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招商引資有華為
A. 掌控核心技術,能出個華為自主研發的系統嗎
前言: 中國並不是沒有高科技。 2005年底,美國聯邦政府的智囊機構———哈特森研究所發表的《中國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競爭力報告認為,在科技以及軍事方面,中國開始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甚至由此引發中國「科技威脅論」。 但高科技如何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個時代的使命。 自1988年實施火炬計劃以來,中國做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但有多少科技成果真正應用於生產、服務於社會,而不是束之高閣?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以市場換技術、以政策換資金」,引進外資以期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但這究竟換來多少技術外溢?目前的情況是,許多高新技術行業為跨國公司所掌控,中國企業的整體技術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仍不容樂觀。以致香港中文大學郎咸平教授發出中國高科技只是一場「幻象」的驚人之語。 究竟是郎教授過於悲觀?還是…… 討論這個問題並無現實意義。診斷病因、尋求出路,才是正道。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與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舉辦天下論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鄭國漢、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徐岩,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IEMBA課程協調中心副主任林智生、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促進局副局長馮海、中信集團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總經理助理崔冠傑與四川自貢長征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仝捷各陳己見,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現狀與問題了熱烈討論,論壇由本報記者李振華主持。(文/馬娟) 本報記者 馬娟 李振華 北京報道 「郎教授錯了」 主持人:不久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新書《科幻———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戰略評判》中說道,「中國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因此,中國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企業」。而實際情況是,自1988年國家實施火炬計劃以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家扶持下得到了發展和壯大。各位嘉賓對郎教授的論斷有何看法? 鄭國漢:我覺得郎教授只是財務方面的專家,他來判斷中國有沒有高科技,膽子夠大。中國神舟飛船可以上太空,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可以做到,說中國沒有高科技這句話站不住腳。但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比其他發達國家相對落後這是事實。 什麼是高科技產業?國外也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大概就是研發投入要佔較高比例,或者說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的某些產業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只不過規模不大。比如思科已經把華為作為一個國際對手,這說明華為不可能與其差很遠,假如思科是高科技企業,那華為也應該是。所以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肯定是相對落後,但說完全沒有,這個話說是過頭的。 馮海:郎教授的說法太武斷,如果說中國在某些領域沒有佔領高端,某些領域不如美國,這是可以的,但是籠統的說中國沒有高新技術,這完全不值一駁。袁隆平的水稻栽培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王選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拍技術在世界上也佔了85%到90%的市場,中國還有氫彈、原子彈、航天科技,如果這都不叫高新技術,那隻能說你不懂高新技術。 徐岩:判斷有沒有高新技術產業,就應該先看有沒有高新技術產品,因為有高新技術產品就一定會有高新技術產業。從產品來看,中國生產和出口大量的電腦、通訊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所以高新技術產業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里,尤其IT產業,國際上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有上游、中游、下游之分。最上游有知識產權,下游就是組裝。