100。旗人民政府駐魯北鎮。
科爾沁左翼中旗面積 981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29300。旗人民政府駐保康鎮。
科爾沁左翼後旗面積1147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028100。旗人民政府駐甘旗卡鎮。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西拉木倫公園
森林公園
珠日河草原旅遊區
霍林河草原旅遊區
輝特淖爾草原旅遊區
大青溝
吉祥密乘大樂林寺
興源寺
雙合爾山白塔
奈曼王府
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
古榆園
莫力廟
福緣寺
阿古拉
努古斯台
鮮光民俗村
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塔敏查干
君寧家園

⑶ 興安鄉的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興安鄉

興安鄉地處開魯縣東北部,新開河南側,東與科左中旗接壤,北與扎魯特旗毗鄰,全鄉共有12個行政村,3645戶,13699人。轄地總面積33.4萬畝,其中耕地6.3萬畝,林地5.1萬畝。截止2002年六月末至今牛存欄數310頭,羊存欄17240隻,本地盛產紅干椒、大明綠豆,去年人均收入2300元。
自1998年以來,興安鄉招商引資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全鄉招商引資金額已達1266.8萬元。主要引資項目有磚廠3座、加油站一處,益都椒加工廠一處,育肥牛場一處。

⑷ 通遼是什麼地方啊

富饒和諧的民族城市,是內蒙古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人民富裕程度高,交通相當便利,有東北地區較大的火車站,大鄭鐵路、通讓鐵路、集通鐵路、京通鐵路、通霍鐵路5條鐵路會集站;擁有蒙東地區較大機場,以及通遼至北京、烏魯木齊的航線,通遼機場是內蒙古東部區的重要航空港之一,旅客年吞吐量達到2.5萬人;有著名景點: 西拉木倫公園,霍林河草原旅遊區等;下轄:科爾沁區、奈曼旗、庫倫旗、科左中旗、科左後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霍林郭勒市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 ,其中霍林郭勒市擁有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礦。
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擁有一所省級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由創建於1958年有著堅實辦學基礎的原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內蒙古蒙醫學院、哲里木畜牧學院於2000年7月合並組建。隸屬於自治區人民政府,由自治區教育廳主管,是自治區唯一一所綜合性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論壇是致力於為內蒙古民族大學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的屬於內民大人自己的網站。內蒙古民族大學論壇的理念是學生創造內容分享內容,讓信息在校園內實現無障礙的流通。
2006年該市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其中海外旅遊者8829人次,同比增長15%,旅遊業總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74.2萬美元,同比增長30%旅遊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引資金額16280萬元,其中引進國外無償捐助185萬元,國外直接投資2000萬元,外地客商投資12000萬元,本地及民間投資2095萬元。旅遊產品開發態勢良好,已經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風光、民族風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骨架的旅遊格局,重點推出了四條旅遊精品線,一是大青溝—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大樂林寺—莫力廟—古榆園—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溝—興源寺、福緣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鮮光民俗村—莫力廟—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該市的下轄區,霍林郭勒市更為出名。霍林郭勒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礦就坐落在市區,素有「塞北城」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綠色能源工業旅遊城市。依託當地資源優勢,確立了以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的發展戰略,不斷豐富草原文化內涵,整合工業旅遊資源,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到霍林郭勒來,看最好最美的草原」。「霍林郭勒」蒙古語意為「飲食河」。傳成吉思汗打仗至此,飢渴睏乏,飲河水遂精神煥發,故名霍林郭勒。人口民族:霍林郭勒市總人口7萬餘人,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侖春等17個民族,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居住的城市。2005年,霍林郭勒市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第80位,進入全區經濟最具發展活力旗縣前10強,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縣市,被中國科學院中小城市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2005年,全市累計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2.6億元,引資絕對額列通遼市第一位,實際利用外資200萬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通霍鐵路、304國道、101省道全面貫通,交通便利。 其中霍林郭勒站每日有始發至大連的旅客列車。霍林郭勒站將霍林郭勒的煤炭資源以鐵路運輸的形式運到了全國各地,促進了霍林郭勒市的經濟發展,也同時加強了霍林郭勒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其他地區的聯系。霍林郭勒市素有的自然環境,適宜畜禽以及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鹿、野兔、狼、狐狸、狍子、旱獺、獾子等獸類;有百靈鳥、野雞、沙半雞、水鴨、貓頭鷹、草原鷹、雕等飛禽類。富饒的草原資源,有利於野生植物的生長。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有60科、200屬、600餘種野生植物。主要有羊草、線葉菊、洽草、糙隱子草、野古草、星星草、野蔥、野豌豆、針茅等禾本植物和豆本植物。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蕨菜、黃花、野韭菜、蘑菇、木耳、地耳等。葯本植物主要有遠志、芍葯、車前子、柴胡、龍膽草、防風、知母、狼毒、麻黃草、黃芪、山杏核、黨參等120餘種。其中該市教育更為突出,率先在全國實行15年義務教育。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