討論有沒有高新技術產業本身沒有意義,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是中國的高新企業在產業鏈上處於什麼位置?是不是更多的集中於低端? 創新的方程式是什麼?創新=發明+商業化。商業化需要對市場有準確的把握,企業要發展必須掌握兩點,一是關於技術的知識,二是關於需求的知識。中國高科技產品不斷增長,滿足市場需求,這就說明,盡管中國企業在技術上比較弱,但在需求方面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品牌是關鍵 主持人:高新技術的獲得基本上有兩條途徑:自主研發和引進。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外資的方式來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但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流動沒有轉化為中國內生的技術能力。您如何看待外資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中國要發展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要不要改變以前的策略? 崔冠傑:關於是否自主研發,可以通過我國光纖的發展過程加以說明。在上世紀80年代,通訊產業是制約中國發展的一個瓶頸產業,但是當時中國連光棒都做不出,如果進口光纖的話,國際上的價格很貴,以當時的國力可能要到2010年以後才能把改造通訊提上議程。於是國家提出要自主研發,時至今日,中國做出了光棒,拉出光纖,且使光纖的國際平均價格降至每千米一千多人民幣,有說法是「光纖的價格和方便麵相當」。這說明,基礎設施技術的獲取,是不可能靠跨國公司轉讓給你,自己的戰略產業,必須靠自己發展。 徐岩:外國企業到中國的研發投入可能與其在本國的投入相當,但是,這種研發產生的技術只是用在本公司內部,為他自己公司服務,並不具有外延性,所以指望外資在投資的同時也把技術轉讓給國內,是不現實的期望。 盡管有些在合作時有轉讓協定,但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政府的議價能力可能越來越少,所以自主研發是最主要的手段。當然,還要藉助一些外力,多與跨國企業合作,加入到國際價值鏈中去,與國際接軌。 仝捷:不管是引進資金、技術,還是自主創新,應該有主輔之分。1995年,我所在的企業與英國有100年生產機床歷史的企業合作,當時談到樣機引進、技術引進。我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他拿過來的是走入市場衰退期的機床品種,合作一段時間後,我們在其技術設計原理之上,開發出一種改變結構形式新型機床,在技術上實現了超越,並申報國家2006年優秀新產品開發新項目。這個說明通過引進合作項目來促進自主研發,可以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達到趕超的目的。 另外,中國在自主研發過程中,即使技術超越不了最先進的,但是也可以對其形成一種競爭,而增加中國的議價能力。 主持人:比如汽車行業,我們引進外資20多年,到現在除了新興的汽車廠,比如吉利,以及國家重點扶持的幾個最大汽車廠,自己不能都獨立造車,即使能造出的車也沒有多大市場,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馮海:以市場換技術還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最突出表現在汽車行業,所以要承認我們在引進消化吸收方面是有差距的。現在中國與外國企業談汽車合作的時候,會談到聯合建研發中心,由研發中心聯合出車,但是外方對這一條是抵制的。跨國公司經過百年的發展,形成一整套的市場運作體系,技術運作水平很高,很多經驗值得學習。 徐岩:很多技術需要不斷積累,這對歷史悠久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諾基亞用20多天就可以換一個新的手機版本出來,多半是因為諾基亞掌握了積累型的技術。我相信汽車也是這樣,有時候技術設計上的一點改進就會有很大優越性,在這方面,中國不是短時間能趕上國外的。 崔冠傑:其實我國對汽車工業化道路在不斷反思。首先提出來是國產化率問題,國產化率是國家唯一針對汽車工業規定的。國產化率就是價值的百分比,後來決定零部件數量,通過引進車型,帶動零部件發展,進一步自己研發。產業政策在理論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後來制度問題導致汽車業不能開發。最近在反思的問題是中國是否需要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自有品牌。比如說奇瑞,發動機可以是國外的,但品牌是自己的。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國際化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其核心就是品牌,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就永遠沒有中國品牌的汽車。 鄭國漢:汽車行業已經不能說是哪一個國家生產的,比如美國和日本車,從頭到尾的零件來自世界各地。只要掌握好技術和市場網路,中國是有實力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的。 徐岩:過去大家認為組裝產品很低端,其實也不一定。因為組裝時要對市場進行了解,外觀設計、顏色等對於打開市場很重要。一個企業要想生存,一方面要有技術,同時對市場需求也要很好的掌握。另外,專利費也並不是都很貴的,而且超過期限就可以隨便使用,關鍵如何把各方面的技術整合起來,創造新的價值。 現在是信息化社會,往往戰略上的創新比技術上創新更重要。國家投入很多資金搞出許多專利,但是專利沒有轉化為產品就是浪費錢。所以在高科技產業里,科技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很重要,不僅有技術方面知識的創新,還要有市場知識方面的創新。 高新開發區誤區 主持人:高新技術產業不是靠某一家企業來支撐的,更多地表現為企業間的協同。您對目前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有何看法?是否起到了整合資源的作用? 崔冠傑:現在全國共有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現在看來,開發區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園區里,有的企業是搞機床的,旁邊企業是搞印刷的,他們產業上沒有任何聯系,沒有形成生態鏈。後來國家又提出要建立專業化園區,在企業之間形成一種生產鏈關系。現在已經改進了很多,像張江高科技園區,軟體科技園區等。 鄭國漢: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地方真正有條件設立開發園區?假如沒條件而建立起這個園區,就可能產生一些假的高新技術企業。因為一般企業的稅率是33%,高新企業稅率僅為15%,這個誘惑力太大了。我在深圳做過一些調研,在深圳高科技園區里,根本沒有多少真正的高科技企業。在西北等地方大搞高新技術開發區,也不會有多大成效,園區過多的話可能會造成浪費。 仝捷:實際上,在眾多高科技產業園中,運行特別好、進入良性循環、真正形成高科技生態產業鏈、成為孵化器的並不多。什麼原因呢?我認為這需要水到渠成。比如,浙江的柳市鎮曾經以偽劣商品而著名,但現在,全國95%以上的低壓電器都是柳市鎮生產的。他們的廠區裡面形成了十幾個工廠,分工細致,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高科技產業園也應該對周邊有拉動作用,拉動周邊企業進入園區,形成產業群;而只有在產業鏈當中產生龍頭產品、龍頭企業,才能夠拉動周邊。比如在西部,綿陽的產業經濟好於成都,因為綿陽有長虹,長虹所有電器配套件可以帶動周邊,形成一條產業鏈的發展。 林智生:高新技術園區發展不力與政策導向不無關系。在改革開放初期,各地方省市的領導都有招商引資的任務,在這個大旗幟下搞科技園,往往為了使標志性企業進駐,允諾大量的優惠政策,但最後實際上大部分成為房地產項目。 知識產權不保護壟斷 主持人:對於中國來說,自主創新的理念,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安排,能夠在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創新方面做到平衡,既保護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同時又不損害其他企業的創造? 徐岩:世界銀行有一個指數叫國家創新指數,其中一個指標就是要有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創新的環境,其中包括政府政策與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一定要保護已成為共識。產權保護不是單方面的事情,國內國外都涉及到這個問題。另外,通過轉讓專利賺取專利費恐怕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應該是如何把不同的專利捆綁,創造出新的價值。 鄭國漢:美國最近幾年開始對其專利制度有所反思,因為對專利保護過度可能妨礙創新。最近有人在美國國會發言,我比較認同這個看法,即美國近幾十年來,最大問題是濫發專利,有的專利本身在技術上沒有什麼突破,只是兩項專利加起來,結果就可以拿到新專利。在美國這樣的例子不少,有些領域,各個層次角度的專利都被注冊,只要你進入該領域就肯定會侵犯其專利。在國外很多專利已變成一種地雷陣,技術的壁壘使他人不得使用,這涉及壟斷的問題。 徐岩:技術在變革,過去的法律也要進行改變。過去只要復制就算侵權,但現在人們用電腦時,首先要下載內容復制到電腦上,如果按照嚴格的說法,這就是一個侵權。所以法律也要與時俱進。現在香港正准備討論侵權的問題,要重新修改版權法。 崔冠傑:專利法是由國家科委起草制定的,當時立法有兩個看法,第一,專利法要保護發明人的創造,和其為社會帶來效益的權益。第二,專利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促進知識的傳播。但是長期以來,保護談得多,沒有考慮到如何用專利法來促進技術的傳播、推廣和利用。 現在中國設立了知識產權法庭,而且執法隊伍越來越強,這是必須要做的,但是面臨的新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再是一個傳播工具,而變成一種保護技術壁壘的工具。外國人現在都是先提出一個技術壁壘,從技術到專利,到標准,都要符合。最可怕的是標准,比如在中國加工的電器,所用的材料將來要回收,需要可降解的材料,必須符合環保要求,但很多企業根本達不到。現在全人類面臨的問題,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產權應該怎麼保護。 林智生:去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很多部委都探討一個問題,中國以前走過一段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如果按照中國與WTO的承諾,我們的技術創新非常有問題,因為很多技術的源頭,比如生化技術、通訊產業,都是建立在國外技術基礎之上。這很容易觸及到人家的產權。 另外,還涉及到司法部門,包括知識產權局,它們的出發點是什麼?是為國內企業服務還是為國外服務。很多外國公司發現中國企業生產類似產品就起訴侵權,如果按照WTO的規則解決的話,那麼很多中國企業都難以生產。可行的辦法就是把官司拖長,等三五年之後,產品過時了,官司也就不了了之。 鄭國漢:微軟和IBM以前就是用這種方法對付政府,美國的部門告他,他就出錢打官司,拖到五六年,等有結果的時候,那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崔冠傑: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是落後的,保護了不該保護的東西,比如說微軟的價格歧視。微軟同樣的產品,在中國賣得比在美國貴,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就是變相的侵略。 實際上微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對消費,是對IT製造業的殺傷力。它無形當中形成行業標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得不按照他的標准來匹配。 當然,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學會了玩國際游戲,保護就要保護正當的東西,對不正當的保護,就可以用反壟斷法制裁它,約束它。 制度?技術? 主持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最先在兩個地區發展起來:環波士頓的128號公路地區和矽谷地區。到1980年代後期,128號公路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開始走下坡路,矽谷地區卻方興未艾,不斷走向新的高漲。這給我們什麼啟示?有哪些經驗可以吸取? 崔冠傑:美國高科技園區成功的經驗總結為一句話,就是「產業跟著人才走,資本圍著人才轉」。美國矽谷的經驗很簡單,只要把人才吸引來,產業就不成問題。矽谷最典型的是有一種創業文化,而在128公路看不到矽谷那種有生命活力的感受。矽谷很多小公司並不是搞產業化,而是把技術研發出來先轉讓,看一看值多少錢,再形成一種產業。 鄭國漢:在美國有一本書叫做《區域化的優勢》,主要分析這兩個區域不同的發展結果,結論就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早期計算機技術,比如 IBM,最初的產品從頭到尾全部由自己生產,但是為了快速奪取市場,IBM引進了因特爾為自己開發晶元,引進微軟給它支持。產業鏈便因此形成。因為總是有幾個環節人家比你好,所以自己做一條龍是肯定行不通的。很多在128公路的企業,就是早期傳統的結構,而矽谷是新興的,實現了國際化分工。 崔冠傑:有說法是「研發在矽谷,製造在世界」。 林智生:我的體會是,128公路與矽谷兩個基地,一個是政府搭建的平台,傳統模式,一條龍什麼都管;另一個是市場形成的,是技術交流和人才交流的平台。 鄭國漢:我想講一點,矽谷是比較自然形成,後發國家不見得也能夠自發形成,往往需要政府在背後推動,比如台灣新竹就是人為的。 徐岩:我覺得重要的因素一個是人才,一個是資本。在知識社會上,人本身就是創新的中心。現在看企業的報表,人通常被作為成本來看,其實不對,人是一種財富,怎樣更好發揮其價值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國內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現象就是很多「海歸」回來變成「海待」,應該改一改,變成「海帶」比較好,「紐帶」的「帶」,讓他們把中國的產業和國外的產業連接起來。 講到資本問題,中國的863計劃,投入的錢是政府的。而美國不一樣,一般都是風險基金,其特點是明確了委託人與代理人的關系,投資者對於技術開發可以進行有效的監督。在政府投資的情況下,由於沒有具體的委託人,對於各級管理和開發部門等代理人們進行有效監督,其效果可想而知。 主持人:長期以來,我國把技術創新的重點放在國內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知名大學周圍都有一些大學產業園,但是高校和研究機構所辦的高新企業卻很糟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是高校辦高新企業這種模式根本就行不通,還是國家在高校創新機制上存在某些紕漏,而使高校的研發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徐岩:在創新體系裡,大學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大學的作用應該是為創新體系提供人才。現在國內大學的很多研究項目,在海外來看只是一些咨詢項目,是一般企業可以乾的事。這種項目對大學來說,可能很好地解決老師的收入問題,但是對於能否提高大學研究水平我持懷疑態度。如果老師的水平不能通過研究提高,那他培養出的學生水平如何提高是一個問題。我認為,大學可以辦高科技,但是要強調商業化和產業化環節,因為學者們畢竟擅長的是關於技術的知識,而不是關於需求的知識。 鄭國漢:這裡面牽涉到創業模式的問題。大學里的教授可以在科技方面給學生有所啟發,但學生學完之後,仍需要適應市場和學習公司運營。假如從頭到尾都是教授和學生,成功機會就不樂觀了。所以這需要風險基金、銀行等專業人才。在美國,學校不是創業的主流,只是很小一部分,在真正創業階段,除了商學院或工學院一些教授,大學的角色不是很重要。 仝捷:我認為,大學研發機構進行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它對市場客戶的了解不如業內人士多,可能它花了大力氣研究出的成果,離市場和客戶需求有一定的距離。 比如,原來機械工業部按照當時機械制約工業發展的問題,培育了「三大三小」研究所,大的有北京機床研究所,小的有蘭電和南京微電機廠,但最後都沒有走出來。因為這些院所遠離市場,它們課題完成、項目一交差,就表示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並沒有對整個成果商品化進行思考。所以過去談的產、學、研,必須是研究-成果-產品-最終市場,才能稱為真正的高科技產品,對自主研發產品的檢驗最終還要落腳到使用客戶上。 林智生:大學的功能就是基礎研究,解決的是產業鏈中重大的科技問題,產業化不是其任務。產、學、研這個模式國務院是肯定的,這條路是要走下去的。 鄭國漢:政府對大學產業化抱有希望是不切實際的,大學的責任在於訓練人才、進行基礎研究。因為大學沒有整合能力,所以我們看到世界上主要的生產技術集中在大企業里,而不在大學,也不在政府的實驗室裡面。 主持人:制度重於技術,是幾年前吳敬璉有關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觀點。那麼,怎樣的制度才能起到激勵創新的作用? 林智生:中國走過20年技術創新的道路,很多制度上的東西是很好的,但是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受人為因素影響,並未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進口的設備享有免稅制度,這與保護民族工業是相矛盾的,即使是國內生產的很好設備,因為不享受退稅,極大殺傷了技術創新體系中民族品牌的國內市場。包括對高科技人員的調節稅,如何來管?有的地方是內部審視,先征後退,但是政府沒有明確規定。 鄭國漢:現在中國企業繳稅比外資企業要高,我覺得很不合理,影響了國內高新企業的競爭力,應該取消。甚至對這些高新企業,政府應該給予財稅優惠,同時盡量避免尋租行為。 徐岩:我認為更重要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的創新。當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車,完全依靠原有的技術,但是換了一個生產方式,從而帶動整個經濟模式的轉變和革命。現在中國每年的專利都在增加,但是有多少能轉換成生產力呢?關鍵還是文化創新、戰略創新,制度創新和思維創新。我門要防止出現創新經濟最後變成專利經濟的誤區。 崔冠傑:中國科技創新能不能變成產業?關鍵在於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建設,這對整個創新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制約中國發展的不是科學家太少,而是了解市場的職業經理人太少。
B. 八千鄉的招商引資
八千擁有便利的交通優勢,距京珠高速公路新鄭出口處600米,距京廣鐵路新鄭站5公里,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17公里。正在建設的省道S323橫跨東西,已開通的新港大道(省道S223段)縱貫南北,省道S323、S223在八千交匯,為八千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和震撼。
八千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人民,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招商引資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安全的繁榮局面。招商引資形象喜人,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鄭州華容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台商獨資鄭州天藝木製品有限公司、鄭韓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華為礦產品精選有限公司、福建雲慶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落戶。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出多業並舉、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基本形成了南部廢舊金屬回收、北部木業加工的格局。農業產業化項目帶動力強,以中日合資河南幸和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出口創匯蔬菜基地,已發展1萬多畝;以河南農業大學教學實習基地為依託的反季節蔬菜基地,已發展大棚300多個,佔地近1500多畝。今天的八千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2005年,新鄭市堅持「集群建設、東西互動、突出特色、協作配套」的原則,加快城市布局結構調整。「東西互動」就是以新港大道為軸心的東翼和以辛店煤礦為中心的西翼實現兩翼齊飛的聯動發展格局,鼓勵客商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面對新形勢,承接新任務,謀求新舉措,八千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舉全鄉之力,集眾人之智,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作風,搶抓機遇,彰顯優勢,發掘潛力,營造親和的人文環境,與時俱進,加快發展。2008年全鄉經濟工作思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工業強鄉,產業富民」的總體目標,強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把項目建設貫穿經濟工作全局,加快構築以新港大道為中心的經濟帶的開發,使八千經濟發展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C. 工業區招商引資需具備什麼條件,例如:工業區提供的土地是圍海造陸土地,這個土地在進行招商引資前是否應做
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及市情、區情,並對駐外招商人員提出了要求回,一是要加強學習,熟答悉招商引資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二是要熟悉掌握滁州市情、琅琊區情;三是要了解當地的產業發展情況、重點企業發展狀況;四是要了解所在地全國500強、世界500強企業及規模以上企業的分布情況,鎖定重點工作對象;五是要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入鄉隨俗,廣交朋友,為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基礎。
1.溝通聯系。各辦事處要積極主動與所駐省(市)的有關部門、重點企業進行廣泛接觸,建立密切聯系。
2.收集信息。各辦事處要全面收集所駐省(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包括經濟規模、主導產業、知名品牌企業、骨幹企業等,掌握重點企業的資本積累和對外擴張願望等情況,並將收集到的信息和情報歸納整理,從中篩選符合我州實際的項目建設信息,及時反饋到州招商項目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項目建設。
3.推動合作。各辦事處在搞好對接的基礎上,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推動與對我州有投資意向的企業進行項目洽談,全力以赴促成合作。
4.協調指導。各辦事處要統一領導、協調各縣(市)、林業系統、開發區的駐外辦事處的業務,使其有序地開展工作。
D. 西安新城市IP因為什麼進入全球視野
西安新城市IP進入全球視野。
我市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全力提升城市經濟發展活力,海航現代物流、京東全球物流供應鏈總部、阿里巴巴西部總部、吉利新能源汽車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大項目紛至沓來,開沃新能源項目、華僑城文化旅遊「1+7」系列重大項目、阿里巴巴「1+5」項目相繼落戶西安,美國安博、「三通一達」等知名物流企業搶灘布局。不僅增加了大西安追趕超越的新動能,而且為擴大就業、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7年,在西安的經濟發展上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
招商引資是過去一年西安經濟工作的主旋律、主題詞、主抓手。我市提出並把招商引資擺到「一號工程」的位置,成立市投資合作委員會,組建24個招商專業分局,堅持「一把手」帶頭抓,堅持「五資」一起抓,堅持周周抓、月月抓、全年抓,招商引資取得歷史性突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參加招商活動近200場、會談企業742家、會見客商3120人次,西安以全新的城市IP進入全球視野。
資本集聚產業集聚
效應開始顯現
一系列高效有力的誠意之舉,為西安引來了華為、中興、比亞迪、海康威視、吉利等知名企業。
京東千億元總部項目花落西安,世界蘋果中心項目落戶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總投資43億元的杭州錦江集團光學膜生產項目和CIGS薄膜太陽能生產項目落地西安高新區,圓通在西安投資了航空公司和科技公司,中通建起了西北電商物流產業園,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稱要打造「一城二港三中心」,大手筆的海航物流直接將物流總部搬來西安,總資產超過1800億元……接二連三的大項目大投資,給西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
2017年,西安也正式進入了自貿時代,四大功能區結合功能定位和產業特色,分別出台了相應的自貿試驗區招商引資、人才專項政策。創新機制和政策紅利的密集釋放,帶來的資本集聚、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數據顯示,去年1-10月全市實際引進內資2047億元,完成全年指標115%;實際利用外資41.89億美元,同比增長20.23%。這樣的增長是西安多年來沒有出現過的,沉甸甸的數字背後更反映出我市2017年招商引資工作的巨大變化。
E. 新能源的ATL和CATL哪個更好
ATL和CATL兩個新能源電池都不錯。
ATL和CATL估計未來完全要拆分,畢竟股權結構不同。消費類鋰電池不可能沒落,畢竟傳統鉛酸等電池類型還有那麼大的市場份額,不佔白不佔。至於動力電池,解決三個問題:安全、容量、快充。但是畢竟動力電池還在發展期,需要消費電池輸血。
ATL是消費電子鋰電池,主要客戶為蘋果等;CATL為汽車動力鋰電池,下遊客戶為寶馬等汽車廠商。但倆家公司都是所在的領域的佼佼者,行業地位國內均在前三。
ATL新能源電池:
ATL,Active Template Library活動(動態)模板庫,是一種微軟程序庫,支持利用C++語言編寫ASP代碼以及其它ActiveX程序。通過活動模板庫,可以建立COM組件,然後通過ASP頁面中的腳本對COM對象進行調用。這種COM組件可以包含屬性頁、對話框等控制項。
CATL新能源電池:
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嵐德將其形容為撬動新能源汽車生態鏈的支點。 比如成立於2011年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 是其首個動力電池項目,通過1E項目,華晨寶馬以及寶馬集團對於CATL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不僅是訂單,更重要的是向其輸出全球最嚴謹。
F. 華為,阿里等科技公司為什麼將總部研發基地建在武漢
華為和阿里是技術型公司,而不是製造業密集型公司。武漢的大學比鄭州的大學多。每年九月武漢大學之後,您都可以看到騰訊,網路和阿里的校園工作人員的招聘。當然,這也與歷史原因有關。當時,河南人民沒有足夠的食物,該國曾想在鄭州建立幾所大學。但是,在物資短缺的時代,由於某些特殊原因,高校沒有紮根於鄭州。
武漢的科技人才也有缺陷。阿里和華為研發基地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在當地招聘的,武漢的許多大學都可以滿足華為和阿里巴巴等基礎人才的需求。但是,由於缺少高級互聯網公司和缺乏高素質的科學技術人才,它們仍然必須從其他地方引進。像中關村一樣,可以形成個人經常流動的幾個科學技術研發領域。阿里和華為總部的研發基地只是一個開始:擁有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可以真正促進技術研發。
G. 安徽省滁州的鳳陽縣下面有哪些鄉鎮如題 謝謝了
梅市鄉地處鳳陽縣東南,定遠、鳳陽、明光三縣(市)結合部,省道309經過其境,交通便捷,位置優越。全鄉轄7個行政村,62個村民小組,農業總人口12368人,耕地面積2.5萬畝,林業用地1.1萬畝。 全鄉水利基礎設施較好,可供養殖水面5500畝,其中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9座,大小塘壩50餘座,年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基本能夠滿足全鄉農業生產和人畜飲用水需要。農業生產以水稻、小麥為主,油菜、芝麻、花生等其他作物為輔,目前已具備年產糧食1.4萬噸,油料1000噸,肉類1100噸,水產品總量1000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山羊、生豬、家禽、花生、林果等主導產業。 鄉鎮企業已形成興隆糧油、華麗工貿、渠山米廠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其他如石膏礦、輪窯廠,預制廠、砂廠等一批個體、民營企業更是蓬勃發展。2004年全鄉工業產值9700萬元,目前全鄉圍繞「一石一水」為招商引資突破口,境內石膏礦儲量豐富,增加井口,年產量在30萬噸以上,年產值1500萬元以上,利稅160萬元以上。詹家槽坊B3天然礦泉水於1994年10月28日經過省級鑒定(鑒定文號:皖礦水鑒字[1994]19號),同年12月30日,經國家地質礦產環境管理司復審通過(地環礦水發[1995]55號),鑒定結果為重碳酸鈣鎂型含鍶偏硅酸礦泉水,可作為飲用天然礦泉水開發,泉水最大允許開采量為 特色產品: 鹹水鵝 梅市鹹水鵝源於明朝洪武年間,一回民從河南南下,落腳於梅市池河岸邊,以養鵝鹵鵝為生,因其手藝高明,味道特別,而遠近聞名,流傳至今。梅市鹹水鵝之所以味道獨特,主要是在選鵝、配方、火功三個環節特別講究,所以梅市鹹水鵝飽滿、色澤黃亮、並有淡淡的草葯味。 梅魚 真正的梅魚必須產在梅雨季節,而且是陰雨天氣,大雨如注,流經梅市鄉境內的池河水位暴漲,此時梅魚魚尾有白漿冒出,白漿周圍魚肉白嫩,最常見的吃法有三種:紅燒、清燉、生拌,無論怎樣,都是一道絕妙的美菜。 燃燈鄉位於鳳陽縣東南部35公里處,總面積4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總人口1.2萬人。承包耕地2.2萬畝,林業用地近1.5萬畝。 燃燈鄉是鳳陽縣的「花鼓之鄉」,是鳳陽貢柿的產地,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救駕之地。1999年,該鄉為進一步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從山東平邑引進石榴新品種,目前已形成5000畝石榴園,部分果園開始進入盛果期,並且已引起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燃燈鄉交通便利,西有省道101公路,北有京滬鐵路、蚌寧高速公路及省道307公路。距104國道15公里、蚌寧高速公路李二庄進出口10公里 滁州市鳳陽縣棗巷鄉 棗巷鄉位於鳳陽縣東北部,北靠淮河,南瀕花園湖,東南和明光市毗鄰,東北與五河縣接壤,下轄15個行政村,區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近3萬人,水域面積5萬畝,耕地面積近4萬畝,東西跨度40公里,是鳳陽縣東大門。全鄉國民生產總值1.2億元,人均純收入2300元。 棗巷鄉交通便利,特產豐富。鳳五路貫穿全鄉,北靠黃金水道——淮河,東8公里為104國道,南15公里為蚌寧高速公路,西20公里為317省道;5萬畝水產養殖基地,年產優質蘑菇2000萬斤,享譽省內外;15000畝優勢水稻,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 黃灣鄉北依淮河,東臨花園湖,鳳陽至五河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鄉共有13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21472人,承包耕地32000畝,實有可耕土地45000畝(灘塗12000畝),沿湖的圩內外可養水面3000畝,人民群眾勤勞善良,淳樸厚道,風景迷人,綠樹成蔭,碧水藍天、林茂糧豐,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牢固樹立發展意識,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本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觀念,廣結四海賓朋,集廣思益,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為招商引資創造和提供優惠條件。我鄉的私營企業,如興漢輪窯廠、麵粉廠、米廠等更是蓬勃發展。 在積極發展招商引資的同時,我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立足三大基地,即「優質萬畝花生生產基地」、「優質萬畝小麥生產基地」和「鐵掃帚生產基地」加快我鄉特色農業的發展;在灣區幾個村大力發展楊樹栽植,林木資源豐富。加快如葦編加工、花生脫殼加工、木器加工、豆製品生產為主的特色手工作坊生產,使手工作坊生產規模化;加快我鄉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的發展,2005年預計出欄牛2215頭,羊7823頭,豬6256頭,漁業總產量達627噸。 目前,黃灣鄉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科教興鄉,人才興鄉戰略加快實施,文化教育、計劃生育等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人心思進,處處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
H. 滁州有哪些不錯的私立學校
滁州不錯的私立學校有:
1、定遠英華雙語中學:
定遠英華中學是經定遠縣教育局批准,由張景先生於2005年5月投資創辦的一所高起點、高投入、高標準的大型寄宿制民辦學校。學校有高中、初中兩個學段,六個年級,共94個教學班。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職教師380人,其中高級教師92人,縣市級骨幹名師143人,學歷達標率100%。
2、鳳陽博文國際學校:
鳳陽博文國際學校位於蚌埠大學城東側,由華辰教育集團和蚌埠博文商貿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投資創辦,澳洲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協辦,屬招商引資項目,政府立項學校,全封閉管理;准軍校模式,十二年一貫制,總投資8000萬,佔地200畝,設施一流。
3、定遠愛華實驗學校:
定遠縣愛華實驗學校是經市、縣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她建立在環境優雅、交通便捷,小區林立的定遠縣經濟開發區。
校面積70餘畝,現已建成氣勢雄偉大氣的教學樓、豪華公寓樓、餐廳、多功能會議室、演藝大廳,標准運動場、4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觀禮台與教學大樓東西群映。教室內多媒體、理化實驗室、電子閱覽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
4、滁州市第十一中學:
滁州市第十一中學位於市政府南側,學校佔地100多畝,按照省級示範學校標准建設,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的民辦寄宿制學校。
有4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人數1786人。現有在校教職工116人,本科以上學歷95.6%,其中優秀教師35人,骨幹教師19人,優質課、教學能手26人。
5、滁州市新銳學校:
新銳私立學校創辦於2002年2月,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的民辦寄宿制學校。學校校園佔地100畝,校舍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入5000萬元。
建有標准教室60個,現代化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各一個,同時建有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各類琴房等多個專業功能室。
I. 招商引資需要具備的條件
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及市情、區情,並對駐外招商人員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加強學習,熟悉招商引資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二是要熟悉掌握滁州市情、琅琊區情;三是要了解當地的產業發展情況、重點企業發展狀況;四是要了解所在地全國500強、世界500強企業及規模以上企業的分布情況,鎖定重點工作對象;五是要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入鄉隨俗,廣交朋友,為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基礎。
1.溝通聯系。各辦事處要積極主動與所駐省(市)的有關部門、重點企業進行廣泛接觸,建立密切聯系。
2.收集信息。各辦事處要全面收集所駐省(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包括經濟規模、主導產業、知名品牌企業、骨幹企業等,掌握重點企業的資本積累和對外擴張願望等情況,並將收集到的信息和情報歸納整理,從中篩選符合我州實際的項目建設信息,及時反饋到州招商項目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項目建設。
3.推動合作。各辦事處在搞好對接的基礎上,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推動與對我州有投資意向的企業進行項目洽談,全力以赴促成合作。
4.協調指導。各辦事處要統一領導、協調各縣(市)、林業系統、開發區的駐外辦事處的業務,使其有序地開展工作。
J. 汊河經濟開發區的招商引資
開發區先後與2大央企、3大名企進行了合作。與南車集團浦鎮車輛總廠合作的安徽遠嘉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和安徽盛世高科軌道裝備有限公司的鐵路配件項目於2011年7月份投產;與中交集團合作的滁州典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隧道管片項目於2011年6月份投產;與南鋼集團合作的滁州南鋼盛達實業有限公司的H型鋼項目於2011年7月份投產;與南方香江集團合作建設南京灣商貿物流總部基地項目於2011年10月份開工建設;與碧桂園集團合作的汊河城鄉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117萬平方米商住房於2011年10月6日開盤。精心培育特色產業。寧北車輛配件產業園已累計入駐企業55家,協議引進資金50.4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0.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21億元。新增車輛配件企業3家。金太陽裝飾城於2011年9月份被住建部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授予「蘇皖裝飾建材批發總部基地」稱號。裝飾城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展示區、倉儲區、加工區面積合計61萬平方米,入駐商戶388戶。